也许很多人和我来丹麦前一样,都相信西方发达国家的富裕源于一些教科书或论坛里提到的说法。比如九十年代我们说他们“掠夺”、“吸血”,两千年说他们“垄断”、“专利”,现在又有些说法认为他们纯粹是“人少”、“卖资源”——从这些理论的进化里倒也能看出我国人民增长的自信和幽默感。然而在丹麦生活了几年,再加上工作需要像研究标本一样研究公司,于是我发现,上述那些原因可能都只覆盖了现实的很小一点儿。
所以这篇文章算是写给那些对丹麦经济为什么发达感到好奇,并且对未知事物不仅仅存在批判眼光的朋友。由于这个话题太大,我决定先找一个小处下笔,于是创业这个领域自然成了首选。我对在丹麦创业比较熟悉,并不是因为有这方面的倾向,而是因为跟着老板做过不少并购与合作的调查,但受到预算限制,这些调查的目标基本都是小公司。同时我负责产品上市,丹麦公司在寻找先期客户时也喜欢和临近的小公司合作,道理和用小白鼠试药差不多,虽然当面我从不这样讲。
2015年,我为了上市前测试一个云通讯系统,接触了一家开在我们公司空置老厂房里的初创企业。创始人是个死宅工程师,体重可能顶我三个。他正经工作的经历不多,但沉迷航空模型,就是那种一米多长价值十几万带微型喷气航发的铁皮飞机。2012年欧盟出台了新规定,五年后道路建造中沥青相关工序不允许使用明火加热,据说急坏了不少施工企业。这位老兄却不知从哪里得到了这个消息,并且用自己最熟悉的微型喷气航发改造了一种涡轮,体积比一个电热水壶还小点,但可以喷出六千度(经提醒,这个数据应该是听错了,可能是六百度)的高温气体。他用这种涡轮制造了一个手推式的高温凝固机,因为成本低,推出后大受欢迎。公司2013年成立,2014年出产样品,2015年正式上市第一年订单就高达六千多万人民币。我去的时候,看过公司的宣传材料和路演PPT,都非常专业,但转了一圈下来发现他们并没有市场人员。数次接触过后,我感到对方创始人也没有任何制造PPT的基础才能,于是这些材料何来?结果答案很出乎我的意料,他们的产品纯粹自研,但战略居然是丹麦政府帮忙制定的,PPT则是通过我们公司采购找的第三方外包。由于这家外包和我们公司签有协议,所以最后基本没花几个钱就都搞定了。
之后我和他又聊过几次这件事情,才发现丹麦政府内部存在一套非常实用的,帮助初创企业发展的流程。
具体来讲,当你创业时,有一个Startvaekst部门会进行政策讲解,还会告诉你一些行业和市场的短期形势,让你想清楚是否要真正开始。这个部分一般负责的都是一线公务员,他们的政策知识很丰富,行业知识则一般有限。但他们会把你的企业登记在册,同时定期追踪,看看是否有必要进入下一步。
一旦初创公司过了这一关,有了团队、产品和研发路线图,Vaekstguiden这个真正有市场知识的政府部门就会开始介入。一些政府雇用的专家会来到你的公司,用几个星期的时间帮你做产品定位和竞争力分析。当你的发展计划经过他们认可之后,国家的资助也会到位,第一笔创业基金为两百万人民币。
最后,如果你的公司研发和项目管理都经历了时间的考验,那么政府最大的创业辅助机构将会出场:RBDC是一家政府机构,但更像一家专注于天使轮的投行,在里面工作的大佬基本都是有实战经验的投资和商界人士。被RBDC认可的初创企业,除了能得到精英层面的分析支持和许多许多钱,更重要的是能得到最高五亿的固定资产调用额度。具体来说,政府会出面从当地高校或者大企业中协调借用你需要的仪器和设备,如果没有现成的,政府会出资购买并挂在当地大企业或高校名下。这样确保固件和采购能得到妥善的监管和保存,同时万一生意失败,大企业和高校这类实体也能更方便的为这些固定资产找到其他价值,最大程度降低损失。
看到这些条件,我才明白丹麦作为超高税率的北欧国家,为何能一直被评为最适合创业的国家前三位。然而这些还不算完,在接触了更多初创企业后,我发现很多创业者其实没什么家底,房贷都没还,手里现金四五十万,就敢往投资密集型的制造业里闯了。
我曾经问过其中一些人,你们难道不担心创业失败人生就此完蛋吗?然后我才得知,丹麦政府还有一个同样庞大的,负责初创企业退出的机构。这家机构的职能就是对创业者提出何时应该退出的忠告,以及降低破产对政府企业创业者三方的影响。机构的核心部分是由来自全丹麦二十五所律师事务所中负责商务诉讼的一百一十位专家律师,他们都和我之前提到的那位副市长一样,是兼职的志愿者。存在的目的就是在一家初创企业完全合规的情况下,尽量消除破产对创始人的经济影响。
“我们的每一步战略政府都知道,出了问题,凭什么该让我们自己承担?”曾经有一位创业人士向我发问。
我当时脑子不知怎么跳出一句话:“凭本事X的钱,为什么要还?”
