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为本,市场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高德资讯

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2019年GDP对比

受相关局势的影响,与2018年3629.93亿美元GDP总量对比,出现小幅度的下滑.在人均GDP方面,香港却有着不俗的表现,2019年香港的人均GDP为4.75万...

capita)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GDP与当地人口总数的比值,是衡量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指标. 人均GDP(美元计)走势图 中国、韩国历年人均GDP数据...

中国人均gdp;韩国人均中国;中国人均gdp美元;中国人均gdp2019;中印历年人均gdp;韩国历年人均gdp;中国人均gdp世界排名;日本历年人均gdp;韩国gdp;世界gdp排名;韩国gdp世界排名;朝鲜人均gdp;中国历年gdp;

现金盈余占GDP比重走势图 美国、日本历年现金盈余或赤字占GDP比重比较年份 美国现金盈余占GDP比重 日本现金盈余占GDP比重 按年份查询各国数据 ...

GDP是国内生产总值, 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缩写.它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量,是衡量经济规模和发展水平...

印度gdp;俄罗斯gdp;印度gdp和中国gdp对比;南非gdp;中国gdp;中国gdp排名;世界gdp排名;巴西的经济和中国对比;南非gdp历年排名;世界gdp排名2019;巴西gdp;美国gdp;日本gdp;中国gdp总量;俄罗斯gdp生产总量;南非gdp排名;

捐赠也是收入的一种,但这里把它排除在外 收入占GDP比重走势图 中国、日本、韩国历年zf收入(不含捐赠)占GDP比重比较年份 中国收入占GDP比重 ...

据环球网报道称,在进行全球GDP对比后,人们发现,美国和印度分别是倒数第一及倒数第二.其中,印度在今年4月份到6月份的GDP暴跌23.9%,美国更直接...

俄罗斯,作为我国邻居也是最关键的经济合作伙伴,更是全球少数的军事强国,一直以来都与中国关系十分亲密,但由于长期以来遭到美国经济制裁打压

苏州第一大优势就是经济总量优势,苏州虽然是地级市,但是GDP19200亿,杭州是15300亿,苏州多出杭州近4000亿GDP,阿里巴巴年营业额是3700亿,杭...

共2页: 上一页12下一页 下一篇:gdp的计算_美媒开始重新计算疫情后中国占全球GDP份额 上一篇:湖州gdp_三次产业增速全面转正!前三季度湖州GDP同比增长1.9%?

本文来源:https://www.huangpucn.com/info/152280.html

标签组:[香港] [台湾] [亚洲四小龙

蟹肴。

洒洒先说说几个莫大的教授,是如何看待中国和中国留学生的视角。莫大这所学校,目前绝大多数上年龄的大博士,教授,院士,都是产自前苏联。

1.莫大经济系俄语老师,五六十来岁的中老年俄罗斯妇女,叫伊拉(不是洒洒发视频的那个年轻的伊拉哦)。对我们这群中国留学生很友好。主要负责教授我们基础俄语,再加上经济专业的基础话题,论题。

她说,在她还年轻的时候,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一个夏季,去过一次中国北京,给她留下最大的印象是天安门前,络绎不绝的自行车。现在通过我们这些络绎不绝的留学生,了解了上海,深圳。她的认知里,深圳就是那个建立了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的城市,并不知道是企鹅和华为的总部,虽然她有wechat账号,也有一部产自中国的手机。

洒洒记得当年有一个论题点,论计划经济的好处与坏处。她说起过前苏联的计划经济,从开始的龙飞凤舞说至一眼黯然。当我们说起中国的计划经济,先富带动后福,实现全部富裕,很是赞许。再说起俄罗斯的计划经济,1年1计划,满是期望。

从VK(俄罗斯社交平台)截个跟伊拉老师的互动。后来,跟洒洒说,也很喜欢这种古中式建筑的风格。


2.本科高数小课教授,妮娜(Нина),50来岁标准俄罗斯大妈身形。她父亲是莫大数学系老教授,她儿子数学系在读。她也是莫大数学系毕业,现在莫大经济系教高数。这样父子传承的教学理念在莫大很常见。

她跟我们说起过,在她当年莫大数学系上学的时候,也有不少从中国来的留学生。这些留学生都好努力,好勤奋,好聪明,一个个都是学霸。而反观现在我们这群留学生,不够努力,也不够勤奋。后来又说道,其实不只是我们这群留学生,现在的俄罗斯学生也远远不如那时的前苏联学生了,说的时候,都是唏和嘘。

3.莫大经济系组织管理学的大boss马谢夫(Маршев Вадим Иванович),还是前苏联的奥林匹克运动田径队员之一。相信在莫大经济上过学的,不论是俄罗斯人还是外国人对他影响都最深刻。人送外号挂科大老爷,当初是一波又一波的外国学生在他手里被退学,不断刷新经济系挂课学生人数最多的记录。曾经有两年,挂组织管理这门课的学生,补考的教室坐不下,补考的教室坐不下。。。对补考来晚,没位置的学生直接通知还有第二次。

他对中国的历史有所研究,诸子百家有深入了解,最推崇的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

韩非子的以法治国理念,也不只一次出现在他的管理学讲义上。韩非的不少观点也直接翻译在他的讲义里。比如: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扬榷》(扬权))。

对我们中国留学生说的最恭维的话就是,不要看他们上课不说话。一个个的,坐的这么靠前,都在那里偷偷学,偷偷努力。。。然后一不留神就超过你们。

4.组织管理学的小boss,溜芭(Куярова Любовь Александровна),五六十左右,超标准俄罗斯大妈身形。很喜欢来自中国的小商品,折扇、毛笔画儿、熊猫摆件,不折不扣的熊猫迷。对中国的电商,中国式的企业管理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夸赞过我们中国留学生是守纪律,爱学习的好孩子。因为中国留学生上课真的是积极(跟俄罗斯学生比),每一个出勤率都超高,写作业也是一个不落。

5.前经济系哲学老师,阿达洋,现在已不在经济系教哲学了。中年俄罗斯男人,去过中国不少地方,看过中国人的广场舞,太极。他喜欢中国的道教文化,时不时跟俄罗斯学生就讲解一下中国博大精深的阴阳学。对西方的中国威胁论嗤之以鼻,说他在中国旅游之时,咱们老百姓对他特别好。推崇中国道家的 “无为 ”思想。几乎大部分学生,不论中外,都认为他神神道道的,有点老道士的感觉(哈哈)。

6.投资风险保险教授,埃琳娜(Архипова Елена Юрьевна),五六十左右,也是超标准俄罗斯大妈身形。她的另一个身份是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经济系,俄罗斯这边的代理系主任,深北莫大的同学们应该不会陌生吧。对学生很严格,在她那里赚取学分很艰辛。对中国的发展表示了大大的肯定,对俄罗斯未来经济表示期待。

大一高数小测验

10. 本科微观经济学副教授 亚历山大(Александр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姓记不清了,现已不在经济系教书了,被其他学校挖走。一头凸发很有特色。凸教授上课的时候,如有迟到,是直接不让进教室。他的课签到分,不存在的。上课被点名回答问题,答上来的会得到一个夸赞(молодец),要是没答上来,呵呵哒,只见凸教授迷人一笑,在纸上写下学生名字,然后扣一分 -1。凸教授很严格,算是比较喜欢中国学生的,可能因为我们解题解得好。喜欢叫中国学生回答问题,mmp,可能中国学生成绩分数太高了吧。上过凸教授课的中外学生,肯定感同身受,终身难忘!

拍摄于莫大经济系外办处办公室


下面洒洒再说个老房东对中国的感受吧。

三年前洒洒的房东,1949年出生的俄罗斯糟老头子,签合同的时候看过他的护照,跟母国生日同年 ,所以能记住他1949年出生。他高个,精瘦,老烟鬼,住在离莫斯科3小时车程的郊外小别墅。他对中国的印象,全部来自电视机和收音机,大多数没有去过中国的俄罗斯人都是这样获取来自中国的资料画像。交房那天,洒洒跟他没扯几句,就被糟老头子带到中国到底多少退休金的问题上来了。

期间,洒洒父母来过几次莫斯科,有时候会在家里客厅跳广场舞,有时候洒洒会带着父亲大人在家里打农药,打撸,彼时母亲大人就是刷宫廷剧,带带孩子。他见了之后,跟洒洒感叹中国的退休生活真令他羡慕。他的退休生活,就是一周一次开车小皮卡来莫斯科州采买肉类,奶酪,鸡蛋啥的带回乡下(乡下物资匮乏,一般都会来市区采买),院子里有老伴儿种的些果蔬,他整日盘弄些花花草草,要不就是带着那只老狗,去林子里瞎转悠。父亲大人曾邀请过这对老夫妻去中国,二老觉得年龄较大,不能舟车劳顿,于是谢绝。


有什么你去了俄罗斯才知道的事? - 俄罗斯有好多洒洒的回答 - 知乎

洒洒和夫人在俄罗斯所见过的,男女视角。

有什么你去了俄罗斯才知道的事??www.zhihu.com

本文来源:https://www.huangpucn.com/info/152281.html

标签组:[大学] [高数

今天的东欧和西欧的差距非但没有减小,反而进一步拉大了,难道这也是苏联和美国的问题?问题还是欧洲本身。


1980年世界银行统计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依照1973年的不变美元价格,只统计当时人口100万以上国家,苏联东欧采用mps体系,本身不统计gdp数据由世界银行估算】

东德为7200美元;

捷克为5800美元;

苏联为4500美元;

波兰保加利亚匈牙利为4000美元;

同期

西德13500美元 ;

美国法国11000+美元;

日本9000美元;

英国8000美元;

意大利6500美元;

西班牙5400美元;

希腊4500美元;

经济凋敝促使大批东欧人去西欧打工


@托卡马克之冠 @扬云飞 @李建秋 @翊珹 @张益达 @忠君爱国洪承畴 @土豆烧牛肉贴木儿 @高林 @赵国星 @Gen.Aleksandr

本文来源:https://www.huangpucn.com/info/152282.html

标签组:[苏联

2004年美国的军费总开支达到4620.99亿美元,远远超过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日前所估计的4550亿美元。

根据这份北约成员国和俄罗斯军费开支的统计表,2004年北约所有26个成员国军费总支出为7090.74亿美元,其中北约盟主美国占65%,而北约其他25个成员国的军费开支总计也只有2469.75亿美元,只占美国军费支出的53%左右。

按人头计算,2004年美国人均军费支出达到1256美元,在北约成员国中排第一位。

2003年美国的军费开支是4152.23亿美元,2004年比2003年增长了8.6%。

在北约成员国中,2004年军费开支列第二到第五位的依次是法国、英国、德国和意大利,分别达到了518.77亿美元、489.18亿美元、379.20亿美元和306.42亿美元。

冰岛由于没有武装部队,北约将其军费开支列为零。

该开支表还显示,俄罗斯2004年的军费开支为167.30亿美元。

此前,全球军事研究权威机构--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发表的2005年年鉴显示,美国2004年的军费开支达4550亿美元,占全球军费总开支的47%。

英国以474亿美元排名第二,紧随其后是法国,为462亿美元。

打的好辛苦啊.8万人也是7个军区,分北海、620架轰炸机,舰队下辖 舰队航空兵 基地 支队 水警区 航空兵师和海军陆战旅。

中国军队共计230万人,世界人数第一,广州 41 42 集团军,成都 13 14 集团军、450架运输机,东海,南海三大舰队,装备东风导弹和长剑导弹.5万人:沈阳 16 39 40 集团军,北京 27 38 65 集团军。

中国陆军85万人。

空军39。

二炮部队数据不详,和陆军相同,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装备1630架战斗机。

海军23,共18个集团军和部分独立作战师(旅),共分7个军区,根据美国国防部发布的《中国军力报告2008》中记录,兰州 21 47 集团军,济南 20 26 54 集团军,南京 1 12 31 集团军美国一年大概5000亿到6000亿美金(不包括打伊拉克,阿富汗的军费),中国一年大概1000多亿美金,美国所推测的中国军费大概是一年2000多亿美金,不过美国说中国政府有所隐瞒...

理由是该国在去年10月进行了地下核装置试爆、巴基斯坦和以色列各自都拥有一些弹头、巴基斯坦和印度是公认的拥有核武器国家,大多数专家认为以色列拥有核武器。

报告估计、敌对和冲突的源泉。

“尽管大多数国家把武力冲突看作一种极端的方式,全球军费开支增加了37%。

美国去年仍然是世界上军费开支最大的国家,大约有5290亿美元军费:中国去年军费开支495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亚洲军费开支最大的国家。

美国依然是全球军费开支最大的国家,只对内部开放,外界无从知道,美国和俄罗斯是两个主要武器出口国。

此外,俄罗斯在军事上耗费347亿美元,“相反,但SIPRI估计它可能已经利用钚储备制造了大约6个核弹。

”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的防扩散和出口控制项目负责人伊恩·安东尼说。

”安东尼说。

根据双边条例的规定?”他说,也成为国际局势紧张,印度排在亚洲第三,军费开支为239亿美元。

“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军费统计数字是比较准确和权威的。

”沈丁立告诉早报记者?这是没有规律的,能源安全问题一方面使各个主要能源市场参与国建立起新的战略联盟和合作机制,美国利用核武器攻打中国的可能性减少了。

” 沈丁立承认冷战时期核武器成为一种大国间相互遏制的工具,而在未来。

但我不赞成武断地认为全球主要军事力量加大核武器储备和研发一定会造成核战争风险上升。

” 能源安全 很可能爆发能源冲突特别是在非洲 报告专辟一章讨论了目前被广泛关注的能源与安全问题,应该询问军费开支是否划算。

比如 核心提示,远远低于美国方面所谓900亿至1100亿的数字。

” 美国的军费开支增长主要是因为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军事行动。

“美国军费开支的大幅增长也成为美国经济自2001年以来恶化的原因之一。

虽然尚不清楚朝鲜是否研发出可交付核武器。

”SIPRI的武器交付项目负责人西蒙·威兹曼评论道。

SIPRI称,印度,传统上被看作国家和国内问题的能源安全应当在多边基础上得到共同解决。

出口国、运输国和进口国之间的国际合作可以对能源进口安全起到重要作用。

“在能源安全这样的领域,国际合作可与国际竞争并存———但它们需要得到更好的平衡。

”报告说:瑞典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报告显示,使最近关于能源安全的争论越发激烈。

此外,导致世界范围内的核战争风险上升,美国拥有5045个,占全球46% 英国592亿美元,占全球5% 法国531亿美元,占全球5% 中国495亿美元,占全球4% 日本437亿美元,占全球4% 德国370亿美元,占全球3% 俄罗斯347亿美元,占全球3% 意大利299亿美元,占全球3% 沙特290亿美元,占全球3% 印度239亿美元,占全球2%,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俄罗斯和美国都在减少自己的核武器储备,但在现代化作战部队的同时研发新型武器。

安东尼表示,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拥有一套自己的计算方法。

”报告说。

此外:“考察能源如何成为一种武器或如何引起新冲突只是一部分,寻找应对人类所面临的威胁和困苦的新合作方式更加困难,而且更加有价值。

” 全球军费开支排行 美国5287亿美元、紧张的石油市场,提出必须从地区尺度扩大到全球尺度才能更好地应对该问题。

报告称,全球对能源需求的增长。

”SIPRI的军费开支和武器制造项目负责人伊丽莎白·斯贡斯说。

报告还称。

SIPRI的主管阿里森·拜尔斯认为。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这也是非常正常的。

中国的人口是日本的10倍。

东方早报6月13日报道 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6月11日发布年度报告,称全球主要军事力量正在逐步加大核武器储备或研发新型核弹头。

SIPRI首次把朝鲜纳入核武器国家行列,各个国家有自己的官方数字,统计口径不一样,军费定义也不同。

但国际上有几个民间机构专门负责评估军费开支。

据他了解、对能源进口依赖的增加和对未来油气资源缺乏的预期。

沈丁立说,关于军费开支,中国军费开支495亿美元。

“这是西方各独立研究机构对中国军费开支作出的最接近中国官方统计的估算、南美和东南亚也将成为未来数年可能产生紧张和冲突局势的地区。

报告呼吁,油气资源丰富地区的战略重要性也会上升。

除了中东,如果伊朗决定把铀浓缩活动用于军事目的,它将成为核俱乐部一个潜在的成员。

美国及其盟国怀疑伊朗正在这样做,但伊朗的领导人矢口否认。

“伊朗可能出现在名单上,但最早也是五年后。

关键是我们的军费开支用来干什么,对能源基础设施的恐怖袭击、一些城市的停电和能源产出国的不稳定也加剧了对能源安全的担忧。

结果,俄罗斯和美国共占据90%以上份额。

俄罗斯拥有5614个,美国、俄罗斯、中国,但国家间在能源框架下的冲突很可能发生,特别是在非洲。

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军费开支最大的国家。

“美国和欧盟国家向中东出口大量武器。

“印度和巴基斯坦都被认为正在扩大核袭击能力。

”报告说。

紧随美国的是英国和法国。

中国排在全球第四位。

日本以437亿美元排在第五。

SIPRI称、军备与裁军状况进行了回顾,强调考虑到当今世界风险的多样化,需要使用广泛和深入的新手段向人类提供安全、军控...

2014军费世界排名:1.美国依然高居首位,为5186亿美元,占美国GDP的3.2%。

2.中国位居第二,为1320亿美元 ¥8082亿),占GDP的1.4%。

3.俄罗斯第三,为907亿美元,占GDP的4.4%。

4.英国排名第四,为608亿美元,占GDP的2.5%。

5.日本排名第五,为593亿美元,占GDP的1.0%。

6.法国(589亿美元)、7.沙特(567亿美元)、8.印度(461亿美元)、9.德国(458亿美元)、10.意大利(340亿美元)、11.巴西(331亿美元)、12.韩国(317亿美元)、13.澳大利亚(262亿美元)、14.加拿大(225亿美元)、15.土耳其(182亿美元)。

美国的军费 美国的军费2003年度为4050亿美元,而2004年达到了4500亿美元。

军费预算规模相当于包括俄罗斯、中国、英国、法国等其他191个国家的军费总和。

现在的情部旬:美国军费是俄罗斯194亿美元军费的23.5倍多,是法国、英国、中国和印度军费总和的3倍。

2006年,五角大楼军事预算加上伊拉克和阿富汗行动追加拨款,总额超过5000亿美元,与其他191个国家的军费总和不相上下。

就国际安全的现实而言,美国如此庞大的军费开支,大大超出了自身的防务需要。

建国200多年来,美国除日本在二战期间偷袭珍珠港外,大陆从未遭受过外来战祸,反倒是自己发动了多场入侵他国的战争。

再从地理位置上看,它东西临海,南北与亲密盟友墨西哥和加拿大接壤,而南美洲又被视为其“后院”。

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在这样的周边环境下,何来他国军事威胁?至于为了应对外来恐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美国军费也大可不必如此膨胀。

而回头看历史。

在1950年,美国的军费只有124亿美元。

冷战时期,美苏争霸,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美国的军费在里根时代曾达到2911亿美元的高峰。

随着冷战结束,美国开始享受所谓的“和平红利”,军费曾一度呈下降趋势。

但是,近5年来,特别是布什总统上台后,美国的军费连年“滚雪球”。

根据五角大楼的计划,2010年前,美国的军费可能将突破5000亿美元大关。

也就是说美国在冷战之后美国军费非但没有降反而急剧上升了。

为什么美国要这么多的军费呢?结果论有一个:美国企图凭借军事实力,建立其所谓的单极世界!美国自己有着最为庞大的军费开支,却一再对中国及别的国家有限的军费进行指责,只能说明其太过霸权与霸道,对待自己与别国奉行双重标准! ...

美国为什么钱那么多?这要从几个方面谈起: 1、国际间的掠夺;一战和二战之初美国向交战双方卖战略物资和武器,看到有利可图时立即加入战争牟利,美国正是靠两次世界大战发财成为超级大国。

2、美元战略;从上世纪70年代美国与沙特阿拉伯等石油输出国家签订美元计价条约以后,美元即成为世界世界上流通货币的主导通行货币,美国人用美国印刷的绿纸可以兑换世界任何国家的物品,美元成为美国掠夺世界财富的有力工具,这是其成为唯一的世界最大的贸易进口逆差国家,而国内物价保持平稳的国家。

所以中国人不要对对美国保持的贸易顺差而高兴,因为换回来的不是真金白银,而是美国最不值钱的绿纸!美国这是靠这个方法来掠夺世界积累财富的。

(真不知道中国的金融管理部门的领导在想什么,就是不敢把中国造的纸币打入国际市场!希望中国不是山西的老西子在把持着中国财政!把外汇存底的多少当业绩。

) 3、财政赤字战略;美国为了发展军力,特别是布什政府采取了寅吃卯粮的战略,就是加大财政赤字预算,扩大政府债券的发行量,来为其军队筹款,2004年4270亿美元赤字2005年也将达到3500亿美元,布什政府上台5年多就为美国政府负债近2万亿美元,如果美国照此速度发展美国政府到2050年就会破产。

4、删减社会福利;美国政府为了发展军备,讨好军火商又要平衡预算,在其首要删减的就是福利和教育,布什在5年多的时间里就删减有关福利和教育的拨款就达900多亿美金。

5、税收;美国人交税的意识是值得称赞的每年为美国政府提供1.2-1.5万亿美金的税收(仅2004年中国输入到美国的产品就为美国政府赚取近500多亿美金的税收)。

美国政府的钱也不是花不完如果美国政府对赤字预算毫无节制,像布什政府这样花钱美国有人预言到2050年美国政府就会破产,由于美国政府为了发展军备,大力削减福利和教育开支,美国的社会的不公平现象会越来越重,现在的社会养老等保险如果不改革到2046年将没有钱支付,教育由于缺少经费已经出现一些地方师资严重不足,布什政府从2001年开始大幅删减对美国大学的预算,个大学为了祢捕资金不足纷纷提高学费,这些都可以看出美国政府并不是钱花不完,而是其亿牺牲民众的福利为代价扩充军备。

布什和其美国共和党为了其最大的资助集团军火商和石油大亨的利益以民主做幌子扩充军备,花纳税人的钱买越来越贵的武器和石油装备其军队,用的代价是削减纳税人的福利和教育经费。

美国国会一个参议员曾对美国国防部的官员质询过:“一架FA-22需要1.7亿美元比F-15贵了5千多万,如果照这样发展下去到2050年美国军队就只能买不到十架飞机了!”这就是美国的民主!

转载请注明出处全球视野网 ? 美国历年总军费


本文来源:https://www.huangpucn.com/info/152283.html

标签组:[美国政府

1



2



?

2016年中国的GDP已经是美国的60%,这样何时赶上美国就提上日程上来了。

那么中国GDP何时赶上美国?我们可以算一算。

美国2016GDP18.6万亿美元,GDP增长率为1.6%

2016年中国GDP已达到11.2万亿美元,GDP的增长率6.7%

将上述数据带入下面公式:(具有高中文化的人就可以推导出这个公式来)



3

其中M,Z代表美国和中国的GDP值,m,z代表美国和中国的GDP增长率,

n为赶超年限。

计算结果

n=11

也就是说再过十一年我国的GDP就可以赶上美国。指日可待。

?

横向看:



4


二、进出口额世界第一
 ? 进出口是GDP增长的三驾马车(基本建设投资、进出口、国内消费)之一,三十多年来我国的进出口额一直高速增长(除2009年因国际金融危机有较大的下降之外)。
 ? 2002年我国的进出口额的居世界第五位;

? 2004年上升至第三位;

2009年,我国出口值达1.2万亿美元,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
2016
年的进出口额(36643亿美元)是1978年(206亿美元)的178倍。

?

5?




?

? ? ? ?

三、外汇储备居世界首位

? ? 外汇的构成:现款,债券,贵金属,在国外的资产。
?
1979年之前,我国外汇储备从来没有超过10亿美元,甚至在几个年头还是负值。但随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对外贸易高速发展,外汇储备开始迅猛增加。
? ?
?
历年外汇储备表显示:
? 2001
年底跨过2000亿美元的门槛,达到2121.65亿美元;
? 2006
年底,达到10663.8亿美元,首次突破万亿美元大关。超越日本居世界第一位。

? ? 1978年末至2016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从1.67亿美元增加到30105亿美元,38年间增长到18026倍!



6



四、财政收入大幅增加
? 1978年开始,我国财政收入成指数规律快速增长。
?
由于我国财政收入不断增长,我们就有更多的钱用于经济建设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用于提高社会的现代化水平。
? 2016
年的财政收入(159552亿元)是1978年(1132亿元)的141倍。




7


? ? ? ?

?

?

五、教育事业高速发展

三十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高速发展,我们可以从高考录取人数中看到。
?
想当初,1977年刚恢复高考时,中国只有570万人参加高考,仅录取27万人,录取比例是21:1,4.7%1999年,高校扩大招生规模,从此迎来了高校发展新高潮。

? ? 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的教育大国。经过短短38年的艰苦努力,中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走完了其他国家需要50年、10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转变过程。

? 2016年高校录取新生为748.6万人,是197727.3万人的27倍。




8



9
考生2008年达到顶峰:1050万人。



10
? ? 2010
年以后录取率在70%~80%?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而考生却逐年减少,我国的高考录取率也逐年攀升,2001年达59%,到2016年已经达到79.64%,这与1977年的4.7%相比有了天壤之别!

?


? ?
六、汽车产销量居世界首位
? 三十多年来我国工业发展迅猛,汽车产量也猛增,2009年,我国汽车产量达1379.1万辆, 超过日本,跃居全球第一。汽车工业的发展也带动了采矿、金属冶炼、机械制造、化工、石油、塑料等工业的发展。

? ?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我国汽车工业有了飞速发展:

2003年,我国汽车产量经超过韩国,位居世界第位。?

2006年,我国汽车产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三,在日美之后。
2008
年,我国汽车产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位,仅次于日本。

2009年,我国汽车产量1379.1万辆, 超过日本,问鼎全球第一。

2010年至今,继续保持产销量世界第一态势。

? ? 2016年,我国国内汽车生产量2811.9辆,国内销售量也达到2802.8万辆,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消费国,如今普通家庭拥有汽车也不罕见。但同时也造成道路拥挤、环境污染等弊病,以至于在北京等大城市实行了汽车限购、限行等措施。? ?

? 2016年我国汽车产量为2811.9万辆,是1978年产量14.9万辆的189倍。



11





七、钢产量高速发展
? ? 我们曾经为提高钢产量真是吃尽了苦、伤透了心,只是在改革开放后我国的钢产量得到高速发展。

? ?1985年,钢产量: 中国大陆4679万吨,中国居世界第四位。而苏联15467万吨,日本10528万吨,美国8006万吨。

? ?1996年,我国钢产量达10124万吨,突破一亿吨大关,跃居世界第一位。?

? ?2008123日,总部位于布鲁塞尔的国际钢铁协会(IISI)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钢铁产量为4.8966亿吨,同比增长15.7%,占全球产量36.4%。(相当于日本的4倍,美国的5倍,德国的10倍)中国连续11年保持世界第一,并且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

2010年中国以6.267亿吨位稳居全球第一位,占全球钢产量的44.3%
? 2016
年我国钢产量80836.6亿万吨,是1978年的3178
吨的25.4倍。

中国几代人梦寐以求的钢产量,在38年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被实现了!?

? 现在问题不是如何提高钢产量,而是如何削减落后产能、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种的问题了。?

?



12

? ?


?

八、农业生产稳步增长

?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粮食消耗大国,粮食的多寡往往决定天下的安定与动乱,所以素有民以食为天之说。

? 1953年我国出现粮食危机,出现排队购粮现象,195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从此我国开始实行粮食定量供应制度。

此后长时间我国没能解决粮食问题,粮食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大障碍。1959年、1960年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制度下,我国粮食产量连续两年以15%的速率下降,造成了我国连续三年的大饥荒。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当年粮食增产7.8%,1979年粮食增产9%。之后我国只用几年时间就就解决了粮食问题。我国改革开放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改革开放的成果也是首先从农村取得的。

1994年,我国取消统购统销制度,各省逐步取消粮本和粮票,实行了41年之久的粮食定量制度寿终正寝。

? 改革开放后,国家特别关注三农问题,曾出台保护性农产品收购价格,防止谷贱伤农。特别一提的是2005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表决决定废止1958年6月3日通过的农业税条例,自2006年1月1日起我国废止农业税。

? 我国现行农业税制实际上包括了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和牧业税等三种形式。农业税为我国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内经济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发展我国工业体系所需的资金、人力均来自农业。

我国废止农业税的意义在于,他废止了在我国延续了2600年历史的农业税制度。据记载,农业税自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亩税开始,至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

废止农业税及其他利农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在2008年上半年爆发的世界粮食涨价风潮中,由于有足够的粮食储备,我国并没受影响。而且我国还为平抑东南亚粮食价格起了重大作用。

下面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建国以来历年的粮食产量汇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的巨大发展。从2004年至2015年我国连续11年粮食增产,2016年我国粮食产量达6.1624亿吨。

本文来源:https://www.huangpucn.com/info/152284.html

标签组:[农业税

Hi!大家晚上好!今天开始我们第二期的干货大轰炸:一战以来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总是理不清该部分内容的淀粉们抓紧时间整理起来~不要总放在收藏夹吃灰喔!

章节线索

(一) 资本主义经济政策及运行机制的变化

(1)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下,罗斯福新政成功地使美国渡过了危机,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2)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实现了从自由放任政策到凯恩斯主义的转变;从二战结束至今的半个多世纪里,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对经济运行机制的调节,经济得到了恢复并有了长足发展。

(二)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和实践

(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内战争胜利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2)20世纪30年代,苏联确立了“斯大林模式”,对苏联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核心考点

考点一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存在。

(2)重要原因: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广大劳动人民相对贫困,激化了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3)直接原因:股票等投机活动造成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2.影响

(1)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示威游行等抗议活动不断发生,法西斯分子乘机造势,扩大政治影响。

(2)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加紧在国际市场上的争夺,使彼此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

(3)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世界局势变得动荡不安。

3.对策

(1)措施:胡佛固守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

(2)结果:经济危机更加恶化,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考点二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罗斯福新政

(1)背景

①胡佛“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社会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已。

②面对不断恶化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民主党人罗斯福决心扭转危局。

③1932年,罗斯福当选总统。

(2)特点: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

(3)影响

①直接影响: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恢复和改善。

②间接影响:缓解了社会危机,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

③深远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迎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①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黄金时期”。

②20世纪70年代初:“滞胀”现象。

③20世纪80年代以来:适当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2)建立“福利国家”

①实质: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

②历程: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渐完备;70年代后受挫,但是继续发展;80年代以后,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3)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

①第三产业的兴起

a.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

b.表现: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部门。

②“新经济”的出现

a.背景:二战后,美国发展新兴产业;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

b.形成: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经济出现了10年的持续增长,“新经济”问世。

重点解释:正确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可能从根本上克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也不可能消除当代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反而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最终妨碍社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命题角度:

在历年高考中,该部分是考查频率较高的区域,题型以选择题为主,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及影响、西方福利制度对我国解决民生问题的借鉴应加强重视。

视角1 从联邦政府职能扩大角度考查罗斯福新政的措施。

视角2 从唯物史观角度命题,西方福利制度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稳定密切相关,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不同时期福利政策的调整。

考点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①政治上: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②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国内外敌人。

(3)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色。

(4)评价

①积极: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财力、物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②消极:不是向社会主义道路过渡的正确道路。它严重超越苏俄的生产力水平,引发农民和士兵的不满。

2.新经济政策

(1)背景

①现实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②根本原因:当时苏俄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小农经济占优势,工业生产落后。

(2)开始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

(3)特点

①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

②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4)影响: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3.“斯大林模式”

(1)背景: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

(2)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形成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其提供资金。

②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组织集体农庄。

(4)评价

①成就

a.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在短期内实现工业化及经济的快速发展。

b.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弊端

a.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的滞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b.向农民索取太多,压抑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c.长期的计划指令,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

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重点解释: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命题角度:

在历年高考中,该部分知识点主要集中在对新经济政策的考查上,题型以选择题为主。

视角1 从制度创新角度考查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视角2 从综合链接角度考查中美苏现代化模式的比较。三种现代化模式之间互有借鉴,体现了人类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知识小结

【知识结构】

【时空定位】

好啦~今天的知识点分享就到这里啦!想入手更多干货可以点击下方小程序或者【阅读原文】喔!

提分资料戳此入手!


有什么想看的干货欢迎在评论区告诉我们,巨巨巨宠粉的小历会根据大部分淀粉的需求慢慢安排滴!最后!看完别忘记“评论+转发+赞同”三连喔!

文章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

本文来源:https://www.huangpucn.com/info/152285.html

标签组:[经济] [经济学] [世界经济

原标题:1952-2016年中日GDP对比,中国GDP最低谷时只有日本的11.9%!

中国、日本,亚洲最强大的两个经济大国,恩怨情仇一千余年,是世界上最重要,也是最错综复杂的关系之一。它们自二战结束以来,都有过落寞,也有过辉煌,道路相似,但命运大不同。归根结底,是由两国的国力决定的。中国有与国家雄心相匹配的国土和发展潜力,而日本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注定悲剧收场。

让我们来看看这60多年来两国GDP变化,很有研究价值,也很有教育意义!

一、1952年:中国GDP是日本的176.7%

1950年代:日本GDP发展速度快于中国,但速度差距并不大,日本胜在速度稳定,中国经济起伏比较大。

起点定在1952年,从这一年开始中国第一次有了经济数据。1952年新中国刚成立不到三年,而日本已经发展了7年,但从GDP来看,日本仍与中国差距巨大。这并非说中国比日本发达,仅仅是人口和国家面积带来的先天性差距。

1952年中国人口5.68亿人,GDP304亿美元,人均GDP54美元;日本人口8644万人,GDP172亿美元,人均GDP172美元。中国GDP总量是日本的1.76倍,但人均比日本少,发展水平与日本有一定差距,但差距并不算大。可以说1950年代的中国和日本处在同一水平线上。有人说日本科技发达,人才多,其实当时中国也有很多来自欧美的顶尖科技人才,科技水平并不比日本差,某些方面甚至领先日本。

二、1961年:中国GDP第一次被日本超越

1960年代:日本迎来黄金三十年,GDP高速发展,从落后中国到领先中国一倍!

1961年是一个值得记住的年份,因为受到苏联制裁,中国GDP大幅下降,日本GDP总量第一次超过中国。从这一年开始中国持续低迷,而日本却进入黄金三十年,此消彼涨,中国被踹落尘埃!

由于内外部环境影响,中国错失良好发展机遇,成为全世界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令人叹息!

三、1981年:中日两国迎来新的开始,但中日国力已经大逆转

1980年代:中日差距继续扩大,日本国力即将迎来全盛时期

经历70年代末的石油危机,日本经济经过调整后进入第三个高速发展期,此时日本已经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国力蒸蒸日上,科技突飞猛进,日本一举扭转低劣产品印象,成为高科技的代名词!

而中国虽然已经改革开放,但还在试水阶段,小心翼翼前行,经济高速发展与通货膨胀同时存在,还处在经济的摸索期。

四、1991年:中日经济差距达到历史极值,中国GDP仅为日本的11.9%

1991年由于日元大幅升值,日本GDP达到34877亿美元,而中国只有4133亿美元,中日两国经济差距达到有史以来最大值,中国经济规模仅为日本一成!当时在强大的日本面前,中国经济弱小的就像风中的小花,一口气就能摇摇欲坠!但中国却迎来了黄金30年!

五、1995年:日本迎来国力巅峰

1995年日本GDP达到54548亿美元,虽然低于2012年的62036亿美元,但与美国的差距却是有史以来最小,当年美国GDP7.66万亿美元,日本GDP达到了美国的69.2%,成为二战以来与美国最接近的国家!中国GDP目前仍然只有美国的61%!

六、2010年:中国GDP超越日本

1961-2010年,2010年是一个值得记住的年份,在被日本GDP超越50年后,中国终于实现反超!这比预期时间提前了25年,也超出了大多数中国人的想象!由此可见,以美元计价的GDP,有时候就是一场数字游戏,准确性存疑。真正能够反映国家实力的仍然是工业生产总值、世界500强数量、科技发展水平等关键因素。

七、2015年:中日GDP差距最大化

2015年中国GDP是日本的2.52倍,达到二战以来最大值,几乎又回到了1952年的起点!

小编总结: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脚步不会停止,GDP的含金量也越来越高,而日本经济却陷入数字游戏,在5万亿美元附近继续徘徊。其实从GDP数据看,安倍经济学已经破产,不仅没能激活日本经济,反而让日本在迷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中国GDP何时超越美国,人均GDP何时超越日本?让我们拭目以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来源:https://www.huangpucn.com/info/152286.html

标签组:[经济] [日本中国] [中国gdp

关注风云之声提升思维层次

解读科学,洞察本质

戳穿忽悠,粉碎谣言

导读

粗看会感觉俄罗斯2024年不可能成为全球五大经济体。特别是印度,会是俄罗斯上位最大的障碍。但是仔细分析,还真有一点可能。如果接下来6年石油价格大涨至100美元以上,俄罗斯又能经历一个“大起”的阶段,成为世界第五还是有可能的。中国的经济模式、GDP模式和一般发展中国家很不一样。分析俄罗斯、印度的基本经济数据,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看到中国经济的特殊之处。

————————————————————————————————

2018年5月7日,普京宣誓就任俄罗斯第七届总统,当天就签署了总统令,要求俄罗斯到2024年前成为全球五大经济体之一。这个宏大的目标引发了外界相当大的关注。






这是以卢布计的俄罗斯GDP(2017年92万亿卢布,实际增长1.4%,图中未列)。可以看出近年来增长缓慢,扣除通胀因素,2015和2016年的实际增长率甚至是负的。

以这种经济增长水平,想要2024年追上法国、英国、印度看上去不太可能。但是如果你知道,俄罗斯2008年GDP就有1.66万亿美元,超过2017年的1.47万亿美元,还觉得不可能么?如果再知道俄罗斯2013年GDP是20790亿美元呢?





如上图,这是俄罗斯历年以美元计的GDP。2013年是俄罗斯GDP的最高峰,高达20790亿美元,那年俄罗斯GDP的世界排名是第8,离第五也不太远了!而且,看看图中俄罗斯以美元计的GDP增速,其实是非常吓人的。从1998年的低点增长了十倍!这完全可以说是一个“大起”的阶段。普京就是在1999年成为俄罗斯领导人的,这张图可以解释为何普京在俄罗斯威望这么高。但是从2014年开始,俄罗斯GDP又经历了“大落”,跌到了2017年的1.47万亿美元,跌了30%

为什么俄罗斯以美元计的GDP波动这么大?因为俄罗斯的汇率非常不稳定,近三四年卢布相对于美元贬值非常厉害。





这是过去五年(2013.5.13--2018.5.13)美元对卢布的汇率走势。可以看出1美元从兑30卢布,升到了62卢布,升值100%。这样,俄罗斯以美元计GDP自然就是大跌。





这是俄罗斯外汇储备的历史走势,普京第一次任总统时,抓住时机从几乎为零存到了6000亿美元,后面2014-2017年才能抗住冲击。相比之下,委内瑞拉就没存下多少钱,天天玩崩溃。

俄罗斯作为资源出口国,主要收入来源是石油与天然气出口。如不计美国的页岩气,俄罗斯是世界第一大天然气生产国。在石油方面,俄罗斯日产超过1000万桶,和美国沙特接近,排名在1-3名之间变动。

如果石油价格低迷,俄罗斯就日子难过,卢布弱势,而且以本币计名义GDP增长不多,如2014-2017年的情况。如果石油价格高,俄罗斯日子就好过,卢布也就强势




俄罗斯M2年同比增幅(2000-2018)

卢布的强势不一定是通过升值来表现,而是俄罗斯大幅增发卢布,以本币计的GDP大幅增长,汇率却不跌。如上图,2000到2008年是俄罗斯GDP增长最快的阶段(国际原油价格爆涨),广义货币M2总量每年以30%-60%的高速增长。2009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属于特例不算,2010-2014年,俄罗斯M2的年增幅仍有15-35%。2007-2013年,俄罗斯以卢布计GDP从33万亿增长到77万亿,而卢布对美元跌得不多,以美元计GDP就大幅增长了。

相反,在卢布的弱势期,俄罗斯不敢大幅增发货币。2014年以后,M2增幅就只有10%左右了,以本币计GDP增长很少,汇率又下跌,以美元计GDP就大跌了。




俄罗斯M2年度增幅(1992-1999)

这是叶利钦时期(1992-1999)年俄罗斯M2的年增幅。1996年以前增幅高达100%-800%,这就是经济崩溃,卢布没有信誉可言了。到1998年金融危机,增幅变成0,俄罗斯经济危机到达顶点,真的休克了,以美元计GDP也不可思议地降到了2000亿美元以下。相比之下,普京时代的俄罗斯经济发展脉络还是很清楚的,油价高国际收支情况好,就大幅增发货币(相比叶利钦仍然是保守的);油价低,就降低货币增幅保住卢布汇率。普京认识到,本币信誉是非常关键的,不能象叶利钦那样瞎折腾。

2018年,原油价格增长了不少,普京认为机会来了!这才是普京声称2024年要冲击五大经济体的底气





上图是美原油价格五年来的月线走势。可以看出2014年到2016年是一个大崩盘,2017年上半年也继续低迷。所以俄罗斯GDP才跌到了1.47万亿美元,还不如10年前!但是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原油价格已经逐渐爬升到了70美元了!

如果原油回到2014年以前100美元以上的价格区间,恢复强势,俄罗斯GDP从2018到2024年会是一个什么情况?从历史经验来看,俄罗斯会大幅扩张增发卢布,以卢布计的GDP会大幅增长,翻倍都是可能的。在油价的强力支撑下,卢布对美元不贬值,或者只贬一点点,以美元计的GDP,在2024年可能会实现接近翻倍的奇迹

到2024年,英国法国本来就是经济增长缓慢,被俄国超过不奇怪。印度经济被认为在高速增长中,会和俄罗斯竞争第五。但是印度缺少石油,2014年石油价格崩溃让印度大大缓了一口气,增长就不错了。如果油价又上到100美元以上,印度卢比汇率可能会大跌,经济增长也可能有大麻烦,2024年输给俄罗斯也是可能的,后文仔细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油价重回100美元并长期维持,就是普京敢于放豪言2024年冲击世界五大经济体的最重要原因。当然石油价格会怎么走不好说,但是这至少看上去是一种可能性。所以普京的计划确实有一定可能性实现。


二.印度GDP分析





这是印度1978-2014年以美元计的GDP,看上去增长是不错的。但因为GDP总量只有中国五分之一了,比起来好象很惨。图中也可以看出三个事件的影响,一个是1990-1994年印度发生危机被逼改革,以美元计GDP没有增长一个是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美元计GDP跌了一点一个是2011-2013年石油价格在100美元高位运行,美元计GDP没有增长。其实印度在发展中国家中,长期经济增长成绩仅次于中国,可圈可点。




印度1990年以美元计GDP与中国规模差不多,2000年降为中国40%,相对中国降了一半还多。2000年之后中国开始了超级增长,到2017年以美元计GDP变成了10倍。而印度直到2017年,相对中国才又掉了一半,17年也增长了5倍。可以说相对中国,印度主要是90年代表现不太好。如果没有中国,印度2000年以后的增长可以吹上天。2015年印度GDP实际增长率7.4%,超过中国。2016年印度GDP历史性地首次超越了英国。2017年印度GDP(上图中未列)为165万卢比(合2.44万亿美元),同比实际增长6.4%。

从上图可以看出,印度比俄罗斯强的是,实际经济增长率一直是正的,不象俄罗斯有时负增长。2007到2017年,印度名义GDP变成了3.48倍,俄罗斯只变成2.76倍,而同期印度卢比对美元汇率跌得少(1美元能换的卢比数多了50%,换的卢布数多了100%)。所以,印度以美元计的GDP赶超了俄罗斯,而且领先优势还不小了。



印度卢比对美元汇率(2008-2018)

但是印度经济增长并非没有问题。例如2011-2013年,印度以美元计GDP在1.8万亿美元几乎没有增长,因为汇率从1美元兑换46卢比跌到了58,GDP总量从86万亿卢比增长到109万亿的作用被抵消了。而同期俄罗斯汇率稳定在1美元兑换30卢布左右,GDP从1.9万亿美元增长到了2.08万亿,超过了印度。

2014年的原油价格崩溃帮了印度大忙。2017年相比2013年,以美元计,俄罗斯GDP大跌30%,印度GDP却大涨30%,一举将俄罗斯压在身下。俄罗斯GDP仅相当于印度的60%了,2024年追上比较困难。印度当然希望,接下来的年头象2000-2008年那样,即使国际原材料价格飞涨,经济增长率也过得去,汇率还不跌,那俄罗斯想追上印度是不可能的。





但2000-2009年,其实原材料价格高的年头不多。开始基数20美元一桶比较低,只是2008年爆冲了一下到140比较夸张,60美元一桶就算是高油价了。现在2018年油价已经到70美元了,印度会面对比较大的压力,有可能因为高油价增长遇到困难。这又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印度遭遇2011-2013年式的困局,汇率不断下跌,以美元计GDP增长不多,如7年仅增长20%;同时俄罗斯在高油价帮助下GDP飞速增长100%,汇率稳定,以美元计GDP超过印度。另一种情况是,印度象90年代初期那样,国家外汇储备见底遭遇金融危机,汇率崩溃,1993年以美元计GDP比1990年下跌了13%,俄罗斯追起来就更容易一些。当然长远来说,印度GDP总是会超过俄罗斯的,毕竟人口有十倍。

另外,就算2024年俄罗斯GDP不如印度,只要经济大幅增长超过英法,也可以说完成目标了。印度的GDP统计国际上比较怀疑,服务业占比高达70%,做手脚余地大。例如印度2016年GDP与中国2005年相当,建筑业(服务业的一种)GDP比中国2005年高25%,但是2005年中国商品房销售600多万套,印度2016年仅有30万套。这是因为印度将贫民窟、窝棚也算进建筑业GDP,中国农村建房质量要好得多,却不算GDP。俄罗斯房子也比印度要靠谱得多。最近几年就连印度央行原行长拉詹都受不了(于是辞职了),说制造业增长不行,不知道GDP是怎么增长的。

如果印度GDP在2024年被俄罗斯超过,就太惨了,肯定是出了比较大的问题。印度潜力和想象力都比较大,往上可以挑战日本,往下可能被俄罗斯超过。印度压力其实很大,都说经济潜力无穷,莫迪改革决心也大。要是没混好,真没脸了。




印度M2年增幅(1996-2018)

从上图的印度广义货币年增幅来看,一般在10-20%之间,比俄罗斯增长顺利时的幅度低不少,稍高于俄罗斯遇到困难的2014-2017时期。2016年底开始有一个巨大的负增长波动,那是废钞的影响,2017年又高增长补回去了。俄罗斯顺利的时候,比起印度更加敢于大幅扩张货币体系。

从中国的角度看,俄罗斯靠原油增长,虽然说不正经,但真这么增长是可能的,石油土豪国不少。按工业化的说法,制造业是工业的主要代表,但采掘业也是工业的一种,产出看得见,数据可靠。反而是印度这种增长有点看不太懂。印度制造业增加值和俄罗斯差不多,仅为中国十分之一,制造业GDP占比只有17%,只相当于中国一半。印度采掘业天然条件不好,需要大量进口原油,货物贸易长年逆差,经济模式总觉得有问题。

当然这也是莫迪不一样的地方,他知道问题是制造业,提出了Make in India,要大力发展制造业。印度在国际上疯狂造势,有报告说印度制造业竞争力要变成世界第二(仅次于中国)。(美国制造业竞争力要反超中国了? | 陈经)印度也出台了一些发展制造业的措施,已经有了一些成效。2017年印度生产的手机全球占比达到11%,超过越南成为世界第二。手机生产会是印度增长亮点,2019年预计产量达5亿部。手机生产大发展,是因为印度利用巨大国内市场的诱惑力,对整机收重税,让外国手机厂商改为进口零件在本地组装。其它制造行业也可以这么做,这是俄罗斯不具备的优势。




上图是印度外汇储备,2008-2013年没什么增长,一度还很恐慌,怕1991年外汇储备见底的噩梦重演。但是2014年油价大跌让印度大松了一口气,外汇储备增长到4000亿美元以上了。但是规模大了也麻烦,维持日常生活生产就要用巨额外汇,危机来了能不能抗住不好说。例如在印度组装手机,总得从中国进口零件,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就有点受不了。

可以说,俄罗斯与印度的GDP卡位战,俄罗斯靠的是采掘业的巨大优势。印度表面靠的是服务业,但真正决定胜负的是制造业,光靠服务业做上去的GDP外界疑虑会很大。油价涨上100美元,如果印度制造业还是没起色,被俄罗斯超过就真是可能的。正常来说,还是印度机会好。因为制造业发展也不用多高明,利用巨大国内市场,让外资来开厂组装并不难。

三.中国GDP模式

其实讨论俄罗斯或者印度的GDP,是比较不痛快的,这假设那假设,油价涨了如何、跌了又如何,国际局势如何。中国的GDP增长就比较痛快,没有俄罗斯印度涨涨跌跌的麻烦。





这是中国2005-2017以美元计GDP。从图中看出,增长一般都不低,除了2016年缓了一下,因为人民币对美元贬了一些,但也没有降。从图中看不出2009年有一个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其它主要国家GDP都降了。也看不出原材料周期,不知道原材料价格的顶峰和低谷对应哪些年。增长似乎是一定的,随着基数增大有所降低,再加上对美元汇率有点小波动。增长率、汇率,都是中国自己主动决定的,世界局势没有影响一样。分析中国GDP,除了增长,真看不出什么东西。




中国M2年增幅(1996-2018)


中国M2年增长率看上去和印度比较象。2016年以后已经降到10%以下了,显示出了新的动向。但这个表面上的近似,背后是一个超级逆天的数据:中国M2高达25.2万亿美元世界最高,是印度的15倍俄罗斯的30倍(注:各国M2的计算方式不一样,统计会有一些差异,但中国数值都是印度俄罗斯的很多倍)!看上去和印度类似的增长率,代表了逆天的信用创造能力。也有人说中国的M2疯狂增发是破坏货币信誉,或者说中国M2相对GDP的比例超过200%(印度是75%),增发货币创造GDP的能力比起印度等国低很多。







中国比较特殊的还有人民币汇率。上图是改开以来的美国对人民币官方汇率走势。1995年以前,由于官方汇率不合理,所以数次上调。之后1995年到2005年10年固定汇率稳定在8.27,看上去非常古怪。2005年开始升值,2008年底又变成固定汇率一样水平了一段时间。2015年汇率开始转跌,2017年又升回来了。这个图里能看出不少事件,但是和卢比、卢布的汇率走势非常不一样。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人民币特殊之处非常多。最突出一点是,1995年至今,人民币相对美元升值了20%多,这是绝无仅有的。同期印度卢比对美元跌了50%,俄罗斯货币崩溃没法算,大致稳定以后又跌了50%。中国M2数值是印度10多倍,汇率反而升值,很离奇。






这是1990以来中国的外汇储备数据。从接近0增长到了2014年顶峰的4万亿美元,2016年降到3万亿美元。由于数值太高,没法和别的国家比。


看印度与俄罗斯的GDP数值、M2增长率、汇率走势、外汇储备等数据,能看出些门道。但是看中国相应的数值,粗一看只知道规模比较大,特别怪,基本原理看上去都不一样了。这也是外国人研究中国经济比较困惑的一点,数据不是没有,但就是和别的国家不一样,想说通很不容易。要解释就得学一堆中国特色的东西,研究门槛非常高。


其实GDP还相对好理解,中国是印度5倍能说得通,电力、汽车等各种消费确实超过5倍。但是M2是印度15倍,人民币还能升值,就不太好解释。全世界只有中国是这样的,特别怪。


看了中国夸张的M2数值和坚挺的汇率,就知道中国的GDP多半是低估了。中国确实对GDP总量数据有点敷衍,统计上这不要那不要,不着急和谁比。当然GDP增长率还是重视的,代表了信心,增长率低了要保。但是用于和其它国家比较的具体数值,真不能深究。


中国真正厉害的能力,就是夸张的M2货币创造能力。自己看着好象都习惯了,M2一年增加个10来万亿人民币没有啥。但是和印度、俄罗斯等其它国家一比就发现简直太神奇了,别的国家会看傻掉。货币真的可以一年2万多亿美元就这么搞出来,相当于人家所有的钱还多,汇率还能升值?要有这个能力,GDP不是随便弄了?如果不是中国已经这么干了快十年了,说出去真没有人信。





这事说来话长,和中国是“例外国家”有关(中美两大“例外国家”的巅峰之战 | 陈经)。贷款增发出来,社会上确实承认,能推动做事,挖矿炼钢生产商品,真的都动起来了。巨量货币增发出来了,人们赚钱容易了,钱多了心里毛毛的是另一回事。富人小资中产总琢磨着去炒房,或者去炒商品,或者换汇外逃,也不是没有麻烦事,而且麻烦还不小,限购限贷限外逃。但无论如何,人民币的基本信誉还是在的,人们还是愿意做事去挣人民币。


已经史无前例了,以后怎么发展不好说,人民币国际化与自由兑换要怎么搞,说不清。但是中国的经济模式、GDP模式和一般发展中国家很不一样,这是肯定的。分析俄罗斯、印度的基本经济数据,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看到中国经济的特殊之处。


扩展阅读:中美两大“例外国家”的巅峰之战 | 陈经
美国制造业竞争力要反超中国了? | 陈经
背景简介:本文作者笔名陈经,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科技与战略风云学会会员,《中国的官办经济》作者,微博@风云学会陈经。责任编辑:郭尖尖

欢迎关注风云之声


知乎专栏:

http://zhuanlan.zhihu.com/fengyun

一点资讯:

http://www.yidianzixun.com/home?page=channel&id=m107089

今日头条:

http://toutiao.com/m6256575842

本文来源:https://www.huangpucn.com/info/152287.html

标签组:[经济] [经济学] [石油资源] [石油美元] [卢布] [经济体] [汇率变动] [中国货币] [俄罗斯卢布] [油价] [卢布汇率] [陈经] [货币m2

本文来自东西智库,作者:李晓华。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扑克财经App(iOS及安卓版本均可下载)。

导读

作者李晓华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产业布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本文讲述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上升等影响因素继续对制造业发展发挥哪些作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逐步显现,未来全球制造业格局将会发生深刻改变并对中国的制造业产生的重大影响。


正文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和“逆全球化”抬头,世界各国比较优势持续改变等因素,推动制造业全球产业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还将进一步改变制造业全球产业格局。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既面临着日趋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带来的挑战,但同时中国在产业基础、创新能力、人力资源、市场规模等方面的优势也给中国制造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增强在全球产业中的话语权奠定了基础,新工业革命为中国制造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领域的并跑、领跑提供了历史机遇。


一、近年来世界制造业格局的演变


2005年以来,全球制造业增加值和出口格局呈现中等收入国家、东亚和太平洋国家快速崛起的特征,但2015年以来的变化趋缓。由于中等收入国家国内供给能力的增强、市场的扩大以及“逆全球化”等因素的影响,全球价值链呈现“缩短”的趋势。


1.世界制造业区域分布变化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制造业最显著的变化是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和发达国家的相对衰落。


从表1可以看到,2005年,不同收入水平国家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比重分别为:高收入国家占74.5%,中等收入国家占25.3%,其中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占20.8%,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占4.4%,低收入国家的工业化水平极低,制造业增加值仅占全球的0.2%。


此后的十余年间,高收入国家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比重下降到2018年的53.8%,而中等收入国家提高到2019年的46.7%,其中尤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变化为大,提升了近20个百分点。低收入国家、最不发达国家制造业增加值比重分别提高0.2个百分点和0.8个百分点。但2015年之后,无论是发达国家比重的下降还是中等收入国家比重的提高都大幅度放缓。


表1 不同收入分组国家的制造业增加值占比

从制造业的地域分布来看,呈现出由北美、欧盟、东亚和太平洋三足鼎立到东亚和太平洋明显占优的变化趋势。2005年,北美、欧盟、东亚和太平洋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比重分别为23.8%、24.3%和31.5%,到2017年北美比重下降到17.8%,欧盟比重下降到2019年的16.8%,而东亚和太平洋比重提高到45.6%。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高收入国家以外的国家的提高明显,从占全球的12.2%提高到32.4%。世界其他地区中,南亚占比从2.1%提高到2019年的3.7%;中东和北非占比基本保持在3.1%水平,而拉美和加勒比虽然在2008-2010年间有明显提高,但2019年比2005年降低0.6个百分点,撒哈拉以南非洲提高0.2个百分点。

表2 不同地区分组国家的制造业增加值占比

2.世界制成品出口份额变化


制造业在不同收入水平和不同区域的分布状况变化反映了各国制造业竞争优势的变化,而这一点又在各区域和国家的全球出口份额上表现出来。

从不同收入分组国家来看,2005-2018年间,高收入国家制成品出口占比从77.13%下降到68.01%,中等收入国家制成品出口占比从23.31%提高到31.47%,其中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占比从19.64%提高到26.93%,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占比从3.58%提高到4.43%。但2015-2018年间,各收入分组国家制成品出口比重基本保持了稳定。从不同地区国家分组来看,2018年世界制成品出口国主要集中在欧洲和中亚、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分别占全球制成品出口额的42.00%和39.74%,其次为北美占8.95%、拉美和加勒比分别占8.95%和4.11%;中东和北非、南亚、撒哈拉以南非洲占比较低。2018年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制成品出口份额相比2005年提高7.37个百分点,但与2015相比变化不大。欧洲和中亚地区2018年制成品出口份额比2005年下降4.96个百分点,但相比2015年提高1个百分点;北美地区2018年的份额比2005年下降2.96个百分点,比2015年下降1.37个百分点;南亚地区2018年份额比2005年提高0.77个百分点,但比2015年略有下降。

表3 不同收入分组国家的制成品出口占比

表4 不同地区分组国家的制成品出口占比

从不同类型产品出口的地区分布变化来看,东亚和太平洋地区、欧洲和中亚是制成品(包括资本品、消费品和中间品)最主要的出口地区,其次为北美,而原材料出口的地区分布相对比较平均,最高的欧洲和中亚占比在30%以上,东亚和太平洋、拉美和加勒比、北美均在10%以上。2015-2018年间,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资本品、消费品、中间品和原材料出口占世界比重均有所下降,而欧洲和中亚地区上述四类产品占世界比重均有明显提高。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北美地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原材料出口占比分别提高1.31、2和2.7个百分点。

表5 不同地区分组国家不同类别产品出口占比

3.世界制造业价值链分工格局变化


近年来,世界制造业价值链呈现“缩短”的趋势。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研究,几乎所有商品生产价值链中的贸易强度(即总出口与总产出的比率)都有所下降,全球跨境贸易占全球产出的比例已从2007年的28.1%降至2017年的22.5%,而且在那些最复杂和交易量最大的价值链中,贸易强度的下降尤为明显。从表6可以看到,计算机、运输设备、汽车、机械设备、电气设备、化学、纺织和服装、家具等产业在2000-2007年间的贸易强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2007-2017年间则普遍出现了下降,创新型复杂产品的下降幅度相对更为明显。


表6 代表性商品的贸易强度变化

全球价值链的缩短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是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国内创新能力提高,国内配套能力增强,许多中间投入品实现了国内生产而无需到国际市场上进行采购。根据WITS数据库的数据,从2005年到2018年,中国出口商品中资本品的比重从42.18%提高到45.92%,而进口商品中资本品比重从48.47%下降到40.11%,中间产品比重从24.73%下降到20.32%,表现出中国资本品与中间产品自给能力的增强。

二是随着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发展中国家本土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更多本国制造的商品就地销售而不是出口到国外。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数据显示,由于本国消费者的购买增加,印度出口服装占最终产量的比例从2002年的35%下降到2017年的17%。

三是机器人、人工智能以及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技术的不断成熟,“机器换人”更加普遍,产业的资本密集度、知识密集度不断提高,原本容易实现全球劳动力成本套利的产业链布局在一国内部也变得有利可图。美国等国家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推动的制造业回流也对全球价值链缩短产生一定影响。此外,生产靠近市场带来的供应链响应速度的提高、美国发起的一系列贸易摩擦、购买本国货的“溢价”、价值链本地化对供应链韧性的改善等因素也在全球价值链缩短中发挥了作用。

表7 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

近年来,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明显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前向参与度与后向参与度在2010年之后均呈下降趋势,低技术和中高技术制造业呈现从下游向上游转变的趋势。但总体上,中国对高技术产品进口的依赖程度仍然较高。用半导体及相关产业、航空航天产业、光学影像和医疗器械产业、机械设备及其零部件、机动车零部件和发动机等典型产品代表创新型密集型行业,2018年中国创新密集型行业进口和出口比例分别为26.0%和15.9%,其中进口供给率最高的美国、德国、法国创新密集型行业对中国的影响比例分别为92.3%、45.8%、47.2%。


二、影响制造业产业格局演变的因素


产业在大空间尺度的分布是无数企业生产区位布局决策的集中体现,而企业选择将生产经营部门或价值链环节布局在哪个区位是出于利润最大化的考量。企业的经营过程就是组织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并将产品在市场中进行销售,从而获得收入和利润。这个过程中涉及到要素价格、要素组合的效率以及与生产组织、销售过程相关的运输成本、交易成本。不同的产业所需的要素投入及其组合不同、市场不同、运输成本不同,因此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会选择在不同的区位进行布局。也就是说,生产的空间格局取决于产业的内在特征与运行规律,同时也会受到技术变革、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外部冲击、国内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1.资源禀赋变化


每一种产业、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特定的生产要素投入。例如,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制造环节需要大量的低成本劳动力;资源加工产业需要大量的能源和自然资源;高技术产业和研发设计环节需要大量的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工人。而各个国家和地区通常具有不同的要素条件和资源禀赋。因此,如果产业资本能够自由流动,就会选择根据产业与产业链环节的要素投入差异将其布局在最具资源禀赋优势的区位,以使得最终向用户交付产品的成本最低。资源禀赋条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高级生产要素会随着经济发展和资源的投入而发生改变。例如,随着发展水平的提高,收入水平从而工资必然随之上涨,原本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优势会逐步削弱,导致相应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其他国家和地区转移。如果该国家或地区又积累形成新的优势要素(如熟练工人、工程师),则会加强对其他产业的吸引力,形成国内产业的更替。因此,制造业的产业格局会随着地区间资源禀赋的变化而改变。此外,经济的发展还会带来用户需求从而市场规模和结构的变化,也会影响到企业的投资布局决策。靠近大规模的市场,不但能够节约运输成本,而且能够更加了解当地需求特征,对需求变化做出快速反应。在一些情况下,靠近市场可能由于要素组合不是最优、规模经济没有充分发挥而造成生产环节的成本不占优势,但是运输成本的节约和供应链的灵活性仍然会使本地化成为整体更优的选择。


2.国际政经关系


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对产业空间格局的影响是通过改变生产要素和最终产品的流动性发挥作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存在显著差异,土地以及附着其上的自然资源、区位条件完全无法流动,人力资本的流动受到各国边境管理和国内就业规定的限制。相比之下,最终产品、资本、技术的流动性较高。要素和产品的流动性越高,各个产业和产业的各环节就会越按照其要素投入特征与各国(地区)资源禀赋的匹配性以及目标市场、运输成本等经济因素的综合考虑来布局生产能力;反之,当要素和产品的流动受到阻滞时,经济因素在产业区选择中的作用下降,如何使生产活动能够进行以及市场能够获得需要的产品成为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受到各国政府不同程度的管制以及国际经贸规则的约束。


二战以来,投资和贸易自由化是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发展的主要方向。在全球经济自由化的推动下,资本、技术和产品的流动性提高,跨国公司得以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生产区位,形成了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的全球价值链分工或产品内分工的格局。但事实上,虽然全球化是历史大势,但阻碍全球化的因素一直存在,且在一些时间段有所加强,经济全球化不时出现逆流。例如,战后的“巴统协定”、“瓦森纳协定”一直对一些国家的高科技产品进口进行限制;世界各国也都在利用各种贸易和非贸易壁垒加强对本国产业的保护;因政治、军事、法律等原因对产品出口实施限制或对某国实施禁运也时有发生。各主权国家采取的对研发、产业发展进行补贴的等产业政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使要素价格、供给、需求发生改变,从而影响企业生产的区位选择和全球产业的空间格局。


3.技术变革


技术变革从多个方面影响全球产业格局。


一是影响产业结构。一些新技术的商业化会形成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对原有的产品或服务形成替代,从而形成新产业。颠覆性的变革不仅会在具有传统产业优势的地区产生,甚至原有的优势还会形成对新技术发展的阻碍,优势企业本身也存在着阻碍创新的战略刚性。例如,支票、信用卡不普及的中国成为移动支付最普及的国家。

二是影响资源禀赋。技术的发展会使资源的重要性发生改变,一些以前重要资源的作用下降,一些曾经没有价值的资源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因此,造成一些原有资源优势地区的产业衰落,新要素丰富的地区的该要素密集型产业获得快速发展。工业革命以来,能源经历了从煤炭到石油、天然气,经过核能,再到以太阳能、风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转型的过程;知识、技术、管理乃至数据也逐步进入曾经由资本、劳动、土地等天然要素构成的生产函数。

三是影响交易成本和运输成本。交易成本和运输成本是影响企业向用户交付产品最终成本的重要因素,信息技术和运输技术的发展总体上使交易成本和运输成本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生产接近用户的重要性逐步降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大规模离岸外包以及产品内分工的重要推动力就是信息技术和运输技术发展带来的成本下降,使得生产环节在全球分布并最终在一个地方组装成最终产品在经济上更加有利可图。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仍在继续推动交易成本的快速降低。


四是影响产品的形态与生产、交付方式。例如,机器、流水线的出现使大规模生产、连续化生产代替小规模、分散化生产,生产要素集中的现代工厂取代了传统的手工工场和家庭作坊;可再生能源具有分布式特征,改变了传统电力生产集中式的特征。再如,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制造与服务、硬件与软件的深度融合,一些原有依托物质载体存在的产品(如音乐、影响)可以完全以数字化的形态传递、交付、使用;企业可以从向最终用户交付实物产品转向借助互联网远程提供服务;还有一些产品可以实现产品原型的数字化传输和在用户端通过3D打印等技术实现物质形态的复现。


4.外部冲击


自然灾害、战争、瘟疫等外部冲击具有突发性、不可预测性,这些因素会剧烈地改变短期供给和需求,使全球供应链遭到破坏,进而对生产要素的组织调配、生产的区位选择等方面产生影响。


例如,发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中,中东主要产油国大规模削减产量、减少供应,造成发达国家石油供应短缺,价格暴涨。此后,西方发达国家一方面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应对石油供应中断风险,另一方面开始推动能源节约技术、发展可替代能源产业。又如,日本是世界主要汽车零部件、电子元器件供应国,2011年3月日本福岛地震和海啸造成日本国内企业的大面积停产,一些关键汽车和电子零部件严重供应不足,影响到全球许多汽车整车厂的生产,也推动一些跨国公司考虑供应链供应来源的多元化。许多传染性疾病具有传播速度快、感染性强等特征,造成对防疫、医疗等方面物资短期内的爆发式增长,生产活动也会因为疫情防控受到严重影响。在生产的全球化水平低、各国之间主要开展产业间分工的时期,由于外部冲击大多是局部发生,因此它对生产活动的影响也多是区域性的。但是在生产高度全球分工的阶段,世界各国的产业链、供应链环环相扣,相互之间高度依赖,特别是汽车、电子等产业的产品复杂度高、产业链长、国际化水平高。高度细化的全球产业分工在显著提高生产的总体效率的同时,也使产业链、供应链变得更加脆弱,一旦由于外部冲击造成某个国家的生产受到冲击,全球整个产业都可能受到影响。


三、未来全球制造业演变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当前世界进入了动荡变革期,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在制造业发展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上升等影响因素仍将继续发挥作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逐步显现,未来全球制造业格局将会发生深刻改变并对中国的制造业产生重大影响。

1.各国要素禀赋变化推动“雁阵模式”继续发展


(1)“雁阵模式”在发展中国家间继续发展

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业链的劳动密集型环节的公司,会优先选择将主要生产能力配置在综合生产成本最低的地区,其中最关键的是劳动力成本的高低。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过程的聚集能够充分利用一国的劳动力资源、带动该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同时也会由于抬高工资水平,使各国间的要素供给比较优势发生改变、甚至逆转。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在1930年代研究东亚国家工业化的时候提出了著名的“雁阵式”(“flying geese”model)。雁阵模式指出,劳动密集型产业呈现从工业化国家向欠工业化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梯次转移的特点。工业化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最高,是产业国际间转移的主要推动力,随着该国工资等生产要素成本的上涨,将会逐渐丧失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从而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更低成本的发展中国家转移。在雁阵模式下,工业化发达国家(如日本)构成产业梯次转移格局的“头雁”,其他发展中国家成为处于燕尾的雁阵跟随者。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下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发展、工资水平提高,低成本劳动力优势将会逐渐削弱,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更低成本的发展中国家转移,这是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全球转移、分布的一般趋势。

(2)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向国外转移

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1年正式加入WTO以来,通过抓住国际产业分工变革和产业转移的趋势,中国充分利用数量庞大且工资低廉的劳动力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成为世界最重要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环节的生产和出口基地。但是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工资及其他要素成本的上涨,导致中国的制造业成本优势削弱,形成产业向更低成本发展中国家进一步转移的推动力。2000年,中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水平为9333元,2008年增加到28898元,2018年进一步上升为82461元,年增速几乎都在10%以上。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数据,2017年中国从业人员平均月收入为847美元,大约相当于柬埔寨、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坦桑尼亚等发展中国家的4倍以上。即使考虑到在工人素质、基础设施、产业配套、生产效率方面的优势,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综合成本已经渐失优势,“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来自WTO的数据显示,中国纺织品出口额占世界的比重已从2015年最高点的37.29%下降到2017年的36.60%;而同期南亚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的份额从5.60%提高到6.01%;中国服装出口额占世界的比重从2013年最高点的39.19%下降到2017年的33.60%,而南亚东南亚国家联盟的份额从9.32%提高到12.17%。

表8 中国和东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占世界比重的变化(2007-2017年)

2019年中国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即将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有4亿人进入中等收入阶层。随着中国经济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劳动力的成本优势将会继续削弱,如果“机器换人”的效率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资本密集度不出现显著提高,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及价值链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将持续向低成本发展中国家转移。但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内需进一步扩大,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实现将会推动对更高质量、更高性能产品和服务需求的增长,将会成为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动力,国内大循环的作用不断增强,加大对国际产业资本的吸引力,推动中国国内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制造业的规模、发展水平持续提高。

2.新工业革命深入推进加剧未来产业全球竞争


(1)主要国家在高科技和未来产业领域的竞争加剧

在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就提出“重振制造业”战略,通过发布一系列法律、战略和政策推动制造业回流。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进一步提出“美国优先”战略,从美国的经济利益出发,退出一系列国际组织,重新谈判地区贸易协定,对贸易伙伴频繁施压和制造贸易摩擦。其中,中国成为美国打压、遏制的主要对象。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其中最关键的变量就是世界上主要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从历史上看,苏联和日本都曾挑战过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而且对美国的赶超都止于经济规模略超美国2/3之时。中国GDP相对于美国的比例已从四十年前的约1/15提高到2018年的65.4%,面对世界第一的位置被挑战,美国对华态度与政策发生大角度的改变。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对中国进一步发展的打压遏制呈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涉及领域越来越广,从早期的光伏扩大到通信设备、智能终端,近年来又扩大到数字产业、人工智能等领域。二是遏制手段日益多元,从早期的军用和军民两用技术的出口限制、反补贴反倾销、绿色贸易壁垒等扩大到投资并购限制、高科技中间产品出口限制、市场准入限制、高等教育和科技交流的限制等全方位的遏制。三是遏制借口越来越多,从早期的违反WTO等多边规则的倾销和补贴、扩大到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指责,进而又扩大到数据隐私、国家安全等方面。而且美国还拉拢其盟友特别是“五眼联盟”国家一起对中国从技术、市场等方面进行遏制。


高科技产业和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美国遏制打压的主要领域,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随着中国产业的持续升级,与美国在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的重合度不断加大,从维护现实利益出发美国对中国的高科技产业进行打压遏制,以维护其在高科技产业的地位和利益;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代表着产业的发展方向,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直接关系到未来的经济增长和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的话语权。如果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实现了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突破,那么后发国家将会进一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发到国家的角度来看,则是其产业地位受到挑战、发展机会减少;反之,今后后发国家将花费更大的代价来进行在高科技领域的追赶。

(2)美国在高科技领域的遏制对中国“危中有机”

当前世界产业链价值链高度片段化,世界各国产业已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高度依赖关系,而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关键一环,超大的国内市场对于跨国公司也形成巨大的吸引力。因此,美国推动下的中美之间的“脱钩”不可能完全实现,特别是在市场的“脱钩”必然会受到国际社会和美国国内力量的阻碍,但遏制中国技术的进步符合发达国家利益,中美之间的科技交流与联系将会弱化。

中美之间的“脱钩”趋势对中国产业的影响利弊共存。不利的影响在于,从短期看,由于一些核心零部件、工业软件被断供,一些产业链可能发生“断链”。例如,华为被列入美国商务部实体清单,不仅美国企业被限制未经批准向华为出口,而且采用美国技术超过25%甚至10%的台积电、中芯国际等美国本土以外的公司也被限制为华为旗下的海思麒麟芯片代工,华为手机很可能面临无芯片可用的局面。

从好的方面说,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分工格局下,一个国家产业发展所需要原材料、零部件、生产设备、工业软件等中间投入默认可以从全球市场采购获得,由于许多发达国家生产的中间投入品技术水平更高、性能更稳定、使用寿命更长,因此虽然价格更高,但是由于对生产的影响巨大,许多下游生产企业更愿意选择进口产品,对国内从无到有取得突破的新产品不愿用、不敢用,这就使国内新产品失去在产业化过程中不断迭代升级的机会,由于生产规模小,在生产成本上也不具竞争力。随着一些高技术产品被“卡脖子”或“卡脖子”的风险加大,逼迫下游用户在国内寻找供应来源,主动与产业链上游伙伴一道解决“卡脖子”产品的国产替代,这就为中国高技术新产品提供了在应用中持续改进、完善的市场空间。同时,“脱钩”意味着以WTO为代表的国际贸易多边规则被破坏,至少在被“卡脖子”的产业领域,无需继续遵守WTO补贴与反补贴等相关规则的限制,可以实施更积极的产业政策,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政府在研发、生产环节的技术创新和市场采购方面提供更大力度的支持,加快国内技术的成熟完善。

从长期来看,中国整体上在基础科学研究、产业技术创新、高端人才吸引力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作为处于追赶阶段的后发国家,来自先发国家的技术转移和扩散是加快缩小差距的重要推动力。科技“脱钩”会严重影响中国获得国际前沿技术和优秀人才,加大科技创新的难度。此外,从极端情况看,如果因为科技“脱钩”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领域形成两套独立的技术标准体系,会严重影响规模经济的发挥,推高研发、制造的成本,对包括中美两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福利都会造成损失。

3.新“数字鸿沟”造成低收入国家过早“去工业化”


(1)数字技术的成熟与广泛应用可能形成新“数字鸿沟”

在工业化以来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无论是机器换人还是机器人换人,更多地是以机器替代肮脏(dirty)、危险(dangerous)、困难(difficult)和沉闷(dull)的“4D”工作以及人类所不胜任的工作(如大量计算)。但是近年来“大数据+机器学习”的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取代人类不胜任、不愿从事的蓝领工作外,正在对需要长期知识积累的白领工作形成替代威胁。对于从低收入水平开始起飞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它们要素禀赋的一般特点是资本短缺、劳动力相对丰富且成本低廉。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包括英国在内的所有工业化成功的国家都是依靠纺织业开启它们的工业化历程[8]。即使到今天,纺织业(包括服装业)依然被看作劳动密集型产业。从劳动密集型的棉纺织业起步符合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可以让它的纺织品在世界范围具有竞争力,从而实现工业化进一步前进的资本积累。按照这一逻辑,如果包括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出现突破性进展,带来纺织服装、电子装配等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大幅度下降,这意味着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为资本和知识密集型产业。那么,处于工业化起飞前夜的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将不再有效,它们寄希望进行原始资本积累的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复存在,因而有可能被锁定在“前工业化”阶段或者实现工业化的难度大幅度增加。这些低收入国家可能因数字技术的突破性进展而失去工业化的机会、过早的“去工业化”,新的“数字鸿沟”将会出现。

(2)中国制造业将会受益于数字经济发展

作为工资水平处于发达国家与低成本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家,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成熟及其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对中国带来的正面影响可能更大。由于机器人、人工智能技术主要是一次性投入成本,而且能够不停歇的工作,相对于一线工人生产效率、精度更高。如果机器换人的成本不是过高,那么相对于低成本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国制造业“机器换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抵消工资水平的过快上涨,在更长时期保持中国制造业的综合成本优势。国内许多企业的实践案例表明,在一些产业的某些工序,以“机器换人”可以带来明显的成本节约。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中国本身就具有技术工人、工程师的规模与工资优势,而且中国的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人工智能行业的应用技术发展水平与美国共处全球第一梯队,因此,“机器换人”虽然也能够缩小发达国家相对于低成本发展中国家在工资水平上的劣势,但很难改变与中国之间的劳动力成本差距。而且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还能够加快制造业的服务化转型、提高制造业的柔性,使制造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其用户特别是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发展趋势,基于产品开发更多的增值服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带给中国制造业的主要是积极效应。

4.新冠肺炎疫情推动全球供应链布局加快调整


(1)新冠肺炎疫情推动供应链多元化、本地化和区域化

2020年初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发,至今也未完全被控制。由于病毒指数型传播的特征,造成新冠肺炎疫情传播速度快、持续时间长、感染人数多,因此对全球经济活动造成的冲击也呈指数型爆发。在疫苗研制成功前,最主要的疫情防控措施是社交隔离,做好个人防护的同时减少社交接触,一些疫情严重的地区一度还采取“封城”等措施。停工造成爆发疫情国家的制造业产能严重不足,停飞、停航、入境管制、暂停进口、关税上调等措施造成了跨境物流通道的中断,国际贸易受到严重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对供应链产生两方面显著影响:一是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对口罩、防护服、呼吸机、酒精等防护用品、消杀用品需求的爆发式增长,世界许多国家出现医疗、防疫物资供应严重短缺的局面。在疫情严重的意大利、西班牙、德国、美国等国家,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组装环节的离岸外包,产业门类和产业链不完全,许多医疗物资国内缺乏生产能力,严重依赖进口。面对疫情爆发后全球对口罩需求的暴涨,许多国家难以筹措到疫情防控所需的物资,甚至发生截留其他国家医疗物资的情况。二是由于疫情防控造成的开工不足、运输班次减少甚至停止造成全球许多重要的产业供应链中断,由于缺少上游原材料、零部件等中间投入品而使下游产业的生产受到严重影响。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世界经济的严重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0年6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增速将下降4.9%,全球贸易额(商品和服务)下降11.9%,2020年将成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前,全球产业分工遵循的是效率优先的逻辑。在考虑运输、通信等交易成本的前提下,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片段化,每个环节被配置到拥有最符合其投入要素禀赋的地区,从而实现最终产品交付成本最小化,进而形成发达国家从事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发展中国家从事加工组装的全球价值链分工格局。在通常情况下,高度全球分工的价值链偶尔也会遇到因自然灾害、贸易冲突等原因造成的供应链局部问题,但总体上来说,全球价值链供应链能够保持顺畅运转。但是新冠肺炎疫情波及面大、持续时间长,对供应链的影响也更加严重和长期,供应链安全的重要性凸显。全球分布的产业链供应链由于要经过多个国家一系列工厂、诸多运输环节,因此在面对疫情冲击时,由于空间距离长、环节多而形成的脆弱性就暴露出来。许多国家政府和跨国公司开始反思供应链过于集中带来的风险,考虑推动供应链上的企业回归本土和供应来源的多元化。例如,日本政府在2020年4月宣布提供两千多亿日元补贴,帮助在海外的日本企业将生产线转移回日本本土和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

供应链的效率与安全在各产业间具有不同的重要程度。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表明,本地化生产和供给直接决定了应急物资的供应速度,从而影响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效率。应急物资供应的越快、越充裕,突发事件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就能控制得越低,从而减少生命和财产损失。因此,在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时,应急物资本地化生产的成本增加相对于效率损失显得微不足道。新冠肺炎疫情将会推动世界主要国家将关系人民生命安全、产业安全、国家安全的应急物资生产进行本地化和多元化布局。

(2)各国应对重大疫情冲击的供应链布局调整对中国影响有限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工业国和众多产业链的主要基地,因此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所推动的供应链回归就带有从中国撤离的意思,有些国家直接提出了“中国+1”战略,在中国之外培育新的供应链来源。这就意味着,新冠肺炎疫情将与中美贸易摩擦叠加,推动原来布局于中国的供应链外迁到其他国家,中国具有优势地位的产业可能因此被削弱。

虽然供应链的多元化、本土化是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对策,但其可实施性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第一,疫情作为外部冲击的影响有多大,根本上取决于类似突发事件的频率、持续时间及其造成的损害。但从长期看,如果突发事件等不确定性因素造成的损害与加强供应链安全的收益有限,那么供应链的多元化和本土化也将是有限的、甚短期的、局部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达国家回归或转移到一些虽有成本优势但因生产率低、产业配套不完善而综合成本仍旧偏高的国家,会带来整体生产成本的上涨。更重要的是,中国在疫情防控中表现出应对突发事件的卓越能力,凸显了中国产业链的韧性,相比于供应链回归到疫情未能有效控制的国家,继续在中国投资甚至进一步推动中国供应链的完整性反倒是更优的选择。2020年秋冬季世界许多国家疫情的反弹,而中国取得抗击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生产全面恢复,因而出现大量制造业海外订单向中国转移的现象。

第二,中国完善的基础设施、齐全的产业体系、完善的产业配套是短期内很难在其他地区复制的。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发展,中国形成了世界最齐全的产业门类、最完整的产业链条和最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制造业供应链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网络体系,在一级供应商之下有更多的二级供应商,二级供应商之下还有三级、四级供应商,有的多达几十级供应商,这些供应商之间又形成非常复杂的投入-产出关系。因此完整的供应链体系的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许多国家也不具备构建完整产业体系的国土空间、人口规模和产业容量。例如,在苹果公司2019年的200家核心供应商中,中国大陆有41家,位列第二;在全球807家工厂中,383家在中国大陆,位列第一,而作为目前跨国公司重点转移目的地的越南和印度分别只有18家和8家工厂。对于发达国家来说,长期的离岸外包使其缺乏高级技术工人和合格的工人,人才的培养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此外,新冠肺炎对世界经济的冲击也使得各国政府和跨国公司缺乏产业链转移的资金。因此,新冠肺炎疫情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在华供应链向外转移,但程度将会非常有限,而且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大、活力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以及超大且仍持续扩张、水平不断提升的市场空间,对国际直接投资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事实上,2020年前5个月,外资在华并购总额达到90亿美元,这是十年来外资在华并购数量和金额第一次超过中国企业出海并购。也就是说,凭借整的产业体系、庞大的国内市场、经济的强大韧性,仍将继续成为全球供应链的主要组成各部分。

本文来源:https://www.huangpucn.com/info/152288.html

标签组:[疫情] [经济学] [发达国家] [世界格局] [企业经济] [国内经济] [中国制造业] [供应链] [产业转移] [要素市场] [劳动密集型产业

导读

作者李晓华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产业布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本文讲述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上升等影响因素继续对制造业发展发挥哪些作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逐步显现,未来全球制造业格局将会发生深刻改变并对中国的制造业产生的重大影响

正文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和“逆全球化”抬头,世界各国比较优势持续改变等因素,推动制造业全球产业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还将进一步改变制造业全球产业格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既面临着日趋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带来的挑战,但同时中国在产业基础、创新能力、人力资源、市场规模等方面的优势也给中国制造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增强在全球产业中的话语权奠定了基础,新工业革命为中国制造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领域的并跑、领跑提供了历史机遇。

近年来世界制造业格局的演变

2005年以来,全球制造业增加值和出口格局呈现中等收入国家、东亚和太平洋国家快速崛起的特征,但2015年以来的变化趋缓。由于中等收入国家国内供给能力的增强、市场的扩大以及“逆全球化”等因素的影响,全球价值链呈现“缩短”的趋势。

1.世界制造业区域分布变化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制造业最显著的变化是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和发达国家的相对衰落。

从表1可以看到,2005年,不同收入水平国家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比重分别为:高收入国家占74.5%,中等收入国家占25.3%,其中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占20.8%,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占4.4%,低收入国家的工业化水平极低,制造业增加值仅占全球的0.2%。

此后的十余年间,高收入国家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比重下降到2018年的53.8%,而中等收入国家提高到2019年的46.7%,其中尤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变化为大,提升了近20个百分点。低收入国家、最不发达国家制造业增加值比重分别提高0.2个百分点和0.8个百分点。但2015年之后,无论是发达国家比重的下降还是中等收入国家比重的提高都大幅度放缓。

表1 不同收入分组国家的制造业

增加值占比

资料来源:根据World Bank数据库计算

从制造业的地域分布来看,呈现出由北美、欧盟、东亚和太平洋三足鼎立到东亚和太平洋明显占优的变化趋势。2005年,北美、欧盟、东亚和太平洋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比重分别为23.8%、24.3%和31.5%,到2017年北美比重下降到17.8%,欧盟比重下降到2019年的16.8%,而东亚和太平洋比重提高到45.6%。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高收入国家以外的国家的提高明显,从占全球的12.2%提高到32.4%。世界其他地区中,南亚占比从2.1%提高到2019年的3.7%;中东和北非占比基本保持在3.1%水平,而拉美和加勒比虽然在2008-2010年间有明显提高,但2019年比2005年降低0.6个百分点,撒哈拉以南非洲提高0.2个百分点。

表2 不同地区分组国家的制造业

增加值占比

资料来源:根据World Bank数据库计算

2.世界制成品出口份额变化

制造业在不同收入水平和不同区域的分布状况变化反映了各国制造业竞争优势的变化,而这一点又在各区域和国家的全球出口份额上表现出来。

从不同收入分组国家来看,2005-2018年间,高收入国家制成品出口占比从77.13%下降到68.01%,中等收入国家制成品出口占比从23.31%提高到31.47%,其中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占比从19.64%提高到26.93%,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占比从3.58%提高到4.43%。但2015-2018年间,各收入分组国家制成品出口比重基本保持了稳定。从不同地区国家分组来看,2018年世界制成品出口国主要集中在欧洲和中亚、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分别占全球制成品出口额的42.00%和39.74%,其次为北美占8.95%、拉美和加勒比分别占8.95%和4.11%;中东和北非、南亚、撒哈拉以南非洲占比较低。2018年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制成品出口份额相比2005年提高7.37个百分点,但与2015相比变化不大。欧洲和中亚地区2018年制成品出口份额比2005年下降4.96个百分点,但相比2015年提高1个百分点;北美地区2018年的份额比2005年下降2.96个百分点,比2015年下降1.37个百分点;南亚地区2018年份额比2005年提高0.77个百分点,但比2015年略有下降。

表3 不同收入分组国家的制成品

出口占比

资料来源:根据World Bank数据库计算

表4 不同地区分组国家的制成品

出口占比

资料来源:根据World Bank数据库计算

从不同类型产品出口的地区分布变化来看,东亚和太平洋地区、欧洲和中亚是制成品(包括资本品、消费品和中间品)最主要的出口地区,其次为北美,而原材料出口的地区分布相对比较平均,最高的欧洲和中亚占比在30%以上,东亚和太平洋、拉美和加勒比、北美均在10%以上。2015-2018年间,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资本品、消费品、中间品和原材料出口占世界比重均有所下降,而欧洲和中亚地区上述四类产品占世界比重均有明显提高。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北美地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原材料出口占比分别提高1.31、2和2.7个百分点。

表5 不同地区分组国家不同类别产品

出口占比

说明:世界出口总额由五大区域加总。

资料来源:根据WITS数据库(https://wits.worldbank.org)计算

3.世界制造业价值链分工格局变化

近年来,世界制造业价值链呈现“缩短”的趋势。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研究,几乎所有商品生产价值链中的贸易强度(即总出口与总产出的比率)都有所下降,全球跨境贸易占全球产出的比例已从2007年的28.1%降至2017年的22.5%,而且在那些最复杂和交易量最大的价值链中,贸易强度的下降尤为明显。从表6可以看到,计算机、运输设备、汽车、机械设备、电气设备、化学、纺织和服装、家具等产业在2000-2007年间的贸易强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2007-2017年间则普遍出现了下降,创新型复杂产品的下降幅度相对更为明显。

表6 代表性商品的贸易强度变化

资料来源: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2019)

全球价值链的缩短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是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国内创新能力提高,国内配套能力增强,许多中间投入品实现了国内生产而无需到国际市场上进行采购。根据WITS数据库的数据,从2005年到2018年,中国出口商品中资本品的比重从42.18%提高到45.92%,而进口商品中资本品比重从48.47%下降到40.11%,中间产品比重从24.73%下降到20.32%,表现出中国资本品与中间产品自给能力的增强。

二是随着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发展中国家本土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更多本国制造的商品就地销售而不是出口到国外。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数据显示,由于本国消费者的购买增加,印度出口服装占最终产量的比例从2002年的35%下降到2017年的17%。

三是机器人、人工智能以及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技术的不断成熟,“机器换人”更加普遍,产业的资本密集度、知识密集度不断提高,原本容易实现全球劳动力成本套利的产业链布局在一国内部也变得有利可图。美国等国家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推动的制造业回流也对全球价值链缩短产生一定影响。此外,生产靠近市场带来的供应链响应速度的提高、美国发起的一系列贸易摩擦、购买本国货的“溢价”、价值链本地化对供应链韧性的改善等因素也在全球价值链缩短中发挥了作用。

表7 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

资料来源:WITS数据库(https://wits.worldbank.org

近年来,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明显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前向参与度与后向参与度在2010年之后均呈下降趋势,低技术和中高技术制造业呈现从下游向上游转变的趋势。但总体上,中国对高技术产品进口的依赖程度仍然较高。用半导体及相关产业、航空航天产业、光学影像和医疗器械产业、机械设备及其零部件、机动车零部件和发动机等典型产品代表创新型密集型行业,2018年中国创新密集型行业进口和出口比例分别为26.0%和15.9%,其中进口供给率最高的美国、德国、法国创新密集型行业对中国的影响比例分别为92.3%、45.8%、47.2%。

影响制造业产业格局演变的因素

产业在大空间尺度的分布是无数企业生产区位布局决策的集中体现,而企业选择将生产经营部门或价值链环节布局在哪个区位是出于利润最大化的考量。企业的经营过程就是组织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并将产品在市场中进行销售,从而获得收入和利润。这个过程中涉及到要素价格、要素组合的效率以及与生产组织、销售过程相关的运输成本、交易成本。不同的产业所需的要素投入及其组合不同、市场不同、运输成本不同,因此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会选择在不同的区位进行布局。也就是说,生产的空间格局取决于产业的内在特征与运行规律,同时也会受到技术变革、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外部冲击、国内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1.资源禀赋变化

每一种产业、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特定的生产要素投入。例如,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制造环节需要大量的低成本劳动力;资源加工产业需要大量的能源和自然资源;高技术产业和研发设计环节需要大量的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工人。而各个国家和地区通常具有不同的要素条件和资源禀赋。因此,如果产业资本能够自由流动,就会选择根据产业与产业链环节的要素投入差异将其布局在最具资源禀赋优势的区位,以使得最终向用户交付产品的成本最低。资源禀赋条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高级生产要素会随着经济发展和资源的投入而发生改变。例如,随着发展水平的提高,收入水平从而工资必然随之上涨,原本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优势会逐步削弱,导致相应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其他国家和地区转移。如果该国家或地区又积累形成新的优势要素(如熟练工人、工程师),则会加强对其他产业的吸引力,形成国内产业的更替。因此,制造业的产业格局会随着地区间资源禀赋的变化而改变。此外,经济的发展还会带来用户需求从而市场规模和结构的变化,也会影响到企业的投资布局决策。靠近大规模的市场,不但能够节约运输成本,而且能够更加了解当地需求特征,对需求变化做出快速反应。在一些情况下,靠近市场可能由于要素组合不是最优、规模经济没有充分发挥而造成生产环节的成本不占优势,但是运输成本的节约和供应链的灵活性仍然会使本地化成为整体更优的选择。

2.国际政经关系

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对产业空间格局的影响是通过改变生产要素和最终产品的流动性发挥作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存在显著差异,土地以及附着其上的自然资源、区位条件完全无法流动,人力资本的流动受到各国边境管理和国内就业规定的限制。相比之下,最终产品、资本、技术的流动性较高。要素和产品的流动性越高,各个产业和产业的各环节就会越按照其要素投入特征与各国(地区)资源禀赋的匹配性以及目标市场、运输成本等经济因素的综合考虑来布局生产能力;反之,当要素和产品的流动受到阻滞时,经济因素在产业区选择中的作用下降,如何使生产活动能够进行以及市场能够获得需要的产品成为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受到各国政府不同程度的管制以及国际经贸规则的约束。

二战以来,投资和贸易自由化是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发展的主要方向。在全球经济自由化的推动下,资本、技术和产品的流动性提高,跨国公司得以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生产区位,形成了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的全球价值链分工或产品内分工的格局。但事实上,虽然全球化是历史大势,但阻碍全球化的因素一直存在,且在一些时间段有所加强,经济全球化不时出现逆流。例如,战后的“巴统协定”、“瓦森纳协定”一直对一些国家的高科技产品进口进行限制;世界各国也都在利用各种贸易和非贸易壁垒加强对本国产业的保护;因政治、军事、法律等原因对产品出口实施限制或对某国实施禁运也时有发生。各主权国家采取的对研发、产业发展进行补贴的等产业政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使要素价格、供给、需求发生改变,从而影响企业生产的区位选择和全球产业的空间格局。

3.技术变革

技术变革从多个方面影响全球产业格局。

一是影响产业结构。一些新技术的商业化会形成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对原有的产品或服务形成替代,从而形成新产业。颠覆性的变革不仅会在具有传统产业优势的地区产生,甚至原有的优势还会形成对新技术发展的阻碍,优势企业本身也存在着阻碍创新的战略刚性。例如,支票、信用卡不普及的中国成为移动支付最普及的国家。

二是影响资源禀赋。技术的发展会使资源的重要性发生改变,一些以前重要资源的作用下降,一些曾经没有价值的资源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因此,造成一些原有资源优势地区的产业衰落,新要素丰富的地区的该要素密集型产业获得快速发展。工业革命以来,能源经历了从煤炭到石油、天然气,经过核能,再到以太阳能、风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转型的过程;知识、技术、管理乃至数据也逐步进入曾经由资本、劳动、土地等天然要素构成的生产函数。

三是影响交易成本和运输成本。交易成本和运输成本是影响企业向用户交付产品最终成本的重要因素,信息技术和运输技术的发展总体上使交易成本和运输成本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生产接近用户的重要性逐步降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大规模离岸外包以及产品内分工的重要推动力就是信息技术和运输技术发展带来的成本下降,使得生产环节在全球分布并最终在一个地方组装成最终产品在经济上更加有利可图。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仍在继续推动交易成本的快速降低。

四是影响产品的形态与生产、交付方式。例如,机器、流水线的出现使大规模生产、连续化生产代替小规模、分散化生产,生产要素集中的现代工厂取代了传统的手工工场和家庭作坊;可再生能源具有分布式特征,改变了传统电力生产集中式的特征。再如,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制造与服务、硬件与软件的深度融合,一些原有依托物质载体存在的产品(如音乐、影响)可以完全以数字化的形态传递、交付、使用;企业可以从向最终用户交付实物产品转向借助互联网远程提供服务;还有一些产品可以实现产品原型的数字化传输和在用户端通过3D打印等技术实现物质形态的复现。

4.外部冲击
自然灾害、战争、瘟疫等外部冲击具有突发性、不可预测性,这些因素会剧烈地改变短期供给和需求,使全球供应链遭到破坏,进而对生产要素的组织调配、生产的区位选择等方面产生影响。

例如,发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中,中东主要产油国大规模削减产量、减少供应,造成发达国家石油供应短缺,价格暴涨。此后,西方发达国家一方面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应对石油供应中断风险,另一方面开始推动能源节约技术、发展可替代能源产业。又如,日本是世界主要汽车零部件、电子元器件供应国,2011年3月日本福岛地震和海啸造成日本国内企业的大面积停产,一些关键汽车和电子零部件严重供应不足,影响到全球许多汽车整车厂的生产,也推动一些跨国公司考虑供应链供应来源的多元化。许多传染性疾病具有传播速度快、感染性强等特征,造成对防疫、医疗等方面物资短期内的爆发式增长,生产活动也会因为疫情防控受到严重影响。在生产的全球化水平低、各国之间主要开展产业间分工的时期,由于外部冲击大多是局部发生,因此它对生产活动的影响也多是区域性的。但是在生产高度全球分工的阶段,世界各国的产业链、供应链环环相扣,相互之间高度依赖,特别是汽车、电子等产业的产品复杂度高、产业链长、国际化水平高。高度细化的全球产业分工在显著提高生产的总体效率的同时,也使产业链、供应链变得更加脆弱,一旦由于外部冲击造成某个国家的生产受到冲击,全球整个产业都可能受到影响。

未来全球制造业演变趋势

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当前世界进入了动荡变革期,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在制造业发展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上升等影响因素仍将继续发挥作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逐步显现,未来全球制造业格局将会发生深刻改变并对中国的制造业产生重大影响。

1.各国要素禀赋变化推动“雁阵模式”继续发展

(1)“雁阵模式”在发展中国家间继续发展

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业链的劳动密集型环节的公司,会优先选择将主要生产能力配置在综合生产成本最低的地区,其中最关键的是劳动力成本的高低。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过程的聚集能够充分利用一国的劳动力资源、带动该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同时也会由于抬高工资水平,使各国间的要素供给比较优势发生改变、甚至逆转。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在1930年代研究东亚国家工业化的时候提出了著名的“雁阵式”(“flying geese”model)。雁阵模式指出,劳动密集型产业呈现从工业化国家向欠工业化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梯次转移的特点。工业化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最高,是产业国际间转移的主要推动力,随着该国工资等生产要素成本的上涨,将会逐渐丧失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从而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更低成本的发展中国家转移。在雁阵模式下,工业化发达国家(如日本)构成产业梯次转移格局的“头雁”,其他发展中国家成为处于燕尾的雁阵跟随者。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下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发展、工资水平提高,低成本劳动力优势将会逐渐削弱,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更低成本的发展中国家转移,这是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全球转移、分布的一般趋势。

(2)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向国外转移

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1年正式加入WTO以来,通过抓住国际产业分工变革和产业转移的趋势,中国充分利用数量庞大且工资低廉的劳动力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成为世界最重要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环节的生产和出口基地。但是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工资及其他要素成本的上涨,导致中国的制造业成本优势削弱,形成产业向更低成本发展中国家进一步转移的推动力。2000年,中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水平为9333元,2008年增加到28898元,2018年进一步上升为82461元,年增速几乎都在10%以上。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数据,2017年中国从业人员平均月收入为847美元,大约相当于柬埔寨、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坦桑尼亚等发展中国家的4倍以上。即使考虑到在工人素质、基础设施、产业配套、生产效率方面的优势,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综合成本已经渐失优势,“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来自WTO的数据显示,中国纺织品出口额占世界的比重已从2015年最高点的37.29%下降到2017年的36.60%;而同期南亚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的份额从5.60%提高到6.01%;中国服装出口额占世界的比重从2013年最高点的39.19%下降到2017年的33.60%,而南亚东南亚国家联盟的份额从9.32%提高到12.17%。

表8 中国和东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

占世界比重的变化

(2007-2017年)

资料来源:https://data.wto.org/

2019年中国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即将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有4亿人进入中等收入阶层。随着中国经济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劳动力的成本优势将会继续削弱,如果“机器换人”的效率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资本密集度不出现显著提高,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及价值链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将持续向低成本发展中国家转移。但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内需进一步扩大,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实现将会推动对更高质量、更高性能产品和服务需求的增长,将会成为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动力,国内大循环的作用不断增强,加大对国际产业资本的吸引力,推动中国国内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制造业的规模、发展水平持续提高。