在此之后,我对老厂房里那十几家小企业就开始关心了起来。曾经以为他们都只是大公司身边的基础零部件供应商——这种配置在国内其实非常常见,但之后我才发现那里什么都有,做矿山通讯的,做牲畜乘重的,还有作大数据分析的,但任何一家都不像是有我们的生意有直接关联。这些小企业,可想而知,基本都是用很低的租金(大部分由政府补贴)在使用大集团的厂房、办公室和生产线。但事实上他们得到的实惠远不止如此,很多小公司其实和集团共用供应链,以集团的名义对外采购,并因此享受极低的成本。他们甚至还公开在大集团内招聘专业人才,集团HR似乎也完全不做阻止。
而市中心的南丹麦大学里承载的初创企业就更多了。我曾经拜访过其中一家测试仪器生产商,发现他们不但受益于大学的渠道和硬件,还受益于大学中非常实惠且可靠的人力资源——学生。
丹麦的学生直到18岁还被中国同龄人甩下一大截,但一到大学毕业,他们的能力就赶上甚至超过了中国同档次的毕业生,这是我在带了两个哥大PGP并和我母校毕业生水平对比后作出的结论。在丹麦,工科生都需要学习四十多小时的产品线管理和市场营销,以便让他们更加适应企业的运作模式,而丹麦本身就业较中国更难,大学生在本科就必须有实习经历,老师也一直会为学生读书期间能在企业做项目而奔走。这一切都对初创企业帮助很大,这些企业和大学的渊源,相比和大集团渊源也许更深,尤其在产品研发阶段,大部分初创企业都是在大学孵化的。
在我看来,这些后来者的成功,和他们身边的大型实体息息相关。整个过程中,初创企业就像一颗种子,政府作为果农把她放进大学的土壤,待其发芽,再嫁接到周围大集团的树干上,直到最后能够独立生存。但为何地方实体,尤其是企业还都愿意帮助新公司成长呢?唯一的解释,除了政府宣传,可能就是大企业的责任心了——在丹麦,许多城市都是完全依托一家企业才发展起来的,这些企业从诞生之日起,似乎已经决定要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说道社会责任,事实上中国的大企业也很喜欢用这个词,而且也有很多城市也是完全依托一家大企业存在的,超过70%居民都在同一条产业链的不同部分制造效益。看起来这和丹麦差不多,但仔细分辨,两者依然有区别。
中国大企业周围的小弟大部分都是上下游关系,比如一家拖拉机生产巨无霸,周围有无数结构钢生产商,橡胶商甚至电镀喷漆商。这些大集团通过技术或者渠道优势把产业链最有价值的部分拿走,剩下不赚钱甚至有政策风险的(比如喷漆,去年抓环保被关了个七七八八)则外包给本地公司。真正的大哥吃肉,小弟喝汤。
而丹麦大企业的集聚效应则表现的颇有不同。比如马士基身边诞生了世界最大的海洋风能制造商维斯塔斯和海上救援制品公司维京集团,哥本哈根毛皮公司旁边诞生了B&O音响, Jensen’s银器等奢侈品企业。乍一看没什么逻辑,仔细分析,这些公司的产品都存在一些关联,或是共用供应链,或是面对相同市场,大家彼此协同但又都处于高附加值领域。最好的情况下,一个地区的产品能组成解决方案共通走向市场,比如我工作的地方,作为老牌工程制造企业,近期扶持了许多物联网和大数据相关的初创公司,高层说起这些用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Integration”,集成。丹麦的大公司似乎不喜欢大哥吃肉小弟喝汤的概念,他们更喜欢大哥做主菜,小弟做甜点,然后大家吃一顿更高质量的晚餐。大公司把一个领域交给小公司耕耘,不是因为这个领域不赚钱或者有政策风险。他们更看重的是小公司灵活的流程,以及因此带来的,在某一个新兴领域集中突破的能力。