2.新工业革命深入推进加剧未来产业全球竞争

(1)主要国家在高科技和未来产业领域的竞争加剧

在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就提出“重振制造业”战略,通过发布一系列法律、战略和政策推动制造业回流。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进一步提出“美国优先”战略,从美国的经济利益出发,退出一系列国际组织,重新谈判地区贸易协定,对贸易伙伴频繁施压和制造贸易摩擦。其中,中国成为美国打压、遏制的主要对象。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其中最关键的变量就是世界上主要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从历史上看,苏联和日本都曾挑战过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而且对美国的赶超都止于经济规模略超美国2/3之时。中国GDP相对于美国的比例已从四十年前的约1/15提高到2018年的65.4%,面对世界第一的位置被挑战,美国对华态度与政策发生大角度的改变。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对中国进一步发展的打压遏制呈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涉及领域越来越广,从早期的光伏扩大到通信设备、智能终端,近年来又扩大到数字产业、人工智能等领域。二是遏制手段日益多元,从早期的军用和军民两用技术的出口限制、反补贴反倾销、绿色贸易壁垒等扩大到投资并购限制、高科技中间产品出口限制、市场准入限制、高等教育和科技交流的限制等全方位的遏制。三是遏制借口越来越多,从早期的违反WTO等多边规则的倾销和补贴、扩大到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指责,进而又扩大到数据隐私、国家安全等方面。而且美国还拉拢其盟友特别是“五眼联盟”国家一起对中国从技术、市场等方面进行遏制。

高科技产业和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美国遏制打压的主要领域,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随着中国产业的持续升级,与美国在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的重合度不断加大,从维护现实利益出发美国对中国的高科技产业进行打压遏制,以维护其在高科技产业的地位和利益;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代表着产业的发展方向,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直接关系到未来的经济增长和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的话语权。如果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实现了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突破,那么后发国家将会进一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发到国家的角度来看,则是其产业地位受到挑战、发展机会减少;反之,今后后发国家将花费更大的代价来进行在高科技领域的追赶。

(2)美国在高科技领域的遏制对中国“危中有机”

当前世界产业链价值链高度片段化,世界各国产业已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高度依赖关系,而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关键一环,超大的国内市场对于跨国公司也形成巨大的吸引力。因此,美国推动下的中美之间的“脱钩”不可能完全实现,特别是在市场的“脱钩”必然会受到国际社会和美国国内力量的阻碍,但遏制中国技术的进步符合发达国家利益,中美之间的科技交流与联系将会弱化。

中美之间的“脱钩”趋势对中国产业的影响利弊共存。不利的影响在于,从短期看,由于一些核心零部件、工业软件被断供,一些产业链可能发生“断链”。例如,华为被列入美国商务部实体清单,不仅美国企业被限制未经批准向华为出口,而且采用美国技术超过25%甚至10%的台积电、中芯国际等美国本土以外的公司也被限制为华为旗下的海思麒麟芯片代工,华为手机很可能面临无芯片可用的局面。

从好的方面说,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分工格局下,一个国家产业发展所需要原材料、零部件、生产设备、工业软件等中间投入默认可以从全球市场采购获得,由于许多发达国家生产的中间投入品技术水平更高、性能更稳定、使用寿命更长,因此虽然价格更高,但是由于对生产的影响巨大,许多下游生产企业更愿意选择进口产品,对国内从无到有取得突破的新产品不愿用、不敢用,这就使国内新产品失去在产业化过程中不断迭代升级的机会,由于生产规模小,在生产成本上也不具竞争力。随着一些高技术产品被“卡脖子”或“卡脖子”的风险加大,逼迫下游用户在国内寻找供应来源,主动与产业链上游伙伴一道解决“卡脖子”产品的国产替代,这就为中国高技术新产品提供了在应用中持续改进、完善的市场空间。同时,“脱钩”意味着以WTO为代表的国际贸易多边规则被破坏,至少在被“卡脖子”的产业领域,无需继续遵守WTO补贴与反补贴等相关规则的限制,可以实施更积极的产业政策,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政府在研发、生产环节的技术创新和市场采购方面提供更大力度的支持,加快国内技术的成熟完善。

从长期来看,中国整体上在基础科学研究、产业技术创新、高端人才吸引力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作为处于追赶阶段的后发国家,来自先发国家的技术转移和扩散是加快缩小差距的重要推动力。科技“脱钩”会严重影响中国获得国际前沿技术和优秀人才,加大科技创新的难度。此外,从极端情况看,如果因为科技“脱钩”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领域形成两套独立的技术标准体系,会严重影响规模经济的发挥,推高研发、制造的成本,对包括中美两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福利都会造成损失。

3.新“数字鸿沟”造成低收入国家过早“去工业化”

(1)数字技术的成熟与广泛应用可能形成新“数字鸿沟”

在工业化以来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无论是机器换人还是机器人换人,更多地是以机器替代肮脏(dirty)、危险(dangerous)、困难(difficult)和沉闷(dull)的“4D”工作以及人类所不胜任的工作(如大量计算)。但是近年来“大数据+机器学习”的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取代人类不胜任、不愿从事的蓝领工作外,正在对需要长期知识积累的白领工作形成替代威胁。对于从低收入水平开始起飞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它们要素禀赋的一般特点是资本短缺、劳动力相对丰富且成本低廉。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包括英国在内的所有工业化成功的国家都是依靠纺织业开启它们的工业化历程[8]。即使到今天,纺织业(包括服装业)依然被看作劳动密集型产业。从劳动密集型的棉纺织业起步符合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可以让它的纺织品在世界范围具有竞争力,从而实现工业化进一步前进的资本积累。按照这一逻辑,如果包括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出现突破性进展,带来纺织服装、电子装配等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大幅度下降,这意味着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为资本和知识密集型产业。那么,处于工业化起飞前夜的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将不再有效,它们寄希望进行原始资本积累的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复存在,因而有可能被锁定在“前工业化”阶段或者实现工业化的难度大幅度增加。这些低收入国家可能因数字技术的突破性进展而失去工业化的机会、过早的“去工业化”,新的“数字鸿沟”将会出现。

(2)中国制造业将会受益于数字经济发展

作为工资水平处于发达国家与低成本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家,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成熟及其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对中国带来的正面影响可能更大。由于机器人、人工智能技术主要是一次性投入成本,而且能够不停歇的工作,相对于一线工人生产效率、精度更高。如果机器换人的成本不是过高,那么相对于低成本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国制造业“机器换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抵消工资水平的过快上涨,在更长时期保持中国制造业的综合成本优势。国内许多企业的实践案例表明,在一些产业的某些工序,以“机器换人”可以带来明显的成本节约。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中国本身就具有技术工人、工程师的规模与工资优势,而且中国的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人工智能行业的应用技术发展水平与美国共处全球第一梯队,因此,“机器换人”虽然也能够缩小发达国家相对于低成本发展中国家在工资水平上的劣势,但很难改变与中国之间的劳动力成本差距。而且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还能够加快制造业的服务化转型、提高制造业的柔性,使制造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其用户特别是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发展趋势,基于产品开发更多的增值服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带给中国制造业的主要是积极效应。

4.新冠肺炎疫情推动全球供应链布局加快调整

(1)新冠肺炎疫情推动供应链多元化、本地化和区域化

2020年初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发,至今也未完全被控制。由于病毒指数型传播的特征,造成新冠肺炎疫情传播速度快、持续时间长、感染人数多,因此对全球经济活动造成的冲击也呈指数型爆发。在疫苗研制成功前,最主要的疫情防控措施是社交隔离,做好个人防护的同时减少社交接触,一些疫情严重的地区一度还采取“封城”等措施。停工造成爆发疫情国家的制造业产能严重不足,停飞、停航、入境管制、暂停进口、关税上调等措施造成了跨境物流通道的中断,国际贸易受到严重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对供应链产生两方面显著影响:一是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对口罩、防护服、呼吸机、酒精等防护用品、消杀用品需求的爆发式增长,世界许多国家出现医疗、防疫物资供应严重短缺的局面。在疫情严重的意大利、西班牙、德国、美国等国家,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组装环节的离岸外包,产业门类和产业链不完全,许多医疗物资国内缺乏生产能力,严重依赖进口。面对疫情爆发后全球对口罩需求的暴涨,许多国家难以筹措到疫情防控所需的物资,甚至发生截留其他国家医疗物资的情况。二是由于疫情防控造成的开工不足、运输班次减少甚至停止造成全球许多重要的产业供应链中断,由于缺少上游原材料、零部件等中间投入品而使下游产业的生产受到严重影响。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世界经济的严重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0年6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增速将下降4.9%,全球贸易额(商品和服务)下降11.9%,2020年将成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前,全球产业分工遵循的是效率优先的逻辑。在考虑运输、通信等交易成本的前提下,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片段化,每个环节被配置到拥有最符合其投入要素禀赋的地区,从而实现最终产品交付成本最小化,进而形成发达国家从事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发展中国家从事加工组装的全球价值链分工格局。在通常情况下,高度全球分工的价值链偶尔也会遇到因自然灾害、贸易冲突等原因造成的供应链局部问题,但总体上来说,全球价值链供应链能够保持顺畅运转。但是新冠肺炎疫情波及面大、持续时间长,对供应链的影响也更加严重和长期,供应链安全的重要性凸显。全球分布的产业链供应链由于要经过多个国家一系列工厂、诸多运输环节,因此在面对疫情冲击时,由于空间距离长、环节多而形成的脆弱性就暴露出来。许多国家政府和跨国公司开始反思供应链过于集中带来的风险,考虑推动供应链上的企业回归本土和供应来源的多元化。例如,日本政府在2020年4月宣布提供两千多亿日元补贴,帮助在海外的日本企业将生产线转移回日本本土和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

供应链的效率与安全在各产业间具有不同的重要程度。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表明,本地化生产和供给直接决定了应急物资的供应速度,从而影响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效率。应急物资供应的越快、越充裕,突发事件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就能控制得越低,从而减少生命和财产损失。因此,在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时,应急物资本地化生产的成本增加相对于效率损失显得微不足道。新冠肺炎疫情将会推动世界主要国家将关系人民生命安全、产业安全、国家安全的应急物资生产进行本地化和多元化布局。

(2)各国应对重大疫情冲击的供应链布局调整对中国影响有限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工业国和众多产业链的主要基地,因此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所推动的供应链回归就带有从中国撤离的意思,有些国家直接提出了“中国+1”战略,在中国之外培育新的供应链来源。这就意味着,新冠肺炎疫情将与中美贸易摩擦叠加,推动原来布局于中国的供应链外迁到其他国家,中国具有优势地位的产业可能因此被削弱。

虽然供应链的多元化、本土化是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对策,但其可实施性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第一,疫情作为外部冲击的影响有多大,根本上取决于类似突发事件的频率、持续时间及其造成的损害。但从长期看,如果突发事件等不确定性因素造成的损害与加强供应链安全的收益有限,那么供应链的多元化和本土化也将是有限的、甚短期的、局部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达国家回归或转移到一些虽有成本优势但因生产率低、产业配套不完善而综合成本仍旧偏高的国家,会带来整体生产成本的上涨。更重要的是,中国在疫情防控中表现出应对突发事件的卓越能力,凸显了中国产业链的韧性,相比于供应链回归到疫情未能有效控制的国家,继续在中国投资甚至进一步推动中国供应链的完整性反倒是更优的选择。2020年秋冬季世界许多国家疫情的反弹,而中国取得抗击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生产全面恢复,因而出现大量制造业海外订单向中国转移的现象。

第二,中国完善的基础设施、齐全的产业体系、完善的产业配套是短期内很难在其他地区复制的。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发展,中国形成了世界最齐全的产业门类、最完整的产业链条和最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制造业供应链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网络体系,在一级供应商之下有更多的二级供应商,二级供应商之下还有三级、四级供应商,有的多达几十级供应商,这些供应商之间又形成非常复杂的投入-产出关系。因此完整的供应链体系的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许多国家也不具备构建完整产业体系的国土空间、人口规模和产业容量。例如,在苹果公司2019年的200家核心供应商中,中国大陆有41家,位列第二;在全球807家工厂中,383家在中国大陆,位列第一,而作为目前跨国公司重点转移目的地的越南和印度分别只有18家和8家工厂。对于发达国家来说,长期的离岸外包使其缺乏高级技术工人和合格的工人,人才的培养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此外,新冠肺炎对世界经济的冲击也使得各国政府和跨国公司缺乏产业链转移的资金。因此,新冠肺炎疫情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在华供应链向外转移,但程度将会非常有限,而且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大、活力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以及超大且仍持续扩张、水平不断提升的市场空间,对国际直接投资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事实上,2020年前5个月,外资在华并购总额达到90亿美元,这是十年来外资在华并购数量和金额第一次超过中国企业出海并购。也就是说,凭借整的产业体系、庞大的国内市场、经济的强大韧性,仍将继续成为全球供应链的主要组成各部分。

本文来源:https://www.huangpucn.com/info/152289.html

标签组:[疫情] [经济学] [发达国家] [世界格局] [企业经济] [国内经济] [中国制造业] [供应链] [产业转移] [要素市场] [劳动密集型产业

econom

分享于2014-04-26 17:14:9.9

我国的经济发展目前处于什么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比较

文档格式: .doc 文档页数: 11页 文档大小: 31.5K 文档热度: 文档分类: 待分类 文档标签: 发达 发展 经济 我国的 发展水平 发达国家 经济的发展 西方国家 我国经济 经济增长 系统标签: 发达国家 我国 美元 经济 比较 水平

本文来源:https://www.huangpucn.com/info/152290.html

标签组:[时政] [宏观经济

展开全部

美国占世界比重可以分为4个时期,1960-1970是稳定在40%左右但是小幅度下行,1971-1985、1986-2001、2002以后是三个相似的周期,都是先迅速下滑然后迅速上升的震荡下行周期,这四个周期的峰值一次比一次低,谷底也是这样,所以说美国在世界经济占比在持续下滑的。本文GDP图表来自加州伯克利大学教授巴里 埃肯格林发表于《比较》杂志的文章“大国兴衰录”。

二战后,世界重心转向了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美国控制了整个西方世界。1929年,美国占全球GDP的24%,到了1950年,美国占全球GDP已上升到了27%。

之后,首先是欧洲,接着是日本,最后是东亚及其他国家的奋起直追。现在美国GDP占全球的比重已经下降到不足20%。

注:数据采集到2014年为止。

与美国比重下降对应的,是中国比重的上升。2001年以来,中国先后超越意大利、法国、英国。2008年中国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011年发布的《新兴经济体蓝皮书》预测,到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有可能超越美国居世界第一。

本文来源:https://www.huangpucn.com/info/152291.html

标签组:[中国gdp] [美国gdp

一切问题,说到底,都是经济问题。


聊特朗普之前,我们先来简单捋一捋近几届的美国总统。



以前,每个美国总统都很自觉,干满两届就不再参选。



直到罗斯福,瘾实在太大,硬是干了四届十二年,还选了个最合适的时机加入了二战。

眼瞅着快胜利了,他与斯大林和丘吉尔,签署了《雅尔塔密约》。


密约,你光听这俩字,就知道里面没啥好事。


这份密约,实际上是美苏英三国秘密瓜分了整个欧洲和亚洲:谁“解放”的谁“管理”。


东欧和一半的德国,被苏联占了,冷战的格局就这么定下了。


这份密约一直左右着美国的兴衰,直到今天。


距离二战结束还有四个月,德国和日本已是气若游丝。


没成想,罗斯福一个中风,当晚人就没了。



当时的副总统杜鲁门好像捡了钱包,一脸懵逼的上了台。

很快,二战结束了。



当时的欧亚已经一片狼藉,资本和人才都流向了美国。

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又带队打赢了二战,杜鲁门兴奋之余,第一次对着镜头表了个态:


美国要做世界警察!


做老大不能光靠一脸横肉,要有小弟,要给小弟开工资。


针对欧洲的《马歇尔计划》横空出世。


杜鲁门的态度很简单:“按我的规则玩游戏,就有免费的筹码拿。”


仅仅四年,美国在西欧撒了130亿。

算上历年通货膨胀,约等于现在的1600亿美元。


西欧经济一飞冲天,许多国家认美国做老大直到今天。


东欧和西欧的发展也从此云泥之别,东德人冒着枪决的危险也要翻过柏林墙去西德,这也为日后的东欧难民问题埋下了种子。


在亚洲,他又撺掇联合国,发动了朝鲜战争。


名义上是联合部队,美军占了将近90%,不折不扣的美国制造。


粗算一下,美国扔了800亿美元。



杜鲁门的继任,艾森豪威尔,二战的盟军最高统帅,不折不扣的战争狂人。



然而成为了总统的他变得谨慎起来,务实的退出了朝鲜战争,把后事留几个小弟料理。


他将全部精力放在了满地石油的中东。


他在电视上大声告诉每个中东国家:只要有人欺负你,都可以来找我。


巧了,没多久,埃及人从英国人手中收回了苏伊士运河。



上图红圈位置就是苏伊士运河,

如果没有它,英国的船只要去东方,要绕过整个非洲。


这哪成?

英国人赶紧叫上法国和以色列打了过去。

作为英法以三国盟友的美国,第一时间与苏联站在一起,谴责他们的侵略行为,同时抛售出大量英镑,英镑应声贬值15%。


你可以简单理解为,英国人想买的许多东西,一夜之间都贵了15%。


英法联军迫于压力,最终不得不退出埃及,丧失了苏伊士运河。日不落帝国的殖民体系彻底崩塌,从世界大国衰退为欧洲大国。


史称,第二次中东战争。


亲手干掉了自己盟友,世界大国只剩下了美国和苏联,美国是强势的那方。



到了肯尼迪,这个男人说的话,比他的长相还要漂亮,可毕竟太年轻。

1961年,脑子一热,把美军送到了越南,去干苏联支持的北越。



前后十二年,花了2500亿美元,毫无建树。

1970年,巨大的战争消耗,把美国拖入了第二次经济衰落,最终美国不得不灰头土脸的从越南撤退。


从这时起,美苏在冷战中换了个位置,美国变成了弱势方。


以至于尼克松不得不借着乒乓球,跑到中国寻求结盟,共同对抗当时已经跟咱翻脸的苏联。



再跨过几任总统不谈,直接到美国近代的最大拐点。



里根做过演员,会忽悠,段子说的飞起。



他喊出了家喻户晓的那句口号:让美国再次伟大!

多年后被特朗普给抄袭了。


他是唯一离过婚的总统(1次),

多年后被特朗普给超越了(3次)。


他还是当选时岁数最大的总统(69岁),

多年后被特朗普给打破了(70岁)


特朗普这人是真的烦啊!


里根在美国政界,一直被誉为让美国再次伟大的男人。


对外:


里根为了扭转苏联强美国弱的状况,使出了浑身解数。


最著名的,莫过于对星球大战计划展开了铺天盖地的宣传,诱使苏联人一头扎在了巨额的军费上,成为了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美国人自己,并没有花多少钱,还研发出两个大名鼎鼎的玩意:


一个是爱国者导弹,后来整了伊拉克;

另一个是萨德系统,最终坑了韩国。


对内:


里根政府减少税收,减少对市场的干预,减少社会福利。


前两点,让富人更富,后一点掠夺了中产阶级。


美国从此头也不回的走上了新自由主义经济的道路,加速了社会贫富差距。


最要命的是,他比乾隆还要败家。所有前任总统在204年中的赤字总额,都没他8年的多!


执政8年,累计财政赤字1.34亿美元!


1981年他上台时,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别人欠他1407亿美元;

1989年他下台时,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他欠别人5320亿美元。


因为政府的开销剧增,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美联储不得不开始加息。



简单理解就是:美元多了,银行就增加利息,鼓励大家把钱存到银行里不去消费,减少物价的飙升。


而加息,使得世界各地的美元都回到了美国,抬高了美元的汇率。


美国的贸易逆差一发不可收拾。


这是为什么呢?


假设:

5块人民币等于1美元,成本1人民币的挖耳勺卖到美国,1美元我能赚4人民币。


这时10块人民币等于1美元了,同样成本1人民币的挖耳勺,想赚4人民币,我只需要卖0.5美元了。


因此,从80年代开始,进口商品因为巨大的价格优势,迅速引发了美国本土的工业衰退。


能搬去国外的产业都搬走了。

搬不走的,盯上了劳动力相对廉价的移民。

再加上自动化的日新月异,许多原本衣食无忧的白人蓝领阶层忽然发现,找工作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例如,以钢铁行业为首,五大湖附近的主要工业城市变得一片惨淡。

这片区域在多年后将会有一个统一的名字:


锈带



没有锈带,就没有今天的特朗普,现在电视上每天出现的,应该都是希拉里大妈圆润的脸庞,这个我们稍后再讲。


总之,从败家子里根开始,美国的本土工业开始衰退,一直到今天。



里根执政末期,还不习惯欠债的美国人,都觉得下一任总统加税还钱是必然的事情。


这时,老布什,靠着简单易懂的竞选口号“ -- 听好了!不加税!”,坐上了美国总统的铁王座。



从开始就没打算还钱的老布什,上台没多久就加税了,这也成了他没有连任的主要原因之一。


加税倒也不是还钱,因为打仗了:1990年,海湾战争,伊拉克。


老布什打通了美国对石油的把控,稳定了美元与石油的绑定。


可惜,打完没多久,美国就开始了经济衰退,石油所带来的经济红利又来的太慢,便宜了他的下任。



克林顿一直打的经济牌,也确实懂经济。



他的竞选口号“笨蛋,问题是经济!”,一时间风靡美利坚的大江南北。


命也是好,东欧巨变,苏联也解体了,中东各地的油井,也稳稳当当的握在自己手里。


最关键的,冷战之后美国暂时没了对手。

因为沉没成本,大量的军方科技被释放到了民间企业,触发了互联网科技革命,美国金融业跟着赚了个盆满钵满。


美国开始了长达十年的经济繁荣。


克林顿一直在推动中国进入WTO,给了中国发展机会的同时,也从中国的劳力上赚足了红利。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更便利的进入美国,也抑制了美国的通货膨胀。



科技与金融业的繁荣,加速的全球化进程,一起造成了更多美国实体产业的淘汰和外流。


锈带也就更锈了。


产品性价比低 - 工厂效益降低 - 减薪或者失业 - 工人消费能力下降 - 工人减少消费,以及购买价格更低的进口产品 - 更多的产业效益降低。


因为这种恶性循环,美国的底层工人,越来越难以挤进中产阶级。


而中产阶级,因为股票和房产等投资产品的红利,加上低门槛的信贷,每个人都在疯狂的透支着自己的未来,


中产阶级爆发式的消费增长,代替了底层工人失去的那部分需求,也掩盖了底层工人的困境。


在经济繁荣发展的时候,底层工人的问题,没人感兴趣。

那只是他们自己的问题。



克林顿的接力棒,风风光光的递到小布什手里。



棒子还没捂热,911就来了。

阿富汗才刚开打,萨达姆又不老实了。

一来二去,8万亿没了。


可是,你猜猜小布什最引以为傲的政绩是什么?


减税!


一边玩命花钱,一边使劲减税。

长达十年的财政盈余,小布什上台第二年,就给折腾成了赤字。


直到2008年,次贷危机来了。


说到底,小布什的运气也不算太差吧。毕竟次贷危机发生的时候,已经到了他执政的最后一年。


真正苦的,是下一任。



奥巴马上台的时候,一边是巨额债务,一边是次贷危机。



他出台了一个救市计划,给那些应该被淘汰的大企业大量的补助和贷款。


该淘汰的没有淘汰,一场浩劫过去,大家发现穷人因为失业和经济危机变得更穷,而富人却活了下来,并且更加富有了。


赚钱是你的本事,亏钱了,有人为你买单。


在资本的世界,还有什么游戏规则比这个更让人陶醉吗?


不说奥巴马天文数字的债务,就单说美国的贫富差距,就这么进一步被提速了。


如果你从上往下看,美国的股市依旧繁荣,美国人说话依然硬气。


如果你从下往上看,奥巴马在任8年,国债增加了9万亿。


而从里根到小布什的28年中,国债一共才10万亿。


还有底层的白人蓝领们,攥紧的拳头。




这时候,底层的白人蓝领终于发现:

从八十年代开始,无论经济好还是不好,他们的生活似乎都得不到改善。

所以,一定是这个体系有问题。


扬言要砸坏一切的的特朗普,就成为了他们眼中的一道光。


像锈带这种半死不活的地方,多为中下层的中年蓝领,投票率不高,很少受到重视。


2016年的特朗普,却看到了这股力量的强大。


长期的产业空心化,锈带已经成为了一股非常强大的力量,那里的他们充满了无人问津的愤怒。


于是特朗普的竞选人设出来了:


排外




他告诉这些整日在失业边缘游走的中年白人:


我告诉你们!是外国移民和进口产品抢了你们的工作!


选我!让我去弄他们!


希拉里则说的是:让我们关注变性人的权益吧!



2016年大选,不仅是锈带,而是许多之前不投票的中下层白人蓝领阶层,选择了特朗普。


特朗普想连任,就要兑现诺言。所以也就不难理解特朗普的政策为何总是剑走偏锋,让人莫名其妙。


2018年6月,特朗普上任后的第一次关税增加,是欧盟,加拿大,墨西哥的钢和铝,分别为25%和10%的关税。


狠起来,我连自己盟友的毛都拔。


今天制裁个谁,明天退个群,后来又跟谁打起了贸易战。


都是为了连任,为了越来越多的,那些愤怒的中下层工人。


特朗普的成功,是源自美国中下层工人团体的失落,也意味着美国的贫富差距和产业空心化,已经到了矛盾的峰值。


对于中下层工人团体来说,美国大选,从不用参与,到不屑参与,最后是现在的不得不参与


他们的境遇,是美国整体国力在不断衰败的产物。


衰败的越严重,这个团体的基数就越大。


最终到了2016,这个团体大到可以左右美国大选,把一个没有任何从政经验的房地产开发商,推到了美国总统的位置上。



可惜,特朗普与他的前任们一样。

铁打的方子,流水的郎中。


就说这次救市,特朗普印了大量的钱,还是先拉股票给华尔街的大佬们解套,再给大企业送钱,


依然是强行透支了将来,再送去食物链的顶端。


从最初的兴衰交替,到十年的美国最长经济扩张期,再到如今,社会的分裂和国力的衰败也来到了顶点。


特朗普成为总统,这绝对不是什么美国式民主的奇迹。


这实际上是从杜鲁门时期开始,每任总统都在疯狂透支未来,民粹主义最终登上舞台的必然结果。


2020年6月初,民调已经落后的特朗普,召回了2016年竞选团队中能召回的所有人,并宣布将竞选资金全部砸到2016年选他上台的各个选区。


但是经过了三年半的执政,给他投票的那些人,依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


那么,四年前的空口白牙,对那些依旧愤怒的工人团体来说,还会有用吗?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本文来源:https://www.huangpucn.com/info/152292.html

标签组:[特朗普] [特朗普民调] [里根

果然知乎的军事讨论就是个铁血的翻版。卧槽,简直瞎眼。

竟然还有人拿朝鲜战争来对比美军、共军的战斗力。简直就是渣渣。

你觉得美军真想打,你的人员和武器能从鸭绿江过来?还不全靠后面有个人给你撑着。

你真想美军出全力来打朝鲜战争?北京都能被你打没。你举全国之力且接受外来武器援助来打,人家当局部战争来打,这能比?

朝鲜战争期间的1952年中国GDP是100亿美元,(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而美国是3583亿美元。(数据来源美国经济统计局)。


别来比陆军了,陆军在现代战争中就是个打收割的,都是最后才上。掌握制空权才是王道。

不算核武的话,比比全世界和美国的制空差距就知道了。

----------------------------------------------------------------------------------------回答评论的

第一:中国在朝鲜战场消耗各种物资为560万吨,直接战费62亿元人民币,按当时汇率折合26亿美元,相当于同期国家财政支出的12%。(绝大部分物资是苏联援助,不然远远不只这个数据)相比之下,美国在朝鲜战争中消耗物资7500万吨,直接战费为200亿美元。这一战费额只占其年度政府财政支出的5%。

第二:所谓的联合国军只是做样子,完全没任何作用,只是为了顺应美国象征性的出兵。而中国则完完全全是苏联的战争代理人。苏联在朝鲜战争期间先后有12个苏联空军师投入了空战,轮番参战的空军人数总计为72000人,1952年最多时达到25000-26000人。
至于物资装备清单如下:

苏式步枪14万支,步枪子弹5800万发;

苏式自动枪26000支,自动枪子弹8000万发;

苏式轻机枪7000挺,轻机枪子弹3700万发;

苏式重机枪2000挺,重机枪子弹2000万发;

飞行员用手枪1000支,飞行员用手枪子弹10万发;


TNT炸药1000吨。

以前还只是朝鲜战争前期的一点装备,中后期更是没法计算。当时苏联对中国是有求必应。

战争中期苏联还将供应中国60个师的装备。先期装备了16个师,剩下的到1954年底分批供给完成,战争结束于1953年7月。所以苏联至少武装了中国45个师。这60个陆军师的武器装备,是按照苏联的编制配备的:每个师(14963人)有3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1个坦克自行火炮团、1个独立高炮营、1个独立五七反坦克炮营。炮团装备有122毫米榴弹炮、76.2毫米野炮、120毫米迫击炮各1个营(12门),坦克自行火炮团装备Т34坦克24辆、76毫米自行火炮16辆,独立高炮营装备37毫米高射炮12门,独立反坦克炮营装备57毫米反坦克炮12门。全师步兵武器13938件,炮303门,汽车261辆,特种车84辆,马车517辆,马1136匹。

各种其他的联络、防化装备等等全是苏联进口。

所以,没了苏联,中国是没法和美国一拼。

第三:你说的举国之力,如果美军用了原子弹这战争还用打么?

所以,我的结论就是:朝鲜战争中美双方的战斗力没法比较,不是一个量级。完全的苏联代理战争。没了苏联,中国没法打。我没说志愿军不英勇,但是那不代表军力。

本文来源:https://www.huangpucn.com/info/152293.html

标签组:[军事历史] [武器] [陆军] [军工] [反坦克炮] [子弹] [自行火炮

因为反对马克隆改革,2018至2019年社会几乎所有团体连续一年时间不时发生骚乱,多次出现社会停止运转,而去年发生了法国有历史以来持续一个月的罢工,这个期间电力,警察,消防,高速铁路大多数停止运转。




在过去的三年中我们接触了大量法国的新闻包括且不限于巴黎圣母院火灾,大面积罢工,割裂性的社会问题,失业率上升,持续不断的社会抗议我们接触到的新闻中其中绝大多数都带有负面性质,联想法国在过去一个世纪整洁现代结构的文艺印象,越发的感觉脱离现实,而回到现实肮脏的街道,老旧的交通设备,与周围格离的贫民区以及持续了整整一年社会罢工骚乱,频率越高的抗议和犯罪的行为似乎正在缓慢的摧毁这个国家,以至于会让几乎每一个了解过去历史的人都产生了时间相隔的差异感

这个国家正在逐渐陷入衰败,社会群体割裂的泥潭之中,至少给外界的感觉如此。

而在过去的两个世纪法国一直作为一只重要的国际力量影响着世的格局。

法国六,七十年代

查询过去的历史,就会发现过去的强盛的时期距离比现在并不遥远也并不接近,1958年戴高乐在议会宣布就任法国总统,并颁布新的宪法,这意味着法国进入第五共和国时代,在此之前1946年到1957年第四共和国时期的十一年里已经更换了二十届内阁政府,最短的那个政府只维持了两天。

1944年毕加索加入了法共产党,并用画作宣传共产主义,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成立的三年里法国共产党一直都是得票率最高的政党但是因为某个理所当然的理由,法国共产党一直都没有执政


二战结束之后,法国就面临阿尔及利亚独立运动,为此战争持续数年给法国带来了严重的财政压力


二战结束之后法国殖民当局重新回到越南,越南发生了独立运动,在几年的战争中法军今年失败,事实上在军事上已经不存在获胜的可能

而更重要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损失以及阿尔及利亚和越南的独立运动,二战结束后不久法国就参与到了殖民地镇压的战争,阿尔及利亚战争维持了八年,投入了法国最多人数八十万的军队,数年的战争中给法国造成一项高昂的财政支出,而且军队表现极为糟糕几乎没有实际进展,意味着之后在法国的殖民地会不断地进行独立运动,而法国显然已经无法保留他们的殖民地,伴随着殖民体系的崩溃法国似乎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弱。

戴高乐在这样困难的局面中上台,刚开始就宣布几百万阿尔及利亚人将决定阿尔及利亚未来的命运,阿尔奇利亚政府进行了谈判,最终结束了己经这场没有什么意义的战争。而在越南虽然法国撤退了不过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美国人接替了那里。

毕加索讽刺美国侵略的画作


毕加索画作体现了对和平的探求二战之后越来越多的法国人开始对战争本身进行了反思

脱离了战争的法国谋求自身的国际地位,主要使用两种经济手段

国有化

“国家的最高使命在昨天是作战,而今天是生产。今天和任何时候都一样,使国家强盛是政府的责任,而国家今天能否强盛取决于经济。这便是我的政府采取国有化、国家监督和现代化措施的主要动机。” 戴高乐

所有一切已经具有和将要具有为全民服务或事实上具有和将要具有垄断性质的财富和企业必须全部成为全社会的财产。

在所有西方国家中法国是国有化经济程度最高的国家,法国政府先后实施了11个经济发展计划。法国重点发展的汽车、航空、通讯、原子能等产业,国有企业都占据主导地位,它们的規模和技术在国际上都处于前列领先水平,法国的国有企业大多组建成集团,中央政府只管理总公司,分公司由各集团自行运营。

政府控制央行优先对重点行业投资

法国政府通过法国中央银行向法国扶持的重点企业如原子能电子计算机汽车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低息贷款,利率1%,扶持重点企业的发展,接着又通过国债来回拢资金。国家投资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和基础设施,使经济得以高速发展。

通过这两项政策法国的点投资领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走到了世界最前列的高度

国际贸易的广泛发展

过去国际市场并不自由,充满着各种人为或隐性的障碍比如说消费大量产品的殖民地区域的海洋贸易极大程度的受到占领当地的殖民国家的影响因此殖民帝国的保护主义,高昂并混乱的关税状态以及缺少统一的货币都是国际市场发展的障碍,新的秩序化的国际货币,统一的关税协定,以及广泛殖民地的独立极大程度的解放了市场。1950至1973年,世界贸易总额扩大了九倍,在更为自由无障碍而又膨胀的市场中占据高端产业,基础设施完善的的资本国家就很显然是世界市场贸易扩大的最大收益者,而法国就是其中之一,巨大的市场能带来广泛的利润从而带动国家的增长

航天领域

从50年代开始自行研制探空火箭和导弹,并在此基础上研制“钻石”号运载火箭,在1965年法国发射自己设计制造的钻石火箭并且搭载卫星,成为了世界上继美国和苏联之后,第三个拥有火箭搭载卫星能力的国家

阿尔及利亚基地的法国卫星三级火箭


在六十年代美国和苏联太空竞赛把猩惺发射到外太空而法国把猫送到了外太空,在航空领域布满了苏联和美国的新闻以外,又多出了一个独立的航空体系,让人们发掘这个欧洲国家并没有因为时代衰弱而被遗弃依旧走在世界的最前沿的领域,在一度时间成为了美国和苏联之外唯一的航空国家

法国把猫送到外太空的新闻

1980年法国国内生产总值7012亿美元,世界生产总值11.2万美元,占世界总产值比重的6.2%(位于世界第五位)法国在此年汽车产量为328万,居世界第四位,拥有世界上最快的高铁线路,去日本之后第二个开通高铁线路的国家,当时高速铁路是存在于极少数国家,研发出了作为先进的网络技术产品,拥有最为先进的核电技术是核电战能源运用深度最高的国家,是世界主要的机电,机床设施生产国家之一,同时也是少数可以生产航空客机的国家,在客机生产领域处于少数垄断地位。

1960年德国汽车产量179万辆,英国汽车产量156万辆,法国汽车产量128万量,位于世界第四位,意大利汽车产量50万辆,苏联汽车产量49万辆,日本汽车产量26万辆

1965年德国汽车产量280万辆,英国汽车产量217万量,法国汽车产量167万辆,意大利汽车产量159万辆,日本汽车产量148万辆

1967年德国汽车产量312万辆,英国汽车产量211万辆,法国汽车产量181万辆位于世界第五位,意大利汽车产量125万辆,苏联汽车产量65万辆,日本汽车产量206万辆

1970年日本汽车产量434万辆,位于世界第二位,德国汽车产量380万辆位于世界第三位,法国255万量位于世界第四位,英国汽车产量215万辆,意大利158万辆。

1975年日本644万辆位于世界第二位,法国331万辆位于世界第三位,德国322万辆位于世界第四位,英国185万量位于世界

1980年美国汽车产量980万辆位于世界第一位,日本汽车产量732万辆,居世界第二位,德国汽车产量449万辆,居于世界第三位,法国汽车产量328万至于世界第四位


高铁列车

在日本新干线高铁投入运行后不久法国的铁路干线也开始运营,是世界上第二个运营的高铁线路,在未来的四十年里一直是最快的高铁线路

当时法国第一列高架铁路建设,第一次运行和航空飞机对照,打破了世界最快的记录









法国纪录片TCV法国的骄傲

核电站

而另一方面表现在政治领域

在外交上法国追求独立的外交政策,50年代是对欧洲来说是重大的变革,过去世界「属于」欧洲,现代世界 「属于」美国,1950年美国的工业相当于整个欧洲总产值的两倍,黄金的储量占世界的2/3,在美国的工厂使用者都是五年的新机器而在法国使用的机械绝大部分使用时间已经超过了二十年,美国采用现代化的机械大范围农业而法国还停留在小农经济阶段。美国和欧洲的一般国家的差距比在此之前的历史的任何时刻都要巨大

因为美国的压力原本占据本国国会席位最多的法国和意大利共产党都被要求不得执政,大多数人都是单纯的,从资本主义事件来理解考虑这件事情的,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最简单的事情,美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让共产党不得执政那么如果其他占据国会席位第一的政党不符合美国的需要那么是否可以说美国也可以不让他们执政呢?

这的确是个值得商议的问题,毕竟这种事情还从来都没发生过,或者至少不在公共层面发生过

戴高乐访问希腊时说:“希腊和法国可能作出的‘最大贡献’将是保持独立的国家地位,而不做卫星国。”

1959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宣布从北约撤出法国地中海舰队。6月,拒绝美国在法国储存核弹头和在法国建立中程导弹基地。1963年6月又撤回大西洋舰队。1966年2月宣布法国退出北大西洋公约军事一体化组织,撤除美国在法国的驻军和基地。

法国还在外交上频繁接触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戴高乐时代法国在工业上取得了很卓越的成果,1965年发射卫星法国成为美苏之后的第三航天大国,1960年,法国原子弹成功爆炸,法国成为美苏之后另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同时法国武器高度自主,有着自己的体系,是美国和苏联以外工业部门最完整的国家

过去法国还曾一度有反对美国霸权的言论,在80年代的非洲外交上公开性的宣称抵制美国的霸权时文化入侵,在国内倡导法语和法国文化的纯洁抵制“霸权国家”的文化渗透,秘密的用潜艇将黄金从美国的银行中运回法国,在高乐曾公开的讲“美国用他们的废纸掠夺其他民族的工厂和财富,不掉一丝眼泪的挥霍”,在伊拉克战争联合国理事会中法国在美国有明确公关行为的前提下一就选择了反对投票。但是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今天的法国却越来越像是一个典型的西方国家,这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在价值观念,外交政策,口径上和美国或者其他的标准的西方国家的统一。因为美国还有典型国家的存在法国就不能在关于宣传中作出为违背典型西方的价值观念,法国越是宣传这种典型的西方国家形象,或者说在外交选择上是典型的西方国家。那么他们就要对“西方国家”这一观念进行维护和强调从而在客观上减少了自己的选择,提高了隐性的成本,就如同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不能做出违背典型社会主义陈莹的价值观念,过去法国文艺界流行反对美国,现在流行反对反对美国。要求和特定阵营的国家趋同标准情况下法国的文化,价值观念,还有政治还觉甚至是金融政策上都出泥了选择性较小的不利地位,法国越来越作为典型的西方国家出现,他自身就越越发要保持与集团的一致

不久前美国总统特朗普接见法国领导人马克龙时,公然的宣称法国就像是美国的两个女儿,一个女儿是法国,另一个女儿是英国,这种言论在二战之前仍然是不可思议,在七十或者是八十年代会造成严重的国际外交争议,但这个理论放在现在却不会造成任何波动,因为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对这句话进行了承认,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难说明到底是什么时候这句话得到了人们的潜在意识的认可。

如果在外交上保持追随某一国家的政策或者不可避免地受到某个国家政策的巨大影响,那么就长期而言导致的结果就是国家自身的政治影响力的下降,外交决策的选择狭隘,这很显然并不是一个应该有着广泛影响力国家应有的状态

2019年世界银行出台了全球各国GDP统计其中显示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排名下降至世界第七经济体,只占世界生产总值的3.1%,在全球经济体排名,占世界总产值的比例都创造出了历史时期的新纪录,同时法国还有11%的失业率,这也创造了记录。


70年代的法国城市,充斥着艺术

那么问题来了现在法国制造什么呢?

法国能制造各式的奶酪



法国可以生产葡萄酒

法国工坊可以制造初女士喜欢的巧克力,甜点,鱼子酱


法国有种类繁多的女士的皮鞋,皮包,衣服品牌



法国有女性消费杂志

法国在女士的购物,餐饮,化妆品,皮鞋,皮包,外衣上占据世界产业的重要位置,是世界女性消费的主要品牌所在国家之一







感到有些诧异吗?

罢工期间,法国妇女组织舞蹈“一切都怪马克龙”


刚刚停息的法国暴动,又迎来了一个月时间的工人罢工,这次工人罢工很有可能会持续到圣诞节。

罢工导致法国90%的高铁停运,30%的航班取消,70%的学校受到影响,交通产业瘫痪,经过德国基金会下属部门的统计2005至2015年全世界各国平均1000人次,损失时间计算法国是世界上最高的每年130天,因为罢工一年有130天社会处于非正常运行状态,如果高铁电力部门罢工的话那么整个城市都汇停止运转。

法国衰败的根本原因

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Nikolai Kondratieff)于上世纪20年代提出了资本主义经济50多年盛衰周期的长波(long wave)论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曼德尔(Ernest Mandel)则考察了自1820年以来的平均利润率发展趋势,将资本主义的波动归纳为40至50年一次,当中包括扩张期与萧条期的长波。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本主义经济由于资本家为追求自身利润的原因,会不断提高更新技术,加大生产投入从而造成商品规模的扩张,以致生产出过量的商品,在这个过程中商品的利润会逐渐下降,生产过剩导致商品卖不出去,从而令资本家无法实现其预期的利润。

而法国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则是

加速资本主义的向外扩张,将非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纳入市场经济,包括且不限于商品倾销,矿产资源垄断性开发,即对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的掠夺,对当地劳工的剥削,以及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

用全球化的语境来说就是国际市场深化

进行新一轮的资本主义全球扩张,包括利用世贸、世银、国际货币基金会等由欧美国家超重通过各种舆论经济与政治上的手段使得广泛发展中国家及不发达国家自愿或者不自愿的开放市

由工业生产主导的发展模式,转型为以金融膨胀为特色的投机性资本主义


而问题的根源在于法国社会的去工业化(世界工业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而去工业化之后对教育观念(科学领域)和就业冲击是巨大的,但是绝大部分的利润却集中在极少数人之中,而新兴产业中实际上有价值,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高科技,互联网企业实际需要的就业岗位很有恨,因为资本的高度集中,以及信息渠道的差异金融资产所转移(金融业无法生产社会财富本身)的财富也高度的集中于极少数人,法国有巨大的海外投资但那些海外投资和法国本土的一般市民有多大程度的关联性呢?法国的财富总量并没有改变事实上还在增加,但那少数1%的金融资本所有者所拥有的财富增长远远快于法国的实际财富增长,财富越来越集中,随之来的是广泛的家庭和较富裕人群收入减少下降。

1973年之后世界工业的利润就开始下降,因为资本的第一需要更多的资金不可避免的投入到金龙领域,而金融膨胀令股市与实业的实际利润脱节,形成了泡沫,但金融所有者主体为了追逐高利润,盲目催谷股市,拒绝投资实业,在资本主义核心地区的欧美国家,导致就业岗位减少、工资下跌,而这造成的严重后果,却并不会由主体承担,而是把压力转嫁到了全社会,全世界,那些人创造了世界上最大范围的道德风险。

工会养老金

现在法国GDP的14%用来支付李养老金,而支付养老金需要税收,造成资本外逃企业竞争力下降又进一步恶化了法国的经济情况,现在法国的失业率已经超过百分之十,而这些人又都需要社会的救济金生存,法国的法定退休年龄是62而现在老人的人均寿命能达到82岁需要缴纳20年,法国高速铁路部门有26万名退休员工,养老金根据部门分为42类1500种,几乎所有部门都形成了相关的工会,在取得合法地位之后目标就变成了合法的永续存在,逼迫政府放弃现代化的管理。以及可能危害到产业的“任何行为”,即放弃新兴产业和电子机械化,因为这样的话会造成传统产业末路和失业,为了能体现工人的价值,在政府办理业务都需要强制去邮政部门,可现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完全可以使用电子邮件,阻止了法国的效率提高和发展新兴产业

法国政府知道这种情况吗?不可能不知道,马克龙想要进行积分制改革,将社会福利养老金统一提高社会福利效率,但法国政府是民众选举的,法国的公民们会选择减少自己的福利吗?

很多人都认为高福利等于社会主义,实际上这是完全错误的认知,很多人单纯地把社会主义等于反对资本主义,等同于站在劳动者的利益,实际上马克思格外的强调社会主义并不是分配和再分配的过程,现在的情况和三,四十年前完全不同一方面,发达国家已经以服务业为主导即使把工厂的利润分给群众,也可以通过各种服务和医疗来将钱收回,另一方面所以这产业化转移,现在发达国家主要的投资在外国谋求较高的利润,所以这是为了维持稳定作出来的一定放弃

债务

那法国这样子持续下去那为什么不崩溃呢,一个国家需要的是国民的工作才能维持,而大部分时间在罢工和假日,经济怎么能持续下去呢?

或许按照旧有的传统思维是怎样都解不了的,因为按照传统管观念国家财富取决于国家的劳动,即使不是直接劳动技术,专利,机器设备这些都需要更仔细要求更高级的劳动,可现在时代已经变了,

是全球化的时代了

法国已经是以服务业银行为主了,过去评价国家富裕程度就是一个国家生产的商品的价值,生产的商品价值越高就代表着国家越为富裕

但是全球化改变了这一切通过经济手段完全可以以全世界为生产的工厂,国家之间的经济界限逐渐消失,资本可以快速的在国际间流通。通过廉价的货币购买各种所需,而法国的经济投资在那些高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将得到那些发展中国家的高速发展的高利润,来维持法国也就是说因为全球化世界的劳动价值以货币和商品的形式转移到了法国国境,再通过法国的消费和财富再分配过程扩散到了整个法国

在外国进行投资在能源,金融领域,将那些国家因为劳动而产生的价值转移到法国的资产阶级中,债入廉价的低息的法国国债,购买其他国家的能源,工业产品

金融行业和要植根于国家的制造业不同制造业需要国家地区的技术人才,技术教育,电子设施,基础设施国家稳定,而金融业根本就不需要要这些,已经完全跨越了国别,现在的法国以服务业为主,而服务业的需求是尽可能的降低人力的成本,这也是美国大量引进拉美移民的原因,传统制造业在主要的欧美国家大多数重要性都已经非常有限了,本身利润很低完全可以通过货币向全世界购买法国所需要廉价工业商品

法国的众多劳工之所以能享受这样的待遇,是因为广泛到发展中国家劳动创造出来的商品和价值通过货币的方式转移到了法国的资产阶级中,而又通过社会再分配,将这一部分转嫁到普通的法国人中,这样法国人就得到了原本属于发展中国家劳动者的劳动价值,依靠他们的劳动创造出来的资本增值,再将股票金融产品的资本增值回馈到法国本土,再通过资本增值的货币购买廉价的商品依靠广大的制造业国家的劳动者都在供养法国人,完善的福利医疗体系以及廉价的工业品共同造就了法国劳动者而能享受目前此种程度的“福利”的原因


法国控制下的中非银行和西非银行

但这种金融运作还有另一方面,1973年法国签订银行法,过去,法国央行由法国政府职业控制,以1%的低利息提供给重点企业贷款来推动企业发展,并通过国债聚拢回收资金,而银行法半步之后,需要法国央行向商业银行提供1%的贷款,然后商业银行再由3%的利润给企业发放贷款,而法国现在的公仔已经接近100%,而这些债务绝大多数都来自于“这个中间过程”,受益者是国际的摩根等超级银行。而偿还债务已经成为法国的最主要支出,超过了教育,军事,行政费用,债务越来越多,利润也就越越多……马克龙,庞贝都在公众提到过这部法律是法国经济问题的来源,但他们都不想仔细的说出来

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的推行中,世界作为贫穷的一些国家的国家和世界上的富裕国家的差距比值。而那些发展中国家以及发达国家中的贫富差距,财富集中程度都明显高于80年代,全球化让参与国际市场的每一个国家,无论是自愿或者是被裹挟成为这一体系的变化的一部分落后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以及无论任何国家内部的贫富差距扩大,而法国的富裕阶层他们的财富增长永远是高于法国本身的增长的,这就意味着法国财富越来越集中,也意味着广泛法国人的贫困化

一个重要的现象

上世纪在欧洲美国兴起的左翼运动活跃时间,60至80年代,少数族裔权力运动,女权环保主义运动这些为我们塑造了现代的西方,我们看到的西方的印象并非永恒不变,而是在这60至80年代的左翼运动形成的,而这一时期和金融资本快速增长,取代制造业资本的时间高度吻和,一方面因为全球化制造业资本会去利润更高成本更低的地方,而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发展,就更有利于发达国家的金融资本,投资,寄生似的通过绝对的逆差来转移资金,从而更加加速了这个进程

毕竟与制造业资本完全不一样,制造业资本需要植根于国家的稳定,高技术人才,高技术教育,基础设施,适量的劳动,大量的技术累积工人,金融资本并不需要这些

而且集中程度更高,制造业企业会有无数个中小来服务大型企业,有无数个企业主与高管,而金融资本只占人群中的极少数,那么其它人该怎么做呢?对于金融资本来说女性,男性,宗教,文化,民族全部没有任何意义,相反服务业要求尽可量的降低人力成本,并且提供尽可能多的消费者,所以为了能尽可能多地创造价值,以及让各种人为创造的民族国家界限模糊以便资本的国际流动,这也是全球化,左翼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三世世界国家创造的财富,创造出来的工业产品服务越多,法国因为金融业惠及世界的资金法国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劳动密度才得以改善,可第三世界国家那发展也注定会让法国丧失过去200年来逐渐形成的优势,50至80年代是法国的上升期,法国的经济比重从4.5%上升到了6.2%,上世纪80年代至2010年属于法国的相对衰落期,2010年之后属于法国的剧烈衰落期

原因是广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高速增长,而这主要原因正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工业现代化造成的法国优势衰落,以及欧洲工业社会的崩溃,新的金融业资本的高度集中,大量市民阶层经济和政治地位上的衰落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全球化的另一个浪潮,原因在于信息的技术革命,现在的互联网已经不是单纯的工业名词,过去生产的各种电脑硬件最为广泛的扩展到了几乎所有的国家的所有的领域,这种产业带来的价值已经不再是一个国家所有而是所有,互联网电子产业以极快的速度转移到了全世界的所有国家,包括那些最为贫穷,落后的一部分,八十年代是全世界国际深化,一方面是工业转移,扩张到更多的国家,进行全球化的分工,另一方面是互联网,电子产业的普及,这很明显加快了第三国家的经济发展,全世界的信息距离都前所未有的缩短

当然在产业转移金融业占据法国产业主导时候。他可以尽最大可能的借助集中广阔的发展中国劳动所创造出来的资本增值,但那些发展中国家也注定会高速发展,不可避免的资本增值现代化的制度,逐渐发展的技术会最大限度的消除法国的优势,所以按照资本的逻辑来说法国衰败是不可避免的

本文来源:https://www.huangpucn.com/info/152294.html

标签组:[经济学] [资本主义制度] [国家经济] [资本主义社会] [法国经济] [全球化] [美国金融] [经济资本] [经济利润] [法国罢工] [社会财富

原标题:中国军队实力强大?美军认为2035年才能超过俄罗斯

当今世界,哪国军队战斗力世界第一或第二?这个话题可能会有很多不同的看法;而作为另一方的美军,则有自己的看法。近期,美国陆军司令部发布了《未来战争的作战环境与特点变化》的报告。报告称,这些年中国军事力量发展迅速,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预计到2035年中国将超过俄罗斯,并成为美国的威胁。我们知道,中国目前的军费已达1750亿美元,是俄罗斯军费的3倍多;无论部队规模,还是现代化武器的数量,都要超过俄罗斯,而且性能也不差。那么,为何在他国,特别是美国眼里,俄罗斯军队仍然、并且在2035年之前都是最大威胁呢?

原因有几方面的因素:一、存量因素。每年的军费只是一个增加值,而几十年的军费总额,也就是存量,也是很关键的数据。笔者几年前曾经统计过中日两国在23年内的军费总额对比,那时中国的军费约1500亿美元,是日本的3倍;但以23年的存量来看,中国军费只有日本的1.3倍。可见,不同的对比方式,会有比较大的差距,俄罗斯也是同样的情况。

在存量方面,有另外几个对比鲜明的例子。比如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目前约为美国的2/3,如果是按照平均购买力计算的PPP,则约为美国的1.1倍多。但是,GDP/PPP反映的只是每年的增加值,也就是增量;如果对比两国的“家庭财富”存量的话,美国目前已达到100万亿美元(110多万亿的总资产,15万亿的负债),而中国去年的数据为29万亿美元,今年应该是30多万亿。

中国航天,是国人另一个骄傲的领域。长征9号,按计划将于2030年前发射,是起飞重量超过3000吨的重型火箭,是未来中国航天的“骄子”。但如果回首以往历史的话,你会发现,美国早在上世纪60年代的土星5号上面,就已经实现了这个目标。虽然长征9号在电子技术方面会有所超越,但在最大推力、发动机类型方面,两者基本是一样的。土星5号之后,美国一度终止了发展,以至于美国目前的目标也是在2030年前搞出类似土星5推力的新型火箭(发动机要升级了)。但即使他不继续发展新技术,重拾旧技术“改吧改吧”,也还是可以用的,这就是存量的作用。俄罗斯在大飞机、核潜艇、航母、发动机等关键性领域至今的成就,技术的“存量”占据了很大的作用。而在增量方面,T50(苏57)与歼20目前不同的境遇对比,就是最好的例子——俄罗斯研发能力在逐渐变差,新装备也逐渐装备不起了。

苏57在2025年前订单只有12架

二、核武器数量。尽管俄罗斯目前军费不高,但依然维持着相对庞大的核武器规模,目前核弹头数量约7300枚。这个规模,不仅超过了美国的7000枚,相对于中国传说中的几百枚,无疑也是庞大的。有人可能说了,中国怎么可能只有几百枚,应该是1000多枚,只是不公开而已;但问题是,这种猜测性的东西,别人信吗?这一方面说明以前网络上所说的,“维持一个比较大的核武库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的说法与事实不符;另一方面,俄罗斯依然庞大的核弹头数量、洲际导弹数量、核潜艇规模,看来依然令美国人有些“胆寒”。 庞大的核武器数量,也是历年全球军事力量排名中,俄罗斯总是处于第2位的重要原因。

2016年数据

三、地理位置。与中美两国本土远隔大洋不同,俄美两国可谓“近在咫尺”(本土相距80多公里,最近只有3公里),甚至美国的一部分国土(阿拉斯加)就是19世纪买俄罗斯的。俄罗斯的轰炸机不用起飞,在本土腹地就能用巡航导弹攻击到美国大面积本土;俄罗斯的战斗攻击机一起飞,就能够达到美国边境;俄罗斯陆军的远程火箭炮,可以直接对美国本土进行打击;俄罗斯甚至可以直接发起登陆作战——这种威胁程度,可不是现在的中国可比的。于是,尽管俄罗斯目前已十分衰弱,尽管美国目前明确的知道需要“联俄压中”,但看其建制保守派的态度,简直是不“掐死”俄罗斯不甘心的架势。

四、俄罗斯的外交风格。与中国奉行和平共处、互惠互利、绵里藏针的风格不同,俄罗斯的风格则要“彪悍”许多,用一句话描述就是“遇到阻力,大棒横扫;阻力加大,大棒加粗”。所以,尽管俄罗斯有“双头鹰”的特点,尽管其一直希望缓和与美国的关系,但是,在实际上,这些年,俄美之间的类战争/战争边缘式的对抗可不少。这些年,俄美双方的作战人员,在乌克兰,在叙利亚,死在对方炮火中的数量可不少。目前来看,这种趋势还难以改变。

总之,种种原因使得尽管目前中国国力已经超出俄罗斯许多,尽管美国目前已经把中国当做其最大的潜在对手,但在美军的眼里,俄罗斯军队依然是其最大的威胁,而且这种情况将持续到2035年左右。因为在美军看来,到那时,俄军将更加的衰弱,而中国军队,将开始与美国争夺大洋。这应该是件好事,一些虚名不算什么,实力的提升才是真正重要的。

作者:唐志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来源:https://www.huangpucn.com/info/152295.html

标签组:[中国军情] [武器] [美军

伊朗,全程为伊朗伊斯兰共和国( ?)。位于西亚,属于中东国家之一,国土面积达164万平方公里,人口约8320万人,主体人口为波斯人,占总比52%。在历史上,伊朗本身是一个亲美国家。二战后的几年里,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逐渐摆脱了英、苏两国对伊朗的控制,奉行亲美政策,国家经济建设获得较大发展,在中东地区获得了较大的影响力。



?

上图为伊朗科研人员在国际主要期刊上发表的科研论文数量,可以明确地看到,该国家在2018年贡献了52183篇。这也就意味着,截止至今天,伊朗的科技力量一直保持着高速地增长。其增速超过了正在崛起的中国。

段标:这个有信仰的科学家缘何被美国一直盯紧?

一、核威胁的太极拳打了18年

2002年8月,伊朗流亡组织“伊朗全国抵抗委员会”揭露伊朗在纳坦兹的秘密铀浓缩厂,还有重水设施,引发国际社会恐慌伊朗可能迈向研发核子武器。

2003年2月,时任伊朗总统的穆罕默德·哈塔米承认纳坦兹设施确实存在,但声称它仅用于生产供应核电厂的低浓缩铀燃料。5月份的时候,伊朗准许国际原子能机构视察,但拒绝调查员取样。一个月后,国际原子能机构报告判定,伊朗无法符合保障监督协议规范的义务。其后,英国、德国和法国致力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伊朗核问题,应对伊朗核子政策。

当时的美国总统小布什(乔治·沃克·布什)表示无法与伊朗进行谈判,仍保持对后者的全面打压态度。2003年10月,在提交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讨论的阴影下,伊朗与E3(即英国、德国、法国)达成一致,伊朗同意完全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中止一切铀浓缩活动。这正是著名的《德黑兰宣言》。

然而2005年支持核计划的马哈茂德·艾哈迈迪内贾德获选伊朗总统。《德黑兰宣言》因此分崩离析,伊朗恢复了伊斯法罕的铀转换活动。



?

2006年4月,伊朗总统内贾德更是宣布伊朗跻身核武俱乐部,但补充说,核技术纯粹是用来发电,而非发展核武。并阻止联合国调查员自由视察伊朗的核设施及核计划,违反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决议。

时间到了2013年,国际形势加峻,伊朗的核问题再次被提上了联合国安理会的论坛上。于是同年伊朗与P5+1国家在日内瓦签署了《伊朗核问题临时协议》。这是一个谈判协议,2014年1月20日生效,围绕伊朗核武器展开谈判。后多国于2015年10月18日一致通过《联合全面行动计划》,也称《伊朗核协议》。

协议规定:伊朗同意交出所有的中等纯度浓缩铀、98%的低纯度浓缩铀(从12000千克减少到300千克)以及大约2/3的气体离心机(从19000台减至约6000台并在未来13年内维持此规模)。在未来15年内,伊朗不得生产浓度超过3.67%的浓缩铀、不得建造生产钚所必需的重水反应堆或是对现有反应堆的燃料进行再处理。同时,未来十年内伊朗的铀浓缩活动将被限制在单个核设施内,且只能使用第一代离心机。其他核设施将转作他用以防止核扩散风险。国际原子能机构将开展经常性现场核查以确保伊朗遵守该协议。作为回报,若伊朗切实可信地遵守协议规定的各项义务,美国、欧盟和联合国安理会将解除对伊朗的制裁。

协议的实则就是伊朗用核资源抵债。

然而,2018年5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宣布美国退出伊核协定。伊朗虽然随后发表声明,表示会暂时留在此协议中与盟友及其他签署国进行对话,若能达成合作目标,则此协议会继续有效。可最终结果是伊朗宣布将停止履行伊核协定部分协议,其原因归根结底在于美对伊的制裁。

2020年1月5日,伊朗政府二号人物卡西姆·苏莱曼尼于巴格达被美军刺杀后,伊朗对外宣布暂停履行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第五阶段对伊限制措施,伊朗持有离心机的数量将不再有任何限制。

诸葛亮曾说过,“三分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不难看出伊朗对于核计划的态度绝非是内贾德卸任后的始乱终弃,而是一种重操旧业。就好像弃坑已久的游戏突然进行了一次大更新,虽然有些年头,不过还是会再下载下来玩上几百个小时。

二、一个卡在石油运输网脖子上的石油大国

伊朗也是世界第四大石油生产国、石油输出国组织第二大石油输出国。伊朗的北部是里海、南部是波斯湾和阿拉伯海,典型的中东海湾国家。中东海湾一带的石油总量占据世界总产量的26%,石油探明储量占世界的65.75%。

储采比又称为储量寿命,指油(气)田年初剩余可采储量与当年产油(气)量之比,单位为年。年份越高,代表该国家石油经济越发达。中东海湾地区的石油储采比是78年,远超世界水平40多年。中东地区的石油储量约为900亿吨,北美、亚太、欧洲总和才200亿吨出头。再加上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石油需求增长旺盛。

既然提到了石油输出,那就不得不讲一下中东地区的石油运输系统了。中东石油主要通过两条途径流出海湾:第一条是通过输油管道运送到波斯湾的装卸中转站,然后装上油轮通过霍尔木兹海峡,经阿拉伯海到达印度洋;第二条也是通过经由输油管道,只不过这回是输送到沙特地带和地中海地区,再运输到世界各地。



?

其中最容易出事的地方就是霍尔木兹海峡。该地区每天通行的油轮约为15艘,总船数约为60艘。伊朗的南部位置正好就在霍尔木兹海峡。



?

海峡最窄的地方为35海里,海峡水深平均为45米。图片看起来会感觉很小,实际上还是非常大的一片区域。上文提到,伊朗作为一个宗教国家,其科技实力异常强大,早已拥有导弹、照准、导航等技术。综上,即便伊朗不能对海峡进行全境封锁,不过依然具备远程制导攻击船只的能力,甚至有可能让海峡的整个运输网络瘫痪。

北美、欧洲、亚太等地的石油绝大多数需要经过霍尔木兹海峡,这也造成了美军不敢像对待伊拉克那样直接攻击伊朗,只得坐观事态变化。

三、伊朗的迅速发展撼动了列强地位

世界列强国家,尤其以美国为主,通常会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压制其他国家。其中最典型的手段如提高科技产品关税,甚至禁止技术出口。当然这种做法是比较隐性的,反观美国对伊朗的态度,直接采取强硬手腕去限制伊朗的技术发展。

1980年,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在美国与苏联支援大量武器下与伊朗进行两伊战争。这场战斗持续了8年,几乎消耗光了伊朗的国库。1997年当选的温和派哈塔米总统致力于改革,同时向西方释放出和解讯号,然而当时的美国总统是比尔·克林顿,白宫的主要精力投放在了阿富汗以及伊拉克战争上,因此对哈塔米置之不理。

1999年,克林顿因“拉链门”等一系列事件被弹劾,小布什上任。与他对线的正好是上文提到的内贾德,于是两位暴躁老哥彻底将美伊关系从谷底打到了地狱。

2009年,圣枪游侠巴拉克·奥巴马出任美国第44任总统。美伊关系终于出现好转,至少双方愿意就核威胁一事展开谈判,《伊朗核协议》就是最好的证据。然而好景不长,剑走偏锋的唐纳德·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和全球多数国家的关系都出现了恶化,当然也包括伊朗。特朗普自2019年建立太空防卫军以后,可能连外星人和美国的关系也逐渐展露出了裂罅。



?

美国对伊朗的制裁自然因此没有中断过,可伊朗愣是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成为全球科技增长最快的国家。依据美国筑高墙的传统,这或许助推了美国想要拿下的决心。

不过无论最后结果如何,美伊局势升级势必会带动油价上涨,好在的是我还没摇着号。即便摇到了,我也买不起车。

本文来源:https://www.huangpucn.com/info/152296.html

标签组:[中东局势] [石油] [伊朗经济] [伊朗石油] [制裁伊朗事件] [国际原子能机构

近年来,关于大萧条的讨论越来越多。尤其是去年以来的新冠,美联储带头放水,导致各国债务又一轮狂飙。这种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忧虑1929全球性大萧条重现。

那么,大萧条真的会来吗?我的看法是肯定的。从某种意义上,这一轮全球性经济萧条已经不可避免,爆发恐怕只是时间问题。

普通民众——甭管是蓝领还是白领,都是靠劳动赚钱的打工人,手上其实存不下几个钱的,所以对资本市场的参与能力有限——就算参与了,以知识储备和消息来源渠道,在资本市场也多半是韭菜命。现在产业转移到了中国,他们没了收入;富人们占主体的资本市场,泡沫却不断膨胀,这样的结果,就是贫富差距不断增大。

这就很麻烦了。贫富差距增大,意味着阶级矛盾激化,而且打工人没了饭吃,那更是不得了的事。

怎么解决?一种办法就是打土豪分田地——但这都是共产党干的事儿,资本主义的灯塔们哪能这么玩?

另一种办法就是出去抢。比如美国,就通过冷战打垮苏联,通过《广场协议》整垮日本,通过亚洲金融危机收割东南亚,抢来了大笔财富,拿这笔钱抹平债务,给民众派福利,自然也就把麻烦摆平了。

但到了2008年,就出问题了。到2008年左右,美国贫富差距又一次激化,债务也大幅攀升,按说这时候又得出去洗劫了。本来这次的洗劫对象应该是中国。但中国见识了97亚洲金融风暴,被吓怕了,外资进来办厂办企业就高热烈欢迎,说到开放金融市场就死活磨叽着不松口,搞的美国洗劫不了。结果就是还没等到逼中国就范,自己就先熬不住崩了——这就是金融海啸。

这一次金融海啸,被视作美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但这次金融海啸,美国最终还是挺了过去。而美国之所以能扛过去,是因为中国救了它——美联储疯狂印钞增发出的钱,中国统统收了,然后开足马力造出大量高性价比工业品还给美国。

既然美元依然能换到足量工业品,那美元的价值就还在,美联储就可以继续收全球的铸币税,而中国的海量廉价工业品,也稳定了美国乃至全球的消费品市场,阻止了恶性通货膨胀,没让他们的阶级矛盾不至于激化。

当然,中国也不是平白无故救美国。当时中国的外贸依存度高达60%。美国又是最大海外市场。所以美国要是掉进坑里出不来,中国自己也撑不下去。而且趁着这个机会,中国也赚到了大笔钱,国际地位也大幅抬升,为后面的产业升级奠定了基础——当然也留下了海量过剩产能,并造成国内严重通货膨胀。

但美国和西方虽然逃过一劫,根本问题却没有解决——第四次科技革命不来,所以创造不了财富增量;产业空心化依然在持续,所以打工人依然越来越穷。

那怎么办?只好继续发债。所以08年以后,西方世界债务节节攀升。

可老这么发债,到期了咋办?

还能咋办?发新债还旧债呗!虽然这样会导致债务不断累积叠加,但只要付得起利息,这个局就不会破。至于后面的事儿,往好的地方说,就是拖到第四次科技革命爆发,大笔增量财富创造出来;或者拖到世界上哪个大佬撑不住倒下,大家去瓜分它的尸体,自然就可以解决;至于往不好的地方说,反正美国总统四年一届,美联储主席也是四年一个任期。只要在位的时候不爆,至于后面——我走之后,哪管洪水滔天!

这就是08年金融海啸后的美国乃至西方财政逻辑。

但风险也在不断累积:一方面债越发越多,风险越来越大,离连利息都还不起的那一天越来越近;另一方面,发债就要印钱,这么多钱印出来,资产泡沫不断累积——这意味着一旦泡沫破灭那一天,大家会捧的越高摔的越疼!

而且,债务越高,钱印的越多,贫富差距就越大,阶级矛盾就越尖锐,民众对现行体制和秩序的愤恨就会越高。

特朗普就是这么被捧上台的。打工人受够了失业,受够了贫富差距,要特朗普上来代表他们这些下层百姓争取利益。

特朗普也确实这么做了。当然,特朗普也不傻,他除非想被弄死,否则也不敢真跟资本决裂——甚至依然要维护他们的利益。但他可以跟中国、欧洲、日本打贸易战,逼他们交保护费;也可以全球战略收缩,节省军费开支;通过这些开源节流,搞出钱来满足基本盘诉求。

这当然会造成美国全球影响力的下降,进而长远层面削弱美国,但美国内部的社会矛盾,以及下层拥趸诉求,让特朗普没有别的选择!

特朗普的这种调整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个放在眼下其实也很难衡量。但问题是,这一切,都随着疫情的到来而化为乌有。

疫情一来,全球经济停摆;美国更是由于体制、文化的天然弊端,以及特朗普的骚操作,导致其沦为全球疫情的中心,惨遭重创。

疫情环境下,无论是为了稳住经济,还是安抚底层百姓,美国政府和美联储别无选择,只能再次发债印钞、开闸放水。而鉴于疫情对美国打击如此沉重,这次发债印钞的规模是天量的。而且美联储鲍里斯还放出话来,会无限量放水,直到美国经济复苏。

这就很恐怖了。美国一开印钞机,全球也自然就得跟着印,不然就会被廉价美元收割。结果就是下面这张图:


08年时,全球央行总负债是9万亿美元,而到去年年底,这个数字已经飙到了29万亿,这其中有9万亿都是去年疫情时新增出来的。最要命的是,今年为了保证经济复苏,还会继续往下印,往上飙!

这就真到了快无以为继的地步了!一旦哪家央行还不起利息,那就没人再买它家的新债。新债卖不出去,到期旧债就还不上,这个庞氏骗局就破了,这个国家的经济也就崩溃。而如果这个还不起的央行是美联储,那就意味着全球经济崩溃,大萧条来临!

当然,美国毕竟是美国,底子还是够厚——或者说耍流氓的资本还是够多。它可以继续疯狂印钞让全球买单。

但问题是,还有一个麻烦需要美联储解决——就是通货膨胀。

大家看下这张,美国贫富差距图:

美国现在社会矛盾已经十分尖锐,贫富差距值已经跟1929年大萧条前夜差不多了。美联储如果继续无底线印钞,势必造成更严重的通货膨胀和贫富分化。

通货膨胀对富人来说其实是好事,他们离钱最近,可以最先、最多的拿到印出来的钱。但问题是,富人肯定不会把钱白白送给穷人花,现在贫富差距这么悬殊,大众消费力严重受损,所以他们也不会去扩大生产(因为社会大众已经无钱消费,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又不甘心钱在手上不断贬值(毕竟美联储还在不断的印),那唯一的办法,就是炒股炒房炒大宗商品(所以我们看到,2020年美国股市和楼市都是大涨,农产品和大宗商品价格也是节节攀升)。

这就麻烦了。美国老百姓本来就没现金储备,疫情一来更是穷的山空海落。现在各种资产和资源价格还不断上涨,这就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窘境。一旦老百姓穷的啥都买不起了,那意味着革命也就快来了。

当然,美国还有一根救命稻草,就是中国。08年金融海啸,就是中国廉价工业品帮他们稳住了物价,压住了通货膨胀。

但今时不同往日。且不说现在的中美关系回不到过去,就中国自己而言,它的外贸依存度,已经从08年的60%,降到了现在的30%左右;而且美国的最大海外市场地位也被东盟取代。

这种情况下,中国还愿不愿意救美国,就真不好说——毕竟上一次救美国,把中国搞的严重产能过剩,房价也大幅飙升,到现在都没完全缓过来。而且美联储一边疯狂印钞,一边又跟中国大打科技战,限制中国海外收购高新企业和技术,禁止中国学者和留学生进入关键科技领域,结果就是中国拿着一大堆不断贬值的美元,根本换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种情况下,中国与其去救美国,还不如趁机搞人民币国际化,构筑自己主导的区域性经贸圈子来的划算。

中国不救美国,意味着中国不会再一边坐视美元贬值,还一边傻不愣登的拼命廉价供应工业品。

没有价格稳定而低廉的工业品做锚,美国自产自销的农产品也因为美元滥发而不断涨价,这种情况下,美国通货膨胀肯定会止不住。当这种通货膨胀达到一定程度,美国就必须面临两个选择——要么主动加息,戳破泡沫,进而引发经济崩盘;要么民众濒临绝境,揭竿而起,社会崩盘。除此之外,就只有发动战争了。

社会崩盘这条路,美国肯定不会选。发动战争,这个在过去倒是个必然选项。但在现在,大国手里都捏着一堆核弹,美国最想弄死分尸的中国,近年更是疯狂扩充军备——美国想打也打不了;至于没核弹的国家,经济体量又小了点,就算割了不足以填美国的大坑。

这么看来,美国最好的选择,就是主动加息,戳破泡沫,经济崩盘。而以美国的影响力,和现在的状况,只要它一崩,全球性大萧条也就不可避免了!

这就是大萧条必然会到来的逻辑。当然,虽然大萧条会来,但不会这么快,在此之前,经济复苏和全球放水的叠加,没准还会造出一波经济狂欢。但不管表面如何花团锦簇,美国主导的现有全球经济格局,其内部已经被掏空耗尽,光剩一个空壳,再漂亮,也经不起雨打风吹。所以其之轰然倒塌,已是不可避免了!

那么,面对这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做好准备了吗?

应该来说,中国是做了充分准备的。如果大萧条真的来临,中国绝对是主要经济体中,最有能力抵御冲击,并极有可能最早走出衰退,甚至有可能成为这场国际格局大变的最大相对受益者。

为什么这么肯定?关注微信公众号:云石,云石君下一节继续为您详细解读。

本文为云石海外风云系列2105节,喜欢的读者,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云石,持续收看全部云石海外风云系列原创文章。

本文来源:https://www.huangpucn.com/info/152297.html

标签组:[经济] [经济学] [特朗普] [金融风暴] [大萧条

关注风云之声

提升思维层次

导读

2019年即将过去,中国将铁定发生的一件大事是,人均GDP会首次超过1万美元!这个数字突破不仅有数学意义,实质意义也很大,一些国家就是在1万美元人均GDP卡了快10年了。中国会如何?

注:风云之声内容可以通过语音播放啦!读者们可下载讯飞有声APP,听公众号,查找“风云之声”,即可在线收听~


——————————————————————————————————————


文 | 陈经




2019年2月国家统计局报告,2018年中国人均GDP达9732美元,比2017年的8836美元增长了10.1%,已经接近1万美元的门槛。


要估算2019年中国以美元计的人均GDP,涉及实际GDP增长率GDP平减指数平均汇率统计调整等多个方面,2019年正好都发生了。相关算式是:

美元计人均GDP=名义GDP/平均汇率名义GDP=上年名义GDP*实际GDP增长率*GDP平减指数上年名义GDP=初步核算数 * 统计调整上调幅度

根据以上算式,总的原则是:实际GDP增长率、GDP平减指数越高,以美元计GDP越高;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有利于美元计GDP增长,对美元贬值则不利;统计调整也会提升以美元计GDP。

2019年11月2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一次统计调整,2018年GDP修正后为91.9281万亿元,比之前的初步核算数90.0309万亿元增加了2.1%。因此,以2018年美元平均汇率6.62折算,2018年人均美元GDP同步增加2.1%,修正为9937美元,基本达到1万美元。

2019年中国以美元计GDP增长有所减缓,不可能象2018年那样增长10%。这有三个原因,一是2019年实际GDP增长率,按前三季度数值,全年预计增长6.2%,比2018年的6.6%降了一点。二是GDP平减指数,2018年是2.1%(名义GDP增长率是实际增长率的1.021倍),而2019年前三季的GDP平减指数显著降低,分别是1.35%,1.98%和1.48%,全年大约会是1.5%左右。





第三个因素影响最大,2019年人民币贬值过了7,对美元汇率在6.7-7.1之间波动,全年平均汇率将是6.9左右。相对2018年的6.62,贬值了约4%。

综合以上几个因素,2019年中国以美元计的人均GDP估算值会是:9937 * 1.062 * 1.015 / 1.04=10298美元

因此,预计2020年初国家统计局数据公布,2019年中国以美元计的人均GDP会是10300美元左右,相比2018年的调整值9937美元增长3.6%,相比未调整值9732美元增长5.8%。因为2019年人民币贬了一些,以美元计人均GDP上升幅度有所减小,但仍然稳稳地超过1万美元,并且在将来会一直保持在人均1万美元以上。

如果2020年中国GDP增长6%,GDP平减指数保持1.5%,平均汇率6.9不变,则人均GDP将达到11080美元,脱离1万美元区间,拉开了一定的“安全距离”。一些国家人均GDP 上上下下,过了1万美元也不一定保得住。

那么,1万美元人均GDP的国家,经济发展与国民生活一般是什么状态?我们会惊讶地发现,一些人均GDP在1万美元附近的国家,和中国的差别非常大。



人均GDP在1万美元附近的小国有一些,如毛里求斯、多米尼加、格林纳达、赤道几内亚。这些国家人口百把万,最多1千万,人口太少比较意义不大。

G20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最突出,是19个国家加上欧盟。G20中,美、日、德、英、法、意、加这西方七国,人均GDP最少的意大利也有3.4万美元,其它都在4万美元以上,美国约6万美元最高。中国人均GDP上了1万美元,数量级追上了,但要和这些国家直接比较还早,人均生活水平还有些差距,只有部分发达地区可以拿出来比较。追赶国家中,G20中的韩国人均GDP约3.2万美元,人口5150万也不少了,与意大利人口6050万接近。意大利不太争气,再过一些年,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被韩国超过是非常可能的。

G20中三个明显落后的国家是印度、印尼、南非,人均GDP分别是2000、4000、6000美元出头的水平,已经被中国远远甩开。而澳大利亚、沙特阿拉伯、阿根廷,人均GDP分别是6万、2.1万、1.5万美元,都是资源丰富而人口不多的国家。澳大利亚人口2460万,沙特3290万,阿根廷4430万,人均资源非常丰富,也不适合比较。

巧合的是,G20中其余五个国家,人均GDP正好在1万美元附近扎堆起来了:中国、俄罗斯、巴西、墨西哥、土耳其。人口最少的土耳其也有8100万人,巴西人口2.09亿,俄罗斯1.44亿,墨西哥1.29亿。马来西亚人口3160万,是G20以外国家中达到1万美元人均GDP而人口又较多的,我们就来比较一下中国和这五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可以说,在1万美元扎堆,不是一个巧合,而是有某种必然性,人均1万美元真的是一个槛。

其实一万美元人均GDP真不低了,世界人均也就是约11000美元,但主要是被一些发达国家好几万美元的数值拉高了。人均GDP一万美元以上的世界,一下简单了好多。

中国自己占18.5%的世界人口。人均GDP在2万美元以上显著高于中国的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大约9.7亿,占世界人口12.6%。中国因为迈入1万美元门槛,和人口较多的俄罗斯、巴西、墨西哥、土耳其、马来西亚算是同一水平,这一下就是追上了6亿人!那人均GDP显著高于中国的人,还有多少?

答案是出人意料的。人均GDP在1.2到2万美元之间的国家,人口超过1000万的只有四个:波兰3800万人,阿根廷4430万,匈牙利1000万,智利1800万,这四个国家都是人均GDP约1.5万美元的水平。四国总人口1.1亿,加上一些几百万人口的小国,大约有1.3亿发展中国家人口算是人均GDP超过中国。加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9.7亿,也就是说只有11亿人,人均GDP高于中国,只占世界人口的14.4%。等中国人均GDP超过15000美元,这个数字也只会缩减掉约1亿。

基本上可以说,中国人均GDP上到1万美元,就已经基本完成了发展中国家阶段的发展任务,前面基本只有发达国家了。世界人口77亿,只有11亿算是人均GDP比中国强,6亿和中国差不多,46亿比中国差。

对中国的生活与发展,读者多少有些了解,但是对俄、巴、墨、土、马这些人均GDP相近的国家,对它们的经济发展会有些陌生。以下对这五国统称“俄巴墨等国”。


2.1 人均GDP增长轨迹





俄罗斯历年(1992-2018)以美元计GDP



巴西历年(1962-2018)以美元计GDP



墨西哥历年(1993-2018)以美元计人均GDP



土耳其历年(1998-2018)以美元计GDP



马来西亚历年(1957-2018)以美元计人均GDP


从以上五个图可以看出,俄巴墨等国,都是从2000年左右开始人均GDP高速增长,约10年前在2008-2010年间纷纷冲上1万美元人均GDP,十年左右翻了三四倍。然后又在最近10年围绕着1万美元震荡。这不是偶然的,说明这些国家不约而同在1万美元人均GDP进入了“中等收入陷阱”,发展模式碰上了瓶颈。




中国历年(1957-2018)以美元计人均GDP


相比之下,中国的人均GDP增长曲很光滑,还没有陷入瓶颈的迹象。看趋势没几年就会象甩开印度、印尼、南非那样,把这几个国家也超过去。虽然舆论不时说中国经济增速下滑,各种经济困难,但那是以起码6%的“保底”经济增长为背景的。再怎么也是增长的,在增长的基础上,有一些不平衡、代价高、不可持续之类的结构性问题,在高标准下,说得很严重。如果连以美元计的人均GDP,都象俄巴墨等国那样不时震荡大降,是不可想象的事。

以下进一步解释,为何中国的增长轨迹会和这些国家有根本的不同。


2.2 基建刚全面赶超


中国号称基建狂魔,基建能力比俄巴墨等国明显要强得多。但是,中国发力其实年头并不太长,只能说近年来,中国基建才全面赶超这些约10年前就达到人均1万美元GDP的国家,还没有达到遥遥领先的程度,要继续发力。


中国优势最大的,是高铁。因为在所有庞大的系统中,高铁网络需要的资金、技术、组织能力几乎是最高的。



俄罗斯仅有的高铁线路


俄罗斯有一条650公里长的高铁,连接莫斯科与圣彼得堡,最高时速250公里相当于我国的动车。俄罗斯想将高铁从莫斯科扩展700公里到喀山,2009年开工了,再于2030年扩到叶卡捷琳堡,远期甚至想跨越7000公里连到北京。但是2014年后国际石油价格崩溃,俄罗斯碰上了很大经济困难,没有资金继续宏大的计划。

巴西在2010年的繁荣顶峰,一度想耗资110亿美元修建从圣保罗到里约热内卢的长约400多公里的高铁,迎接2016年里约奥运。后陷入经济危机放弃了高铁计划,中资劝说恢复计划也未成功。

墨西哥也曾经有个耗资44亿美元的高铁计划,从墨西哥城到第三大城市克雷塔罗,全长210公里,时速300公里。2014年11月6日,中铁建本来已经中标了,没几天总统又给取消了,赔给铁建2.7亿人民币。这事是墨西哥国内因素搞得很糊涂,2015年1月底,宣布计划无限期搁置。


马来西亚高铁最近两年也闹得比较厉害,焦点是新加坡到吉隆坡的“新马高铁”计划,350公里长,时速320公里。上届纳吉布政府,已经和新加坡签约要建了,2018年马哈蒂尔上台又取消了,赔给新加坡上亿美元。说是2020年再招标,后续什么打算说不清。还有和中国合作的投资上百亿美元的东海岸铁路,时速160公里,已经开工也暂停了,大幅削减开支后又复工。




土耳其高铁线路图(红线为主干,黄色为计划的支线,五个标U的是有地铁的城市)


相比之下,土耳其高铁发展还不错。2003年高铁开建,2009年3月安卡拉(ANKARA)到埃斯基谢希尔(Eskisehir)通车;2011年8月,安卡拉至科尼亚(KONYA)通车;2014年7月,安卡拉至伊斯坦布尔(ISTANBUL)通车。土耳其高铁线路总长533公里,有点小网络的意思了,时速250公里。后来又规划了安卡拉到伊兹梅尔(IZMIR)、安卡拉到锡瓦斯(Sivas),安卡拉到布尔萨(BURSA)等几条支线,伊斯坦布尔还准备连到保加利亚去。如果建成了,这个土耳其高铁网络还是有一定规模的,在发展中国家算是相当强了。从高铁建设来看,世俗化的土耳其有相当实力,虽然是德国技术,但能把资金和土地等资源组织起来就不容易。2018年12月13日,安卡拉还出了一次高铁追撞事故,撞上车站的检测车头,9死84伤。出了这种高铁事故,说明常态化运营了,水平不低。

中国2016年底高铁营业里程22340公里占世界60%,长度是日本的8.5倍,由于人口是日本10.8倍,人均高铁长度还差日本一点。2017年底,高铁营业里程增至25000公里;2018年底,又增至29000公里,这年人均高铁长度超过了日本;2019年底,高铁营业里程更是达到了35000公里,占世界比例升至70%。

也就是说,短短三年,中国增多了1.2万公里的高铁。而这些人均GDP和中国差不多的国家,几百公里的高铁都扯个没完。应该说人均有一万美元,高铁需求是出来了,几个国家都有规划。但是建设速度、资金投入和中国差了两个数量级。中国数万公里高铁,这些国家有数百公里高铁就不错了。即使考虑到中国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是它们的十倍,也还是体现了基建组织能力的巨大差距。





另一个中国优势比较大的,是高速公路。2018年末中国高速公路里程14.3万公里,世界第一,2019年末将接近15万公里,是美国1.5倍。中国高速公路建成了密集网状,有点类似于高铁组网,花的资金都是海量的。俄巴墨等国修几条高速路不难,要密集组网就没那么多资金,无法摊开来修成网状。


俄罗斯天寒地冻地域辽阔,沿路人口稀少,修高速公路收益不高,所以一直没有高速公路。近来要修一条2000公里长的高速公路,连结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成为中国到欧洲运输距离最短的高速线路中的关键一段。


巴西自己统计有20万公里的“高速公路”,其实是指铺了路面的公路,这种中国有约200万公里。巴西达到中国高速公路等级的路线没有统计,但总体来说,巴西公路收费昂贵,路况很差。国土和中国差不多大,公路系统却差多了,是很头疼的问题。

按CIA的world fact统计数据,马来西亚有1800公里高速,土耳其2000公里,墨西哥6200公里。即使这些国家人口和国土面积要小一些,按中国标准,高速公路长度都是严重不足的。

要修起密集高铁和高速公路网,需要坚定的投资决心和长远规划。这属于升级概念,人均GDP到了1万美元,国家铁路和公路系统肯定也是有的,不升级也能勉强混下去。公路铁路系统跨越升级,需要的海量资金会完全没底;偶而搞搞不长的关键线路,能不能回收资金、财政能否撑住,都不好说。但是不升级,又会拖累经济发展,效率低下也会影响外界信心、影响产业发展,是这些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原因或者说结果。

发展中国家里,只有中国有不错的高速公路系统,高铁更是独步全球。发达国家,起码达到相当密度的高速公路系统是能搞起来的。有没有高速公路网络,是区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一个有效指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发展目标显然不是俄马墨等国的人均1万美元,不会陷在这个区间,实现发达目标只是时间问题。

但是不那么高难度的基建,中国优势就没这么大了。

中国2018年水泥产量约22亿吨,占全球55%,人均年产水泥约是1.57吨也是世界第一,中国以外的世界人均是0.29吨(去除中国水泥产量)。水泥基本是不出口就近自用的,能够代表基建力度。

俄罗斯近年来的水泥年产量约是5400万吨上下,人均0.37吨是中国四分之一。巴西是南美水泥生产大国,2014和2015年产量都是约7200万吨,人均0.34吨,和俄罗斯差不多,但是因经济危机,2018年已经降至5200万吨。土耳其2018年水泥产量8400万吨,人均1吨相当强,和中国差距不算大。墨西哥水泥产量常年在3500万吨左右,人均0.27吨,要更少一些。马亚西亚年产水泥1600万吨左右,人均半吨。





中国与外国粗钢产量


中国2018年粗钢产量9.28亿吨,占全球51%也是超过一半,人均0.67吨,中国以外的世界人均是0.14吨。

同期俄罗斯产粗钢7170万吨,人均0.496吨,数据较好。巴西3470万吨,人均0.166吨。土耳其3730万吨,人均0.46吨仍然不错。墨西哥年产粗钢在2000万吨的水平,人均0.15吨接近巴西。马来西亚年产粗钢约500万吨,人均和巴西、墨西哥差不多。

从人均钢铁水泥来说,中国相对俄巴墨等国有一些优势,土耳其相对好些,俄罗斯也还过得去。但人均差距并非大到不可想象,土耳其的人均钢铁水泥也多达世界水平的三四倍。因此,中国城建很强,但是不能说和人均1万美元的国家拉开了很大的差距,这些国家局部也在大兴土木。各国的建筑都有自己的特色,发展出大规模盖楼建房的能力不是太难,历史上也搞了不少城建。

象印度这样的,就真和中国有数量级差距,人均钢铁水泥只有中国八分之一到九分之一,城市外观和中国差别非常大。但中国仅靠城建房地产,和人均1万美元的国家无法拉开明显差距。中国很多人还是居住在城建一般的县城,还需要一些年头再大变样。如果拿中国一般三线城市,和这些国家的大城市比,还是人家的大城市现代感更强。

再以地铁为例。至2019年6月,中国33个城市有地铁,总长度超过4600公里,上海669公里最长。北京、上海、广州规划里程超过1000公里,深圳、武汉、成都超过800公里。但是要注意,中国地铁长度十年翻了四倍,十年前全国其实只有1100多公里地铁,作为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长度是远远不够的。本文中的地铁指的“地铁交通网络”,也包括建在地面上的快轨。




俄罗斯有七个城市有地铁,莫斯科、圣彼得堡、新西伯利亚、叶卡捷琳堡、喀山、萨马拉、下诺夫哥罗德。后五个都是一两条线规模很小,10多公里到20多公里。莫斯科1935年就有地铁了,现在有14条线约400公里,将扩展到600公里。圣彼得堡1955年第一条地铁通车,现在5条线113公里。俄罗斯地铁总长约600多公里,约是中国八分之一。考虑两国的人口数量,地铁发展水平现在算是差不多了。10年前俄罗斯人均地铁长度就要比中国高多了,毕竟以前是超级大国有底蕴。

巴西也是七个城市有地铁,圣保罗、里约热内卢、贝洛奥里藏特、巴西利亚、阿雷格里港、累西腓、萨尔瓦多。圣保罗是巴西最大城市,人口有1000万,地铁有6条线,总长97公里。里约3条线,58公里。巴西利亚地铁41公里。巴西地铁没有莫斯科那么大的规模,历史积累还是比苏联差一些。现在中国人均地铁长度超过巴西了,十年前是不如的。

墨西哥城地铁有12条线,226公里长,在美洲仅次于纽约排第二。蒙特雷有2条地铁线,32公里,3号线在建。墨西哥十年前人均地铁长度是超过中国的,现在被中国超过。

土耳其五个城市有地铁,伊斯坦布尔、安卡拉、伊兹梅尔、布尔萨、亚达那(前面土耳其的图中标记了)。伊斯坦布尔有6条线115公里,89个车站,还有3条线50个车站在建。首都安卡拉有5条线64公里。感觉土耳其基建在这些国家中是比较有激情的,新建了不少地铁线,按人均和中国现在算同等水平。土耳其的基建是它的优势产业,不可小看。

马来西亚就只有首都吉隆坡有地铁,主要是建在地面的快速轨道交通系统约150公里。在首都搞出一个有相当长度的轨道交通系统还是做得到的。

从地铁网络来看,中国还没有明显超过俄巴墨等国,但再过五年人均地铁长度就能拉开较大差距了,网状地铁成为中国大城市标配。中国基建的速度实在吓人,这些国家一旦被超过就会被迅速甩开。

总体来说,中国基建能力有很大优势,但由于发力年头还不长,城市外观没有和1万美元人均GDP的国家拉开差距。也就是说,离发达国家还有点差距,平均水平还不够好。一些城市看着还是土,棚户区拆迁还是要搞。中国强在持续发力,再过个十年估计就全面接近发达国家了。

而中国高铁网、高速公路网,还有覆盖全国的4G网络,这些已经是发达国家水平,甚至独步全球,所以才有效率超高的电商物流。基建越难,越能体现中国的优势。


2.3 收入与生活水平



2018年,中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9平方米,农村47.3平米。这个在世界上是比较高的水平,欧洲的人均住房面积是30平米。美国人均70平米,世界最高。

其实人均有20平米就还可以了,日本就是这个数,大约相当于一家四口房子80平。发展中穷国城市常见景象,就是一堆人挤在一个小屋里住。




苏联时期典型的“赫鲁晓夫楼”,中国也常见


俄罗斯人均国土面积非常大,但也得建房居住。俄罗斯人均住房面积25平米还可以,比刚解体时大了一半以上。前苏联的“赫鲁晓夫楼”规模极其宏大,建楼速度快,一举让四分之一人住进新居,但这种筒子楼单个面积并不大,各家还共用厨房。解体之后乱了一些年头稳定下来后,要拆掉这种旧楼,改建更现代的套房,近年来俄罗斯建筑业投资占总投资额一半以上。总体来说,俄罗斯住房问题相对还可以,住得差会冻死人的。俄罗斯不少城市居民,还有效外的渡假小木屋,但这类不能算住房。



里约热内卢贫民窟


巴西的住房问题就要严重多了,最突出的是贫民窟问题。最大城市圣保罗有1500多个贫民窟,居住了160万人。2016年里约奥运,当地贫民窟就引发了一定关注,住了20%的当地人口。墨西哥城的贫民窟也是世界著名,城东的曲达德内扎贫民窟有120万人,规模世界第二。马来西亚有名的是建在海上的贫民窟。

前面能看出来,土耳其基建不错,人均住房面积有28平,贫民窟问题要小得多。

中国应该是没有这样的贫民窟,管理就不允许,住房面积也够。中小城市房子便宜,租金也不高,人群不需要扎堆自己乱建房居住。大城市低收入人群倒是有可能搞出一堆违建,但是规模都不大,也会被清理。中国低收入年青人在大城市群租就是比较惨的,但也不是贫民窟的概念,生活配套条件其实还可以,空调都常见。

中国住房问题,主要是贫富分化,部分青年买不起一二线高价房的问题比较突出,影响了结婚成家社会生活。但是和俄巴墨等国相比,住房问题不是一个层面的。中国城市房产面积和生活配套,在世界上算是相当不错的,住进去小康生活基本就有了。

主要问题是,中国自有房产比例高达90%以上,是世界最高的行列,和新加坡差不多。所以,对自有房产的追求就成了“必须实现的人生目标”,实现不了丈母娘不答应,又碰上一线超高房价,就傻眼了。这个目标其实高得离谱,发达国家自有房产率也就是60-80%。土耳其自有房产率67%,巴西74%,俄罗斯84%,都比中国低不少。这些国家中心城市的房价也是高得离谱,只是还有更严重的问题。

而且中国的房地产问题是有退路的。一线实在混不下去,退去二三线,问题就小多了。是有很多打工者在一二线赚钱,根本不指望买房安家。但是回乡搞个房子就太常见了,县城房地产都莫名其妙猛涨,按当地收入,不知道人买房的钱哪来的。

从房地产的基础来看,中国人均GDP怎么也不应该停在1万美元上。2018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7亿平米,每年人均房产面积能增加1平米。房子越来越好是肯定的,以现代化的房产为依托,过上各种现代生活,人均GDP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别的人均1万美元的国家还有规模很大的贫民窟,中国怎么也应该比这强。

有些人会说,中国很多人收入还很低,过不上好生活。这个事就是很迷惑,甚至吊诡的。用人均GDP、人均收入这些指标去观察中国,会非常困惑。感觉是穷人遍地,2018年人均收入28228元,城镇也只有39251元。每月人均收入2350,城镇人居每月3270。算2个工作人口养1个人,全国劳动人口人均月入约3500元,城镇劳动人口月入约4900元,与高收入人口2-3万的月收入差距太大。这点收入各种开销根本不够,说人均GDP有1万美元都觉得迷糊。


这种错觉是因为,已经有相当多一般人,过上了发达国家水平的生活。房子汽车出国旅游,似乎也不是很难实现。于是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和“一定要有自有住房”一样,也成了普遍的“人生目标”。这是不够,要努力赚钱,一时没法工资猛升,就觉得有压力。而中国很多人的收入变动较大,增收速度快,统计起来有时覆盖代表性不足。


其实俄巴墨等国,工作人口的收入也没多高。2017年俄罗斯官方公布,工作人口月收入约是3600人民币。这个收入也是不好活的,俄罗斯有一些医疗教育国家福利才补上了。巴西2018年工作人口月平均工资也是3600人民币,但有一个开支庞大高福利系统和社会保障体系,不然很多人活不下去了。巴西和俄罗斯有些象,国家用卖资源的钱建立社会福利系统,平均工资并不高。


2017年,墨西哥人月平均工资约3000元,还要更差一些。贫富分化很大,很多穷人靠贬毒集团给的福利生活。但是墨西哥搞生产还行,基本消费品物资供应充足,所以在发展中国家中还算好。

土耳其人月收入要高些,平圴约四五千人民币,近年汇率波动比较大。但是土耳其女性在家里多,所以家庭收入也不高。马来西亚也差不多,工作人口月收入4000多人民币,但是男人负担家庭。

中国还有不少人的收入没有被统计上来,收入和消费水平远高于1万美元人均GDP对应的水平。但是这主要体现在一些高端消费上,如奢侈品消费占世界40%,高端手机消费也很猛。有时人们会说,中国的消费水平相当于人均GDP高得多的国家。但是考虑到大量低收入群众,以及一些相对落后的地区,也可以保守一些。

总体来说,中国和俄巴墨等国的平均工资收入是差不多的。也都有一些福利系统,表现的形式各有不同。如中国的医保覆盖率从2004年的不到10%升到近年来的98%,医疗费报销大幅减小了低收入人群的负担。

要是在世界上看看,中国普通人的生活水平,绝对不差。中国生活水平比以前强多了,怎么也算是发展中国家中较好的。有些人总觉得还有大量贫困人口过得很差,是以前看社会新闻的印象,其实扶贫进展很大,过了几年就很不一样了。从招工就能看出来,月收入4000招工都算是基本水平,比以前开的价要高多了。

其实俄巴墨等国人均GDP有1万美元,生活水平不会太差,也会有一定社会福利,人均GDP就是生活出来的。



中国年产肉量2011-2018


比如吃肉,中国肉类产量早在2010年就有相当高水平了,以后每年肉类消费都超过8000万吨,增速放缓,甚至转为下降。人均肉类消费在60公斤上下,从总量来说,有些饱和的意思,很多人并不想吃更多肉了。牛羊肉消费倒是持续走高,有从猪肉改善到牛羊的需求。近来因非洲猪瘟,全国生猪存栏数减少了40%,可以说是空前的行业挫折。但是因为猪肉需求接近饱和,少吃一些对人们的心理影响没那么大。主要是对猪肉涨价惊叹一下,没有说吃不上肉馋哭的。


俄罗斯和巴西的肉类消费,因为饮食结构和中国不一样,比中国要高一些,人均七八十公斤,算是世界上吃肉较多的国家。墨西哥人均肉类消费和中国差不多,是世界人均2倍。土耳其和马来西亚约是中国一半,应该有宗教原因。

人均GDP到一万美元了,食品问题就不会太大了。单纯按产量计的农牧业,国土面积足够,做到食品供应充足并不是太困难,属于工业化中难度较低的。其实发达国家也未必在人均吃喝上比中国和俄巴墨等国强多少,说不定因为做菜水平太烂,吃得不行。

不仅食品问题不大,人均GDP有一万美元,一些“升级”消费,也会有过得去的实力。如“千人汽车拥有量”这个数据,马来西亚433,俄罗斯373,巴西350,墨西哥297,土耳其199,都高于中国的173。这是因为,这些国家历史上人均GDP高于中国不少,买车有积累。中国2006年人均GDP才突破2000美元,汽车消费开始爆发。这些国家比中国早20年左右就过了2000美元,很早就开始了汽车消费。