在丹麦三年,揭开这个最幸福国度的面纱,我发现充满童趣的气氛之下和中国并无二致,都是靠一套高效的制度和一群精英管理层在支撑着。作为同时拥有世界上最好的福利和工作时间最短的居民的国度,丹麦的人均GDP依然排行世界前十——许多年了。并且,她的支柱产业并非资源或者金融。看看看丹麦的前十大企业吧,第六名相当于国家电网,第十名才是丹麦银行,其他八家公司,来自八个完全不相关的领域,并且没有一家石油或互联网公司。仔细想想,其中意义令人咋舌。
而我今天说起的“创业”,其实也是这高效制度与精英管理下的一环。事实上这个制度的意义远不止为丹麦拿下一些诸如“世界上最适合创业国家”之类虚名,它的的确确影响着丹麦的经济运行,在创业成功率和10~100人企业经济规模等数据中都有体现。就在这几年,有好几家丹麦初创公司实际上已经起飞了。其中欧登塞的某家企业和我曾经产生过一些交集,我亲眼看到他们如何做到了KUKA等一批行业大牛拿着欧盟PF9基金都没有做成的事情:成功定义了协作机器人这个分类市场,并有可能解决困扰整个欧洲中小企业的人工问题。从2011年出第一台样品到销售额破两亿美金,这家公司只用了六年时间。而创始人不过是欧登塞大学的一位副教授和他的两个学生。整个过程中,不涉及任何高新机密元器件,也没有什么政策影响市场,纯粹靠政府初期的扶持,创始人的产品定位,结合一点点科技上的小突破。整个成功——用一句我来到丹麦以后常说的话——非常的干净。而这个销售额看起来不大,但对一个五百万人的小国来说,每一家这样的企业出现,都代表着丹麦人民富裕的生活又可以多持续一段日子。要知道,制造业的成功来得更难,但也更持久。在我们国家,也许随便某个手游公司推出个爆款就是一两亿的月入,但过一年再看,也许你已经找不到它了。
最近由于美国的大棒,我们国家似乎对制造业和高科技行业又有了扶持的意思,听说许多和创业以及中小企业相关的优惠政策即将落地。在大家目光还盯着监管的时候,我却在想,何时我们也能像丹麦政府一样多走一步,不仅仅制定规则划拨资源,还能提供专业咨询和帮助?而我们的大企业何时能不仅仅追求价值链最尖端的部分,真正做到先富带动后富?甚至我们这些普通人,有没有国家补贴掉在地上,我们无关就不捡的自律?有没有像那些律师一样,放下身段,直接用额外劳动服务社会的觉悟?
作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丹麦纵使和我们有千般不同,我依然不相信,他们的经验,就没有一点点值得我们借鉴。
别的西方国家不清楚,人在新西兰快4年,也换过不少工作,经历过不少面试,雇主有洋人的也有华人的,总的来说:
面试不会被问及年龄,女性不会被问及婚否,孕否,未来养育及生育计划,家庭成分以及子女状况等
以上这些问题均属于个人隐私,如果面试有被问起,雇主就会有面试歧视不公的问题,是会被禁止的,甚至会被提起诉讼……
顺便提点题外话,我经历的面试,连我的毕业院校都没被问及和关心过(本人有国内985,211本硕以及新西兰当地研究生学历,感觉白瞎了 ), 你的工作经历和阅历,才是使你拔得头筹的真正原因!
因为二维码支付体验很糟糕。
整个支付流程大概用时1-2秒。
评论区里好像对美国这边的移动信号覆盖有什么误解,这两天刚好出来玩,路上随手测个速。
那么这个死亡谷在哪里呢?
窗外景象是这样的
我觉得虽然是H+,但是这个速度也还行吧,搞个移动支付,看看视频什么的肯定是够了。
另外还有人在质疑NFC读卡器的普及程度,下面这张照片是在一个村里的加油站拍的。
注意加油机上的NFC读卡器。那么这家加油站在哪里呢?我直接把地址贴上来,大家可以看一下周围的环境,用鸟不拉屎来形容并不过分。
82710 Trona Rd, Searles Valley, CA 93562
再贴几张加油站周围的照片给大家感受一下
我不知道你们是如何定义普及的。反正我在这种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是可以顺利使用NFC移动支付的。
那么除了加油机,其他消费是不是也都能用NFC移动支付呢?