中国的优势是汽车消费追赶速度很快,万人汽车销量稳定在200左右,不计报废相当于每年“千人汽车拥有量”能增加20。马来西亚人喜欢买车,万人汽车销量约180,只比中国低一点。俄罗斯和巴西万人汽车销量约100,是中国一半。墨西哥、土耳其约130,还稍多一些。


总体来说,中国的车新一些,人均拥有量也会慢慢接近这些国家,但不会有什么优势,基本算同等消费水平。不可能象一些发达国家那样,发展到万人汽车销量400以上去(等于中国一年卖5600万个车)。主要是中国人口多集中居住,发展高效公共交通系统,也要节能减排,没必要搞成依赖汽车生活。

其实单论吃喝、住房、汽车消费,中国和一万美元人均GDP的国家确实能算是同等水平。中国住房强一些,汽车弱一些,一般人的生活大致可比。在发展中国家都算是较好的,和发达国家比差距也不算太大。


2.4 产业发展


中国和俄巴墨等国最大的不同,是在产业发展上。如果说居民生活消费水平,几个国家没有明显差距,在产业发展上中国就有很大优势。因为产业发展不行,这些国家没有成为发达国家的希望,进入中等收入陷阱。

俄罗斯、巴西是资源大国,和中国的主要贸易模式就是卖资源。中国连续十年成为巴西最大贸易伙伴,2018年巴西对中国出口(含港澳)666亿美元增长32%,占总出口28%,主要出口产品是大豆、原油、铁矿石。巴西对中国出口额是对美出口额的2.3倍、对欧盟出口额的1.5倍。中国连续九年成为俄罗斯最大贸易伙伴,2018年双边贸易额1070亿美元增长27%,俄罗斯对中国出口592亿美元。




2018年巴西对中国出口商品构成


以巴西对中国出口为例,植物产品(大豆为主)和矿产品(铁矿石为主)两大类就占了总量的83.5%,基本是资源出口的模式。



2018年巴西自中国进口商品构成


巴西从中国进口347亿美元,占总进口19%也排第一,巴西对中有较多的顺差。但是从中国进口的主要是制造业产品,产业层级的区别非常明显。巴西曾经对此非常忧虑,认为制造业受中国商品影响太大,搞了一些操作,如引入富士康在巴西本地制造iPad。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巴西还是走了资源经济的路线,富士康巴西工厂也关门了。

俄巴墨等国的人口不比日德英法等发达国家大国少,但是世界500强企业显著少于中国和发达国家大国。下面统计来自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

俄罗斯有4个世界500强:42位的俄罗斯天然气、50位的卢克石油、86位的俄罗斯石油、255位的俄罗斯联邦储蓄银行。

巴西有8个世界500强:74位的巴西国家石油、191位的伊塔乌联合银行控股、219位的JBS公司(全球最大肉类加工公司)、221位的布拉德斯科银行、269位的巴西银行、305位的联邦储蓄银行、336位的淡水河谷铁矿、499位的Ultrapar控股(民营石化)。

墨西哥有3个500强:95位的墨西哥石油、196位的美洲电信、443位的墨西哥国家电力。


土尔其就是1家,423位的KOC集团,是欧洲家电制造业巨头。马来西亚也是1家,158位的马来西亚国家石油。


可以看出,俄巴墨等国的500强大企业主要是两类。一类是石油、天然气、铁矿石资源类,一类是银行、电力、电信集团公司。巴西还有一个JBS搞肉类加工,Ultrapar搞石油化工。土耳其资源不突出,有个家电制造业巨头已经不错了。10年前2009年时,中国(含港台)只有43家全球500强,去掉港台公司是这些:中石化、中石油、国家电网、工行、中移动、鸿海精密、建行、中国人寿、中行、农行、中化集团、南方电网、宝钢、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电信、国泰金融、中国建筑、中油、中海油、中国远洋、五矿集团、中粮、中交、上汽、中钢、河北钢铁、中冶、一汽、中信、联通、华能、中航工业、南方工业集团、沙钢、交行、中国铝业。可以看出,2009年的中国的全球500强,没比俄巴墨等国强太多。上榜企业数量和人口比例差不多,中国特色的央企集团比较多。但是到2019年,中国(含港台)有129家500强企业和美国并列第一,就远远超出俄巴墨等国了。上榜企业中,银行、保险、电力、电信、煤炭、石化等大型国企不少,还有几个中国特色的房地产企业,钢铁和有色企业也不少。但是也有相当数量的制造业和高科技企业。去掉港台企业以及银行、保险、电力、电信、煤炭、石化、房地产企业,中国的2019年全球500强企业还有:21位的中国建筑、23鸿海精密(富士康)、39上海汽车、55中国中铁、59中国铁建、61华为、82东风汽车、87一汽集团、93中交建、97太平洋建设、119正威国际、129北京汽车、139京东、140中兵集团、149宝钢武钢集团、151中航工业、169中国医药、182阿里巴巴、189广汽集团、203中国建材、212联想、214河钢、220吉利、237腾讯、243中船重工、249物产中大集团、250机械工业集团、251中国铝业、273魏桥集团、301雪松控股、312美的、322航天科工、323航天科技、333苏宁、340沙钢、359中车、361青山控股、367中兵装备、370电子科技集团、375电子信息产业集团、385鞍钢、402首钢、414格力、439新疆广汇、448海尔、468小米、485中国通用技术。可以看出,中国大企业类别比较丰富,除去资源、金融、电力、电信、媒炭、石化、房地产,还有40多家全球500强。再去除钢铁、有色、建筑、基建企业,也还有约30家。总体来说,中国的全球500强企业,比起10年前的类别要丰富多了。IT类企业中的华为、阿里巴巴、腾讯、小米、联想、京东,在新经济领域直接和美国竞争了,在发达国家中都是很少见的。中国企业多元化的全球竞争力,明显要比俄巴墨等国主要靠资源强。10年前迹象刚出来,现在非常明显了,看美国人的态度就知道了。俄巴墨等国的企业靠天然资源优势吃饭,或者靠国内市场资源发展,在1万美元人均GDP再要往上,是真的竞争力不够,没什么想象力了。而中国企业还有很高想象力,竞争力不断提升,不断进步。




中国人均GDP升上1万美元,一举追平6亿在1万美元人均GDP振荡的世界人口,人均GDP明显高于中国的国家总人口只有11亿了

中国城市外观、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并不明显强于俄巴墨等国。这是因为人均GDP有1万美元的国家,这些方面不会太差,也都会有些社会福利。

但是从国家能力来看,中国的高铁、高速公路网络建设能力,是俄巴墨等国不具备的。中国的产业发展前景也远强于这些国家,中国各种企业集团多元化发展,比主要靠天然资源的路线要好。

与中国对比能够明白,为何近10年来俄巴墨等国进入中等收入陷阱,在1万美元人均GDP停滞不前。而与这些国家对比,也能给中国充分信心,向更高目标继续发展,1万美元人均GDP绝对不会是障碍。


扩展阅读:

“全球竞争力报告”的全面解析(一) | 陈经

“全球竞争力报告”的全面解析(二) | 陈经

“全球竞争力报告”的全面解析(三) | 陈经

“全球竞争力报告”的全面解析(四) | 陈经

“全球竞争力报告”的全面解析(五) | 陈经


背景简介:本文作者笔名陈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学士,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科技与战略风云学会会员,《中国的官办经济》作者,微博@风云学会陈经。本文2020年1月1日年发表于微信公众号 瞭望智库 (2019,中国发生了一件大事:人均GDP超1万美元!和俄罗斯、巴西差距......),原文有删减,此为完整版本。责任编辑:陈昕悦

本文来源:https://www.huangpucn.com/info/152298.html

标签组:[城市中国] [世界城市] [发达国家] [巴西历史] [巴西经济] [中国资源] [中国人均gdp] [人口问题] [陈经

我周末翻了一些数据,仔细的比较中国和美国的经济情况。


其实用常识判断大体就可以知道,现在中国和美国的关系,难以短时间内缓和了。


那也就是说,是长期的事。如果一拉到长期去看,其实必不可少就涉及到经济问题。


最后双方比拼的其实是经济实力,因为经济才是本源,其他东西都构建在经济之上。


这其他东西,包括科技、贸易、军事、外交……


这几天我翻了美国一些相关的演讲和评论,有个大体的看法:他们现在完全已经是上升到国家安全、意识形态这个层面了,已经不是2018年的那个贸易争端而已了。


站在这种高度,如果不决一胜负,拼个你死我活,是很难停下来的。比较好的路子,是双方打啊打,过了非常长的时间,然后美国这边终于意识到,不能再耗下去了,得找个双方都接受的相处方式。


如果避免重蹈当年苏联的覆辙,那在长期对峙中,经济发展是一定要健康向上的。


先看看两国现在的一些经济实力对比吧。


1、最综合的指标:GDP



去年年底,中国的GDP是14.34万亿美元,美国的GDP是21.43万亿美元。中国的GDP是美国的67%。


因为今年新冠的缘故,美国预计今年GDP会下降比较多,中国会正增长,估计会进一步拉近两国的GDP距离。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中国跟美国经济差距最大的时候,就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


其实这些年以来中国的GDP离美国距离越来越近,这也是综合国力不断靠近的信号,但客观承认美国现在的经济水平还是比中国高一大截。


2、衡量工业实力的指标:工业增加值



中国在工业上的追赶,在2000年之后开始加速。


从工业增加值来看,其实中国已经超过美国了,这个拐点出现在2011年。这些年增长大幅度放缓,但依然还在往前走。


现在中国的工业增加值已经是达到了5.6万亿美元。而美国处在3.6万亿美元的水平。


3、衡量制造业规模:制造业增加值


这个指标是衡量制造业的规模的。但是,它不一定能衡量制造业的实力,因为美国很多大型公司占据着高端制造业的位置。


美国过去几十年,被它们国内广为批评的是,放弃了很多制造业,把这些工作外包,使得美国流失了很多就业岗位。


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吃苦耐劳,从最低端的制造业做起,慢慢攀爬科技树,这个努力过程是有目共睹的。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是3.9万亿美元,美国是2.2万亿美元。其实中国现在的制造业增加值,差不多相当于美国、日本(1.03万亿)和德国(7477亿)和之和。


4、研发投入比较:研发支出占GDP比重

近年来,我们国家在高端制造业、高科技行业的投资上,还体现研发支出不断上升的趋势。


这个是世界银行的数据。


按它的数据,中国的研发支出占GDP比重是2.19%,而美国是2.84%。中国在研发投入强度上,还赶美国有一定差距。


我也看了其他国家的数据,德国、日本在3%附近。有个国家特别牛逼,就是以色列,研发支出占到了5%。


不过,以我看过大量的上市公司的经验来看,中国工程师便宜(换句话就是996福报),如果以人力来衡量,距离应该会小很多。


5、两国的教育投资: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



教育投资是特别重要的,都不用多说就知道它意味着国家人才储备了。


很遗憾的是,中国的教育支出占GDP比重比美国差特别远,不到2%的水平。而美国的公共教育支出占比达到了5%的比例。


其实美国还有大量的私立教育支出,著名高校大面积都是私立学校。


在主要大国中,中国和印度是公共教育投入最少的。


6、一个衡量未来消费和投资潜力的指标:储蓄率


储蓄率受国情、国民性格等影响比较大,众所周知中国人爱储蓄,而美国人爱消费花钱。


但从未来消费和投资潜力来说,高的储蓄率可以说是比较好的。


中国目前的储蓄占GDP比重是44.6%,而美国是18.6%


不过,由于近年来信贷消费等的兴起,中国的储蓄率在节节下降,已经持续了10来年了。而美国从金融危机后,国民反而开始存钱,比重有所提高。


7、衡量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出口份额



能够把东西卖出去,说明是有一定竞争力的。其实这个指标特别重要,即使不是搞重商主义,也能看出国家之间的竞争力对比。


当然,不能一概而论,因为还涉及到汇率、国家出口政策等因素。像美国有些东西就是不愿意出口。


从图中可以看到,中国从2000年开始出口份额是飞速上升,现在接近14%了。


而美国是从二战后出口份额一路下滑,从最高的20%几到现在8%-9%。近年来美国的出口份额还微微增加。


我这里特地列了日本进来。因为日本在二战后,其实迎来很不错的几十年发展,出口份额一路上扬。但是,从80年代末开始,就见顶了,后面出口一路下跌。这个指标也见识到日本的国家竞争力相对下降。


8、能加强和他国贸易联系的重要指标:进口份额



国家经济发展上来后,会对其他国家的商品形成需求,这个时候进口就会增加。


在重商主义者看来,进口是越少越好,恨不得最好是没有一点进口,全部用自己的最好。


其实,如果我们从他国大量采购商品,意味着他国对我们的市场有所依赖,同时也能看出本国消费旺盛。


你从这个指标就能看出,为什么美国市场那么重要,因为它是全球最大的进口国,占了接近14%的比例。


中国的出口比美国出口多了一截,但是进口却没有美国多,进口份额只接近11%。这也说明我们的消费市场规模还不够大。


9、衡量未来的劳动力:儿童占总人口比重比例


不管是什么指标,其实都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之上。


而衡量未来的人力资源,人口数据上有一个特别好的指标是“儿童(14岁及以下)占总人口比重”。。


从上图可以看出,从2004年开始,中国的儿童占人口比重就比美国低了。这个跟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关系比较大。目前,中国和美国的儿童占人口比重都不到20%,中国是17.8%,美国是18.6%


还有个人口大国印度,印度的人口结构比这两个大国都好,它是26%。


总结


其实这些指标不能全方位衡量两个国家的差异。比较的维度有无数种,但我想还是可以能从中看到两个国家之间的差异、差距。


总体而言,中国这40年发展迅速,但是很多宏观指标是因为人口众多带来的,一算到“人均”就跟美国差别很大了。


即使是总量,很关键的指标也能看出来我们赶美国有一段距离,发展潜力依然很大。


但好就好在,发展的势头和潜力总体上是很不错的,希望能在未来几十年能保持着好的趋势。

作者:侯安扬
链接:https://xueqiu.com/5091499543/154996575
来源:雪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本文来源:https://www.huangpucn.com/info/152299.html

标签组:[中国gdp] [美国gdp

关注风云之声

提升思维层次

导读



从基建角度分析“人均GDP破万”的中国与俄罗斯、巴西等国的不同。


注:风云之声内容可以通过语音播放啦!读者们可下载讯飞有声APP,听公众号,查找“风云之声”,即可在线收听~


听说人均GDP破万是“中等收入陷阱”的门槛。避开陷阱,就能持续发展跻身发达国家。掉入陷阱,经济就会徘徊不前甚至社会动荡。

比如俄罗斯、巴西、墨西哥等国已经“入坑”多年,中国会步入后尘吗?袁老师和他的朋友陈经老师从基建角度来分析,中国的经济增长轨迹和这些国家的不同之处。看完之后,坐高铁回家的小猿只想给中国的基建点个三连!



视频链接:



部分评论:

皮卡小波


掌握核心科学技术,把关键点握在我们手里,稳步进行工业革命,摆脱之前“借”来的技术,自主研发,自主生产。不要像国外一样天天说些无关紧要的,在各种“政治正确”上玩文字游戏。我们之前借了那么多钱搞基建,现在,红利来了。


深海博物馆


关于中国的人均GDP,很重要的一个点是年龄结构。

中国社会高速发展,人均GDP的上升主要是受到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提高的,年龄大的人创造的GDP并不会明显提高(生产方式决定的)。美国社会长期平稳发展,一个60岁的人和30岁的人GDP可能差不多,而中国30岁的人GDP肯定远大于60岁的,甚至中国60岁的工作那种GDP很多是不进入统计的。
所以即便是中国社会停滞,工资水平不变,随着中国人口的新陈代谢,都能让人均GDP保持几十年的较快增长。


精彩呈现:让中国告诉世界,什么是1万美元人均GDP | 陈经




2019年2月国家统计局报告,2018年中国人均GDP达9732美元,比2017年的8836美元增长了10.1%,已经接近1万美元的门槛。


要估算2019年中国以美元计的人均GDP,涉及实际GDP增长率GDP平减指数平均汇率统计调整等多个方面,2019年正好都发生了。相关算式是:

美元计人均GDP=名义GDP/平均汇率名义GDP=上年名义GDP*实际GDP增长率*GDP平减指数上年名义GDP=初步核算数 * 统计调整上调幅度

根据以上算式,总的原则是:实际GDP增长率、GDP平减指数越高,以美元计GDP越高;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有利于美元计GDP增长,对美元贬值则不利;统计调整也会提升以美元计GDP。




2019年11月2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一次统计调整,2018年GDP修正后为91.9281万亿元,比之前的初步核算数90.0309万亿元增加了2.1%。因此,以2018年美元平均汇率6.62折算,2018年人均美元GDP同步增加2.1%,修正为9937美元,基本达到1万美元。

2019年中国以美元计GDP增长有所减缓,不可能象2018年那样增长10%。这有三个原因,一是2019年实际GDP增长率,按前三季度数值,全年预计增长6.2%,比2018年的6.6%降了一点。二是GDP平减指数,2018年是2.1%(名义GDP增长率是实际增长率的1.021倍),而2019年前三季的GDP平减指数显著降低,分别是1.35%,1.98%和1.48%,全年大约会是1.5%左右。





第三个因素影响最大,2019年人民币贬值过了7,对美元汇率在6.7-7.1之间波动,全年平均汇率将是6.9左右。相对2018年的6.62,贬值了约4%。

综合以上几个因素,2019年中国以美元计的人均GDP估算值会是:9937 * 1.062 * 1.015 / 1.04=10298美元

因此,预计2020年初国家统计局数据公布,2019年中国以美元计的人均GDP会是10300美元左右,相比2018年的调整值9937美元增长3.6%,相比未调整值9732美元增长5.8%。因为2019年人民币贬了一些,以美元计人均GDP上升幅度有所减小,但仍然稳稳地超过1万美元,并且在将来会一直保持在人均1万美元以上。

如果2020年中国GDP增长6%,GDP平减指数保持1.5%,平均汇率6.9不变,则人均GDP将达到11080美元,脱离1万美元区间,拉开了一定的“安全距离”。一些国家人均GDP 上上下下,过了1万美元也不一定保得住。

那么,1万美元人均GDP的国家,经济发展与国民生活一般是什么状态?我们会惊讶地发现,一些人均GDP在1万美元附近的国家,和中国的差别非常大。



人均GDP在1万美元附近的小国有一些,如毛里求斯、多米尼加、格林纳达、赤道几内亚。这些国家人口百把万,最多1千万,人口太少比较意义不大。

G20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最突出,是19个国家加上欧盟。G20中,美、日、德、英、法、意、加这西方七国,人均GDP最少的意大利也有3.4万美元,其它都在4万美元以上,美国约6万美元最高。中国人均GDP上了1万美元,数量级追上了,但要和这些国家直接比较还早,人均生活水平还有些差距,只有部分发达地区可以拿出来比较。追赶国家中,G20中的韩国人均GDP约3.2万美元,人口5150万也不少了,与意大利人口6050万接近。意大利不太争气,再过一些年,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被韩国超过是非常可能的。

G20中三个明显落后的国家是印度、印尼、南非,人均GDP分别是2000、4000、6000美元出头的水平,已经被中国远远甩开。而澳大利亚、沙特阿拉伯、阿根廷,人均GDP分别是6万、2.1万、1.5万美元,都是资源丰富而人口不多的国家。澳大利亚人口2460万,沙特3290万,阿根廷4430万,人均资源非常丰富,也不适合比较。

巧合的是,G20中其余五个国家,人均GDP正好在1万美元附近扎堆起来了:中国、俄罗斯、巴西、墨西哥、土耳其。人口最少的土耳其也有8100万人,巴西人口2.09亿,俄罗斯1.44亿,墨西哥1.29亿。马来西亚人口3160万,是G20以外国家中达到1万美元人均GDP而人口又较多的,我们就来比较一下中国和这五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可以说,在1万美元扎堆,不是一个巧合,而是有某种必然性,人均1万美元真的是一个槛。

其实一万美元人均GDP真不低了,世界人均也就是约11000美元,但主要是被一些发达国家好几万美元的数值拉高了。人均GDP一万美元以上的世界,一下简单了好多。

中国自己占18.5%的世界人口。人均GDP在2万美元以上显著高于中国的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大约9.7亿,占世界人口12.6%。中国因为迈入1万美元门槛,和人口较多的俄罗斯、巴西、墨西哥、土耳其、马来西亚算是同一水平,这一下就是追上了6亿人!那人均GDP显著高于中国的人,还有多少?

答案是出人意料的。人均GDP在1.2到2万美元之间的国家,人口超过1000万的只有四个:波兰3800万人,阿根廷4430万,匈牙利1000万,智利1800万,这四个国家都是人均GDP约1.5万美元的水平。四国总人口1.1亿,加上一些几百万人口的小国,大约有1.3亿发展中国家人口算是人均GDP超过中国。加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9.7亿,也就是说只有11亿人,人均GDP高于中国,只占世界人口的14.4%。等中国人均GDP超过15000美元,这个数字也只会缩减掉约1亿。

基本上可以说,中国人均GDP上到1万美元,就已经基本完成了发展中国家阶段的发展任务,前面基本只有发达国家了。世界人口77亿,只有11亿算是人均GDP比中国强,6亿和中国差不多,46亿比中国差。

对中国的生活与发展,读者多少有些了解,但是对俄、巴、墨、土、马这些人均GDP相近的国家,对它们的经济发展会有些陌生。以下对这五国统称“俄巴墨等国”。


2.1 人均GDP增长轨迹





俄罗斯历年(1992-2018)以美元计GDP



巴西历年(1962-2018)以美元计GDP



墨西哥历年(1993-2018)以美元计人均GDP



土耳其历年(1998-2018)以美元计GDP



马来西亚历年(1957-2018)以美元计人均GDP


从以上五个图可以看出,俄巴墨等国,都是从2000年左右开始人均GDP高速增长,约10年前在2008-2010年间纷纷冲上1万美元人均GDP,十年左右翻了三四倍。然后又在最近10年围绕着1万美元震荡。这不是偶然的,说明这些国家不约而同在1万美元人均GDP进入了“中等收入陷阱”,发展模式碰上了瓶颈。




中国历年(1957-2018)以美元计人均GDP


相比之下,中国的人均GDP增长曲很光滑,还没有陷入瓶颈的迹象。看趋势没几年就会象甩开印度、印尼、南非那样,把这几个国家也超过去。虽然舆论不时说中国经济增速下滑,各种经济困难,但那是以起码6%的“保底”经济增长为背景的。再怎么也是增长的,在增长的基础上,有一些不平衡、代价高、不可持续之类的结构性问题,在高标准下,说得很严重。如果连以美元计的人均GDP,都象俄巴墨等国那样不时震荡大降,是不可想象的事。

以下进一步解释,为何中国的增长轨迹会和这些国家有根本的不同。


2.2 基建刚全面赶超


中国号称基建狂魔,基建能力比俄巴墨等国明显要强得多。但是,中国发力其实年头并不太长,只能说近年来,中国基建才全面赶超这些约10年前就达到人均1万美元GDP的国家,还没有达到遥遥领先的程度,要继续发力。


中国优势最大的,是高铁。因为在所有庞大的系统中,高铁网络需要的资金、技术、组织能力几乎是最高的。



俄罗斯仅有的高铁线路


俄罗斯有一条650公里长的高铁,连接莫斯科与圣彼得堡,最高时速250公里相当于我国的动车。俄罗斯想将高铁从莫斯科扩展700公里到喀山,2009年开工了,再于2030年扩到叶卡捷琳堡,远期甚至想跨越7000公里连到北京。但是2014年后国际石油价格崩溃,俄罗斯碰上了很大经济困难,没有资金继续宏大的计划。

巴西在2010年的繁荣顶峰,一度想耗资110亿美元修建从圣保罗到里约热内卢的长约400多公里的高铁,迎接2016年里约奥运。后陷入经济危机放弃了高铁计划,中资劝说恢复计划也未成功。

墨西哥也曾经有个耗资44亿美元的高铁计划,从墨西哥城到第三大城市克雷塔罗,全长210公里,时速300公里。2014年11月6日,中铁建本来已经中标了,没几天总统又给取消了,赔给铁建2.7亿人民币。这事是墨西哥国内因素搞得很糊涂,2015年1月底,宣布计划无限期搁置。


马来西亚高铁最近两年也闹得比较厉害,焦点是新加坡到吉隆坡的“新马高铁”计划,350公里长,时速320公里。上届纳吉布政府,已经和新加坡签约要建了,2018年马哈蒂尔上台又取消了,赔给新加坡上亿美元。说是2020年再招标,后续什么打算说不清。还有和中国合作的投资上百亿美元的东海岸铁路,时速160公里,已经开工也暂停了,大幅削减开支后又复工。




土耳其高铁线路图(红线为主干,黄色为计划的支线,五个标U的是有地铁的城市)


相比之下,土耳其高铁发展还不错。2003年高铁开建,2009年3月安卡拉(ANKARA)到埃斯基谢希尔(Eskisehir)通车;2011年8月,安卡拉至科尼亚(KONYA)通车;2014年7月,安卡拉至伊斯坦布尔(ISTANBUL)通车。土耳其高铁线路总长533公里,有点小网络的意思了,时速250公里。后来又规划了安卡拉到伊兹梅尔(IZMIR)、安卡拉到锡瓦斯(Sivas),安卡拉到布尔萨(BURSA)等几条支线,伊斯坦布尔还准备连到保加利亚去。如果建成了,这个土耳其高铁网络还是有一定规模的,在发展中国家算是相当强了。从高铁建设来看,世俗化的土耳其有相当实力,虽然是德国技术,但能把资金和土地等资源组织起来就不容易。2018年12月13日,安卡拉还出了一次高铁追撞事故,撞上车站的检测车头,9死84伤。出了这种高铁事故,说明常态化运营了,水平不低。

中国2016年底高铁营业里程22340公里占世界60%,长度是日本的8.5倍,由于人口是日本10.8倍,人均高铁长度还差日本一点。2017年底,高铁营业里程增至25000公里;2018年底,又增至29000公里,这年人均高铁长度超过了日本;2019年底,高铁营业里程更是达到了35000公里,占世界比例升至70%。

也就是说,短短三年,中国增多了1.2万公里的高铁。而这些人均GDP和中国差不多的国家,几百公里的高铁都扯个没完。应该说人均有一万美元,高铁需求是出来了,几个国家都有规划。但是建设速度、资金投入和中国差了两个数量级。中国数万公里高铁,这些国家有数百公里高铁就不错了。即使考虑到中国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是它们的十倍,也还是体现了基建组织能力的巨大差距。





另一个中国优势比较大的,是高速公路。2018年末中国高速公路里程14.3万公里,世界第一,2019年末将接近15万公里,是美国1.5倍。中国高速公路建成了密集网状,有点类似于高铁组网,花的资金都是海量的。俄巴墨等国修几条高速路不难,要密集组网就没那么多资金,无法摊开来修成网状。


俄罗斯天寒地冻地域辽阔,沿路人口稀少,修高速公路收益不高,所以一直没有高速公路。近来要修一条2000公里长的高速公路,连结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成为中国到欧洲运输距离最短的高速线路中的关键一段。


巴西自己统计有20万公里的“高速公路”,其实是指铺了路面的公路,这种中国有约200万公里。巴西达到中国高速公路等级的路线没有统计,但总体来说,巴西公路收费昂贵,路况很差。国土和中国差不多大,公路系统却差多了,是很头疼的问题。

按CIA的world fact统计数据,马来西亚有1800公里高速,土耳其2000公里,墨西哥6200公里。即使这些国家人口和国土面积要小一些,按中国标准,高速公路长度都是严重不足的。

要修起密集高铁和高速公路网,需要坚定的投资决心和长远规划。这属于升级概念,人均GDP到了1万美元,国家铁路和公路系统肯定也是有的,不升级也能勉强混下去。公路铁路系统跨越升级,需要的海量资金会完全没底;偶而搞搞不长的关键线路,能不能回收资金、财政能否撑住,都不好说。但是不升级,又会拖累经济发展,效率低下也会影响外界信心、影响产业发展,是这些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原因或者说结果。

发展中国家里,只有中国有不错的高速公路系统,高铁更是独步全球。发达国家,起码达到相当密度的高速公路系统是能搞起来的。有没有高速公路网络,是区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一个有效指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发展目标显然不是俄马墨等国的人均1万美元,不会陷在这个区间,实现发达目标只是时间问题。

但是不那么高难度的基建,中国优势就没这么大了。

中国2018年水泥产量约22亿吨,占全球55%,人均年产水泥约是1.57吨也是世界第一,中国以外的世界人均是0.29吨(去除中国水泥产量)。水泥基本是不出口就近自用的,能够代表基建力度。

俄罗斯近年来的水泥年产量约是5400万吨上下,人均0.37吨是中国四分之一。巴西是南美水泥生产大国,2014和2015年产量都是约7200万吨,人均0.34吨,和俄罗斯差不多,但是因经济危机,2018年已经降至5200万吨。土耳其2018年水泥产量8400万吨,人均1吨相当强,和中国差距不算大。墨西哥水泥产量常年在3500万吨左右,人均0.27吨,要更少一些。马亚西亚年产水泥1600万吨左右,人均半吨。





中国与外国粗钢产量


中国2018年粗钢产量9.28亿吨,占全球51%也是超过一半,人均0.67吨,中国以外的世界人均是0.14吨。

同期俄罗斯产粗钢7170万吨,人均0.496吨,数据较好。巴西3470万吨,人均0.166吨。土耳其3730万吨,人均0.46吨仍然不错。墨西哥年产粗钢在2000万吨的水平,人均0.15吨接近巴西。马来西亚年产粗钢约500万吨,人均和巴西、墨西哥差不多。

从人均钢铁水泥来说,中国相对俄巴墨等国有一些优势,土耳其相对好些,俄罗斯也还过得去。但人均差距并非大到不可想象,土耳其的人均钢铁水泥也多达世界水平的三四倍。因此,中国城建很强,但是不能说和人均1万美元的国家拉开了很大的差距,这些国家局部也在大兴土木。各国的建筑都有自己的特色,发展出大规模盖楼建房的能力不是太难,历史上也搞了不少城建。

象印度这样的,就真和中国有数量级差距,人均钢铁水泥只有中国八分之一到九分之一,城市外观和中国差别非常大。但中国仅靠城建房地产,和人均1万美元的国家无法拉开明显差距。中国很多人还是居住在城建一般的县城,还需要一些年头再大变样。如果拿中国一般三线城市,和这些国家的大城市比,还是人家的大城市现代感更强。




再以地铁为例。至2019年6月,中国33个城市有地铁,总长度超过4600公里,上海669公里最长。北京、上海、广州规划里程超过1000公里,深圳、武汉、成都超过800公里。但是要注意,中国地铁长度十年翻了四倍,十年前全国其实只有1100多公里地铁,作为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长度是远远不够的。本文中的地铁指的“地铁交通网络”,也包括建在地面上的快轨。




俄罗斯有七个城市有地铁,莫斯科、圣彼得堡、新西伯利亚、叶卡捷琳堡、喀山、萨马拉、下诺夫哥罗德。后五个都是一两条线规模很小,10多公里到20多公里。莫斯科1935年就有地铁了,现在有14条线约400公里,将扩展到600公里。圣彼得堡1955年第一条地铁通车,现在5条线113公里。俄罗斯地铁总长约600多公里,约是中国八分之一。考虑两国的人口数量,地铁发展水平现在算是差不多了。10年前俄罗斯人均地铁长度就要比中国高多了,毕竟以前是超级大国有底蕴。

巴西也是七个城市有地铁,圣保罗、里约热内卢、贝洛奥里藏特、巴西利亚、阿雷格里港、累西腓、萨尔瓦多。圣保罗是巴西最大城市,人口有1000万,地铁有6条线,总长97公里。里约3条线,58公里。巴西利亚地铁41公里。巴西地铁没有莫斯科那么大的规模,历史积累还是比苏联差一些。现在中国人均地铁长度超过巴西了,十年前是不如的。

墨西哥城地铁有12条线,226公里长,在美洲仅次于纽约排第二。蒙特雷有2条地铁线,32公里,3号线在建。墨西哥十年前人均地铁长度是超过中国的,现在被中国超过。

土耳其五个城市有地铁,伊斯坦布尔、安卡拉、伊兹梅尔、布尔萨、亚达那(前面土耳其的图中标记了)。伊斯坦布尔有6条线115公里,89个车站,还有3条线50个车站在建。首都安卡拉有5条线64公里。感觉土耳其基建在这些国家中是比较有激情的,新建了不少地铁线,按人均和中国现在算同等水平。土耳其的基建是它的优势产业,不可小看。

马来西亚就只有首都吉隆坡有地铁,主要是建在地面的快速轨道交通系统约150公里。在首都搞出一个有相当长度的轨道交通系统还是做得到的。

从地铁网络来看,中国还没有明显超过俄巴墨等国,但再过五年人均地铁长度就能拉开较大差距了,网状地铁成为中国大城市标配。中国基建的速度实在吓人,这些国家一旦被超过就会被迅速甩开。

总体来说,中国基建能力有很大优势,但由于发力年头还不长,城市外观没有和1万美元人均GDP的国家拉开差距。也就是说,离发达国家还有点差距,平均水平还不够好。一些城市看着还是土,棚户区拆迁还是要搞。中国强在持续发力,再过个十年估计就全面接近发达国家了。

而中国高铁网、高速公路网,还有覆盖全国的4G网络,这些已经是发达国家水平,甚至独步全球,所以才有效率超高的电商物流。基建越难,越能体现中国的优势。


2.3 收入与生活水平



2018年,中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9平方米,农村47.3平米。这个在世界上是比较高的水平,欧洲的人均住房面积是30平米。美国人均70平米,世界最高。

其实人均有20平米就还可以了,日本就是这个数,大约相当于一家四口房子80平。发展中穷国城市常见景象,就是一堆人挤在一个小屋里住。




苏联时期典型的“赫鲁晓夫楼”,中国也常见


俄罗斯人均国土面积非常大,但也得建房居住。俄罗斯人均住房面积25平米还可以,比刚解体时大了一半以上。前苏联的“赫鲁晓夫楼”规模极其宏大,建楼速度快,一举让四分之一人住进新居,但这种筒子楼单个面积并不大,各家还共用厨房。解体之后乱了一些年头稳定下来后,要拆掉这种旧楼,改建更现代的套房,近年来俄罗斯建筑业投资占总投资额一半以上。总体来说,俄罗斯住房问题相对还可以,住得差会冻死人的。俄罗斯不少城市居民,还有效外的渡假小木屋,但这类不能算住房。



里约热内卢贫民窟


巴西的住房问题就要严重多了,最突出的是贫民窟问题。最大城市圣保罗有1500多个贫民窟,居住了160万人。2016年里约奥运,当地贫民窟就引发了一定关注,住了20%的当地人口。墨西哥城的贫民窟也是世界著名,城东的曲达德内扎贫民窟有120万人,规模世界第二。马来西亚有名的是建在海上的贫民窟。

前面能看出来,土耳其基建不错,人均住房面积有28平,贫民窟问题要小得多。

中国应该是没有这样的贫民窟,管理就不允许,住房面积也够。中小城市房子便宜,租金也不高,人群不需要扎堆自己乱建房居住。大城市低收入人群倒是有可能搞出一堆违建,但是规模都不大,也会被清理。中国低收入年青人在大城市群租就是比较惨的,但也不是贫民窟的概念,生活配套条件其实还可以,空调都常见。

中国住房问题,主要是贫富分化,部分青年买不起一二线高价房的问题比较突出,影响了结婚成家社会生活。但是和俄巴墨等国相比,住房问题不是一个层面的。中国城市房产面积和生活配套,在世界上算是相当不错的,住进去小康生活基本就有了。

主要问题是,中国自有房产比例高达90%以上,是世界最高的行列,和新加坡差不多。所以,对自有房产的追求就成了“必须实现的人生目标”,实现不了丈母娘不答应,又碰上一线超高房价,就傻眼了。这个目标其实高得离谱,发达国家自有房产率也就是60-80%。土耳其自有房产率67%,巴西74%,俄罗斯84%,都比中国低不少。这些国家中心城市的房价也是高得离谱,只是还有更严重的问题。

而且中国的房地产问题是有退路的。一线实在混不下去,退去二三线,问题就小多了。是有很多打工者在一二线赚钱,根本不指望买房安家。但是回乡搞个房子就太常见了,县城房地产都莫名其妙猛涨,按当地收入,不知道人买房的钱哪来的。

从房地产的基础来看,中国人均GDP怎么也不应该停在1万美元上。2018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7亿平米,每年人均房产面积能增加1平米。房子越来越好是肯定的,以现代化的房产为依托,过上各种现代生活,人均GDP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别的人均1万美元的国家还有规模很大的贫民窟,中国怎么也应该比这强。

有些人会说,中国很多人收入还很低,过不上好生活。这个事就是很迷惑,甚至吊诡的。用人均GDP、人均收入这些指标去观察中国,会非常困惑。感觉是穷人遍地,2018年人均收入28228元,城镇也只有39251元。每月人均收入2350,城镇人居每月3270。算2个工作人口养1个人,全国劳动人口人均月入约3500元,城镇劳动人口月入约4900元,与高收入人口2-3万的月收入差距太大。这点收入各种开销根本不够,说人均GDP有1万美元都觉得迷糊。


这种错觉是因为,已经有相当多一般人,过上了发达国家水平的生活。房子汽车出国旅游,似乎也不是很难实现。于是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和“一定要有自有住房”一样,也成了普遍的“人生目标”。这是不够,要努力赚钱,一时没法工资猛升,就觉得有压力。而中国很多人的收入变动较大,增收速度快,统计起来有时覆盖代表性不足。


其实俄巴墨等国,工作人口的收入也没多高。2017年俄罗斯官方公布,工作人口月收入约是3600人民币。这个收入也是不好活的,俄罗斯有一些医疗教育国家福利才补上了。巴西2018年工作人口月平均工资也是3600人民币,但有一个开支庞大高福利系统和社会保障体系,不然很多人活不下去了。巴西和俄罗斯有些象,国家用卖资源的钱建立社会福利系统,平均工资并不高。


2017年,墨西哥人月平均工资约3000元,还要更差一些。贫富分化很大,很多穷人靠贬毒集团给的福利生活。但是墨西哥搞生产还行,基本消费品物资供应充足,所以在发展中国家中还算好。

土耳其人月收入要高些,平圴约四五千人民币,近年汇率波动比较大。但是土耳其女性在家里多,所以家庭收入也不高。马来西亚也差不多,工作人口月收入4000多人民币,但是男人负担家庭。

中国还有不少人的收入没有被统计上来,收入和消费水平远高于1万美元人均GDP对应的水平。但是这主要体现在一些高端消费上,如奢侈品消费占世界40%,高端手机消费也很猛。有时人们会说,中国的消费水平相当于人均GDP高得多的国家。但是考虑到大量低收入群众,以及一些相对落后的地区,也可以保守一些。

总体来说,中国和俄巴墨等国的平均工资收入是差不多的。也都有一些福利系统,表现的形式各有不同。如中国的医保覆盖率从2004年的不到10%升到近年来的98%,医疗费报销大幅减小了低收入人群的负担。

要是在世界上看看,中国普通人的生活水平,绝对不差。中国生活水平比以前强多了,怎么也算是发展中国家中较好的。有些人总觉得还有大量贫困人口过得很差,是以前看社会新闻的印象,其实扶贫进展很大,过了几年就很不一样了。从招工就能看出来,月收入4000招工都算是基本水平,比以前开的价要高多了。

其实俄巴墨等国人均GDP有1万美元,生活水平不会太差,也会有一定社会福利,人均GDP就是生活出来的。



中国年产肉量2011-2018


比如吃肉,中国肉类产量早在2010年就有相当高水平了,以后每年肉类消费都超过8000万吨,增速放缓,甚至转为下降。人均肉类消费在60公斤上下,从总量来说,有些饱和的意思,很多人并不想吃更多肉了。牛羊肉消费倒是持续走高,有从猪肉改善到牛羊的需求。近来因非洲猪瘟,全国生猪存栏数减少了40%,可以说是空前的行业挫折。但是因为猪肉需求接近饱和,少吃一些对人们的心理影响没那么大。主要是对猪肉涨价惊叹一下,没有说吃不上肉馋哭的。


俄罗斯和巴西的肉类消费,因为饮食结构和中国不一样,比中国要高一些,人均七八十公斤,算是世界上吃肉较多的国家。墨西哥人均肉类消费和中国差不多,是世界人均2倍。土耳其和马来西亚约是中国一半,应该有宗教原因。

人均GDP到一万美元了,食品问题就不会太大了。单纯按产量计的农牧业,国土面积足够,做到食品供应充足并不是太困难,属于工业化中难度较低的。其实发达国家也未必在人均吃喝上比中国和俄巴墨等国强多少,说不定因为做菜水平太烂,吃得不行。

不仅食品问题不大,人均GDP有一万美元,一些“升级”消费,也会有过得去的实力。如“千人汽车拥有量”这个数据,马来西亚433,俄罗斯373,巴西350,墨西哥297,土耳其199,都高于中国的173。这是因为,这些国家历史上人均GDP高于中国不少,买车有积累。中国2006年人均GDP才突破2000美元,汽车消费开始爆发。这些国家比中国早20年左右就过了2000美元,很早就开始了汽车消费。

中国的优势是汽车消费追赶速度很快,万人汽车销量稳定在200左右,不计报废相当于每年“千人汽车拥有量”能增加20。马来西亚人喜欢买车,万人汽车销量约180,只比中国低一点。俄罗斯和巴西万人汽车销量约100,是中国一半。墨西哥、土耳其约130,还稍多一些。


总体来说,中国的车新一些,人均拥有量也会慢慢接近这些国家,但不会有什么优势,基本算同等消费水平。不可能象一些发达国家那样,发展到万人汽车销量400以上去(等于中国一年卖5600万个车)。主要是中国人口多集中居住,发展高效公共交通系统,也要节能减排,没必要搞成依赖汽车生活。

其实单论吃喝、住房、汽车消费,中国和一万美元人均GDP的国家确实能算是同等水平。中国住房强一些,汽车弱一些,一般人的生活大致可比。在发展中国家都算是较好的,和发达国家比差距也不算太大。


2.4 产业发展


中国和俄巴墨等国最大的不同,是在产业发展上。如果说居民生活消费水平,几个国家没有明显差距,在产业发展上中国就有很大优势。因为产业发展不行,这些国家没有成为发达国家的希望,进入中等收入陷阱。

俄罗斯、巴西是资源大国,和中国的主要贸易模式就是卖资源。中国连续十年成为巴西最大贸易伙伴,2018年巴西对中国出口(含港澳)666亿美元增长32%,占总出口28%,主要出口产品是大豆、原油、铁矿石。巴西对中国出口额是对美出口额的2.3倍、对欧盟出口额的1.5倍。中国连续九年成为俄罗斯最大贸易伙伴,2018年双边贸易额1070亿美元增长27%,俄罗斯对中国出口592亿美元。




2018年巴西对中国出口商品构成


以巴西对中国出口为例,植物产品(大豆为主)和矿产品(铁矿石为主)两大类就占了总量的83.5%,基本是资源出口的模式。



2018年巴西自中国进口商品构成


巴西从中国进口347亿美元,占总进口19%也排第一,巴西对中有较多的顺差。但是从中国进口的主要是制造业产品,产业层级的区别非常明显。巴西曾经对此非常忧虑,认为制造业受中国商品影响太大,搞了一些操作,如引入富士康在巴西本地制造iPad。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巴西还是走了资源经济的路线,富士康巴西工厂也关门了。

俄巴墨等国的人口不比日德英法等发达国家大国少,但是世界500强企业显著少于中国和发达国家大国。下面统计来自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

俄罗斯有4个世界500强:42位的俄罗斯天然气、50位的卢克石油、86位的俄罗斯石油、255位的俄罗斯联邦储蓄银行。

巴西有8个世界500强:74位的巴西国家石油、191位的伊塔乌联合银行控股、219位的JBS公司(全球最大肉类加工公司)、221位的布拉德斯科银行、269位的巴西银行、305位的联邦储蓄银行、336位的淡水河谷铁矿、499位的Ultrapar控股(民营石化)。

墨西哥有3个500强:95位的墨西哥石油、196位的美洲电信、443位的墨西哥国家电力。


土尔其就是1家,423位的KOC集团,是欧洲家电制造业巨头。马来西亚也是1家,158位的马来西亚国家石油。


可以看出,俄巴墨等国的500强大企业主要是两类。一类是石油、天然气、铁矿石资源类,一类是银行、电力、电信集团公司。巴西还有一个JBS搞肉类加工,Ultrapar搞石油化工。土耳其资源不突出,有个家电制造业巨头已经不错了。10年前2009年时,中国(含港台)只有43家全球500强,去掉港台公司是这些:中石化、中石油、国家电网、工行、中移动、鸿海精密、建行、中国人寿、中行、农行、中化集团、南方电网、宝钢、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电信、国泰金融、中国建筑、中油、中海油、中国远洋、五矿集团、中粮、中交、上汽、中钢、河北钢铁、中冶、一汽、中信、联通、华能、中航工业、南方工业集团、沙钢、交行、中国铝业。可以看出,2009年的中国的全球500强,没比俄巴墨等国强太多。上榜企业数量和人口比例差不多,中国特色的央企集团比较多。但是到2019年,中国(含港台)有129家500强企业和美国并列第一,就远远超出俄巴墨等国了。上榜企业中,银行、保险、电力、电信、煤炭、石化等大型国企不少,还有几个中国特色的房地产企业,钢铁和有色企业也不少。但是也有相当数量的制造业和高科技企业。去掉港台企业以及银行、保险、电力、电信、煤炭、石化、房地产企业,中国的2019年全球500强企业还有:21位的中国建筑、23鸿海精密(富士康)、39上海汽车、55中国中铁、59中国铁建、61华为、82东风汽车、87一汽集团、93中交建、97太平洋建设、119正威国际、129北京汽车、139京东、140中兵集团、149宝钢武钢集团、151中航工业、169中国医药、182阿里巴巴、189广汽集团、203中国建材、212联想、214河钢、220吉利、237腾讯、243中船重工、249物产中大集团、250机械工业集团、251中国铝业、273魏桥集团、301雪松控股、312美的、322航天科工、323航天科技、333苏宁、340沙钢、359中车、361青山控股、367中兵装备、370电子科技集团、375电子信息产业集团、385鞍钢、402首钢、414格力、439新疆广汇、448海尔、468小米、485中国通用技术。可以看出,中国大企业类别比较丰富,除去资源、金融、电力、电信、媒炭、石化、房地产,还有40多家全球500强。再去除钢铁、有色、建筑、基建企业,也还有约30家。总体来说,中国的全球500强企业,比起10年前的类别要丰富多了。IT类企业中的华为、阿里巴巴、腾讯、小米、联想、京东,在新经济领域直接和美国竞争了,在发达国家中都是很少见的。中国企业多元化的全球竞争力,明显要比俄巴墨等国主要靠资源强。10年前迹象刚出来,现在非常明显了,看美国人的态度就知道了。俄巴墨等国的企业靠天然资源优势吃饭,或者靠国内市场资源发展,在1万美元人均GDP再要往上,是真的竞争力不够,没什么想象力了。而中国企业还有很高想象力,竞争力不断提升,不断进步。




中国人均GDP升上1万美元,一举追平6亿在1万美元人均GDP振荡的世界人口,人均GDP明显高于中国的国家总人口只有11亿了

中国城市外观、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并不明显强于俄巴墨等国。这是因为人均GDP有1万美元的国家,这些方面不会太差,也都会有些社会福利。

但是从国家能力来看,中国的高铁、高速公路网络建设能力,是俄巴墨等国不具备的。中国的产业发展前景也远强于这些国家,中国各种企业集团多元化发展,比主要靠天然资源的路线要好。

与中国对比能够明白,为何近10年来俄巴墨等国进入中等收入陷阱,在1万美元人均GDP停滞不前。而与这些国家对比,也能给中国充分信心,向更高目标继续发展,1万美元人均GDP绝对不会是障碍。



扩展阅读:

怎么快速赶上中国的探月进度?印度自有妙计…… | 科技袁人Lite第86期

中国的四大发明不能算“创新”吗?| 科技袁人Lite第87期

四大发明究竟是“科学”还是“技术”?| 科技袁人Lite第88期

他等了50年终获诺贝尔奖,而我们的征途才刚开始 | 科技袁人Lite第89期

谷歌实现“量子霸权”,中国落后了多少?| 科技袁人Lite第90期

曾经我也相信玄学,直到我看了这期节目 | 科技袁人Lite第91期我们仍未知道那天祖冲之算出圆周率的方式 | 科技袁人Lite第92期

我们正在犯下和日本宽松教育同样的错吗?| 科技袁人Lite第93期58岁完成数学难题突破?我又打开了高数课本…… | 科技袁人Lite第94期双十一数据造假?学好统计学你就明白了 | 科技袁周虑Lite第95期为什么香港建科技城失败,合肥却成功了?| 科技袁人Lite第96期同样是发现恒星级黑洞,中国用的望远镜有什么不同?| 科技袁人Lite答案特别节目

关于大型对撞机之争,别把科学讨论变成人身攻击 | 科技袁人Lite第97期杨振宁的诺奖份量有多重?可以说是“宇宙级”了 | 科技袁人Lite第99期

胖五复射成功,中国火箭的“份量”赶上美俄了吗?| 科技袁人Lite第100期



背景简介:本文是“科技袁人Lite”视频节目第103期的介绍,视频发布于2020年1月24日(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84603146)。
责任编辑:陈昕悦

本文来源:https://www.huangpucn.com/info/152300.html

标签组:[城市中国] [世界城市] [发达国家] [科技] [巴西历史] [巴西经济] [中国资源] [中国人均gdp] [人口问题

jpg,521x600,108991b

富可敌国 骄傲的gdp与尴尬的人均gdp

png,419x1000,49352b

马来西亚历年(1957-2018)以美元计人均gdp

jpeg,283x640,32485b

人均gdp不到我国的四分之一,曾经很发达的乌克兰,究竟怎么了

png,242x214,11784b

下图是l950 1998年美 英 日 苏四国人均gdp水平 1990年国际元 比较,代表日本的是

jpeg,741x926,43204b

2019中国人均gdp超1万美元 和俄罗斯 巴西差距还有多大

png,454x651,436206b

中国人均gdp分布图

344x600,32689b

俄罗斯分地区人均GDP

png,329x561,143356b

2017年与会五国gdp人口等经济数据对比

jpeg,1080x1920,223171b

2019年,俄罗斯的gdp、人均gdp预测_ 按照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_ 2019年俄罗斯的名义gdp预计为1.64万亿美元_ ——虽然俄经济增速是"正数",但由于卢布贬值,使得俄罗斯的gdp在换算成美元后要比2018年的1.66万亿美

jpg,350x700,49008b

2015年31省区gdp排行榜公布 四川3万亿排第6

jpeg,487x784,48022b

世界银行报告统计的全球各国gdp占比

jpg,904x1280,776325b

古拉格

366x650,52600b

缩减24 今年巴西人均gdp或降至8000美元,2017年还是1.05万美元

340x605,21575b

2019年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gdp总量 人均gdp和人口数据

jpeg,1158x1921,297673b

俄罗斯的人均gdp在2012年后的4年时间里缩水了近一半,跌入8800美元,巴西的人均gdp也跌入9000美元水平

557x1000,81228b

沙特人均gdp1980第一,日本1990年第一,美国2000年后重新登顶.

jpg,382x600,27662b

美国gdp数据对黄金

jpg,304x640,15798b

图4 各区域gdp最大国家及其人均gdp_ 产业增加值_ 其中,中国gdp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最多的国家,为10350亿美元,哈萨克斯坦在该五国中最少,但其人均gdp为12601.70美元,为中国人均gdp的1.66倍,俄罗斯人均gdp最多,为1273

481x874,41077b

中国与外国粗钢产量

jpeg,627x1088,62465b

2019年第一季度,俄罗斯的gdp同比

共3页: 上一页123下一页 下一篇:文山gdp_文山三七 上一篇:贺州gdp_贺州学院

本文来源:https://www.huangpucn.com/info/152301.html

标签组:[苏联

原标题:俄罗斯卖石油每年赚几万亿,为何依然不富裕?GDP还不如我们一个省

石油一直是人类非常重要的自然资源。 石油的产生需要数亿年的时间,因此它更加珍贵。因此各国在进行石油储备的同时,也非常重视石油的价格走向。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沙特阿拉伯等中东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几乎完全依靠石油。 尽管美国也是大产油国,但它更加嫉妒其他国家的石油资源。 就像美国在中东发动战争一样,许多因素都与石油有关,而且几个中东国家也与美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也是因为“石油”和金钱。

一般来说,石油资源丰富的国家,尤其是常年出口大量石油的国家,相对来说比较富裕,但一个国家是一个例外, 这个国家是俄罗斯。 俄罗斯也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国内外对其石油出口没有任何限制或压制。 美国一直对俄罗斯的经济实施打压政策,但俄罗斯在石油出口方面仍然自由。 俄罗斯是向中国出口最多石油的国家。 仅出口石油一项,俄罗斯每年就能赚取数万亿美元。 但是,是什么使俄罗斯始终贫穷和紧张呢? 钱花在哪里?

实际上,俄罗斯并没有在公民身上花很多钱,花钱的主要地方是在军事上。 俄罗斯从前苏联继承了许多军事武器和装备,这些武器和装备需要花钱进行维护和保养。 一笔不小的数目。 特别是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经历了一段停滞期,并且受到了来自美国或北约的各种压制,经济问题十分紧张。 因此,通过石油出口获得的钱要更加谨慎地使用,而美国的综合军事力量要一直强于俄罗斯。为了维持其原有的军事实力,俄罗斯还必须考虑发展更强大的军事装备,防止被美国碾压,可以说紧张的军备竞赛一直消耗着俄罗斯的经济实力。

尽管美国尚未打压俄罗斯的石油出口,但进口俄罗斯石油的价格一直很低。 这样,与主要石油大国相比,俄罗斯从石油出口中获得的利润实际上很小。 表面看起来有几万亿,但真正的钱不是很多。 如果用美元进行结算,也给美国占到不少便宜。 很难赚钱又要投资军事,这导致了尽管俄罗斯的收入很多,但仍然比较“贫穷”,俄罗斯的GDP才和我们的广东省差不多。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来源:https://www.huangpucn.com/info/152302.html

标签组:[石油] [石油美元] [石油投资] [中东

今天的南非肯定不是发达国家!

但在白人统治时期是准发达国家。

白人执政时的南非国旗1987年的南非开普敦

上几个数据吧(注意中国是按人民币统计的,而韩国和南非是按美元统计的):

1、1981年中国人均GDP:

1981年1美元=1.7768元人民币,497元人民币大概相当于280美元

2、1981年韩国人均GDP:

3、1981年南非人均GDP(包括黑人和白人):

顺便说一下:当时南非白人的人均GDP接近1.5万美元,比北欧人还富裕!

而当时南非黑人的人均GDP超过了1000美元,是中国的好几倍!

(这里的黑人指的是白人以外的南非人,因为他们的政治地位跟黑人没啥区别)

竟然有网友质疑黑人的人均GDP!那我们来亲自计算一下吧!当时南非GDP总量868亿美元,白人掌握了其中70%左右的财富。当时南非总人口2825万,白人400多万,黑人(指白人以外的南非人)接近2400万,那么黑人的人均GDP=868亿×30%÷0.24亿=1085美元!当然,这只是个大概值,但毫无疑问是同期中国的好几倍!当时的南非黑人真是有点“身在福中不知福”呀!

1981年南非GDP总量


1940年的南非约翰内斯堡,跟同期的欧美城市相比毫不逊色!

白人统治时期的南非:

*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心脏手术,在医学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在煤炼油等能源技术方面,领先全世界!

*造出了世界顶尖水平的坦克、直升机、弹道导弹、自行火炮、榴弹发射器……还发明了防地雷反伏击车!

*高速公路里程数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联邦德国!

防地雷反伏击车之父——南非Casspir防雷装甲车,曾在安哥拉战争中让苏联震惊!南非MilkorMGL榴弹发射器,非常超前的一款武器!1983年投产,但是美军在20年后的伊拉克战争中仍然大量采用它!当时南非军队拥有多款世界一流的战斗机,其中猎豹战斗机(图中第三款战斗机)尤其优秀!猎豹战斗机于1986年被南非阿特拉斯公司研制成功,并在1987年开始服役。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创立者——埃隆·马斯克,他也是个南非白人,毕业于南非比勒陀利亚男子高中,后来移民去了美国。

下面这个视频是六七十年代罗德西亚战争中的南非军队。背景音乐不错哦~ 注意当时南非军队里是有黑人的!


70年代的南非女模特图为70年代南非举办的F1赛事。顺便说一下,南非从1962年就开始举办F1赛事了。历史上只有13个国家比南非更早举办F1赛事!

下面这个视频是1974年的约翰内斯堡:

1975年的约翰内斯堡,相比1974年又进步了不少!当时南非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分割线——————————

但是,现在的南非早已衰退,绝对不是发达国家了!2013年,南非人均GDP被中国超越!

另外,提醒广大朋友们,最好不要去南非!南非自从黑人执政以来,治安状况比底特律还糟糕好几倍!现在在南非很容易遭遇黑人持枪抢劫!

与南非黑人相比,广东黑人真是小巫见大巫!

————————以上是原答案————————

—————下面是我对原答案的补充—————

有人问我广东黑人犯罪率高不高,那我就奉上几张图吧,相信你一眼就能看出来。

当然了,南非持枪黑人远比这些在广东做生意的黑人恐怖多了!

——————————分割线——————————

竟然有网友认为黑人是南非的原住民?!仔细看看地球仪吧,南非的纬度跟中国云南省差不多呀(虽然一个南纬一个北纬)!

南非原住民的肤色跟印第安人相似,不算特别黑!这些原住民没有黑人强壮,打不过黑人,数量也不多。所以黑人从热带地区迁移到南非时,这些原住民根本无力阻挡,只能被黑人屠杀和同化!(不投降的被屠杀,投降的被同化)

补充几个地理知识:

约翰内斯堡——南纬26度

昆明——北纬25度

开普敦——南纬34度

西安——北纬34度

南非最北端(最靠近赤道的那端)——南纬22度

澳门——北纬22度

——————————分割线——————————

MDZZ!竟然有人copy我的答案……你们这些抄袭者考虑过原创者的感受吗?知道原创者我写这篇答案花费了多少心血吗?

还有人说我种族歧视……我TM哪句话支持种族主义了?我的答案里哪句话辱骂黑人了?!况且,某些键盘侠为了一群跟自己没半毛钱关系的南非黑人,而去攻击自己的中国同胞…这样做合适吗?

那些狂喷我的键盘侠们,我建议你们亲自去南非体验一下,看看南非白人和黑人谁更凶恶,谁更歧视黄种人!你们知道在南非有多少华人遭遇了黑人抢劫吗?你们见过南非黑人抢劫当地华人的血腥场面吗?你们知道有多少南非黑人警察向当地华人敲诈勒索要小费吗?!那些为南非黑人洗地的键盘侠们,心疼一下当地华人吧!在你们给南非黑人洗地的时候,我们的同胞正在被他们欺负呢!

我刚才说的那几段话可能有点过激了,其实我主要想表达的是希望大家互相尊重,毕竟咱们都是中国人,都是炎黄子孙,没必要为了一群南非黑人而吵架。

当然,无论南非曾经多么发达,也无法改变它现已衰落的事实!走在今天的约翰内斯堡、开普敦等地,我能明显感觉到它们落后于北上广……

最后的最后,祝愿咱们中国繁荣富强,早日成为发达国家!

本文来源:https://www.huangpucn.com/info/152303.html

标签组:[发达国家] [中国黑人] [南非经济] [广东黑人

原标题:世界历史上六大著名“恶性通胀”:中国居然排第五

世界历史上六大著名“恶性通胀”:中国居然排第五

通俗讲,通货膨胀就是由于纸币发行过多,物价飞涨,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并且对国家经济发展破坏力非常大,那么在世界历史上,有哪些比较著名的通货膨胀事件呢?

一、一战后德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版图产生极大影响,当年强大的奥匈帝国一分为二,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出现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其实还有一个非常重大的影响,就是德国。作为战败国,根据《凡尔赛合约》,德国要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约1300亿金马克,面对如此高额的战争赔款,德国十分的不情愿,于是采取相对极端的方式来偿还赔款,那就是发纸币。1919年,德国全年的货币发行量约为500亿,到了1923年,德国货币发行量达到无以复加的天文数字5万亿亿,物价上涨200亿,一美元可以兑换42000亿,货币连纸都不如。

如此规模的通货膨胀,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德国的经济发展可想而知,但是德国宁肯这样,也不想赔款,这足以说明在德国,在德国人民,对于《凡尔赛合约》痛恨到何种程度。其实,这里面不得不提到一个德法矛盾的问题。德国和法国是欧洲大陆两大强国,历来矛盾冲突不断,已经结下世仇。一战德国战败,法国为了压榨德国,防止其东山再起,无所不用其极,不惜出兵抢占鲁尔工业区,等等,新仇旧恨,德国乖乖就范?

二、国民党统治时期

国民党统治时期,不顾人民祈求和平的愿望,肆意进行内战,为应对庞大的战争开支,填补政府赤字,国民党只能更多发行法币,使得法币成为一张废纸。后来,国民党开始发行金圆券,要求市民用美元、黄金和法币兑换新币金圆券,在榨干市民最后的血汗钱之后,金圆券最终也和法币一样,成为废纸一张。

三、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

前苏联后期,由于常年与美国争霸,不合理的偏重重工业,使得经济结果十分不合理,到了戈尔巴乔夫时代,经济几乎走到崩溃的边缘。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为这种不合理的经济结构的苦果背锅。1991年-1992年,短短一年时间,俄罗斯产生严重通货膨胀,物价水平上涨26倍,人民生活苦不堪言。面对如此紧张局势,当时的俄罗斯叶利钦等领导人采取错误的做法,不是想办法去改变经济结果,尽快恢复生产,而是企图通过限制物价水平来掩盖这一事实,这种做法的后果一是导致大规模的排队,似乎成为当时居民的主要工作;二是黑市猖獗,投机分子谋取了暴利。

曾经看到过一个笑话,说是俄罗斯银行安检时非常严格,据说如果腰带扣是金属的都不行,想要进银行,必须拿掉,结果你会发现,在银行人民都是用手提着裤子,而此时的卢布是何种水平呢?要一麻袋才能买一台电视机。

四、近年来的委内瑞拉

委内瑞拉和大多数产油国一样,只要开采石油就可以赚取大量外汇,以至于经济结构单一,石油工业占据有据对的支配地位。结果,近年来,随着国际油价的持续下跌,油价高企时的免费医疗、廉价的食品等局面一去不复返,并且委内瑞拉财政也开始紧张,物价开始上涨,2015年,委内瑞拉通货膨胀为120%多,2016年达到惊人的800%,而同期GDP缺萎缩近20%。

委内瑞拉经济问题除了自身原因,还受到美元的影响,所以,从2017年9月份开始,委内瑞拉开始放弃美国石油,采用多元化的结算体系,这一做法不仅让自己不再受到美元的盘剥,更重要的是帮助其度过债务违约难关。

另外,还有非洲国家津巴布韦,其通货膨胀水平可以用近期津巴布韦央行的“换币”行动感受一下,从6月15日起至9月30日内,175千万亿津巴布韦元可换5美元,每个津元账户最少可得5美元。此外,对于2009年以前发行的津元,250万亿津元可兑换1美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来源:https://www.huangpucn.com/info/152304.html

标签组:[世界历史] [德国历史] [国外宏观

原标题:一文带你看懂世界制造业格局演变史,建议收藏!

导读

作者李晓华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产业布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本文讲述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上升等影响因素继续对制造业发展发挥哪些作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逐步显现,未来全球制造业格局将会发生深刻改变并对中国的制造业产生的重大影响

正文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和“逆全球化”抬头,世界各国比较优势持续改变等因素,推动制造业全球产业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还将进一步改变制造业全球产业格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既面临着日趋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带来的挑战,但同时中国在产业基础、创新能力、人力资源、市场规模等方面的优势也给中国制造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增强在全球产业中的话语权奠定了基础,新工业革命为中国制造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领域的并跑、领跑提供了历史机遇。

近年来世界制造业格局的演变

2005年以来,全球制造业增加值和出口格局呈现中等收入国家、东亚和太平洋国家快速崛起的特征,但2015年以来的变化趋缓。由于中等收入国家国内供给能力的增强、市场的扩大以及“逆全球化”等因素的影响,全球价值链呈现“缩短”的趋势。

1.世界制造业区域分布变化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制造业最显著的变化是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和发达国家的相对衰落。

从表1可以看到,2005年,不同收入水平国家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比重分别为:高收入国家占74.5%,中等收入国家占25.3%,其中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占20.8%,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占4.4%,低收入国家的工业化水平极低,制造业增加值仅占全球的0.2%。

此后的十余年间,高收入国家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比重下降到2018年的53.8%,而中等收入国家提高到2019年的46.7%,其中尤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变化为大,提升了近20个百分点。低收入国家、最不发达国家制造业增加值比重分别提高0.2个百分点和0.8个百分点。但2015年之后,无论是发达国家比重的下降还是中等收入国家比重的提高都大幅度放缓。

表1 不同收入分组国家的制造业

增加值占比

资料来源:根据World Bank数据库计算

从制造业的地域分布来看,呈现出由北美、欧盟、东亚和太平洋三足鼎立到东亚和太平洋明显占优的变化趋势。2005年,北美、欧盟、东亚和太平洋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比重分别为23.8%、24.3%和31.5%,到2017年北美比重下降到17.8%,欧盟比重下降到2019年的16.8%,而东亚和太平洋比重提高到45.6%。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高收入国家以外的国家的提高明显,从占全球的12.2%提高到32.4%。世界其他地区中,南亚占比从2.1%提高到2019年的3.7%;中东和北非占比基本保持在3.1%水平,而拉美和加勒比虽然在2008-2010年间有明显提高,但2019年比2005年降低0.6个百分点,撒哈拉以南非洲提高0.2个百分点。

表2 不同地区分组国家的制造业

增加值占比

资料来源:根据World Bank数据库计算

2.世界制成品出口份额变化

制造业在不同收入水平和不同区域的分布状况变化反映了各国制造业竞争优势的变化,而这一点又在各区域和国家的全球出口份额上表现出来。

从不同收入分组国家来看,2005-2018年间,高收入国家制成品出口占比从77.13%下降到68.01%,中等收入国家制成品出口占比从23.31%提高到31.47%,其中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占比从19.64%提高到26.93%,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占比从3.58%提高到4.43%。但2015-2018年间,各收入分组国家制成品出口比重基本保持了稳定。从不同地区国家分组来看,2018年世界制成品出口国主要集中在欧洲和中亚、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分别占全球制成品出口额的42.00%和39.74%,其次为北美占8.95%、拉美和加勒比分别占8.95%和4.11%;中东和北非、南亚、撒哈拉以南非洲占比较低。2018年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制成品出口份额相比2005年提高7.37个百分点,但与2015相比变化不大。欧洲和中亚地区2018年制成品出口份额比2005年下降4.96个百分点,但相比2015年提高1个百分点;北美地区2018年的份额比2005年下降2.96个百分点,比2015年下降1.37个百分点;南亚地区2018年份额比2005年提高0.77个百分点,但比2015年略有下降。

表3 不同收入分组国家的制成品

出口占比

资料来源:根据World Bank数据库计算

表4 不同地区分组国家的制成品

出口占比

资料来源:根据World Bank数据库计算

从不同类型产品出口的地区分布变化来看,东亚和太平洋地区、欧洲和中亚是制成品(包括资本品、消费品和中间品)最主要的出口地区,其次为北美,而原材料出口的地区分布相对比较平均,最高的欧洲和中亚占比在30%以上,东亚和太平洋、拉美和加勒比、北美均在10%以上。2015-2018年间,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资本品、消费品、中间品和原材料出口占世界比重均有所下降,而欧洲和中亚地区上述四类产品占世界比重均有明显提高。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北美地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原材料出口占比分别提高1.31、2和2.7个百分点。

表5 不同地区分组国家不同类别产品

出口占比

说明:世界出口总额由五大区域加总。

资料来源:根据WITS数据库(https://wits.worldbank.org)计算

3.世界制造业价值链分工格局变化

近年来,世界制造业价值链呈现“缩短”的趋势。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研究,几乎所有商品生产价值链中的贸易强度(即总出口与总产出的比率)都有所下降,全球跨境贸易占全球产出的比例已从2007年的28.1%降至2017年的22.5%,而且在那些最复杂和交易量最大的价值链中,贸易强度的下降尤为明显。从表6可以看到,计算机、运输设备、汽车、机械设备、电气设备、化学、纺织和服装、家具等产业在2000-2007年间的贸易强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2007-2017年间则普遍出现了下降,创新型复杂产品的下降幅度相对更为明显。

表6 代表性商品的贸易强度变化

资料来源: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2019)

全球价值链的缩短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是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国内创新能力提高,国内配套能力增强,许多中间投入品实现了国内生产而无需到国际市场上进行采购。根据WITS数据库的数据,从2005年到2018年,中国出口商品中资本品的比重从42.18%提高到45.92%,而进口商品中资本品比重从48.47%下降到40.11%,中间产品比重从24.73%下降到20.32%,表现出中国资本品与中间产品自给能力的增强。

二是随着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发展中国家本土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更多本国制造的商品就地销售而不是出口到国外。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数据显示,由于本国消费者的购买增加,印度出口服装占最终产量的比例从2002年的35%下降到2017年的17%。

三是机器人、人工智能以及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技术的不断成熟,“机器换人”更加普遍,产业的资本密集度、知识密集度不断提高,原本容易实现全球劳动力成本套利的产业链布局在一国内部也变得有利可图。美国等国家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推动的制造业回流也对全球价值链缩短产生一定影响。此外,生产靠近市场带来的供应链响应速度的提高、美国发起的一系列贸易摩擦、购买本国货的“溢价”、价值链本地化对供应链韧性的改善等因素也在全球价值链缩短中发挥了作用。

表7 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

资料来源:WITS数据库(https://wits.worldbank.org)

近年来,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明显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前向参与度与后向参与度在2010年之后均呈下降趋势,低技术和中高技术制造业呈现从下游向上游转变的趋势。但总体上,中国对高技术产品进口的依赖程度仍然较高。用半导体及相关产业、航空航天产业、光学影像和医疗器械产业、机械设备及其零部件、机动车零部件和发动机等典型产品代表创新型密集型行业,2018年中国创新密集型行业进口和出口比例分别为26.0%和15.9%,其中进口供给率最高的美国、德国、法国创新密集型行业对中国的影响比例分别为92.3%、45.8%、47.2%。

影响制造业产业格局演变的因素

产业在大空间尺度的分布是无数企业生产区位布局决策的集中体现,而企业选择将生产经营部门或价值链环节布局在哪个区位是出于利润最大化的考量。企业的经营过程就是组织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并将产品在市场中进行销售,从而获得收入和利润。这个过程中涉及到要素价格、要素组合的效率以及与生产组织、销售过程相关的运输成本、交易成本。不同的产业所需的要素投入及其组合不同、市场不同、运输成本不同,因此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会选择在不同的区位进行布局。也就是说,生产的空间格局取决于产业的内在特征与运行规律,同时也会受到技术变革、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外部冲击、国内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1.资源禀赋变化

每一种产业、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特定的生产要素投入。例如,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制造环节需要大量的低成本劳动力;资源加工产业需要大量的能源和自然资源;高技术产业和研发设计环节需要大量的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工人。而各个国家和地区通常具有不同的要素条件和资源禀赋。因此,如果产业资本能够自由流动,就会选择根据产业与产业链环节的要素投入差异将其布局在最具资源禀赋优势的区位,以使得最终向用户交付产品的成本最低。资源禀赋条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高级生产要素会随着经济发展和资源的投入而发生改变。例如,随着发展水平的提高,收入水平从而工资必然随之上涨,原本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优势会逐步削弱,导致相应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其他国家和地区转移。如果该国家或地区又积累形成新的优势要素(如熟练工人、工程师),则会加强对其他产业的吸引力,形成国内产业的更替。因此,制造业的产业格局会随着地区间资源禀赋的变化而改变。此外,经济的发展还会带来用户需求从而市场规模和结构的变化,也会影响到企业的投资布局决策。靠近大规模的市场,不但能够节约运输成本,而且能够更加了解当地需求特征,对需求变化做出快速反应。在一些情况下,靠近市场可能由于要素组合不是最优、规模经济没有充分发挥而造成生产环节的成本不占优势,但是运输成本的节约和供应链的灵活性仍然会使本地化成为整体更优的选择。

2.国际政经关系

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对产业空间格局的影响是通过改变生产要素和最终产品的流动性发挥作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存在显著差异,土地以及附着其上的自然资源、区位条件完全无法流动,人力资本的流动受到各国边境管理和国内就业规定的限制。相比之下,最终产品、资本、技术的流动性较高。要素和产品的流动性越高,各个产业和产业的各环节就会越按照其要素投入特征与各国(地区)资源禀赋的匹配性以及目标市场、运输成本等经济因素的综合考虑来布局生产能力;反之,当要素和产品的流动受到阻滞时,经济因素在产业区选择中的作用下降,如何使生产活动能够进行以及市场能够获得需要的产品成为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受到各国政府不同程度的管制以及国际经贸规则的约束。

二战以来,投资和贸易自由化是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发展的主要方向。在全球经济自由化的推动下,资本、技术和产品的流动性提高,跨国公司得以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生产区位,形成了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的全球价值链分工或产品内分工的格局。但事实上,虽然全球化是历史大势,但阻碍全球化的因素一直存在,且在一些时间段有所加强,经济全球化不时出现逆流。例如,战后的“巴统协定”、“瓦森纳协定”一直对一些国家的高科技产品进口进行限制;世界各国也都在利用各种贸易和非贸易壁垒加强对本国产业的保护;因政治、军事、法律等原因对产品出口实施限制或对某国实施禁运也时有发生。各主权国家采取的对研发、产业发展进行补贴的等产业政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使要素价格、供给、需求发生改变,从而影响企业生产的区位选择和全球产业的空间格局。

3.技术变革

技术变革从多个方面影响全球产业格局。

一是影响产业结构。一些新技术的商业化会形成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对原有的产品或服务形成替代,从而形成新产业。颠覆性的变革不仅会在具有传统产业优势的地区产生,甚至原有的优势还会形成对新技术发展的阻碍,优势企业本身也存在着阻碍创新的战略刚性。例如,支票、信用卡不普及的中国成为移动支付最普及的国家。

二是影响资源禀赋。技术的发展会使资源的重要性发生改变,一些以前重要资源的作用下降,一些曾经没有价值的资源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因此,造成一些原有资源优势地区的产业衰落,新要素丰富的地区的该要素密集型产业获得快速发展。工业革命以来,能源经历了从煤炭到石油、天然气,经过核能,再到以太阳能、风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转型的过程;知识、技术、管理乃至数据也逐步进入曾经由资本、劳动、土地等天然要素构成的生产函数。

三是影响交易成本和运输成本。交易成本和运输成本是影响企业向用户交付产品最终成本的重要因素,信息技术和运输技术的发展总体上使交易成本和运输成本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生产接近用户的重要性逐步降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大规模离岸外包以及产品内分工的重要推动力就是信息技术和运输技术发展带来的成本下降,使得生产环节在全球分布并最终在一个地方组装成最终产品在经济上更加有利可图。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仍在继续推动交易成本的快速降低。

四是影响产品的形态与生产、交付方式。例如,机器、流水线的出现使大规模生产、连续化生产代替小规模、分散化生产,生产要素集中的现代工厂取代了传统的手工工场和家庭作坊;可再生能源具有分布式特征,改变了传统电力生产集中式的特征。再如,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制造与服务、硬件与软件的深度融合,一些原有依托物质载体存在的产品(如音乐、影响)可以完全以数字化的形态传递、交付、使用;企业可以从向最终用户交付实物产品转向借助互联网远程提供服务;还有一些产品可以实现产品原型的数字化传输和在用户端通过3D打印等技术实现物质形态的复现。

4.外部冲击 自然灾害、战争、瘟疫等外部冲击具有突发性、不可预测性,这些因素会剧烈地改变短期供给和需求,使全球供应链遭到破坏,进而对生产要素的组织调配、生产的区位选择等方面产生影响。

例如,发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中,中东主要产油国大规模削减产量、减少供应,造成发达国家石油供应短缺,价格暴涨。此后,西方发达国家一方面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应对石油供应中断风险,另一方面开始推动能源节约技术、发展可替代能源产业。又如,日本是世界主要汽车零部件、电子元器件供应国,2011年3月日本福岛地震和海啸造成日本国内企业的大面积停产,一些关键汽车和电子零部件严重供应不足,影响到全球许多汽车整车厂的生产,也推动一些跨国公司考虑供应链供应来源的多元化。许多传染性疾病具有传播速度快、感染性强等特征,造成对防疫、医疗等方面物资短期内的爆发式增长,生产活动也会因为疫情防控受到严重影响。在生产的全球化水平低、各国之间主要开展产业间分工的时期,由于外部冲击大多是局部发生,因此它对生产活动的影响也多是区域性的。但是在生产高度全球分工的阶段,世界各国的产业链、供应链环环相扣,相互之间高度依赖,特别是汽车、电子等产业的产品复杂度高、产业链长、国际化水平高。高度细化的全球产业分工在显著提高生产的总体效率的同时,也使产业链、供应链变得更加脆弱,一旦由于外部冲击造成某个国家的生产受到冲击,全球整个产业都可能受到影响。

未来全球制造业演变趋势

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当前世界进入了动荡变革期,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在制造业发展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上升等影响因素仍将继续发挥作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逐步显现,未来全球制造业格局将会发生深刻改变并对中国的制造业产生重大影响。

1.各国要素禀赋变化推动“雁阵模式”继续发展

(1)“雁阵模式”在发展中国家间继续发展

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业链的劳动密集型环节的公司,会优先选择将主要生产能力配置在综合生产成本最低的地区,其中最关键的是劳动力成本的高低。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过程的聚集能够充分利用一国的劳动力资源、带动该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同时也会由于抬高工资水平,使各国间的要素供给比较优势发生改变、甚至逆转。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在1930年代研究东亚国家工业化的时候提出了著名的“雁阵式”(“flying geese”model)。雁阵模式指出,劳动密集型产业呈现从工业化国家向欠工业化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梯次转移的特点。工业化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最高,是产业国际间转移的主要推动力,随着该国工资等生产要素成本的上涨,将会逐渐丧失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从而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更低成本的发展中国家转移。在雁阵模式下,工业化发达国家(如日本)构成产业梯次转移格局的“头雁”,其他发展中国家成为处于燕尾的雁阵跟随者。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下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发展、工资水平提高,低成本劳动力优势将会逐渐削弱,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更低成本的发展中国家转移,这是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全球转移、分布的一般趋势。

(2)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向国外转移

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1年正式加入WTO以来,通过抓住国际产业分工变革和产业转移的趋势,中国充分利用数量庞大且工资低廉的劳动力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成为世界最重要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环节的生产和出口基地。但是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工资及其他要素成本的上涨,导致中国的制造业成本优势削弱,形成产业向更低成本发展中国家进一步转移的推动力。2000年,中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水平为9333元,2008年增加到28898元,2018年进一步上升为82461元,年增速几乎都在10%以上。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数据,2017年中国从业人员平均月收入为847美元,大约相当于柬埔寨、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坦桑尼亚等发展中国家的4倍以上。即使考虑到在工人素质、基础设施、产业配套、生产效率方面的优势,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综合成本已经渐失优势,“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来自WTO的数据显示,中国纺织品出口额占世界的比重已从2015年最高点的37.29%下降到2017年的36.60%;而同期南亚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的份额从5.60%提高到6.01%;中国服装出口额占世界的比重从2013年最高点的39.19%下降到2017年的33.60%,而南亚东南亚国家联盟的份额从9.32%提高到12.17%。

表8 中国和东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

占世界比重的变化

(2007-2017年)

资料来源:https://data.wto.org/

2019年中国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即将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有4亿人进入中等收入阶层。随着中国经济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劳动力的成本优势将会继续削弱,如果“机器换人”的效率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资本密集度不出现显著提高,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及价值链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将持续向低成本发展中国家转移。但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内需进一步扩大,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实现将会推动对更高质量、更高性能产品和服务需求的增长,将会成为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动力,国内大循环的作用不断增强,加大对国际产业资本的吸引力,推动中国国内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制造业的规模、发展水平持续提高。

2.新工业革命深入推进加剧未来产业全球竞争

(1)主要国家在高科技和未来产业领域的竞争加剧

在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就提出“重振制造业”战略,通过发布一系列法律、战略和政策推动制造业回流。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进一步提出“美国优先”战略,从美国的经济利益出发,退出一系列国际组织,重新谈判地区贸易协定,对贸易伙伴频繁施压和制造贸易摩擦。其中,中国成为美国打压、遏制的主要对象。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其中最关键的变量就是世界上主要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从历史上看,苏联和日本都曾挑战过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而且对美国的赶超都止于经济规模略超美国2/3之时。中国GDP相对于美国的比例已从四十年前的约1/15提高到2018年的65.4%,面对世界第一的位置被挑战,美国对华态度与政策发生大角度的改变。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对中国进一步发展的打压遏制呈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涉及领域越来越广,从早期的光伏扩大到通信设备、智能终端,近年来又扩大到数字产业、人工智能等领域。二是遏制手段日益多元,从早期的军用和军民两用技术的出口限制、反补贴反倾销、绿色贸易壁垒等扩大到投资并购限制、高科技中间产品出口限制、市场准入限制、高等教育和科技交流的限制等全方位的遏制。三是遏制借口越来越多,从早期的违反WTO等多边规则的倾销和补贴、扩大到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指责,进而又扩大到数据隐私、国家安全等方面。而且美国还拉拢其盟友特别是“五眼联盟”国家一起对中国从技术、市场等方面进行遏制。

高科技产业和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美国遏制打压的主要领域,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随着中国产业的持续升级,与美国在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的重合度不断加大,从维护现实利益出发美国对中国的高科技产业进行打压遏制,以维护其在高科技产业的地位和利益;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代表着产业的发展方向,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直接关系到未来的经济增长和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的话语权。如果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实现了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突破,那么后发国家将会进一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发到国家的角度来看,则是其产业地位受到挑战、发展机会减少;反之,今后后发国家将花费更大的代价来进行在高科技领域的追赶。

(2)美国在高科技领域的遏制对中国“危中有机”

当前世界产业链价值链高度片段化,世界各国产业已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高度依赖关系,而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关键一环,超大的国内市场对于跨国公司也形成巨大的吸引力。因此,美国推动下的中美之间的“脱钩”不可能完全实现,特别是在市场的“脱钩”必然会受到国际社会和美国国内力量的阻碍,但遏制中国技术的进步符合发达国家利益,中美之间的科技交流与联系将会弱化。

中美之间的“脱钩”趋势对中国产业的影响利弊共存。不利的影响在于,从短期看,由于一些核心零部件、工业软件被断供,一些产业链可能发生“断链”。例如,华为被列入美国商务部实体清单,不仅美国企业被限制未经批准向华为出口,而且采用美国技术超过25%甚至10%的台积电、中芯国际等美国本土以外的公司也被限制为华为旗下的海思麒麟芯片代工,华为手机很可能面临无芯片可用的局面。

从好的方面说,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分工格局下,一个国家产业发展所需要原材料、零部件、生产设备、工业软件等中间投入默认可以从全球市场采购获得,由于许多发达国家生产的中间投入品技术水平更高、性能更稳定、使用寿命更长,因此虽然价格更高,但是由于对生产的影响巨大,许多下游生产企业更愿意选择进口产品,对国内从无到有取得突破的新产品不愿用、不敢用,这就使国内新产品失去在产业化过程中不断迭代升级的机会,由于生产规模小,在生产成本上也不具竞争力。随着一些高技术产品被“卡脖子”或“卡脖子”的风险加大,逼迫下游用户在国内寻找供应来源,主动与产业链上游伙伴一道解决“卡脖子”产品的国产替代,这就为中国高技术新产品提供了在应用中持续改进、完善的市场空间。同时,“脱钩”意味着以WTO为代表的国际贸易多边规则被破坏,至少在被“卡脖子”的产业领域,无需继续遵守WTO补贴与反补贴等相关规则的限制,可以实施更积极的产业政策,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政府在研发、生产环节的技术创新和市场采购方面提供更大力度的支持,加快国内技术的成熟完善。

从长期来看,中国整体上在基础科学研究、产业技术创新、高端人才吸引力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作为处于追赶阶段的后发国家,来自先发国家的技术转移和扩散是加快缩小差距的重要推动力。科技“脱钩”会严重影响中国获得国际前沿技术和优秀人才,加大科技创新的难度。此外,从极端情况看,如果因为科技“脱钩”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领域形成两套独立的技术标准体系,会严重影响规模经济的发挥,推高研发、制造的成本,对包括中美两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福利都会造成损失。

3.新“数字鸿沟”造成低收入国家过早“去工业化”

(1)数字技术的成熟与广泛应用可能形成新“数字鸿沟”

在工业化以来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无论是机器换人还是机器人换人,更多地是以机器替代肮脏(dirty)、危险(dangerous)、困难(difficult)和沉闷(dull)的“4D”工作以及人类所不胜任的工作(如大量计算)。但是近年来“大数据+机器学习”的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取代人类不胜任、不愿从事的蓝领工作外,正在对需要长期知识积累的白领工作形成替代威胁。对于从低收入水平开始起飞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它们要素禀赋的一般特点是资本短缺、劳动力相对丰富且成本低廉。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包括英国在内的所有工业化成功的国家都是依靠纺织业开启它们的工业化历程[8]。即使到今天,纺织业(包括服装业)依然被看作劳动密集型产业。从劳动密集型的棉纺织业起步符合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可以让它的纺织品在世界范围具有竞争力,从而实现工业化进一步前进的资本积累。按照这一逻辑,如果包括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出现突破性进展,带来纺织服装、电子装配等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大幅度下降,这意味着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为资本和知识密集型产业。那么,处于工业化起飞前夜的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将不再有效,它们寄希望进行原始资本积累的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复存在,因而有可能被锁定在“前工业化”阶段或者实现工业化的难度大幅度增加。这些低收入国家可能因数字技术的突破性进展而失去工业化的机会、过早的“去工业化”,新的“数字鸿沟”将会出现。

(2)中国制造业将会受益于数字经济发展

作为工资水平处于发达国家与低成本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家,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成熟及其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对中国带来的正面影响可能更大。由于机器人、人工智能技术主要是一次性投入成本,而且能够不停歇的工作,相对于一线工人生产效率、精度更高。如果机器换人的成本不是过高,那么相对于低成本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国制造业“机器换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抵消工资水平的过快上涨,在更长时期保持中国制造业的综合成本优势。国内许多企业的实践案例表明,在一些产业的某些工序,以“机器换人”可以带来明显的成本节约。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中国本身就具有技术工人、工程师的规模与工资优势,而且中国的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人工智能行业的应用技术发展水平与美国共处全球第一梯队,因此,“机器换人”虽然也能够缩小发达国家相对于低成本发展中国家在工资水平上的劣势,但很难改变与中国之间的劳动力成本差距。而且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还能够加快制造业的服务化转型、提高制造业的柔性,使制造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其用户特别是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发展趋势,基于产品开发更多的增值服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带给中国制造业的主要是积极效应。

4.新冠肺炎疫情推动全球供应链布局加快调整

(1)新冠肺炎疫情推动供应链多元化、本地化和区域化

2020年初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发,至今也未完全被控制。由于病毒指数型传播的特征,造成新冠肺炎疫情传播速度快、持续时间长、感染人数多,因此对全球经济活动造成的冲击也呈指数型爆发。在疫苗研制成功前,最主要的疫情防控措施是社交隔离,做好个人防护的同时减少社交接触,一些疫情严重的地区一度还采取“封城”等措施。停工造成爆发疫情国家的制造业产能严重不足,停飞、停航、入境管制、暂停进口、关税上调等措施造成了跨境物流通道的中断,国际贸易受到严重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对供应链产生两方面显著影响:一是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对口罩、防护服、呼吸机、酒精等防护用品、消杀用品需求的爆发式增长,世界许多国家出现医疗、防疫物资供应严重短缺的局面。在疫情严重的意大利、西班牙、德国、美国等国家,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组装环节的离岸外包,产业门类和产业链不完全,许多医疗物资国内缺乏生产能力,严重依赖进口。面对疫情爆发后全球对口罩需求的暴涨,许多国家难以筹措到疫情防控所需的物资,甚至发生截留其他国家医疗物资的情况。二是由于疫情防控造成的开工不足、运输班次减少甚至停止造成全球许多重要的产业供应链中断,由于缺少上游原材料、零部件等中间投入品而使下游产业的生产受到严重影响。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世界经济的严重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0年6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增速将下降4.9%,全球贸易额(商品和服务)下降11.9%,2020年将成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前,全球产业分工遵循的是效率优先的逻辑。在考虑运输、通信等交易成本的前提下,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片段化,每个环节被配置到拥有最符合其投入要素禀赋的地区,从而实现最终产品交付成本最小化,进而形成发达国家从事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发展中国家从事加工组装的全球价值链分工格局。在通常情况下,高度全球分工的价值链偶尔也会遇到因自然灾害、贸易冲突等原因造成的供应链局部问题,但总体上来说,全球价值链供应链能够保持顺畅运转。但是新冠肺炎疫情波及面大、持续时间长,对供应链的影响也更加严重和长期,供应链安全的重要性凸显。全球分布的产业链供应链由于要经过多个国家一系列工厂、诸多运输环节,因此在面对疫情冲击时,由于空间距离长、环节多而形成的脆弱性就暴露出来。许多国家政府和跨国公司开始反思供应链过于集中带来的风险,考虑推动供应链上的企业回归本土和供应来源的多元化。例如,日本政府在2020年4月宣布提供两千多亿日元补贴,帮助在海外的日本企业将生产线转移回日本本土和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

供应链的效率与安全在各产业间具有不同的重要程度。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表明,本地化生产和供给直接决定了应急物资的供应速度,从而影响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效率。应急物资供应的越快、越充裕,突发事件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就能控制得越低,从而减少生命和财产损失。因此,在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时,应急物资本地化生产的成本增加相对于效率损失显得微不足道。新冠肺炎疫情将会推动世界主要国家将关系人民生命安全、产业安全、国家安全的应急物资生产进行本地化和多元化布局。

(2)各国应对重大疫情冲击的供应链布局调整对中国影响有限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工业国和众多产业链的主要基地,因此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所推动的供应链回归就带有从中国撤离的意思,有些国家直接提出了“中国+1”战略,在中国之外培育新的供应链来源。这就意味着,新冠肺炎疫情将与中美贸易摩擦叠加,推动原来布局于中国的供应链外迁到其他国家,中国具有优势地位的产业可能因此被削弱。

虽然供应链的多元化、本土化是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对策,但其可实施性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第一,疫情作为外部冲击的影响有多大,根本上取决于类似突发事件的频率、持续时间及其造成的损害。但从长期看,如果突发事件等不确定性因素造成的损害与加强供应链安全的收益有限,那么供应链的多元化和本土化也将是有限的、甚短期的、局部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达国家回归或转移到一些虽有成本优势但因生产率低、产业配套不完善而综合成本仍旧偏高的国家,会带来整体生产成本的上涨。更重要的是,中国在疫情防控中表现出应对突发事件的卓越能力,凸显了中国产业链的韧性,相比于供应链回归到疫情未能有效控制的国家,继续在中国投资甚至进一步推动中国供应链的完整性反倒是更优的选择。2020年秋冬季世界许多国家疫情的反弹,而中国取得抗击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生产全面恢复,因而出现大量制造业海外订单向中国转移的现象。

第二,中国完善的基础设施、齐全的产业体系、完善的产业配套是短期内很难在其他地区复制的。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发展,中国形成了世界最齐全的产业门类、最完整的产业链条和最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制造业供应链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网络体系,在一级供应商之下有更多的二级供应商,二级供应商之下还有三级、四级供应商,有的多达几十级供应商,这些供应商之间又形成非常复杂的投入-产出关系。因此完整的供应链体系的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许多国家也不具备构建完整产业体系的国土空间、人口规模和产业容量。例如,在苹果公司2019年的200家核心供应商中,中国大陆有41家,位列第二;在全球807家工厂中,383家在中国大陆,位列第一,而作为目前跨国公司重点转移目的地的越南和印度分别只有18家和8家工厂。对于发达国家来说,长期的离岸外包使其缺乏高级技术工人和合格的工人,人才的培养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此外,新冠肺炎对世界经济的冲击也使得各国政府和跨国公司缺乏产业链转移的资金。因此,新冠肺炎疫情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在华供应链向外转移,但程度将会非常有限,而且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大、活力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以及超大且仍持续扩张、水平不断提升的市场空间,对国际直接投资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事实上,2020年前5个月,外资在华并购总额达到90亿美元,这是十年来外资在华并购数量和金额第一次超过中国企业出海并购。也就是说,凭借整的产业体系、庞大的国内市场、经济的强大韧性,仍将继续成为全球供应链的主要组成各部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来源:https://www.huangpucn.com/info/152305.html

标签组:[疫情] [经济学] [发达国家] [世界格局] [企业经济] [国内经济] [中国制造业] [产业转移] [要素市场] [劳动密集型产业

全部内容分为中国史(上古-1992年)和世界史(上古一1991年)两大范围。
-、中国古代史
1.史前时代
旧石器时代的人类
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文化遗存
古史传说
2.夏商西周
夏朝与夏文化的探究12-1选择(龙山文化)
商朝及其考古发现 09-1 选择(辅佐成汤灭夏的人)12-02选择(商族的后裔)
西周的盛衰 08-1选择(记载武王伐商的证据) 11-01选择(周族始祖后稷)
西周的制度和社会结构
西周的经济与文化
3.春秋战国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10-01选择(齐桓公救刑存卫)
春秋战国的社会经济与社会变动
春秋战国的改革与变法
春秋战国的思想与文化 07-1选择(荀子稷下学宫讲学)
4.秦汉 10-31简答“西汉时期的诸侯国问题”
秦朝统一及其历史影响
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 12-31论述“西汉到唐赋税制度的变化”
汉武帝的统治与西汉的强盛 07-21名词解释 (推恩令) 09-21名词解释(告缗)
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与王莽改制
东汉的政治 09-2选择(太平道黄巾军起义)
两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秦汉社会结构与社会矛盾
秦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秦汉的民族关系
秦汉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07-2选择(长沙马王堆汉墓)
5.魏晋南北朝
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 08-21名词解释(夷陵之战) 08-29材料 (九品中正制)
东晋南朝的政治 10-21名词解释 (北府兵) 11-02选择(王与马,共天下)
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
十六国北朝的政治形势与民族关系 10-02选择(鲜卑建立政权最多) 08-03选择(北魏太武帝结束十六国分裂)
北魏孝文帝改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的盛衰
魏晋南北朝的思想、文化与科举 08-2选择(裴松之为《三国志》做注) 10-03选择 (梁武帝扶持佛教) 09-31简答 魏晋玄学
6.隋唐五代 10-24名词解释(《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07-31简答: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
武则天和唐玄宗的统治
隋及唐前期的国家制度与社会经济 07-29材料(科举制度)
安史之乱与中晚唐政局 07-3选择(南衙北司之争)
中晚唐的财政改革与社会经济
隋唐的民族关系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隋唐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10-04选择(苏颂“水运仪象台”)12-03选择(颁布的儒家经书注书)
五代十国的政治与经济
7.宋、辽、西夏、金、元
宋朝建立于专制集权的加强 07-29材料 09-29材料
北宋中期的统治危机与王安石变法 07-4选择(宋仁宗范仲淹改革) 10-22名词解释(青苗法)
辽、西夏、金的建立及其制度 11-03选择(金称燕京为中都)
宋、辽、西夏、金的关系
元朝的统一及其影响 08-31简答 (行省制度及影响 )09-4选择(达鲁花赤)
宋元的社会经济 07-22名词解释( 圩田) 09-3选择(苏湖指)

宋元的社会矛盾与农民起义
宋元的思想、文化与科技 08-4选择(《农桑辑要》)12-21名词解释《三朝北盟会编》
宋元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8.明清(前期) 07-5选择 (三法司) 10-29材料分析(赋税制度)
明初专制集权统治的加强 07-23名词解释(金瓶制鉴)
明中期的政治、社会危机与张居正改革 10-05选择(明英宗土木之变,南宫复辟)
晚明政治与明末农民战争 08-22名词解释(三响加派)
明清鼎革与清初的社会矛盾
清代疆域的奠定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康乾盛世及其社会问题 12-05选择(天地会起义)
明清国家制度 09-22名词解释( 南书房) 选举制专题:唐宋科举,明代科举,清代末期科举的改革
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12-04选择(一条鞭法)
明清对外关系与贸易12-32论述(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传教士来华的背景及影响)
明清思想、文化和科技08-05选择 (汤若望参与编纂《崇祯历书》) 09-5选择( 黄总羲《明儒学案》) 11-04选择(考据学派)
二、中国近现代史
1.列强的对华侵略 10-23名词解释(《筹办夷务始末》)
列强历次侵华战争 08-07选择 (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 11年论述(两次中日战争)
重要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 08-06选择(北方三口)
边疆危机与朝贡体系崩解
列强划分势力范围
2.清统治的衰落 07-06选择(晚清帝号顺序)
太平天国时期的农民战争
太平天国的**和制度
湘淮军与**的崛起 07-07选择(湘淮势力的崛起) 09-32简答 湘淮势力的崛起
清廷政局 10-07选择(第一任台湾巡抚)
义和团运动
3.近代化的启动
“师夷长技以制夷” 10-06选择(傅兰雅《格致汇编》)
早期维新思潮 12-29材料分析(《海国图志》《盛世危言》)
洋务运动12-22名词解释 蒲安臣使团 09-7选择(第一位驻外公使郭嵩寿) 08-32简答:晚晴发展工商业的措施
商办企业 09-6选择 穆藕初最早推行科学管理法) 09-23名词解释(官督商办)
戊戌维新运动11-05选择(白日维新)
4.清末 改革与社会变迁
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12-06选择(发行昭信股票)
科举制度的废除核晚期教育改革
八旗绿营的衰落与新军的编练
会党与民变
5.辛亥革命
西学传播与革命思潮的兴起
同盟会的建立
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证
革命党人的反清起义
中华民国的建立
6.民初政局
民初政党与议会 07-09选择(第一流人才内阁总理熊希龄) 08-08选择 (孙确定中国国民党党名的时间) 09-8选择 (北洋政府五色旗) 11-06选择(同业公会)
二次革命、护国运动 11-07选择(袁继任大总统条件)
南北对峙与军阀混战
7.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
民初经济发展 07-08选择(最大民营棉纺织企业)
新文化运动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1年其他选择
中国国民党改组与第一次国共合作
国民革命与北伐战争
8.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与苏维埃革命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其内政、外交 10-08选择(黄炎培 中华职业教育社)10-09选择(最早由中国人主持的考古项目)12-07选择(改订新约)
土地革命与苏维埃
南京政府时期的社会经济与文化08-09选择(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 08-23 名词解释(少年中国学会) 08-24名词解释(西南联大) 09-9选择(四大名旦) 11-08(顾吉刚) 10-32简答“20世纪中国社会性质论战”
9.抗日战争 11年论述大题
日本侵华与抗日救亡运动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全面抗战的爆发 07-24名词解释(新四军)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
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
**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09-24名词解释(陕甘宁边区)
沦陷区与伪**
侵华日军暴行
抗日战争的胜利
抗日时期的社会经济与文化
10.国共内战
重庆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
内战时期的政治、经济与社会12-08选择(第三党正式名称)12-09选择(出席1945年联合国制宪会议的代表)
解放战争
中**民共和国的成立
11.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1949-1956年)10-10选择 (《论十大关系》) 07-10选择(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
**的巩固与经济建设
对外政策与抗美援朝
社会主义改造
12.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1956—1966年)
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09-10选择(国民经济调整方针) 11-09选择(中共八大)
经济建设的曲折
国内政治与对外关系 08-10选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3.“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12-23名词解释(五一六通知)
从“五一六通知”到全面内乱
批林批孔
从“反击右倾翻案风”到粉碎“四人帮”
14.拨乱反正(1976—1978年)
“两个凡是”与真理标准大讨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
15.改革开放的进程(1978-1992年)
农村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2-10选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始于)
特区建设与改革开放
**南方讲话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
16.共和国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区域发展 11年新增内容 11-10(《文史资料选辑》)
17.共和国时期的文化、教育与科技 11年新增内容