这是在公园里随手拍的一个卖纪念币的小机器,上面是有NFC读卡器的。
这是超市门口常见的打桶装水的机器,上面是有NFC读卡器的。
这是food truck常用的square NFC 读卡器,50刀一个。蓝牙连手机app使用的,几乎每个food truck都有。
另外其实现在移动收银已经不一定需要买这个读卡器了,苹果已经推出了NFC收银SDK,在iPhone上装个app就行了。根本没有成本,所以之前所谓的二维码成本低的优势已经不存在了。
https://www.apple.com/newsroom/2022/02/apple-unveils-contactless-payments-via-tap-to-pay-on-iphone/至于Android,那更是传统艺能,国内好多移动POS机就是拿Android改的。
你们还想知道其他什么场景能不能刷NFC移动支付的,可以在评论区里面留言,我会把图片更到回答里。
倒不是说在恶意抹黑诋毁微信支付宝,但是用户协议有机会总要看一眼的吧?
二维码安全性问题还是有目共睹的。
https://cj.sina.cn/article/norm_detail?url=https://finance.sina.com.cn/money/bank/bank_hydt/2022-08-17/doc-imizmscv6529106.shtml&wm=3049_0016&from=qudao&sendweibouid=2031864307有很多人说二维码普及程度超群,所有人都在使用。然而数字显示并非如此。
2022年四季度,微信月活用户只有10亿,支付宝月活用户只有8亿。微信只覆盖了14亿人口中的71%。刨除0-14岁的2.5亿人口,微信普及率也只有不到87%。也就是说还有13%有消费能力的中国人是不用微信的。
鉴于微信的国民属性,只有支付宝而没有微信的用户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所以87%大致就是扫码支付的普及率上限。
大家都已经认识到:发达国家不用扫码支付,是因为信用卡。
两者的区别在于,扫码支付帮商户省成本(只需要打印一张码),信用卡帮用户减负担(手机没电、没信号的场景下依然可以用实体卡)
这里我就不讲 contactless payment 和扫码支付在交互上哪个更方便了。
因为那个区别,并不算很大,特别是养成习惯之后,扫码虽然略麻烦,但也不是什么要命的事。
所以两者分别在各自的市场彻底普及。Apple Pay 在北美的渗透率已经超过 90%,国内也几乎干掉了现金的使用场景。
-
信用卡是消费主义皇冠上的明珠。
而且发达国家的信用卡,已经把消费「游戏化」了。
信用卡组织向商家收取高额的抽点,然后将这些手续费以各种各样 cashback、积分、里程的方式,返还给持卡人。
以及很多商家,都会推出自己的联名卡,给到一个更高的返利。比如航空公司酒店集团有联名卡,给到最高的积分;去超市有 Costco 联名卡,买苹果设备有 Apple Card……美国的「玩卡」族,很多都有十几、甚至几十张信用卡。
这套系统,给持卡人营造一种,刷得越多,赚得越多的错觉。
但事实也确实如此,在美国,不用信用卡,你就亏了。因为商家收一样的钱,人家刷卡有实打实的返现、积分,还可以赚免息期的那个利息差,你付现金,当然亏麻了。
从刺激消费的角度来讲,信用卡无疑是资本主义的奇迹:美国的中产阶级不追求以 50-80% 的储蓄率攒首付、还月供,而是以周为单位透支信用卡,吃喝玩乐,最新的苹果设备当圣诞礼物送,一家买 3 辆车,MPV、Sedan、还可以整辆敞篷跑车。
最后薅出来的里程,一年换个免费的夏威夷度假,飞头等舱、住四季的套房。
-
那么,这是一个好现象吗?
我觉得还是要对比来看,美国也有人天天喷信用卡体系,说消费主义毁了美国。
我住在国内,比较关注国内,我们知道,扫码支付的交易成本很低。支付宝微信都几乎是不收手续费,特别是针对小商户,支付宝甚至连小额花呗这种信贷消费,都是自掏腰包贴息。
但这最终造成的结果,是我们的内需很强劲吗?是消费者都能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商家的经营阻力很小,能赚到钱,进而创造稳定、高质量的就业,市场运转很润滑?