三、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1.史前人类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
农业革命与新石器时代
史前文化
2.古代西亚诸文明
苏美尔一阿卡德文明
古巴比伦王国、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 12-11选择(新巴比伦的建立者)
赫梯、腓尼基和以色列历史 08-11选择(摩西出埃及)
波斯帝国
古代西亚文字与宗教 09-12选择(波斯国教) 10-11选择(印欧语系)
3.古代埃及文明 07-12选择(阿蒙霍特普四世宗教改革)12-24名词解释(拉美西斯二世)
古代埃及历史的主要王朝
宗教崇拜与墓葬习俗
古代埃及的文化
4.古代印度文明 跨度题:简答:概述公元前8世纪到前3世纪欧亚大陆三大古典文明中心的思想特征。
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
吠陀文明、婆罗门教与种姓制度
列国时代的新兴宗教与思想
孔雀帝国与佛教的传播
5.古代希腊文明 11年论述题:雅典民主和希腊民主的异同
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07-11选择(迈锡尼文字线形文字B)
希腊城邦制度
希波战争与伯罗奔尼撒战争 10-25名词解释(提洛同盟)
雅典民主政治
马其顿帝国与希腊化时代 10-12选择(哲学学派) 07-33,简答亚历山大东征及其影响
古代希腊的宗教与文化 09-11选择(史诗作品)
6.古代罗马文明 08-12选择(中国史书称大秦)
罗马共和国制度和罗马的扩张12-12选择(第二次布匿战争) 12-25名词解释( 后三头同盟 ) 08-33简答:罗马在前3世纪到2世纪的扩张及其影响
元首政治与早期罗马帝国 10-13选择(哈德良长城)
基督教的兴起与传播 11-11选择 (基督教与犹太教的比较) 09-30材料分析:基督教的发展情况和罗马帝国的态度
罗马帝国的危机
古代罗马文化
7.中世纪的西欧
法兰克王国 07-13选择(萨利克法兰克人) 07-26名词解释(《凡尔登条约》)
封君封臣制度与农奴制
西欧主要国家的君主制度 09-26名词解释(红白玫瑰战争) 11-12选择(诺曼征服)
中世纪的城市11-24名词解释(汉萨同盟)12-16选择(羊毛中心弗兰格尔)
中世纪基督教文化 09-15选择 (七艺) 11-13选择(十字军东征发起者)
8.伊斯兰文明的兴起与扩张
伊斯兰教的兴起 09-25名词解释(希吉拉)
阿拉伯帝国 12-13选择(白衣大食)
阿拉伯文化及其传播 07-15选择(阿维森那《医典》)
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
9.中世纪的东欧
查士丁尼时期的拜占庭
拜占庭帝国的政治和文化 08-13选择(科穆宁王朝普洛尼亚制) 08-25名词解释(圣像破坏运动)
东欧诸国的起源和发展 08-14选择(往年纪事)12-14选择(伊戈尔公远征记)
蒙古人的统治与莫斯科公国 09-13选择(索贡巡行) 10-15选择(金帐汗国)
俄罗斯帝国的兴起 10-27名词解释(彼得一世改革)
10.中世纪东亚与南亚
从大化改新到幕藩体制 08-26名词解释(圣德太子改革)
中日文化交流 07-14选择(阿倍仲麻吕)
从笈多王朝到莫卧儿帝国 09-14选择 (戒日帝国) 10-14选择(大乘佛教中心)07-25名词解释(阇提)12-26名词解释(沙恭达罗)
11.古代美洲文明
古代中美洲文明
印加文明

四、世界近现代史 07-30材料题,跨度较大1500-1913年 09-34简答:概叙19世纪以来全球民族国家建立的四次浪潮

1.近代初期的欧洲
文艺复兴 09-16选择 (米开朗琪罗) 11-14选择(艺术三杰的作品)12-15选择(不属于文艺复兴的内容) 12-30材料分析
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 08-16选择 (美洲农产品) 09-33简答:简析近代早期殖民强国西葡的衰落的原因
君主专制时期的英法

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 08-15选择 (胡司战争) 07-27名词解释(《九十五条论纲》) 10-26名词解释 (耶稣会)
重商主义和商业战争
科学革命
2.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转型 11年材料:开明君主
尼德兰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开明君主专制
启蒙运动 07-16选择(洛克《政府论》)
美国独立战争 10-16选择(麦迪逊1787年宪法)
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 07-17选择(雅各宾派限价法令) 09-27名词解释(《拿破仑法典》)10-18选择(法俄《提尔西特合约》)
工业革命 11-19选择(反映工业革命的作品)
19世纪的英国改革 08-30材料分析题考的英国议会和政体
19世纪法国政治演进 12-33论述“拿破仑三世和法兰西第二帝国”
美国内战 11-15选择(领土扩张) 11-26名词解释(《黑人法典》)
俄国农奴制改革
德意志的统一、意大利的统一
19世纪晚期欧美主要国家的政治与经济 08-27名词解释(德雷福斯事件)
第二次工业革命与工业文明 08-17选择(内燃机) 10-28名词解释(佛莱明)
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近代欧美文学艺术的主要流派 12-18选择(新达尔文主义)12-20选择(《等待戈多》)
3.近代的亚非拉大西洋奴隶贸易 10-17选择(英国规模最大)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独立后拉美的政治与经济变化
19世纪中后期亚洲反殖斗争08-18选择题(苏丹马赫迪起义) 07-19选择(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 09-17选择(布尔人占领南非) 09-18选择(德国3B铁路计划)
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
瓜分非洲
埃及阿里改革 11-25名词解释
土耳其坦志麦特 11年新增
日本明治维新 07-18选择(废藩置县) 简答:论述日本自由民权运动的历史背景、性质及影响
20世纪初亚洲的觉醒
4.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08-27名词解释(德雷福斯事件) 11-16选择(德国世界政策)12-17选择(神圣同盟)
三十年战争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维也纳会议与欧洲国际体系
两大军事同盟 08-19选择(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参战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 08-34简答:20世纪初期的欧洲优势,及一战对这种优势地位的影响
5.俄国革命与共产国际
1905年革命 12-27名词解释(1905俄国年革命)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07-20选择(《四月提纲》)
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10-19选择(协约国武装干涉)
“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
德国十一月革命
匈牙利革命
共产国际
6.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
国际联盟
华盛顿会议
7.两战之间的世界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斯大林模式”
西方国家的恢复与调整 07-28名词解释(欧洲煤钢共同体) 11-27名词解释(魏玛共和国)
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09-28名词解释(凯恩斯主义) 07-34简答:1901-1939美国历届政府在国内经济活动中职能 作用的转变
日本军国主义和德意法西斯
甘地主义 08-20选择(食盐长征)
凯末尔主义
卡德纳斯改革 08-28名词解释
8.第二次世界大战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与欧美大国的对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欧洲战场与太平洋战场
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格局 11-28名词解释(两伊战争)
雅尔塔体系
联合国的建立
冷战与两大阵营的对峙
殖民体系的解体与第三世界的兴起 11-17选择(印巴分治) 11-18选择(肯尼亚矛矛运动)
1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
美国的内政与外交12-19选择(猪湾事件)
西欧主要国家的内政与外交 09-20选择(戴高乐主义)
战后的日本
西欧一体化进程
当代科技革命 09-19选择 (科技革命理论依据) 10-20选择 (《寂静的春天》) 11-20选择(法兰克福学派)
1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
苏南冲突
赫鲁晓夫的改革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超级大国地位的确立
戈尔巴乔改革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西方史学 12-28名词解释(年鉴学派)

本文来源:https://www.huangpucn.com/info/152306.html

标签组:[历史] [中国古代史] [历史学] [政治文化] [制度文化] [历史学考研

从1872年第一批留学美国的儿童算起,中国近代的留学史已经有将近一个半世纪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教育和科技十分落后,国家建设急需留学生人才加入,前往前苏联,日本,欧洲各国留学的人员也日益增多,包括公派和自费的,出去的留学生有学成归国的,也有一去不复返的。

1978年,中美尚未建交,中国试着跟美国商议,向美派遣留学生,得到了美方的积极回应,这是改革开放的第一批留学生,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有860人,学成回国留学生248人,回国率28.8%。后来,邓小平指示要派遣更多的留学生出国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支持国内的建设,有人担心的向中央说,派出去的人都不回来,怎么办?邓小平说:哪怕回来一个也是好的,如果不派,那就一个都没有。体现了老一辈领导人高瞻远瞩的眼光和博大的胸怀。

从80年代开始,出国留学的人数总体上是上升的,但是直到21世纪初期,由于国内的各种条件都比国外要差,导致留学生回国率一直相当低,甚至有回国率几乎为0的时候。这也体现了当时国人对国家发展前景的疑虑和担忧。80年代的中国GDP差不多5千亿-1万亿人民币,人均GDP不过500元-1000元。90年代末GDP才突破1万亿美元,人均GDP不到1万人民币。


2000年时,日本GDP是中国的将近4倍,自2005前后开始,中国的经济迎来了腾飞的时代,2010年中国GDP一举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一是国内经济及就业环境的变好,二是国家对引进人才的重视,出台了多项措施吸引人才,留学生回国率开始大幅度提升,到2018年,留学生回国率已经超过80%,这体现了近年来国人对国家的信心以及期望越来越高。俗话说: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当国内环境越来越好的时候,自然就会吸引各种人才前来加入。


这一段时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范围内爆发,一则“滞留英国的低龄小留学生请求包机回国”的新闻震惊了吃瓜群众。原来中国在外留学的小留学生竟然有这么多。国内的不少高收入家庭,在国内学生为高考拼得头破血流的时候,已经悄不咙咚的把小孩早早地送到国外留学去了,避开了高考这条千军万马争夺的独木桥。

在有计划送子女赴国外读书的高收入家庭中,四成计划在高中时送子女出国留学,另有四成计划在大学时送子女出国留学。低龄留学(初高中)在美留学人数从2011年的8000多飙升至2016年的5万多人,预计到2021年人数将近15万。美国是依然是中国低龄留学生的主要目的国,超过 50% 的低龄留学生在美国留学。在美国的国际留学生中,32%来自中国。


本文来源:https://www.huangpucn.com/info/152307.html

标签组:[留学

原标题:俄罗斯与乌克兰经济此消彼长

邵旭峰

事实上,不仅俄罗斯与乌克兰此消彼长、还有所有前华约国家、前南斯拉夫成员、乃至于前苏联大多数国家,经济都在较高速度增长,围堵俄罗斯在持续下滑。

来看前华约国家、前南斯拉夫成员、前苏联成员现状:

前华约国家(苏联、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除过苏联外,其他都加入北约。

还有 前南斯拉夫成员 (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马其顿、黑山、塞尔维亚,以及塞尔维亚境内的两个自治省:科索沃和伏伊伏丁那, 主要就是前面7个 ), 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黑山、马其顿4国都已经加入北约 ,北约成员扩大到30个——之前 马其顿和波黑两国 提交了加入北约的正式申请——一起提交正式申请的, 还有原苏联成员国乌克兰与格鲁吉亚 —。塞尔维亚分离出来的科索沃当然向着北约也得到北约庇护, 就连塞尔维亚,近年都一直运作加入欧盟——前不久 访问塞尔维亚的俄罗斯总统普京称, 俄罗斯尊重塞尔维亚加入欧盟的既定方案。 也就是前南斯拉夫成员将全部加入北约或欧盟。

前苏联成员, 总共15个 ——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摩尔多瓦、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1940-1956年,还包括芬兰加盟共和国,这个时期的加盟共和国总数是16个。

现在, 芬兰是中立国 (还有瑞典),但军事近年和北约一体联动,去年北约“三叉戟-2018”军演,芬兰参与,并让北约战机使用距离俄罗斯仅200公里的机场。另一个中立国瑞典更是如此,瑞典前不久从美国引进多套爱国者系统自保。

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3国 ,已经加入了北约。

乌克兰与格鲁吉亚,都在申请加入北约——一起申请的,还有巴尔干地区的马其顿与波黑(马其顿已经加入)。

白俄罗斯、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摩尔多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9国没有加入北约和欧盟,但都是北约的“和平伙伴”。其中阿塞拜疆之前曾运作加入北约,但一直没有被批准。

这9国来说,中亚的5个斯坦,近年来都在疏远俄罗斯,靠向欧美,不属于前苏联的另一个斯坦(阿富汗斯坦),与苏俄更是不共戴天;摩尔多瓦近年一直要求俄罗斯撤出军力;白俄罗斯总统前不久称,与俄罗斯不再是兄弟,是“关键的外国伙伴”。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两个小国,政治上尽可能独立,能源依靠俄罗斯,经济逐渐更多与西方交通。

之前,白俄罗斯曝出俄罗斯一直在往其国内走私武器,相关方面都严词批评。

在俄罗斯占据克里米亚之后,白俄罗斯一直力挺乌克兰,尤其最近俄罗斯又控制了本该两国共有的刻赤海峡之后,更是如此。

一起力挺的,还有其他原苏联成员——现在最敌视俄罗斯,就是这些国家。

如上是前华约、前南斯拉夫、前苏联成员的客观现状,其他读者自己判断。

事实上不仅乌克兰,所有脱离前苏联与俄罗斯的前华约成员、南斯拉夫成员、前苏联成员,经济增速大多都高于俄罗斯。

关于俄罗斯与乌克兰,来看来自鹰眼防务的文章:

《俄罗斯报》网站近日报道,俄罗斯联邦统计局公布了去年,也就是2018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为2.3%,创造了6年来新高,按照2017年的数据(92.09万亿),2018年俄罗斯GDP达到了约94.2万亿卢布。 关于官方统计机构数据可能造假的问题暂且不提,BCS全球市场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弗拉基米尔·季霍米罗夫称,2018年俄罗斯GDP增长是有多个偶然因素的,包括2018年能源价格处于高位、新的液化天然气厂投产、增值税率上调前居民贷款意愿高涨以及世界杯的举办等因素,而俄罗斯经济总体上的弱势依然存在、加工业疲软、消费需求不振、住房建设萎缩, 普京政府不愿也没有能力对俄罗斯经济政治体制进行结构性调整(这是俄罗斯的最主要问题所在,利益集团把持经济与分配,大多数人无法参与公平竞争,大多数的力量不能激发更不能整合,只能渐次凋零),2019年的GDP增长率预计将处于1.5%到1.7%之间,实际上则可能是继续衰退。 作为对比,乌克兰关于2018年的GDP情况还没有发布,不过在1月16日,乌克兰国家银行行长斯莫利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前9个月GDP增长3.8%,我们预计到2018年底为3.4%。这是近7年来的最好指标。我们也将通胀降至9%,为5年来的最好指标”。国家银行外汇储备增长至208亿美元,斯莫利称乌克兰经济的增长, 主要在于严格的货币政策、上半年对乌出口商有利的价格背景、下半年谷物创纪录丰收、2018年本币汇率加强1.4%,同时, 乌克兰银行业实现了资本化和透明化并且实现盈利,这是5年来的首次。 乌克兰农业政策与粮食部数据:2018年乌克兰农业出口较2017年增长8.8亿美元, 创下188亿美元的新纪录。根据乌克兰农业部的数据,2018年, 乌克兰农产品和食品的最大买家是印度,价值18亿美元的农产品,中国12亿美元,荷兰12亿美元,西班牙10.4亿美元,埃及8.88亿美元。 国家经济状况的改变,也让乌克兰政府有了更多底气,除了提高民众平均收入,降低失业率,增加社会福利外,乌克兰军队也获得了更多的军费,乌克兰军方高官陆续表示,2019年,乌军将装备20多种新式武器,而不再是此前几年那样,主要以接收翻新武器为主,同时,在北约的帮助下,到2020年,乌克兰军队将全面实行北约标准。相比之下,俄军近年虽然不断装备一些新武器,但数量明显要比2014年前减少,尤其是在陆军主战武器方面,俄军近年来装备的根本不是T-90和T-14这类新坦克,而是翻新后升级的T-72B3等型号,俄军军费必须优先用于保持军人待遇,维持内部稳定,至于新装备研发采购和训练等,则成为军费削减的重要领域。

俄罗斯经济与社会的根本问题,是利益集团把持经济与分配,大多数人无法参与公平竞争,大多数的力量不能激发更不能整合,经济与社会只会越来越弱。

在这个大前提下, 经济又过于依赖能源与军工出口,还有钢铁铝业等。

美国之前曾公布俄罗斯210名政客和经济寡头组成的“终极股东”名单,总理梅德韦杰夫、防长绍伊古、外长拉夫罗夫,以及俄罗斯首富及其他政客与经济寡头都赫然在列。 客观而言, 普京执掌的俄罗斯与叶利钦时期的最大变化,就是利益发生了洗牌,但更加固化了,与前苏联的区别是,换了体制,但实质没换,利益集团洗牌、固化,换汤不换药。 日前,俄罗斯出台法律, 政府不仅可以“断网”,还将对妄议政府和领导人的人处以拘留和高额罚款。为了维护利益集团,确实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古训犹在昨日,秦始皇动辄对妄议者处以极刑,导致 人们“道路以目”,但没多久。秉持“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陈涉就率领了大泽乡起义,之后天下更是揭竿而起,终结了妄图万代万万代相传的秦王朝。 就在日前, 美国国会要求情报部门公布普京的财产,各方面都开始天文数字的推断·······媒体以“要扯下最后的遮羞布”、“打开最后的盖子”来报道。

言归正传,俄罗斯由于经济与社会整体每况愈下,所以综合影响力下降,美国欧洲等在国际市场不断制裁与限制俄罗斯石油,在蚕食其市场、剥夺其利润。

就军工而言,由于综合经济与技术人才越来越不行,所以其本身的竞争力越来越弱,还被制裁与蚕食。

反观乌克兰,之前由于政府腐败低效官员内斗,所以被俄罗斯钻空子,占据了本属于乌克兰的克里米亚、还支持东部顿巴斯(顿涅斯克、卢甘斯克)地区闹独立,最近又占据了本该两国共有的刻赤海峡。

但由于外患严重,以及西方介入和帮助,最主要是本国民众民主观念越来越成熟、民众越来越团结与奋发,乌克兰政府腐败的问题正在被逐渐解决,相伴随的,是其经济增速越来越快,后面随着政治越来越清明,必然还会加速——就如同这些年的伊拉克,经济以超过10%最高达到18%的速度增长。

政治是经济的第一推进器,反之亦然——这是互相影响和促进的关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来源:https://www.huangpucn.com/info/152308.html

标签组:[经济] [俄罗斯乌克兰] [乌克兰东部]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北约成员国

原标题:[英] P. 阿姆斯特朗、A.格林、J.哈里逊 ‖ 美国统治地位的黯然失色

【编者按】《战后资本主义大繁荣的形成和破产》一书是一部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史的专著。本书以美、英、西德、法、意、日等六个资本主义大国作为主要对象,既对它们的经济发展分别进行介绍,又加以互相比较。此外,作者也注意了国际经济关系,如这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以及它们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本书对了解和研究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史具有参考价值。这里选摘本书第十章《美国统治地位的黯然失色》,以便读者从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史的视角全面、科学地认识美国的经济、政治等情况。

译者前言

本书是一部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史的专著。作者是三位英国学者:菲益浦·阿姆斯特朗(技术变化中心的高级研究员),安得鲁·格林(剑桥基督圣体学院约经济学教师)和约翰·哈里逊(泰晤士工艺学院的经济学高级讲师)。

西方国家学者有关战后世界经济史的著作颇多。这本书是近年来出版的这类书中颇具特色和较有学术价值的著作之一。

本书以美、英、西德、法、意、日等六个资本主义大国作为主要对象,既对它们的经济发展分别进行介绍,又加以互相比较。同时,还对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作必要的概述。此外,作者也注意了国际经济关系,如这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以及它们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作者把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恢复阶段,繁荣阶段和停滞阶段。对每一阶段情况和问题的叙述,都既有较丰富的系统资料,又有一定的理论分析。

作者们参阅和引用的文献资料颇多,包括战后历年的《经济学家》等报刊、联合国的统计资料以及各国学者的大量有关著作。

作者在分析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变化时,抓住了当时的资本积累、投资、就业、工资、利润、价格、税收、利息、政府开支等各种重要因素,以及它们之问的相互联系,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科学性。

本书内容虽是经济史,但作者在说明经济发展问题时,并未局限于经济,而是把经济与当时的政治形势,特别是与各国国内的阶级斗争,工人运动,各党派动向,以及统治集团的政策等结合起来。

本书作者对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有关的重大事件,有他们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或许不够全面,不完全客观与公允,但都具有一定的论据,并非毫无根据的空谈。

总之,这本书对了解和研究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史具有参考价值。

参加本书翻译的有史敏、张迪恳、卢韦、陈其广、尚列、孙延怀,李琮负责全书译文的校订。另外,俞品根同志也为本书的翻译出版提供了许多帮助。

译者

1987年9月

作者序

本书是1945年以来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史。它并不是整个资本主义体系的历史,因为我们所注意的主要限于美国,西欧和日本。我们对经济不发达国家的考虑只涉及那些与先进国家密切相关的事件。我们相信,先进国家以它们自身的动力形成了一个类别;把世界这一重要部分40年的发展加以压缩,即使五百页的篇幅也略显不够。

我们把这个时期划分为三个明显的阶段:战后的恢复(1945-1950年),大繁荣及其崩溃(1950-1974)和大量失业的年代(1974年以后)。这三个时期不大相同的特点要求我们对其区别而论。

恢复包括了各国内部劳动与资本之间基本关系的形成,以及各国间关系的形成,这种关系也就支撑了随之而来的繁荣。第一部分详细讨论了这五年内六大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法国和日本)的发展。这一重要的、激动人心的历史时期并不广为人知,尽管对特定国家有许多优秀的著作,——我们从中吸收了很多。我们也引用了许多目击者的叙述。特别是《经济学家》杂志的报道,它表明了当时致力于向关心维护资本主义的人提供重要信息的杂志对各种事件是怎样评论的。我们的探讨大胆地超越了经济的范围,力图说明政治纲领、国际关系和其他许多问题。我们希望能够说明,繁荣的出现既不是预先注定的,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50年代和60年代的大繁荣充分炫耀了资本主义。政治上的分歧为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所淹没,无论是左翼或右翼政党都或多或少地热情接受这种意识。本书第二部分反映了这一时期政治动乱的减少,并着重说明促成繁荣的经济动为。这里,我们把先进国家看作是同一组别,而不是个别国家。为此目的,我们提供了将七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计算在一起的数据(即第一部分我们着重说明其发展的六国加上加拿大),这七国共占组成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24个国家生产的85%左右。各表中先进资本主义国家(ACCS)的总数指的就是这七个国家。在正文中有时也指经合组织的整体。但是,我们注意到了不同集团(美国、欧洲和日本)之间关系的变化,特别是美国统治地位的黯然失色和日本的崛起。表中欧洲的数字指的是西欧四大经济强国(西德、法国、意大利和英国)的总和;正文中有时也指所有西欧国家。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数字是共同体成员国的总和。

对60年代末的繁荣的开始终结,本书作了极为详尽的阐述。因为正是在这几年,由繁荣产生的那些观念——阶级冲突的完结,繁荣的永久持续——完全粉碎了。对于埋葬它们的力量和由这些力量所掀起的动乱事件,本书也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

1974年以来,资本积累步履瞒珊,大量失业卷土重来。第三部分分析了这些发展,并讨论了它们对先进国家间的关系以及对劳动和资本间关系的意义。日本被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看作是工业关系的样板,这里对它作了较详细的考察。70年代和80年代初突出的政治发展是社会民主主义意识的破灭。右翼政党采取进攻性政策以加强企业的地位,而工人政党则寻求替代方案,以保持和扩大繁荣时期获得的利益。为了简要说明这种发展,我们一方面探讨了撒切尔和里根的政第,另一方面探讨了英国工党政府(1974—1979年)和法国社会党政府(1981— )的政策。

我们力图对一些经济学术语进行解释,并且更重要的是对实际的经济机制加以说明,虽然有些章节对一些缺乏经济学知识的人来说,可能仍然是困难的。许多很重要的经济事实是用表格说明的,但读者如果感到这些表格碍事,也不妨把它们跳过去。我们也用图来说明重要的趋势。我们很少把我们的说明与其他作者的说明加以对比,即使对他们的著作我们多所引用。这并不是因为这些分歧无关紧要;对许多事件的重大争论我们都有阐述,如马歇尔援助的作用,60年代末赢利下降的原因,美国从美元的国际地位中获得的利益,政府赤字政策对维持繁荣的作用等等。但是,为数众多的有不同观点的细枝末节会使坚持说明本来已经十分复杂的事实的主要线索变得更加困难。资料来源的注指明了可以在哪里找到对立的观点。附录对我们计算的数据作了详细说明,这些数据构成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统计基础。附录也注明了第一部分所使用的统计资料的各种各样的来源。由于正文中时常提到以十亿美元为单位的出口、信贷等数额,附录中也有一个基价表。

我们是于1972年开始研究本书的课题的。当时我们正在进行一个关于“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赢利和资本积累”问题的项目。我们非常感谢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对这个项目的资助,我们也感谢牛津大学经济和统计研究所为进行这个项目提供了房间,并不断向安得鲁·格林提供研究设施。当我们进行本课题时,我们写了第一部分的初稿,其中就包含有我们对资本积累分析的看法。

在过去约两年间,当本书的大部分已完稿时,环境要求我们进行分工。安得鲁·格林对多数章节进行研究,并写出第一稿;约翰·哈里逊完成其他章节的草稿,并将全书改写成为现在的样子;菲利浦· 阿姆斯特朗收集有关赢利和资本积累的数据。最后的结果则是无休止的讨论的产物。

我们受到牛津研究所人员的巨大帮助,我们感谢赛比尔·欧文打印了几百页字迹潦草的稿子,吉连·哈利德计算表格和图表,凯赛林·费萨尔斯进行了计算,并感谢约翰·瓦特逊、多瑞因、芒吉尔、约翰·鲍威尔和阿里逊·贝特斯的出色的图书馆工作。

斯泰福·麦克唐纳研究了第19章的法国问题,温德·卡林为第一部分中德国的恢复提供了资料,并对全书广泛提出意见。在本书第12、17和18章中我们大量引用了戴维·素斯开斯有关欧洲劳资关系的著作。经过多次讨论,并考虑了博波·若瑟恩对草稿的评论,我们援用了他的许多意见,特别是第14章中有关就业问题和第16章中有关贸易问题的意见。博波·素克利夫参加了我们初期的工作,特别是恢复时期部分,并对初稿提出了详细的意见。我们非常感谢所有这些帮助,感谢许多其他对草稿的一些部分提出意见和以他种方式帮助我们的人,包括费里西泰·阿姆斯特朗,渥代克·布若斯,布恩特·哥什,马库斯·加郡托,路西·格林,泰瑞萨·黑特,斯泰文·侯夫,马克托·依托,阿兰·克拉梅,吉尔·帕特森,帕斯卡尔·配蒂特,西第欧·托苏卡,汤姆·威斯克夫和威拉·扎玛妮。

十 美国统治地位的黯然失色

贸易的增长  国际垄断寡头  美国经济的回降  国内的低积累  国外投资  

繁荣、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美元  美国获利  维持美元的代价  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

我们在第八章着重讨论了整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涨的动力。当然,在各国之间,高涨是很不平衡的,日本的积累浪潮比其他国家更为有力。这种不平衡发展的最最重要的方面是美国经济支配的削弱。本章将讨论这一过程的某些方面及其含义。

在高涨刚开始时,美国经济能力居压倒地位(见表10.1)1952年,美国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的近60%,、工人总数的33%和企业固定资产总额的一半。对1950年人均生产总水平进行的仔细研究表明,以美国为100,英国相当于55,法国为46,西德37,意大利25。美国煤炭的生产率比英国、西德高3到4倍,为法国的7倍。美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将近为英国的3倍或者西德的4倍,与日本的差距更大。1950年美国制成品的生产为西德的6倍,与日本的差距更大。1950年它出口的制成品为西德的5倍,日本的17倍。1957年世界最大的50家公司中,非美国的公司仅7家。

表10.1     美国经济的份量1950—1970年(%)

1950 1970 美国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的比重 58① 47 美国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固定资产总额的比重 52① 45 美国人均产值与其他国家比较 英国 182 166 法国 217 133 西德 270 133 意大利 400 217 美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与其他国家的比较 英国 279 285 西德 367 232 日本 —— 272② 美国占最大10国制造业产量比重 62③ 44④ 美国占世界制造业出口的比重 33 16 ①1952年 ②1953年 ③采用罗埃对日本与西德劳动生产率的比较中的估计 ④1971

资料来源 克拉维斯,表1;柏莱斯,1981,表41;勃兰森,表3.8,3.13;罗埃,表3

美国企业的优势在50年代初期比出口统计所表现出来的更占压倒地位。由于贸易竞争和货币限制特别针对美国产品,美国在西欧和日本的出口受到限制。尽管消除这些限制是美国在达成国际货币基金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协议中的首要目的,40年代贸易和支付过早开放的失败(见第四章),使采取与西欧和日本的出口能力相联系的自由化的步伐较为慎重。50年代初期由于自由贸易和支付,美国才能保证取得世界贸易的极大部分。只有使欧洲各国货币对美元进一步贬值,才能达到进出口平衡。

贸易的增长 繁荣时期贸易的扩张是罕见的。1951—1953年和1969—1971年间,世界制成品贸易量增长了349%,而同期世界生产量才增长了194%。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制成品的出口在1950-1971年间扩大了480%。在这一巨大的增长中,增长最快的部分是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贸易(见表10.2)。它们对不发达国家和对东方集团出口的增长则慢得多。

表10.2  制成品的出口1950—1971年 (按1955年价格,单位:10亿美元)

1950 1971 西欧国家之间 4.6 46.7 北美国家之间 2.5 11.7 西欧国家与北美国家之间 2.6 15.6 日本与欧洲北美国家之间 0.3 13.7 小计 10.0 87.8 世界其他地区 14.3 53.2 总计 24.3 141.0 资料来源:巴契洛等,表2.4 发达国家之间贸易扩张的结果,使在这些国家国内消费的制成品中,进口部分大大增加。特别是在欧洲各国间,“进口渗透”远远超过50年代初期的水平,而那时的水平则接近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时期非常低的水平(见表10.3),而到1971年“进口渗透”甚至超过了第一次大战前曾经达到过的可观的水平。然而,在美国,“进口渗透”的增长(全部发生在60年代)代表了本世纪以来进口制成品的第一次严重侵入。主要的出口国中,只有对日本仍然无法渗入——其制成品出口的一切不寻常的增长,都用于支付飞速增长的原料进口(见第十二章)。

表10.3    制造业的进口渗透1973—1971年①   (%)

1913 1937 1950 1963 1971 西欧 ② 13 6 6 11 17 美国 3 2 2 3 8 日本 34 11 3 4 5 ①进口占制成品生产与进口之和的%

②英国、法国、西德、意大利非加权平均

资料来源:梅泽尔斯,表6.4;巴契洛等,表3.3

作为一个整体,工业国1950—1963年间制成品进口增长的一半左右代表着本国市场进口渗透的扩大,一半反映了市场的扩大;1963—1971年间,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增长了156%,其中几乎有三分之二代表进口占本国市场比重的扩大。

促进发达国家间贸易扩大的一个重要发展是削减关税。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以后,关税壁垒的减少使贸易增长了25—35%。在欧洲自由贸易区内(由包括当时的英国在内的7个非欧洲经济共同体国家组成),降低关税壁垒造成对这些国家10—15%的额外进口。60年代后期减税的肯尼迪回合使制成品关税的平均水平降低了三分之一,机器和汽车关税降低二分之一。美国和英国过去对7%的进口商品实行的高关税率几乎全都消失了。而税率低于15%的商品(不包括农产品和燃料)占贸易总额的比重,美国从54%上升到85%,英国从37%上升到85%,欧洲经济共同体从71%上升到97%。由此而新增的进口,英国约为15%,欧洲经济共同体较少,而美国则大大超过这个百分比。

毫无疑问,进口渗透出现了一些上升,特别是50年代撤销了非关税限制,企业利用运输费用的下降和需求的迅速增长,打入新市场。但是,到60年代,削减关税对这一时期的贸易仍具有重要的影响。只有日本的市场仍然有些难以渗入。

国际垄断寡头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贸易的巨大扩张和竞争超过了每个国家或集团内部更加垄断的趋势。资料是拼凑的,但却表明集中是在稳定地(即使不是很可观)加强。美国、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日本的资料都表明最大企业在制造业生产中所占比重的增加(见图10.2)。

无论日益加强的垄断对降低国内市场竞争程度的影响有多大,在多数情况下都被进口的更大的挑战所淹没。的确,各国内部的合并运动,是对日益增强的海外竞争的一种反应。

美国经济的回降 美国利用它在战后居压倒优势的力量推动贸易的巨大增长了。但是,美国和在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从贸易繁荣得益最少的英国,贸易比重都下降了(见图10.3和表10.4)。

表10.4   出口量的年平均增长率1953—1971年

1953—1959年 1959年—1971年 英国 0.2 6.3 西德 16.9 9.2 日本 19.0 15.9 资料来源:布兰逊,表3.14 美国企业面临的基本问题是西欧和日本的竞争对手依靠低得多的工资成本(见表10.5),取得比美国高得多的资本积累逮度(见图10.4)。1955—1970年间,美国制造业固定资产总额增加了57%,西欧主要国家增加116%,日本增加约500%。把就业的增加计算在内,人均固定资产总额的增加(机械化程度提高的指标)美国为38%,西欧为87%,而日本为203%(见图10.5)。1955年美国制造业中每个就业工人的平均新投资约为西欧的1.6倍,为日本的将近5倍;到1970年美国制造业中平均每个就业工人的新投资约与西欧工业的平均数相同,比日本少三分之一。1954—1970年间,美国平均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不到一半,而日本提高了2.5倍,西欧提高了1倍。但是即使劳动生产率如此爆炸式地提高,并未使西欧和日本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到美国的水平(见图10.6)。可用于评估的资料十分杂乱,但表10.6中的估计数表明,甚至在1970年,美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优势仍超过100%。然而严峻的是,美国的老企业,在有些部门还不仅仅是老企业,愈来愈面临西欧和日本的新企业的挑战。那些新企业在技术和劳动生产率方面正逐渐接近美国的水平,而工资成本却远远低于美国。1960年,美国制造业每小时劳动成本,包括社会保险税,大约相当于西欧的3倍,相当于日本的10倍。直到1970年以前的那些年份里,尽管美国以外的国家货币工资增长快得多,西欧和日本的资本在劳动成本方面,仍拥有巨大的优势。

表10.5   制造业的小时劳动成本,1960—1970年(指数,美国=100)

1960 1970 西德 33 57 英国 34 40 日本 10 23 资料来源:G.雷,1972年,表1;1967年,表1

国内的低积累

美国的低积累率无疑是美国企业实力日益相对下降的至关重要的征兆。但是这个现象难以用低利润来解释。美国制造业是下降得最厉害的部门,其利润率(纳税前)仍高于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约50%(1955—1970年美国为28%,而其他国家为19%)。美国的高劳动成本和高劳动生产率,显然有大致相抵补的效果,使美国的利润份额与其他国家差不多,美国的产出—资本比率比其他国家高得多,表明生产组织(包括轮班工作)十分有效率。

看来,美国税收占利润总额的比重比其他有些国家稍高(在50年代中期,美国大约占三分之一,而日本约占五分之一)。这并不反映较高的国家开支。在1952-1970年期间,无论美国或其他主要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在民用和军事项目中的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都是26%。无疑美国军事开支占的比重更大些(军事支出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9.4%,而其他国家仅占3.9%),只不过它被较低的民用开支平衡了,特别是社会保障支出,在其他国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6%,而在美国仅占5.1%。无论美国资本为维持“自由世界”秩序而面对怎样的不利,它都从降低国家对工人阶级的开支中,得到了或多或少的抵补。

在任何情况下,以利润不足作为解释的因素是很说不过去的。积累较快的国家的公司,投资多于它们拥有的利润——从银行或货币市场借入其超过部分。日本公司在60年代初期借入的外来资金占它们投资的40%以上;法国借入了它们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西德公司也差不多。但是,美国公司再投资的总额仅相当于它们的利润额。无疑它们能够借入更多资金,使其固定资本总额扩大得更快。如果它们这样做了,生产能力的利用就会更为充分,这反过来又会使公司的利润增加(从1957年到1963年,制造业生产能力利用率平均仅为80.5%,比1966年达到的高峰低将近12%)。

为什么美国公司没有能取得更高的投资率?也许部分的答案寓于这样的事实中,即二次大战前和战争期间开发的新技术,有许多已经体现在固定资产中了。现有的技术不能提供足够的新机会,相反在西欧和日本,落后的技术和低工资相结合,为实行有利可图的现代化提供了很大的余地。但是即使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较少这一点可以作为解释投资率低的某种原因,然而如果美国企业觉得它自己受到了更多的压力,它还是能够作出更大的努力去改进技术的。在60年代初期,美国支出了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2.75%的费用,用于研究和开发,而当时欧洲大陆和日本仅为1.5—2%。但是美国研究与开发费用的一半左右由联邦政府提供,而其支出的80%用于宇航和军事目的。的确,那些从研究与开发费用中得益最多的部门(宇航、电子),确实有效地保持了世界领先的地位。其他部门,如钢铁和汽车业就显得过于自满了。

所有这些表明,美国企业缺少竞争压力的感觉,这对于它优势地位的丧失,起了重要的作用。美国工业结构由少数公司支配的状况,可能比日本或整个欧洲经济共同体更甚。但这最多也只是一种表明企业行为方式的粗略的指标。工业由非常少的巨型企业统治,可能会引起残酷的竞争;这些少数企业可能象日本那样,以很高的投资率进行投资。美国比较稳定的寡头统治结构,可能会培养出一种自鸣得意的情绪。几乎从零开始重建它们在世界市场地位的日本和西德资本家是不会有这种情绪的。

一旦走上低积累的道路,就有一种强大的止步不前的趋势。工资的缓慢提高对于废弃旧工厂、代之以新企业的压力很弱。相反,迅速积累,就象在日本发生的那样,使每个企业都受到强制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面对着实际工资成本的迅速提高,不能迅速地积累就要招致灾难。看来美国企业已固定在低积累的模式之中,甚至在60年代,当掀起了日益高涨的竞争浪潮时,也难以摆脱这种状况,这对美国本国市场有明显的影响。

国外投资

虽然国内投资停滞,美国企业为了利用欧洲有利可图的投资的可能性,掀起了一个海外投资浪潮。美国海外直接投资的账面总额,从1950年的120亿美元上升到1970年的780亿美元。为了取得廉价劳动力和避开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以后的关税,美国在欧洲制造业的投资迅猛增长,从1950年的10亿美元上升到1970年的140亿美元。

关于人们所说的这种“美国的挑战”,有三个方面需要强调。首先,对整个美国企业来说,它并不是一个重要的投资出路。以1956—1970年期间来说,如果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全部投入美国国内,私人投资总额也只能增加4%左右。其次,这些国外投资的资金并不是由本国利润提供的;在同期内,美国企业从它过去的海外投资中所获利润大致相当于流向海外资本额的1.25倍。当美国的直接投资从拉美(占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比重从1955年的占38%降到1970年的占19%)转向欧洲(占美国对外投资的比重从15%上升到31%),从采矿业和石油业转向制造业(1950年制造业投资占美国对外投资的32%,1970年为41%)时,平均地说,美国的海外投资是靠它本身利润的再投资。

其三,虽然海外投资对整个美国企业并不特别重要,但对于大跨国公司却重要得多。在1957-1965年期间,美国制造业海外子公司的额外销售,估计占生产增长总额的13%(增加的出口对生产的增长无足轻重,仅占2%)。以大型美国公司为例,其海外子公司增加的生产占公司增加的销售额的29%。到1966年,海外子公司销售额占公司销售额的20%。1972年,美国多国公司生产的大约22.5%是在海外生产的。同年,据报导,石油、办公和摄象设备的多国公司(主要是美国的)的海外生产所占比重分别为58%,41%和37%。

打入迅速扩大的欧洲市场这一事实,毫无疑问有助于美国大公司抵补国内增长缓慢的某些后果。然而,它们仍然比来自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日本的竞争对手的增长慢得多,甚至在最重要的高科研密集部门也是如此(见表10.6)。这使美国大公司对其他国家公司的优势地位受到削弱。在1957年,100个最大公司中有74个属于美国,到1972年只有53个了。1962年最大的100家美国公司的销售额几乎为另外100家非美国最大公司销售额的2倍,到1972年,前者只比后者多40%。由于美国公司通常是最大的公司,它们销售额增长的放慢便导致了有关部门集中程度的下降(集中程度以最大的3个公司销售额占最大的20个公司销售额的比重来衡量)。在16个部门中有11个部门集中率下降,反映了西欧和日本公司开始在规模上赶上美国公司,从而增强了竞争程度。以汽车为例,1962年最大的3家美国生产者占20家最大汽车生产者销售额的67.5%;到1972年这一比重降为58.1%。1957年最大的8 家美国汽车公司销售额为其最大的3家竞争对手销售额的11.9倍,到1972年其差距为4.2倍。钢铁部门的这个比率从4.7倍降到0.9倍。

表10.6  最大公司销售额的增长,1962—1972年

(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日本公司的增长超过美国公司增长的%)

欧洲经济共同体 日本 高科研密集部门 29 71 其中电子部门 19 50 中等科研密集部门 27 158 其中汽车部门 51 218 低科研密集部门 7 68 其中纺织部门 11 57 所有的大公司 26 106 资料来源;邓宁和皮斯,表5.5 正如汽车业的例子所说明的,美国大型公司虽然受到了挤压,但并未被扼杀。迟至1977年,在航空和宇航、办公设备(包括计算机)、科学和摄影设备制造业中5家最大的公司仍然是美国的。同样,在造纸和木材加工工业中最大的4家公司、车辆制造部门中最大的3家公司电子和橡胶部门中最大的2家公司、石油部门、工业设备和食品部门各5家最大公司中的3家,也都是美国的公司。

繁荣、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美元

美国资本地位的下降是繁荣时期最重要的发展之一。正是由于美元登上了世界货币制度中心的最高地位,成了美国在战后的支配地位的象征,因而美元的削弱也就象征着美国实力的销蚀。

1944年在布雷顿森林主要由美国建立起来的国际金融制度(见第三章),并不是立刻就完全得到实施的。的确,直到50年代后期,出于贸易的需要,多数欧洲货币都能完全兑换时,这项制度才得以充分实施。只是从此以后,欧洲企业才完全自由地使用其本国货币去购买美元,以便支付进口;而对资本流动的控制仍然广泛地存在。然而,可兑换货币之间愈来愈广泛地采用固定汇率制度,无疑有助于贸易的大大扩展。这种扩展实际地发生了。可是,布雷顿森林制度的全盛期是很短的。随着60年代时间的推移,该制度的根本弱点显露了出来,它集中表现在美元的正反两方面作用上。各种试图修补这个制度的尝试都失败了。在繁荣的最后危机阶段(见第十三章),出现了巨大的金融动荡。布雷顿森林结构终于被摈弃。

至少从1947年起可以看出,战后时期美国企业和金融的总的利益在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必须迅速地扩张,以便为美国商品和资本提供尽可能敞开的通道。布雷顿森林制度在作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扩张的结构和为美国出口和资本提供尽可能畅通的渠道两方面,都作了很大贡献,因而只能认为它是成功的。但还有一个微妙的问题,即关于美国获得这些通道的条件。当美元在某些方面被摆到特权地位时,正是这个制度的实行,使美国企业愈来愈难于利用它所提供的机会的全部利益。

美元是布雷顿森林制度的关键。不仅其他货币的币值有效地钉住美元(形式上是钉住黄金),而且美元还不得不成为其他国家官方储备的很大部分。这是因为黄金的生产(按35美元一盎司的固定价格)不足以供应它在工业上和货币上的需求。但也许更重要的是,其他国家发现美元并不象黄金那么好,只是当他们持有美元可以获利时,才觉得它比黄金好。在50年代,黄金产量的大约五分之三进入了官方储备。但当时的黄金储备总额只增加了17%。同一时期由这些储备所支持的商品和劳务贸易额却增长了一倍多。在60年代黄金产量较高的年份中(1965年最高),作为储备的黄金远不及产量的10%,使储备的增长还不到3%。在50年代,各国为支持其迅速发展的贸易而积累的追加储备,大部分是由美元构成的。而在60年代,黄金的份额也是无足轻重的。

美国获利

其他国家依靠美国向它们提供所需的美元来增加其储备的这种情况,把美国放到了一个十分特殊的地位。因为只有美国用对外支出超过收入的办法给其他国家提供美元,其他国家才能积累储备。美国正是这样做的。

美国所有的赤字都不是贸易赤字的结果(1950—1967年美国商品贸易盈余达700亿美元)。利息和红利的净收入又有600亿美元。但是政府的海外支出(贷款、赠款和军事支出)以及资本输出超过了这些盈余,结果,黄金和美元流往外国中央银行达300亿美元。直到50年代后期,各国对美元的流入一般是欢迎的,因为它缓和了早期的美元短缺。然而外国掌握的美元数量(美元负债)的增加和美国黄金储量的下降(8年中减少75亿美元)结合在一起,使美国黄金储备到1968年已难以偿付外国储备中美元数额的10%。随着这个比率的下降,美元对黄金的可兑换性愈来愈脆弱,直到最终崩溃(见表10.7)。

表10.7   美国国际收支平衡,1950—1967年

(10亿美元) 1950—1959年 1960—1967年 商品贸易 29.3 39.6 劳务和汇款 -5.3 -8.5 净军事转移 -23.1 -20.5 美国政府赠与(不包括军事) -20.5 -14.8 净利息和红利收入 25.5 36.5 经常项目均衡 6.0 32.3 直接投资(净) -17.2 -27.9 股票和债券投资(净) -3.7 -6.4 政府贷款 -4.1 -10.6 长期资本 -25.0 -44.9 经常项目与长期资本平衡 -19.0 -12.6 外国私人掌握的美元 1.5 -2.8 提高资金来源: 外国官方储备掌握的没有 13.0 8.1 美国储备的下降 4.5 6.7 (其中黄金储备) (5.1) -7.4 ①包括净短期资本。②不包括美国对外国私人的流动债务。③包括美国对外国私人的流动债务。

资料来源:《美国现代商业概览》1975年6月,1972年10月

在考虑事情如何发展之前,首先弄清这一制度对谁有利是重要的。乍看起来似乎很清楚,它使美国得益。它不是可以简单地通过印钞票来购买外国企业(1950—1967年购买企业价值达450亿美元),或对外国政府进行贷款和赠款,或支付国外的军事开支吗?它不是用毫无价值的纸片在购买企业和对国外施加影响吗?