说白了,你生产的那点东西,最后不还是都运到美国,让美国人享受了……
说是内循环,贸易顺差一年比一年大。
而且怎么讲呢,你可以说华尔街黑心,JP Morgan Chase + BoA + Citi + US Bank,利润加一块儿,2021 年,也就 2000 亿美元出头,没比四大行的 1700 多亿多多少。
算上 GDP 总量 30% 的差距,中国银行业的赚钱能力只强不弱。
-
所以这个事情,放在 2015 年,我会关注「扫码」和「贴手机」到底哪个更方便。
现在不了,我知道,花钱,怎么花都方便。
关键是要有钱花,花出去能买到好东西,花掉的钱能以经济循环的形式,再回到我的口袋里。
在德国上过班,印象最深的就是同事领导和我说,langsam langsam,慢点慢点。因为我习惯走路快,做事快。不能加班,到点不下班,时间久了领导过来和我说,现在下班了。当然,我有加班工资哈 回国之后,我觉得这是要我的命!工作不是一份工作,是对我的生活得摧残。考虑是不是还是应该润出去,唉。
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
如果一定要润,且能力足够,就去美国。
美国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比其他四个国家高太多,物价和房价又相对低廉。只要有一技之长又愿意苦干,在美国是能过得很好的。
但收入高和物价低的代价是福利差。美国的医疗和教育需要自掏腰包,把高工资的优势瞬间磨掉一层。在美国生活,一定要钻研投资,或者一有机会就搞第二收入,因为美国的医疗与养老制度太复杂太坑爹了。为了孩子大了和自己老了干不动时还有较高的回报,一定要持续性的关注投资市场。
下面说德国。德国是欧盟国家里就业形势最好的之一,门类比较多,只要德语过关,有专业技能,找到工作并移民德国不难。而且,德国的物价不高,虽然德国工资并不是欧盟最高,但日常购买力强,商业氛围和繁华程度也是欧洲最好的一批。虽然收入的绝对数字上比不过美国,甚至有时会比不上中国,但在德国生活开销也低啊!欧洲国家贯彻劳动法规更彻底,加班一定会给加班费,年假每年肯定管够。总体生活压力比中美低,人活的轻松自如一些。
日本。德国的劣化版本。优势吗,我觉得只有文化方面,都是亚洲,适应起来简单一点。和德国一样,日本社会强调平均,优点是人和人之间差距小,缺点是上升空间还不如德国。都说在日本待久了会抑郁,我个人觉得还好,很多不愉快其实都是人比人,自己把自己逼出来的。如果你就抱着上班干好自己手上的事,下班之后回家忙自己想忙的,不也就没事了吗?有意思的是,日本在购买力问题上和德国完全相反。德国的工资不高,但物价低。日本的工资,如果只看数字,是比德国高的,但同时日本的物价也比德国高出很多,导致日本社会的购买力,我觉得,还不如德国。
本质上,我觉得德国和日本都是非常小气,非常斤斤计较的国家。德国的二手交易和平价购物非常发达,大家都有一种想把手上钱的购买力最大化的想法,和大手大脚的美国人彻底不同。而日本人有一种,给大家都发高工资,这样人人都会很开心的想法。所以,虽然日本人也想抠门,但整个社会不能容忍大幅度降低人力成本的事情,大家只能减少消费,对自己省一点是一点。
而英国和法国,就是一对难兄难弟。这俩国家都属于不方便移民,移过去又不容易找到工作,新移民能找到的工作集中在伦敦和巴黎,但完全负担不起大都市圈的房价,可出了伦敦巴黎又找不到工作,这种非常尴尬的状态。即使找到中高层工作,这俩国家的税都很高,但福利又不是很好,日常里该自己出钱的地方还是要掏钱,让人郁闷交的税都被用到哪里去了。英国和法国的自然与人文风光都很好,但人生不是天天在旅游,日子还是得生活下去。如果你能在伦敦和巴黎以外的地区也能找到一个月税后有四五千的工作,能让你在开销低的小城镇落户,那移民英法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你将获得一个消费不高,收入尚可,不要加班,假期管够,风景如画,医疗和教育虽然不那么好但也不用掏钱的生活。
但问题说,以润英法的难度,有这样能力喝时间的人,为什么不润澳加新呢?或者走西班牙或爱尔兰,曲线入英法。
关注风云之声提升思维层次
解读科学,洞察本质
戳穿忽悠,粉碎谣言
导读
感谢我们的祖辈为我们留下了这么多中国同胞兄弟姐妹,让我们保留了建设世界最强大国家、最强大文明和最强大种族的可能性,也让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在世界的长期竞争中,我们一定是最后的赢家。
—————————————————————————————————————————
本文写于2017年4月26日
知乎上有人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中国只有两亿人,能否成为发达国家?
两亿人,也就是目前中国人口的七分之一,那么中国在文明竞争和人种竞争中将处于全面弱势。为什么呢,现在不是工业革命前的社会了,而是一个已经“阶层固化”的世界,在人类过去的100多年以来,能够成功晋升发达经济体的社会只有日本韩国和四小龙。非常的凑巧,这五个经济体全部是依靠完全倒向西方获得了晋级机会,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日本和韩国本土还有西方的驻军。
这说明什么,在一个已经阶层固化的世界,你要想晋级发达国家俱乐部,必然会动到固有阶层的利益,除非你全面接受别人的制度,接受其领导。
文明的竞争
我在之前中国未来国运如何的文章里面已经回答过,
按照亨廷顿文明的冲突的理论,世界六大文明,印度文明12亿人,中华文明14亿人,伊斯兰文明17亿人,西方文明9亿人,日本文明和俄罗斯文明都是一亿人,另外的拉美文明是西方文明的子集,非洲不存在真正意义的统一文明。
六大文明里面,日本和俄罗斯在人口上处于绝对劣势,这两个民族不可谓不优秀,但是他们几百年上千年历史所能够达到的上限,只是世界第二,而且都没有延续超过100年,实际只延续了半个世纪多点,就是因为其人口不足,一亿人口级别的文明要战胜十亿人口级别的文明,难度可想而知。
二战时八千万人口的日本就曾经试图利用技术优势消灭四亿人口的中华文明,最终经过四年多全面战争,被中国人利用领土和人口优势逼迫到不得不袭击美国寻求战争资源,走上彻底灭亡的道路。
俄罗斯和日本这两个文明都比较尴尬,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一度想向西方靠拢,全面西化,结果被现实狠狠的上了一课,现在处于和西方对抗的态势,然而1.4亿人口对西方9亿人口,想对抗根本不可能在实力上压倒西方,国内市场小没办法像中国那样依靠庞大的国内市场培养出一批有竞争力的企业,再进攻世界市场,想投靠西方又不被西方接纳,想对抗又不能赢,想打打不过,想投降又投降不了,俄罗斯处于两难境地,俄罗斯的精英群体内心深处恐怕无比羡慕中国14亿人的强大力量。
日本文明选择的是二战后全面投靠西方,这也是日本作为战败国无奈的选择,然而说句实话,日本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养子,和西方文明根本格格不入,这不仅是文化决定的,也是你的blood type决定的,你不是白人,怎么可能被别人真正接受。日本够先进够发达了吧,名义上也是G8国家里面唯一的亚洲面孔,然而其本土驻扎着西方的军队,日本女孩在日本见到白人仍然是仰视的,是很容易被勾搭的,youtube上面白人男子拍的“在东京,只要你是白人,对日本女孩做什么都可以”各种视频已经说明了一切。这些白人男子对日本和日本女孩充满蔑视和优越感的视频,引起了极大的愤怒,然而让日本人痛苦的是,这也是残酷的事实。
和俄罗斯、日本相比,中国人一定优秀很多吗?恐怕不一定。正是因为我们有远远超过这两个文明的人口,我们才可以既不用像俄罗斯一样面对西方打一场永远不可能胜利的对抗,也不用像日本一样匍匐在西方文明面前做个二等公民。
而且我们一定能赢西方,登顶世界第一,为什么呢?
四个10亿人口级别的文明,17亿人口的伊斯兰具有先天宗教文化缺陷,完成工业化困难重重;
12亿人口的印度人在勤奋程度,靠谱程度明显弱于我国。
世界基本就是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竞争,14亿对9亿,两大种族智力相当,人口和勤奋程度中国更胜一筹,实际上种族主义一点的说,我认为中国人在平均智力水平上也高于西方人,我们在打一场稳赢的战斗。实际上,2025年我们的经济总量就能超过美国,而美国的经济总量占了西方接近40%,也就是仅仅8年后,我们离和整个西方经济总量的差距已经不会那么大了。如果按照工业产值比较,我在之前的文章写过,中国的工业产值在2025年将逼近整个西方文明总和。
如果中国只有两亿人,那么我们面临的就是俄罗斯和日本的局面,作为优秀民族,我们是像俄国人一样选择注定赢不了的对抗,还是像日本那样选择全面西化匍匐在西方国家脚下,然后“在XX,只要你是白人做什么都可以”,完全得不到西方普通人的尊重? 没有第三条路可以走。
人种的竞争
打破白人几百年来形成的优越感,这是每一个中国人勤奋工作要达到的使命。
根据人的需求层次,中国人现在已经解决了吃饭,穿衣的温饱问题,正在解决旅游,买车,奢侈品等更高层次的需求,然而最高级别的需求是什么呢,是尊重与自我实现。
白人走到亚洲,不管是中国,韩国还是日本,简直不可一世,凭着一张脸就能取得极大的优势地位和好处。
人类社会过去的一百年来,晋升到发达社会的经济体,只有日本,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少数几个,然而即使是日本,韩国,台湾,香港这样的发达社会,也会有这样的双面性,一面是白人内心的优越感和面对亚洲女孩和亚洲男性的高度自信,一面是日本韩国台湾香港社会男女集体对白人的高度崇拜,我们隔壁的香港,面对大陆同胞和白人的态度已经给我们上了一课又一课。我们一方面不满白人的优越感,另一方面更痛恨同胞的软骨头不争气。
而反过来,一个黄种人去西方,就远远不可能得到这样的待遇和尊重,被美联航拖下飞机的越南裔乘客就是个例子,你能想象一个白人乘客在东亚被这样对待吗?
美国社会,更是充满了对亚裔的高度歧视,2016年奥斯卡颁奖典礼更是出现嘉宾当众侮辱舞台上的三个华裔小孩,哪怕是哈佛大学毕业的NBA球员林书豪,智力在美国第一流,身体素质在美国第一流,能够进入只有400名正式球员的NBA打球,仍然在各种场合遭受歧视。这可以看出什么呢? 日本,韩国,四小龙迈入发达经济体,改变不了黄种人在世界上的地位,能够彻底改变整个黄种人地位的国家只有中国。
然而如果中国只有2亿人,整个黄种人的人口只有多少呢,东亚+东南亚也就是9亿人,而全世界的白人有多少呢?占世界人口40%-50%,就按照40%算了,28亿人。
这意味着黄种人在人口上对白人也处于绝对劣势,那我们将终生无法打破白人在蓝星的统治地位,永远不可能达到人类需求的最高层次:尊重与自我实现。
为什么西方媒体喜欢黑中国不喜欢黑日本,难道日本没有黑点吗?因为他们内心深处知道,中国是真正的能改变世界,颠覆他们种族优势地位的对手,而日本不过是一个被驯服了的种族,日本要想达到西方世界的综合实力,人均经济水平要达到西方的七倍,这是日本永远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成为像日本一样,永远颠覆不了西方和白人种族优势地位的国家,这不是天生骄傲的华夏民族想要的未来,从我们的文明在黄河流域诞生的那一天起,我们就从来没有甘心被别的种族死死的踩在脚下,被永远居高临下的俯视。
感谢我们的祖辈为我们留下了这么多中国同胞兄弟姐妹,让我们保留了建设世界最强大国家、最强大文明和最强大种族的可能性,也让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在世界的长期竞争中,我们一定是最后的赢家。
而这一切,如果只有两亿人,将大概率永远无法实现。
背景简介:本文作者为知乎大V宁南山,文章于2017年4月26日发表于作者的微信公众号 宁南山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0Mjc2NDc2OQ==&mid=2247483751&idx=1&sn=eca6763301035db265747afcfe3e946b),风云之声获授权转载。
责任编辑:孙远
欢迎关注风云之声
知乎专栏:
http://zhuanlan.zhihu.com/fengyun
一点资讯:
http://www.yidianzixun.com/home?page=channel&id=m107089
今日头条:
电话:13988888888
传 真:海南省海口市
手 机:0898-66889888
邮 箱:88889999
地 址:/public/upload/system/2018/07/28/2091301cca30ff8c6fd3ecd09c8d4b0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