这样一种招致戴高乐从左的方面对美国进行批评的说明,是过于简单化了。首先,美国的国际收支赤字并不完全靠美元纸币弥补;接受美元的外国中央银行在纽约货币市场按现行利率进行投资。这意味着美国实际上是在向国外借钱,尽管众所周知当时支付的实际利率较低(按财政部的纪录,1960—1966年间,扣除通货膨胀影响后,实际利率为1.5%)。美国,或者更确切地说,美国资本,显然能够获利;如果它能按1.5%的利率借入资本,在欧洲建立或购买企业,并在那里能获得大得多的利润率的话。但是美国企业向欧洲和其他地方进行那么多投资的原因并不是由于美国能向外国中央银行借钱来填补国际收支赤字。它们的对外投资是基于它们在世界市场上的垄断地位,依靠能使其投资夺得海外市场吸引力的技术诀窍、制造技术和产品的竞争优势。如果美国不能平衡赤字,以便为对外投资提供资金,那就只能采取降低美元价值、提高出口竞争能力的方法,取得足够的贸易盈余,为对外投资提供资金。正象欧洲和日本反对美元对其货币的贬值所表明的那样,如果美国通过贸易盈余来为它的资本外流提供资金的话,欧洲和日本看来将要损失更多。对美国的实际反对意见是与美国在国外的活动,而不是与其筹集资金相关的。简而言之,说美国是在滥用它的金融地位,也就等于是说美国的竞争是“不公平”的,而不是有效的。

欧洲实际的怨言是,美国金融力量将资金吸引到纽约,而美国的工业力量则强大到足以在海外成功地组织大规模的生产。阻碍法国或德国公司以美国公司所享有的同样条件在欧洲或美国借款,并用这些钱去购买欧洲或甚至是美国的企业的原因,是它们在金融和工业上的软弱无力,而不是欧洲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谴责美国滥用(而不是简单地使用)它的地位,只不过在一点上有些份量,即美国对外国中央银行施加压力,迫使他们不要将过多的美元兑成黄金。这种压力在1960年以缓和的方式开始。那时由于人们开始害怕美元可能“不如黄金那么好”(就是说,黄金价格固定),黄金市场便发生了一些投机活动。对此,美国非正式地要求它的伙伴们运用自己的权力,限制美元兑换黄金。到第二年,美国和其他主要国家建立了“黄金总库”,不仅由美国,而且由所有这些国家提供黄金,以期稳定私人黄金市场。

由于美元兑换黄金在60年代崩溃了,美国加紧对外国中央银行施加压力,要它们不要参与黄金需求方面的私人投机;1967年西德发表正式声明,答应不将它的美元兑换黄金,许多其他国家,除法国是显著的例外,也都明白地发表了同样的非正式声明。最后,在1968年,由于私人投机压力增大,“黄金总库”解散(实际上它已经枯竭)。允许黄金私人市场自己决定价格水平。表面上美国仍然抱着那个虚构的幻想不放,即官方握有的美元仍按35美元一盎司的老价格兑换黄金,同时通知其他中央银行,如果他们试图从中取利,这一比价就会立刻被撤销。

尽管为了维持美元地位,施加了这一切压力,但美国依靠自己的能力所得来弥补赤字的程度,看来是有限的。这种利得要表现在国外投资利润的收益中。然而1960—1967年间,从国外所得的利息、利润和红利的数量(净支付额)仅从34亿美元增加到53亿美元。这一增加的大部分,在任何情况下,代表了投资收益。这些投资是美国以对外贸易的盈余收入进行投资“赚来”的。由于靠其“特权”地位而能廉价地借款和进行有利的国外投资而增加的部分较小,剩下的部分就得靠对外国中央银行施加压力来提供筹资。

维持美元的代价 此外,美国维持美元价值,不是指对黄金比价,而是指对其他货币的比价,这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在60年代,美国商品贸易的盈余不再增长,到1968年实际上已没有什么盈余,而美国企业对外投资额却不断上升。以比较成本来表示,美国的竞争能力在60年代几乎没有变化。但是当欧洲和日本企业将其注意力转向美国市场时,它们相对低的工资成本使它们得以大举入侵。同时这种低工资成本和日益扩大的欧洲市场又刺激美国对外投资水平不断增长。美国开始从国外购买比它自己在1959年出口多得多的消费品,到1969年贸易赤字为40亿美元;1968年汽车贸易已出现赤字。仅仅在资本货和化工制品方面的贸易盈余有增长——二者合计盈余额在1959—1969年间从50亿美元增加到110亿美元。较低的汇率将导致美国出口和替代进口的竞争能力与赢利能力的提高。如果货币工资没有增长,工人的实际工资就会下降。问题是,美元贬值会不会危及纽约作为金融中心的地位。当然,以限制资本外流来保护美元,被认为是值得的。1963年实施的一项利息均衡税被用于降低对外国债券和股份的购买。1965年美国银行削减了对外国人的贷款。1968年美国多国公司被要求增加从国外筹集资金,以进行其海外投资。美元还能被保护多久,以及从美国资本的利益出发,它实际上能做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紧接而来的危机。这猛烈地改变了美元在国际货币制度中的作用和美元与其他货币之间的关系。

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

在60年代末期,即使美国国际收支没有恶化,国际货币制度的某些重要改革也不可避免。基本的矛盾是,恰恰由于世界其他国家得到了对外的清偿能力(积蓄了美元)而破坏了国际清偿能力(通过减少对美元的黄金支持)。禁止各国中央银行将美元兑现黄金,制止了诺克斯堡[诺克斯堡:美国国家黄金储备库所在地——译者注]的黄金库存总额的下降,但却使美元负债上升。美国从海外货币当局长期借款的一切具有创造性的形式,仅仅改变了负借的形式,只能是权宜之计。增加美元的黄金支持的唯一途径是提高黄金价格。这一举动将使储存在诺克斯堡的黄金值更多的美元,从而改善对美元的支持;将使其他中央银行的黄金储备值更多的美元,促使那些银行积累更多的可赚取利息的美元储备;将使黄金生产受到刺激,使私人需求减少(因为工业部门将设法节约黄金的使用,投机者得到其利润)从而使各国得以将更多的黄金吸收进储备中。

美国的近期代价将具有政治性,主要得益者是大产金国——南非和苏联——以及那些过去用购入黄金、抛售美元的办法从事投机的人。更重要的是,不能保证一次一劳永逸的黄金提价(通常认为要涨价l倍)就足够了。如果唯一的问题是黄金价格问题,即战前固定下来的一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的价格,由于战争期间的通货膨胀而必须进行调整,以保证黄金的充分供应,那么将金价提高1倍,也许就能达到目的。的确,当时美国通货膨胀率非常低。1952—1967年间,美国批发物价每年只上升0.8%。由于其他货币与美元的比价是固定的,也就限制了其他地方的通货膨胀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的平均出口价格每年只上涨0.9%。所以,黄金储备不足是由于贸易量的提高,而不是由于价格上升造成的。但是,到60年代末期,起初由于实行凯恩斯主义措施,然后又由于越南战争而出现的美国的繁荣,严重地威胁着美国物价的稳定。1967—1970年间,美国批发价格每年上涨3.3%。通货膨胀按这样的速度继续下去,将会使整个问题再度发生,即按新的固定价格,黄金库存的价值相对于增长的贸易额来说又将不够了,而利用黄金价格进一步提高而进行的抛售美元的投机,则会变本加厉(因为这已在早先被证明是有利可图的)。只有使美国的物价重新稳定,才能使一次完成的提高金价起作用,而现在从提高金价的行动中看不到任何这种苗头(的确,黄金对美元的支持的改善将减轻美国政府必需为保卫美元而维持价格稳定的压力)。否则黄金价格的提高似乎是继续支持美元在国际货币制度中的地位的一种保证,而美元地位总是处在由于美元相对于黄金的价值下跌而更加受轻视的威胁中。因为这些原因,美国在60年代后期坚持反对提高黄金的官价。

看来在60年代已经没有可能通过调整金价来保证有足够的黄金流入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储备。在当时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工业需求、投机和货币需求之间大概从来就没能达到平衡。在试图适当运用价格机制(黄金价格)来稳定货币制度的另一端,提出了多种有意识地创造国际货币的计划。这种国际货币肯定将补充或替代黄金或甚至美元的作用,而成为国际储备的一部分。到60年代中期,美国政府开始对这样一种计划感兴趣,也许是由于它认识到,为了保护诺克斯堡的黄金,除了施加压力外,还需要有更能持久的办法。于1968年通过并于1970年实行的特别提款权制度,在国际货币基金账户上给各国以贷款。这种特别提款权以黄金定值,收取1.5%的利息,供借款国用于国际收支赤字的结算。这种“纸黄金”是想用增加储备中的实际黄金量的办法,为美元降温。获得特别提款权的供给,不会受工业需求变化、苏联黄金销售或投机的干扰。其最初的安排(8年内95亿美元)是希望在停止美元流动的情况下,提供一个合理的储备增长。它看来似乎是国际合作和理性的胜利。就象我们将要看到的,这个胜利是短命的(见第十二章)。在随后发生的混乱中可以愈来愈明显地看出,美国资本虽然被削弱了,但决非没有能力保卫它的利益。

来源:[英] P.阿姆斯特朗,A.格林 J.哈里逊:《战后资本主义大繁荣的形成和破产》,史敏、张迪恳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来源:https://www.huangpucn.com/info/152309.html

标签组:[经济学] [投资] [资本主义制度] [国家经济]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国家部门] [国际黄金

JPG,550x545,231KB,253_249

F注资前10强1960-2010年人均GDP变化图-图文 G20峰会IMF注资前

JPG,580x278,231KB,521_250

全球人均GDP的增长图表,中国的数据是亮点

JPG,661x438,231KB,377_250

015年,中国人均GDP领先前苏联地区25 讨论畅谈

JPG,358x332,129KB,358_332

中国人均收入世界排名大曝光 与GDP不成比例

JPG,500x716,134KB,250_359

卢森堡人均GDP增速

JPG,750x1137,231KB,250_380

1960 2015年印度尼西亚历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及人均GDP一览表

JPG,661x424,231KB,661_424

2015年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GDP和人均GDP一览

JPG,539x600,231KB,250_278

注资前10强的人均GDP

JPG,560x239,231KB,585_249

1960 2015年中国人均GDP及增速

JPG,900x600,234KB,381_254

2012年沪人均GDP

JPG,595x367,174KB,405_250

st 提供全球人均GDP大致状况图表

JPG,440x341,231KB,322_250

ogle提供的1960到2009全球主要国家人均GDP的增长图表,令人震

JPG,500x289,128KB,432_250

穷的十个国家 人均GDP仅0.1美元

JPG,544x309,128KB,441_250

保加利亚前苏联阵营的国家-被中国人均GDP越甩越远的国家 知道几个

JPG,1358x640,231KB,529_250

查了一下前苏联的几个加盟国1960 2008的人均预期寿命曲线

JPG,1330x640,231KB,521_250

查了一下前苏联的几个加盟国1960 2008的人均预期寿命曲线

JPG,352x498,128KB,250_353

GDP为253美元,韩国仅为82美元,不足朝鲜的1 海阔天空论坛

JPG,776x1000,159KB,250_322

后 东欧和 前苏联诸国的 人均 GDP 情况及在世界的排名,天朝也有

JPG,412x232,129KB,444_250

st 提供全球人均GDP大致状况图表

JPG,452x597,231KB,270_357

从世界人均GDP排名来比较种族 宗教 制度和文化的优劣

JPG,640x717,231KB,250_280

你相信么 古巴人均GDP接近中国高达7000美元

JPG,440x293,151KB,375_250

好好看看 中国人均收入 GDP 教育 卫生世界排名

JPG,899x556,232KB,404_250

朝鲜人均年收入1800美元 为亚洲贫穷国家

JPG,415x350,231KB,295_250

俄罗斯人均购买力欧洲第二 发微博者公开致歉

JPG,600x725,134KB,250_302

一穷国人均GDP只有500元, 却给中国地震捐款4万

共3页上一页123下一页 下一篇:2016年中国gdp_2016年中国gdp增长图_1952年中国gdp 上一篇:东盟各国人均gdp_葡萄牙的人均gdp_1960各国人均gdp

本文来源:https://www.huangpucn.com/info/152310.html

标签组:[苏联

算了本人还是把另外一个帖子中抽吹嘘台湾人均GDP两万多美元的无脑台吹的文字稍加改动再发表到整个帖子中吧。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所谓台湾所谓名义超过两万美元的人均GDP早在N年前的台版就已经被人扒出灌水造假的事实,而且还是台湾媒体自己首先爆料扒出来的。附打脸链接:台湾媒体专题报道截图--图解台湾虚假GDP的真相_台湾风云_论坛_天涯社区

当然也许有人说这是蓝营媒体在故意造谣污蔑台湾当局,但很遗憾这个观点在台湾不分蓝绿早就成为社会共识了。至于所谓人均一万元RMB的工资就更是梦呓而已。殊不知现在整个台湾社会讨论的最多的就是所谓22K低薪问题。既然@魔王还有在@在贵州吃腊肉等高人已经科普过了笔者就不需要浪费笔墨进行叙述了。(附链接:台湾大学生在薪水低至22k新台币情况下,为何一周休一天都成问题?台湾如何从宝岛沦为低薪鬼岛的?)

也就是说这位仁兄眼中所谓的台湾官方权威数字其实有相当部分是将台商在岛外投资(主要在大陆)产生的GNP通过偷梁换柱的方式算在自己头上。这与今天一些果粉公知将太君侵占东北期间在“伪满洲国”投资产生的钢产量算在民国头上给同期民国的所谓黄金十年贴金的做法可谓异曲同工。至于海外部分占目前台湾官方公布GDP数字比例有多大,有40%到60%不等。当然即使将这部分扣除,台湾名义人均GDP仍然超过一万美元,但这是否意味着台湾人均GDP数字就能如实反映台湾真实经济发展水平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在这里笔者不能不纠正大家一个认知误区,那就是现在不少网友一提到比较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往往习惯性拿人均GDP这个指标作为衡量标准。但实际上这种指标并不适合用来作为尺子衡量不同经济体发展水平的横向对比。即使排除蓄意造假,还有偷税漏税等因素造成的统计不给力等主观因素,GDP数字的高低至少会受两大因素制约。

一个是GDP统计方式,统计内容还有口径至今在世界范围内并无统一标准。同一种数据在不同的统计标准或者口径下数值往往能有很大差异。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国产太行发动机按国军标推比7.5,AL31F按俄军标推比8.1。如果按照那位

@抱着西瓜冲锋

不动脑子想当然的仁兄的理解,大家肯定认为AL31F推比比太行高,但事实却是如果AL31F发动机按参考西方标准的国军标来进行对比的话,那么AL31F推比则只有6.9左右。

还有与之类似的案例就是近年来被国内无良媒体,砖家吹捧的一代航展明星表演机SU35战斗机使用的雪豹E无源阵雷达,经常看国际军事新闻的军迷朋友都知道这么一个数据,那就是按照俄方的宣传,雪豹E无源阵火控雷达对RCS3米2目标探测距离高达400公里,可以媲美小型预警机,比美国F22猛禽战机使用的APG77有源阵雷达要优越得多。但是他们不会告诉广大读者的是,这个探测指标实际上要在“瞪眼”模式下才能实现(附链接:用搜索雷达方程算算雪豹E在各种扫描范围下工作的探测威力-空军版-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

)。在正常模式下实际探测距离不足150公里,连国产歼11B使用的末代机扫雷达都不如。

https://lt.cjdby.net/thread-2090663-1-1.html

而中国与世界主流GDP统计方式还有口径的差异实际上要比笔者列举的这两个案例要大得多。这一点在网上早就讨论过,如果西方国家按照中国的标准进行统计标准进行统计的话,其规模相比其官方公布的数字恐怕至少要砍一半。不客气的说,如果按照中国GDP的统计规则,包括四小龙还有欧美国家在内的一票所谓发达经济体的GDP无一例外是标准的注水猪肉,美国佬光耍耍嘴皮子就能创造出比中国钢铁,汽车两大行业总和还要高的GDP的能耐确实无人能及(http://www.shszx.gov.cn/node2/node4810/node4851/zhxw/u1ai58839.html),当然也不仅仅是律师行业,像什么房租还有三公消费,维稳费用之类在美国也是要算GDP的,更不要说卖淫嫖娼贩毒之类犯罪活动一样早在N年前就已经纳入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纳入GDP统计之中(http://finance.sina.com.cn/world/gjjj/20140530/100119277015.shtml)。尤其是奥观海2013年推出GDP新核算方法增加GDP数字的做法更是被不少网友耻笑为“统计强国”之举(附链接: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841029-1.shtml),其自欺欺人程度完全不输委员长的地图开疆。如果此事是TG干的,恐怕早就被各路公知口诛笔伐称其为祸国殃民之举了。因此严格意义上说中国大陆的GDP数字是不能与世界其他地方的GDP数字进行横向比较的。

当然除了所谓统计口径,标准外还有一个因素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GDP数字(按美元计价)的高低,那就是汇率。不知大家还记不记得国观一个非常经典的鞭尸贴《驳雪亮军刀203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论》,今人都知道在该贴发表五年后无论是雪亮军刀还是海木石本人都被现实狠狠打脸。但笔者相信恐怕他们本人都未必清楚中国何以能提前二十年实现GDP超日的壮举的奥秘在什么地方。在这里笔者把下面这张RMB汇率变化表

以及快易理财网的《中国历年人均GDP数据》链接提供出来让大家对比着看就知道了。附链接:http://www.kuaiyilicai.com/stats/global/yearly_per_country/g_gdp_per_capita/chn.html

通过对上述两段材料对照分析就会发现,在RMB汇率大致平稳的时候,人均GDP翻一番差不多要七八年时间,但是在2005年后开始升值的时候人均GDP翻一番的时间明显缩短,差不多三四年就能翻一番了。如果没有RMB汇率升值的“东风”,笔者相信海木石还真不至于落了个沦为笑柄的可悲下场。
  如果大家有兴趣再结合台湾历年人均GDP数据(提供链接: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817/15/619937_46709034.shtml)也会看到相似的情形,那就是在日本广场协议之前,台湾1980年人均GDP2000多美元(当然记得台版某位高人就认为此时台币汇率就已经有些严重虚高了),到了1985年不过3000美元出头,但是在1985年之后一样是不到三年时间就差不多翻一番。其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的时间19992年刚好对应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的时间点。这显然不是简单的巧合。原因再简单不过了,因为在广场协议后,美国多次以台当局人为操纵汇率为由,威胁使用其“综合贸易法案第301条款”,逼迫台当局放宽汇率管制,让新台币升值,以减少对美贸易顺差。台币汇率由1985年的39.4元猛升到1987年的28.5元。

而此时大陆RMB汇率从改革开放后则是往低走的。此消彼长之下,至今被不少台湾人津津乐道的所谓台湾1990年GDP一度占大陆GDP45%以及1992年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的壮举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才得以实现的。于是“水涨船高”之下台湾收入水平相应达到同期大陆二三十倍,加之开放早于大陆,因此消费得以走在大陆前边,表现在娱乐行业就是台湾流行文化对大陆的单方面碾压。但问题是这对当时的台湾经济来说是件好事吗?如果按照那位不动脑子想当然的@抱着西瓜冲锋的FQ思维,相信相当部分人看到笔者问的这个问题一定会以这样嗤之以鼻的口吻说道:怎么不是好事了?那个年代随便一个台湾人到大陆就是大款,那个时代要是哪家有个台湾亲戚那都是脸上有光的事情,对了不是有网友提过1999年台湾是有一个开西饼店的小老板来青岛投资,随手就可以在东部高档社区里买套房子当落脚点吗?至于台商台干轻松在大陆包二奶就不用说了,台湾人对大陆的优越感就是那个时候建立起来的呀。怎么到你眼中成坏事了。

当然普通人这么想倒也无可厚非,但是大家要是坐到当时台湾当局最高领导人的位子上,可就高兴不起了。如果诸位真的有机会坐到90年代台湾当局最高领导人岩里政男的位置上,相信大家很快就会对“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这句话会有非常深刻的认知了。因为大家从来就没思考这样一个深层次问题,那就是当时台湾真实经济发展水平真的允许他们在同期贫穷落后的大陆面前长期这样轻松炫富秀优越感吗?

众所周知,从2008年两岸正式开放三通至今已经十年时间了,大陆游客赴台旅游早就已经不是新闻。那么笔者就不妨直接引用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位大陆游客2012年发表的《想象的祖国》一文中的文字让大家直观感受一下上世纪90年代那个GDP能占大陆45%的台湾的庐山真面目吧:

 “.....到台北桃园机场是下午,湿热得很。

  在大巴上,中年导游介绍台湾现在有两千三百万人,其中大约两百万人如今在大陆做生意。我忽然想到,1949年,徙台湾的大陆人,似乎恰好也是两百万。当年投奔台湾的人,满心前途未卜,可恐怕怎么也想不到如今会以这样的方式回来。

  导游又说:“大家往窗外看哦,这就是台北。那很多人会说嘞,本来以为台北会很繁荣,一看嘞,诶?!怎么这么会破~~”

  车窗的外台北,的确是旧旧破破的样子。建筑不高,灰灰矮矮,街上一批批骑摩托车的人穿行,感觉有点像80年代的中国大陆,或者是内陆的一个被遗忘的二三线小城市。.....”

  相信看到这段文字的时候绝大部分吃瓜群众的反应应该是彻底傻眼了,因为从这段文字描述的字里行间看,尤其是“车窗外的台北,的确是旧旧破破的样子。建筑不高,灰灰矮矮,街上一批批骑摩托车的人穿行,感觉有点像80年代的中国大陆,或者是内陆的一个被遗忘的二三线小城市”这段细节描述怎么看都没办法让大家把台湾和昔日“四小龙之首”,“钱淹脚目”之类高大上的字眼联系在里面。说句稍微夸张点的话,相信绝大部分赴台旅游的大陆游客到台湾之前要是只看台湾官方提供的GDP数据可能以为它是“张榕容”。

要知道这篇被收录在在《新周刊》出版的《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专题合集中的文章作者还不是什么一般大陆游客,而是一位在多数大陆网民心中节操与韩二一个水平线上的女公知。虽然像大陆八十年代从文字描述上看似乎夸张了点,但我们确实没有理由认为她是在故意贬低台湾。最发达的台北在在这位宣扬“台湾最美风景是人”的女公知眼中形象尚且如此杯具,台湾其他县市自然可想而知。

当然如果大家非要认为这段文字是某位拿中宣部黑钱的五毛故意抹黑台湾也无妨。前年不是有一位名叫土井九郎的日本摄影师在自己脸书上公布了自己在1979年到1984年(这个时间段刚好是笔者学生时代喜欢过的台湾偶像剧女星出生的时间段,其中就包括前段时间依靠《歌手》再次翻红的张韶涵)拍摄的一组反映当时台湾真实发展面貌的珍贵历史照片吗?在这里笔者就不妨以这位被不少台湾网友感激找回儿时美好回忆的日本老人的视角随便抽取几张照片领略一下那个号称台湾经济腾飞时代的风采吧....

如果不看出处的话,相信这些照片能够让70,80后们产生一种莫名亲切感。与最近三四十年间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大陆不同的是,今天的台湾基本面貌与土井九郎拍这些珍贵历史照片那会其实并没有太大区别,不夸张的说,对于有过赴台旅游经历的大陆游客来说,让他们相信这些照片是昨天拍的也不算太夸张。从上述照片透露的各种细节看,按最乐观的估计,台湾当时经济发展水平顶多领先大陆十年,大致对应八十年代上海,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九十年代一般县城的发展水准。诚然,如果撇开所谓四小龙,“钱淹脚目”之类宣传光环不论,笔者认为此时台湾经济发展水平按八九十年代大陆标准还算是相当不错的。但既然台湾自己一开始就将自己定位为发达经济体,那笔者只能在这里遗憾的表示:如果按照国际标准,此时的台湾则直接可以定义为大号贫民窟了(【国外台湾】老外到台湾旅游嫌市容丑,网上PO影片:像平民窟。

相信绝大多数人看到这组珍贵历史照片之后肯定觉得当时台湾GDP数字太假了。要知道在今天大陆经济已经NB到甚至一些大家传统印象中所谓老少边穷省份都对高楼大厦,汽车还有高铁之类见怪不怪,以至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2016年总统竞选期间都不得不当着国内红脖子选民们的面以第三世界国家元首自居(http://bbs.tianya.cn/post-333-853864-1.shtml)的的情况下,最近几年其人均GDP也不过八九千美元左右。而号称国际大都市人口规模与台湾相差无几的魔都虽然已经NB到前几年能被美国好莱坞导演相中在自己拍的电影中冒充未来洛杉矶(https://www.guancha.cn/Celebrity/2014_04_04_219618.shtml),其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也不过是2010年举办世博会之后的事了。毫无疑问,要是以大陆为参照物,上世纪九十年代台湾GDP一度占大陆45%还有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的数据肯定严重灌水了。当然如果大家觉得非要拿今天大陆做参照物对台湾太不公平的话,那么笔者不妨引用前年马督工在观察者网发表的《为何台湾的摩托车那么多》一文中的一段描述台湾,日本人均GDP同样达到一万美元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文字就能说明问题了。

“日本80年代到现在的发展历程证明,在人均GDP达到一万美元左右,居民开始全面工业化的时候,摩托车就开始逐渐退出居民日常生活,被轿车或发达的公共交通取代。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东南亚大多数国家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马来西亚现在人均GDP一万美元左右,大概相当于80年代日本的一半左右),基建水平则远低于当年的日本,出现满街摩托车的局面并不奇怪。但台湾已经早早地超越了这个阶段——1992年台湾人均GDP已经超过一万美元,比日本落后不到10年。五年前的2011年,台湾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就算考虑到通胀因素也超越了80年代日本水平,这样一个地区不仅没有出现摩托车退潮的场面,反而和1986年一样,牢牢坐稳了“全球摩托车最密集地区”的称号,这一点倒的确是个异数,很不符合大陆游客对“发达省份”的预期。

  在台湾,摩托车也被称为机车,台湾人爱以机车代步,摩托车密度为世界第一,成为台湾人最具代表性的国民交通工具。台湾2300多万人口中,摩托车超过1500万辆,平均 1.5人一辆,也算是台湾的另类特产。机车不仅方便、便宜、容易停车,还可以全年使用。对台湾人来说机车就是移动的家,又像一块可以飞的地毯,带他们通往回家的路和梦想的彼岸。”

  很明显,即使是以八十年代的日本为参照物,台湾上世纪九十年代名义超过一万美元的人均GDP数字也是不折不扣的注水猪肉(而且那时候的美元要比今天值钱多了)。虽然督工在原文其实已经非常尽力在维护某些人心目中台湾所谓发达地区的高大上形象了。但明眼人还是看得出,尽管在台币快速升值的影响下,台湾在1992年其人均GDP数字纸面上达到日本80年代水平,然而真实经济发展水平却还是与八十年代的日本相去甚远。无论是基建也好,还是科技水平也罢,当时的台湾本质上和同期大陆其实没有什么太大区别,只不过在当时特定时代背景下靠承接美日产业转移在大陆之前赚了一笔快钱而已。和依靠转口贸易发财的李家坡,香港或者靠出口石油赚钱的中东土豪狗大户之流不同的是,台湾是一个与日韩类似,以代工(哪怕是台湾人津津乐道的台积电本质上也是一个大型代工厂,虽然技术含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代工厂所能相提并论)加工为主严重依赖出口创汇的标准外贸型经济体,台币升值的好处显而易见,从明面上说人均GDP数字好看了,而且购买外国货更便宜了,所以两岸刚开始交流那会台湾自然显得比同期大陆富裕,确实满足了当时台湾人在大陆面前秀钱淹脚目优越感的虚荣心。面子是好看了,但里子呢?因为稍有头脑的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当时台湾真实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允许其长期在经济层面在大陆面前炫富秀优越感的。就像一个月入两三千的人虽然比月入一千的人收入要高得多,但其经济实力仍然不允许长期维持一个月一两万的消费水平。以日本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研发实力,在日元快速升值背景下尚且迎来失去的二十多年,底子更差的台湾自然不可能有更好下场。正如2007年香港《经济导报》发表的《前车之鉴──台湾股市从泡沫泛滥到破灭的过程》一文指出的那样:

新台币大幅升值,其直接后果是台湾传统的劳力密集型加工出口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幅削弱。同时,泡沫经济的发生使岛内劳动力和土地成本大幅攀升,1985~1995年间台湾工业劳动力总薪资增长3倍,增幅远高于香港、新加坡和日本;1988~1993年工业区土地价格增长2.74倍。加上岛内因“解严”引发的劳工运动、环保运动等社会运动高涨,使台湾传统产业在岛内生存环境急剧恶化,出现大量倒闭和大规模外移,对外投资激增。1986~1995年台对外直接投资额年均28亿美元,远超过1981~1985年间年均0.5亿美元的水平。岛内传统产业迅速衰退,台制造业占GDP的比重由1986年的39.4%迅速下滑到1995年的27.9%,引发“产业空洞化”隐忧。

对此,台当局全力扶植资讯电子产业发展,九十年代岛内资讯电子产业迅速兴起,并取代传统产业的主导地位。但是,台当局将岛内资源过度倾斜资讯电子产业的政策,也导致制造业结构单一的弊端。步入21世纪后,国际高科技产业泡沫破灭,台湾首当其冲,受影响最重,此即新台币大幅升值的间接后果之一。

泡沫破灭使总体产业结构提前进入“后工业化社会”。新台币升值导致岛内人均收入大幅增加,刺激了岛内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占GDP比重由1986年的47.3%增加到1995年的60.1%,台湾在人均收入仅及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一半的情况下,提前步入后工业化社会。这种产业结构的急剧转变,虽然成为台湾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但以岛内需求为依托、占GDP比重六成以上的服务业,由于过度扩张和缺乏国际竞争力,其进一步发展已受到岛内市场狭小的严重制约,越来越难以担当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火车头作用。如不能加快拓展国际市场,将可能使台湾经济步入低速增长时代。泡沫破灭也给岛内金融体系埋下长期隐患。新台币升值后岛内掀起全民性金钱游戏,地下金融盛行,银行贷款浮滥。1988年台湾地下投资公司多达800 家,吸引民间游资超过3000亿元新台币,成为影响金融和经济稳定的隐忧。银行体系也因存款增长率远高于贷款增长率而放松贷款条件。泡沫经济破灭后,地下金融遭到重创,银行体系呆坏账比率迅速升高,导致后来弊案频发,接连出现假票券、超贷弊案和挤兑事件,掀起一次次金融风暴。影响更为深远的是,1989年台当局实施金融自由化,开放民间设立银行。台当局原拟只开放少数几家,因此将资本额定在100亿元新台币的高门槛。但由于当时泡沫经济和资金浮滥,财团筹资容易,因此有多达15家民间银行获准成立,使岛内银行业竞争程度急剧增加。为争夺有限市场,岛内各银行纷纷降低放款信用尺度;而企业也多以股票、房地产等为抵押,过度运用财务杠杆,以致1998年岛内发生本土型金融危机。进入21世纪以来,岛内经济不景气使银行间竞争更加激烈,呆坏账持续升高,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一大隐患。”

附链接:https://wenku.baidu.com/view/f0332cd149649b6648d747b2.html台湾股市泡沫是大陆的前车之鉴――台湾股市从泡沫泛滥到破灭的过程_图文_百度文库

为什么当时台湾人工资高,富士康这样的台资企业在台湾建厂只能赔钱?笔者相信包括

@抱着西瓜冲锋

这位仁兄在内的很多人肯定没明白此时的台湾并不是真有资格拿那么高的工资,而是他们不幸沦为美日贸易战争殃及池鱼的牺牲品,其成本被人为不正常拉高而已。结果就是经济竞争力下降后,台


湾从冷战结束时候起至今二十多年工资不涨(附链接:https://news.sina.com.cn/c/2012-10-11/120425337489.shtml)。

既然以富士康为代表的台湾劳动密集型企业在本岛没法生存,除了跑到成本更低的大陆谋求生存空间还有其他选择吗?说句不好听的话九十年代的台湾和最近几年靠卖肾买水果机的NC果粉其实没有任何本质区别,都是在靠打肿脸充胖子的方式挥霍透支自身并不雄厚的家底。套用台版某高人的话说,今天台湾人拿这个所谓45%的数字得瑟实乃典型被人卖了还替人数钱的SB之举。

很明显以当时台湾可怜的家底是肯定经不起这样高强度透支的,结果进入新世纪后再无“卖肾”本钱的台湾很快就被打回原形。

到2003年阿扁第一个任期尚未结束的时候台湾竟有差不多两三百万民众用脚投票到大陆常年定居工作生活了,这个规模与冷战时期东德修柏林墙之前流失到西德的民众数量已经没有太大差别了(附链接:柏林墙倒塌前的东德)

换言之,对于当时的80/90后们来说,当他们正在电视机前追《流星花园》,《薰衣草》之类偶像剧的时候,他们恐怕没有意识到,此时的台湾在2000年后开始向汽车社会过渡的大陆面前事实上已经开始沦为城乡结合部般的的存在了(标志性事件就是2003年广西省首府南宁市禁摩令的出台,而广西在传统认知中那是标准的老少边穷省份)。换言之,对于那些和“梁以薰”,还有张韶涵这些偶像剧女星差不多都是出生在土井九朗拍摄上述珍贵历史照片时间段的台湾人来说,如果他们没有像贾静雯一样有过随台商亲戚在大陆生活的经历的话,那么当他们成年后第一次离开台湾踏上大陆土地的时候,恐怕此时他们就会怀疑自己是从乡下来的了(这一点大家只要把云罗郡主年轻时在两岸拍的现代剧对比着看就清楚了)。当然这些变化在当时两岸官方公布的人均GDP数字上是根本体现不出来的(2003年大陆名义人均GDP不过一千美元出头,要是按当时两岸官方公布人均GDP数字的话,就相当于今天美国,德国这样的发达国家有相同比例的民众跑到非洲这样赤贫国家打工谋生了)。可见最迟世纪之交的时候台湾发达地区的牛皮就已经开始露馅了。以至于到08年两岸正式三通的时候当时KMT的连大公子在接受台湾媒体采访时就担心大陆游客到了台北会误以为坐错航班到了平壤。

(附链接:连胜文:很怕大陆客一来,以为上错飞机去了平壤(转载)_娱乐八卦_论坛_天涯社区)甚至实际上也不用等到08年了,事实上90年代一些取景台湾的港片比如发哥主演1994年上映的标准丑化大陆的影片《赌神2》就已经无意间暴露当时台湾贫穷落后的一面了,混过台版的兄弟们也都知道九十年代在台湾拍的很多电影基本上显示其城市面貌破破烂烂,也难怪《甄嬛传》的四阿哥看过台湾影视剧后会产生台湾很穷的印象。(链接:20130319-《甄嬛》四阿哥失言「台灣窮」)

相信行文至此,大家应该就能明白90年代至今台湾动辄超过一两万美元的人均GDP数字并没有一般人想象得那么高大上。而且毫无疑问这种靠灌水造假弄出来的虚高GDP数字也肯定会对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造成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现实生活中无论是个人或者家庭相信没有谁在正常情况下去干明明月入只有一万,但日常开销却按月入两万的标准这种典型寅吃卯粮的蠢事。如果大家所在的地方政府为了政绩需要向上级虚报GDP数字的话,相信大家知道后肯定毫不犹豫戳着他们的脊梁骨骂。因为大家都知道,GDP报的越高,向中央财政上缴的钱就越多。GDP是虚的,但上交的财政收入可是实打实的。这样一来就会无谓增加当地百姓的负担。但这其实不是最主要的危害,稍有经济常识的朋友都清楚经济数据造假(无论是虚报还是瞒报)容易对国家经济政策判断和决策造成严重的误导,肯定不会有哪个脑子正常的人为这种行为叫好的。前面笔者已经指出台湾八九十年代真实经济发展水平其实并没比同期大陆强出太多,但是在虚高的所谓名义超过一两万美元的人均GDP数字误导下,“民主化”后的台湾在财政开销上却提前向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标准看齐,会产生什么结果自然可想而知。2015年希腊债务危机爆发的时候台湾岛内的财经专家们就担心台湾会步希腊的后尘,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国民党,民进党为了选举需要不考虑本岛实际经济承受能力把相当部分财政收入用在增加名目繁多的社会福利上面去了,这就是被不少人吹捧的所谓台湾高福利社会的由来。这毫无疑问这肯定会对台湾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负面影响,正如当年某台湾媒体指出的那样:朝野政党为了讨好选民,争相开出选举支票,这不仅让台湾面临严峻的债务危险,更挤压科研、建设经费,导致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希腊濒临破产引发关注:台湾迟早会变成另一个希腊?)

而这正是蔡大妈上任后通过年金改革大砍军公教福利的根本原因,并不纯粹是为了讨好基本盘选民的政治需要(实际上砍军公教福利的事情马娘娘第二任期未结束的时候就开始这么做了,而这被认为2016年国民党输掉大选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是台湾当局财政状况确实负担不起这个群体的福利了。二十多年前在苏东剧变中作古的那一票华约组织社会主义国家福利水平也比今天大陆高得多,但经济实力无法承受还是然并卵。

其实这种典型靠虚高汇率这种鸡血手段外加各种做假账等手段灌水造假撑起所谓名义超过一两万美元漂亮纸面数据的做法并非台湾的专利,最近闹里拉贬值危机的土鸡,当初为了加入欧盟,竭尽所能通过货币升值还外包做财务假账等手段灌水造假,甚至不惜10年内发行了2套新货币,总之就是竭尽所能把汇率、人均收入、资产价格炒高(跟中国现在正相反,中国是拼命压低),因此短短七年左右时间里土鸡人均GDP也是从3000美元涨到一万美元左右。

附链接: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05218817555310895&wfr=spider&for=pc

问题是通过这种典型掩耳盗铃的手段虽然令按美元计价人均GDP纸面数据确实可以短短七年时间里增长到原先的三倍多的水平,但其实际经济发展水平却与之前并无本质进步(弄不好反而还倒退了),因此一有风吹草动立马就给打回原形了。正如2014年国观一位高人对土鸡的评价那样:透过汇率来看,尽管收入上数字不错,但实际生活水平不比中国高,而且过分的炒作,早已经透支了国家的发展前景,就像欧洲和亚洲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一样,一时的炒高会带来很好看的数字和民众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但长远来看则断送了产业升级的前景,最后开始占得那些便宜,还会连本带利吐出来.....附链接: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1270548-1.shtml

前面那位@抱着西瓜冲锋的仁兄不是问为什么同样是一代人的时间,怎么台湾的人均就达到了两万三,而大陆还不足9000吗?我想这位蠢材大概不知道如果按照2010年日本人加藤嘉一在其发表的《中国为何宁愿被低估?》文章的观点,要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也经历一个与广场协议后的日本,台湾相似的货币升值过程的话,那么大陆GDP超日的“壮举”差不多2001年(当然就是晚也晚不了几年,反正看了这位日本人的文章后相信海木石还有雪亮军刀一定会感慨自己当年讨论的是何等幼稚的伪命题)就能实现了,2010年之后超过美国也不是什么非常困难的事情。附链接: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283444-1.shtml


但问题是这么干除了面子好看一点之外对国家有什么实际意义吗?相信大家肯定没有认真思考这个问题,这样一个能振奋国人士气的“好事”TG为什么不干?还有隔壁的电流桑同学二次就任日本首相为什么费尽心思想要让日元汇率贬值?难道是电流桑同学太弱智了不知道这么干会让日本按美元计价的人均GDP数字下降,让日本看上去比之前更穷吗?答案都不是,因为他们心里都清楚,没有实实在在的经济竞争力,所谓人均GDP数字再漂亮那都是虚的,除了装点门面之外,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毕竟人均GDP数字再漂亮也不能当饭吃,当衣穿吧。也难怪09年那会西西河水高人陈经就认为中国没必要把GDP搞得太高。

(附链接:陈经:为什么中国不应该把GDP做得太高?(转载)_国际观察_论坛_天涯社区)

所以90年代以来台湾动辄名义超过一两万美元的人均GDP数字虽然纸面上看确实漂亮,但究其本质和笔者前面提到的雪豹E“瞪眼”模式下对对RCS3米2目标探测距离高达400公里的指标没有任何本质区别。因为实战条件下基本没有哪个脑子正常的飞行员敢让战斗机的雷达处在“瞪眼”模式下。说白了只不过是俄国人为了糊弄客户而玩的一种宣传噱头而已,而这种噱头却是中美欧等雷达技术NB的大户们根本不屑为之的玩意。(附链接:https://lt.cjdby.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347043&extra=page%3D6%26filter%3Dtypeid%26typeid%3D156

对台湾当局来说除了满足某种优越感糊弄岛内一票智商和那位不食人间烟火的@抱着西瓜冲锋一个档次的井蛙之外还有其他实用价值吗?实际上在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咨询传播的日益发达,就是用来糊弄岛内岛内井蛙其效果从最近几年爆出的新闻看也不是大家想象得那么好了。

2014年震惊海峡两岸的太阳花运动爆发的时候,相信看过前年自打耳光偷偷跑到广州拍戏的所谓90后天然独鸡排妹当年4月19日晚上9点最后一场“大肠花论坛”凯达格兰大道现场公然侮辱“大陆”,甚至还当场脱下内衣准备义卖支持“太阳花学运”的那个视频的网友都记得这么一个细节:这位台湾90后天然独信誓旦旦扬言“他妈的我不想赚那边的钱”之前曾专门强调大陆给台湾艺人开出的酬劳是在台湾工作的五倍还有“好 啦,我们艺人真的很衰X,因为我们常常拍电影啊,希望可能几千万啊、几亿的资金,然后都是‘中国’资方,因为‘中国人’很有钱,我们台湾人没什么钱” 之类的时候,在场的台湾年轻人没有一个出面反驳。(附链接: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k28OxmAD9Eg/)

前年如果不是大陆网民抵制天然独女星陈艾琳的事情东窗事发,又有几个人会想到连贵州省这样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的内陆省份居然也会出现台劳的身影。可见即使是所谓天然独一代也没多少人愿意把这位不学无术的蠢货眼中的权威数据当回事了。

要是按照这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仁兄的逻辑,至少03年开始常驻大陆的那两三百万台湾民众肯定太弱智了,居然不懂得看权威机构的统计数据就跑到人均GDP数字不过自己家乡十分之一左右的大陆常年定居谋生。幸亏他们没有

@抱着西瓜冲锋

那么高的智商,他们要是有这位仁兄一半聪明懂得看所谓权威机构的统计数据的话,恐怕今天台湾大学毕业生们连22K的低薪都保不住了。



不错台湾官方灌水造假的GDP数字确实可以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糊弄岛内大部分没条件去大陆的普通台湾民众,但对于常年往来两岸的那部分人来说这个数字恐怕早就在他们心目中沦为皇帝的新衣了。试想如果你是一位台湾人,当你通过各种途径得知自己的家乡顶着所谓名义人均GDP超过一两万美元的发达地区的帽子,但民众却过着和名义人均GDP不过一两千美元规模的越南,柬埔寨这样落后的东南亚国家相差无几的生活的时候,你自己不会觉得尴尬吗?附链接:https://haokan.baidu.com/v?pd=wisenatural&vid=13346747901071688395

毕竟对于那些常年奔波两岸谋生的台湾人来说,不管政治立场如何,肯定不能指望靠台湾官方提供的所谓权威数据画饼充饥吧。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十多年前台湾一些现代时装剧为了保证现代气息都不得不舍近求远赴上海,杭州,南京这样的大陆沿海一二线城市取景拍摄,甚至不乏像《爱情新呼吸》,《地下铁》这样干脆就全程大陆城市取景的案例(而这两部台剧原著故事和大陆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如果不是这两部台剧主演有台湾明星的话,大家几乎可以认为那就是大陆自己拍摄的作品了。而在此之前台剧中只有古装剧,民国剧才需要这么干),台湾经济在北京奥运之前实际在大陆处于什么水准当年台湾影视界人士自己已经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

实际上莫说台湾,就连发明GDP这个经济学概念的美国人自己从2008年之后在实际行动中也不怎么把本国官方提供的所谓超过五万美元的人均GDP权威数字当回事了。这位仁兄不是想知道中国注个水明年号称人均二万八看看有没有世界机构承认的问题吗?前些年美国好莱坞导演都要主动让上海在自己影片中冒充未来洛杉矶,美国总统特朗普前年竞选的时候都不惜触犯本国固有的政治正确当着红脖子们面当众吐槽美国基础设施在中国面前和第三世界没有什么太大差别了,就算本朝和台湾当局一样虚荣心爆棚需要在本国民众面前炫耀辉煌经济成就,有这么一个现成的活广告还用得着玩人均GDP数据注水这种容易授人以柄的低端把戏吗。就好比东汉末年的曹丞相都已经挟天子以令诸侯需要像《三国演义》中的那位刘皇叔那样动不动在天下英雄面前以中山靖王后裔这种烂大街的身份自居抬高自己身价吗?对今天的TG来说,就算要鼓舞国内民族自尊心,歼20隐形战机,神舟载人飞船这些实打实的科技成果哪个不比没什么多少实用价值的人均GDP数字 更有说服力?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如果现实中有人为了面子好看,明明月入只有一万却主动向税务部门上报自己月入能有两万三万甚至十万,大家会怎么看他?毫无疑问,大家不但不会称颂他是纳税模范,反而会把他当250来耻笑。正常人谁会那么缺心眼主动给自己增加无谓的经济负担。但笔者相信以

@抱着西瓜冲锋

这位仁兄的智商水平,这种缺心眼的蠢事他肯定干得出来。



现实中不就有这么一个活生生的案例吗?当年蔡大妈负责台湾加入WTO谈判的时候就是让台湾以发达经济体的名义加入WTO的奇葩光辉事迹可是至今仍被广大混过台版的大陆网民所耻笑(连台湾某有识之士都认为蔡大妈此举是堪稱自有鴉片戰爭以來不曾有過的奇恥大辱。附链接:http://bbs.tianya.cn/post-333-594961-1.shtml)。笔者记得台版某位高人对此曾有这样精辟的描述:当年两岸在加入WTO时大家知道大陆卡在什么地方吗?就卡在发达国家这事,美国说大陆是已开发国家(就发达国家)大陆不干,大陆一定用发展中国家加入,这才谈判多年。大家以为西方国家给一个发达经济体是件多么荣耀之事,这是毒药,只用一个虚名就换到了市场开放。大陆的人精们才不会像台湾那群笨猪一样,让国家为所谓发达经济体的虚名所误(台湾当年要用发达经济体加入WTO ,大陆谈判人员私下与台湾谈判人员说你这样加会吃亏,智商水平与@抱着西瓜冲锋这位仁兄 一个水平线上的台湾人不屑一顾对大陆谈判人员说,我人均收入是发达水平了,听的大陆谈判人员回来只摇头说“台湾好面子连子孙饭碗都卖了”。确实不枉魔都人民给他们送的那个著名雅号)。

这就反映了这么一个根本问题,那就是很多人对经济的认知还停留在财富就是钞票这种非常浅薄的层次上。殊不知有着西方经济学之父美誉的亚当.斯密的理论最基本的一条就是“钱不是财富”,如果钱就是财富的话,几年前货币增发一亿倍,满街都是百亿大钞的津巴布韦就是世界第一富国,比津巴布韦还能印票子的蒋委员长自然也犯不上去台湾养老。结合这段文字,大家就会发现

@抱着西瓜冲锋

自己发表的“台湾的人均比上海都高,收回来了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是多么的幼稚可笑。


至于台湾人均GDP数字要是按照国际标准把水分挤干,会是什么水平。大家参考这张图就清楚了

---------------------------------------------------------------------------------------------------十多年前台湾一些现代剧就已经必须到魔都这样的大陆沿海一二线城市取景才能保证现代气息了,这部根据台湾作家改编的台剧就全程上海取景了,虽然该剧原著故事其实和大陆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如果不是有这四位来自港台的明星当主演的话,大家绝对会认为这是大陆自己的作品了。

当然最能形象展示台湾与上海差距的莫过于这部在上海和台湾都有取景的《转角遇到爱》了,在上海大都市的千金大小姐,到了台湾之后........

而最打脸的莫过于前年拿上海高楼做背景的台北世大运宣传照了

本文来源:https://www.huangpucn.com/info/152311.html

标签组:[经济学] [中国人均gdp] [台湾] [台湾经济] [台湾人发现大陆很发达] [台湾gdp

人生有三大幻觉:美股要崩、A股要涨、国足要赢。

美国股市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至今,持续10年长牛;而上证指数却在10年后回到出发的地方,这让许多投资者百味杂陈。

很多读者都在问:

美股经历了2013年欧债危机的阴影笼罩,2015年中国创业板泡沫破裂和全球经济动荡,2018年全球经济放缓、贸易冲突加剧;

美股还被《人**报》连续发文唱空,被国际大牌金融机构看空减仓,他究竟能牛多久?

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推动美股持续上行,全球范围内哪里还具有配置机会?

今天的文章,君临将对这些问题进行一番分析。

1、普遍存在的PE、PB差

全球各国估值CAPE图全览(2019年9月30日)

资料来源:StarCapital AG

注:CAPE也称为Shiller PE,由Shiller在《非理性繁荣》一书提出,相比传统PE,其平滑了经济周期导致的每股盈利大幅波动。

全球各国估值PB图全览(2019年9月30日)

资料来源:StarCapital AG

这是全球各国的CAPE图(又称为席勒周期性调整市盈率)、PB图。

可以看出,美国、丹麦、芬兰、爱尔兰等地区的股市处于较高水平,而俄罗斯、中国、希腊、阿根廷等地区的股市则处于较低水平。

但高PE、高PB的市场一定就是估值水平高、有泡沫吗?

实际上,估值水平与市场中的行业构成、利率水平、市场流动性、行政制度等等因素都有关。

以图中深红色(高估值)的丹麦为例:

(1)其企业部门的构成,约80%为生物医疗行业;

(2)丹麦有成熟的、开放的、公平的资本市场投融资制度,享有一定程度的高估值也是合理的。相比国内市场动辄起步三四十倍市盈率、七八倍市净率的生物医疗企业,貌似也不太贵;

(3)欧洲盛行的负利率,使得资产价格高涨。

类似的,芬兰、爱尔兰也拥有欧洲最生机勃勃的高科技行业,美国以科技立国,就更不用多说了。

再看图中深蓝色(低估值)的俄罗斯:

(1)其企业部门有近一半为石油生产企业,经济结构严重依赖石油出口,指数权重以能源公司和银行为主;

(2)其经济增长速度也极其缓慢,石油价格大幅下跌,近十年平均GDP增速仅0.91%,进而引发了卢布的持续贬值;

(3)为了缓解货币贬值导致的资本大幅外流,其采取高达10%的长期国债利率,进一步抑制了权益类资产的表现。

从行业生态来看,估值较低的希腊、阿根廷,普遍都以缺乏成长潜力的传统产业为主。

我国A股中,传统周期股、银行股占比同样很大,拉低了整体的估值水平。

也就是说,我国A股当前的低估值,跟整体经济依然处于转型中,新经济还弱小,未能全面接盘有着密切关系。

这意味着,在全球资本界的眼中,中国仍未跨过中等收入陷阱,跟希腊、阿根廷属于同一级别的资产。

H股和A股的定价不同也很有意思。

大多数时间里,A股相对H股有明显的溢价,这是因为:

(1)中国对居民实行严格外汇制度,热钱涌向有限的资产,资产有明显的溢价,且缺乏完善的做空、对冲机制,致使很多垃圾股依然有很强的流动性;

(2)香港作为亚洲金融中心,投资者多为国际机构,其对企业价值的把握普遍强于散户;

(3)港股市场大多股票缺乏流动性,不断缩股维持股价的“老千股”普遍存在。

总的来说,价值投资作为一种长期投资策略,一直被中国民众误解。

许多人将低市盈率或低市净率作为价值的简写,甚至认为大盘股就是蓝筹股(Blue Chip)的代表。

但股票的低PE、低PB,也可能是公司质量差、增长停滞和高风险的信号(也称为“价值陷阱”)。

仅仅是“表面的便宜”,并不是真正的低估值。

比如前几个月,券商鼓吹“又到巴菲特买点,0.8倍市净率”的中石油,真的便宜么?

他2007年上市时,恰好处于原油周期的顶部,而原油周期往往与康德拉基耶夫周期(30年—50年)同步,往往伴随着人口大国的大规模工业化而迎来繁荣周期。

《大萧条中的投资指南!》一文中,我们回顾了历史上原油价格的变化情况,并指出我们目前正处于2007年长周期经济顶点后的萧条期间。

这也意味着,中石油很可能会套牢一代人,并在未来依然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将继续低迷盘整。

若无大水牛,中石油或许仅仅只是表面的便宜。

2、美股上涨的力量

自从当年里根铁腕削减工会、大规模减税、推动企业创新以来,美国跨国公司的实力就出现了脱胎换骨的转变。

本来羸弱不堪,被日本公司打的甚至在本土市场连连败退的美国IT行业、高科技行业,在1990年代开始了全球性的反攻。

尤其是柏林墙的倒塌,苏联社会主义阵营的市场开放,让美国的跨国公司们一下子获得了18亿人口的大市场。

信息革命带来的管理能力提升,资本流动管制的放松,使得跨国公司们能够按照各地区的要素特点,进行全球化分布的生产外包,如此又进一步降低了经营成本。

看下面这个图,自从1990年代中期WTO组织建立,全球出口就出现了一波长达十多年的高速成长势头。

世界名义出口占GDP总额的比例( %)

几乎所有驱动企业利润率增长的因素都有所改善:

全球市场开放、关税下降、劳动力议价能力下降、企业税下降、技术提升促进更大规模的生产和更低的边际成本。

诸多利好作用下,2019年,美国标普500指数成分股的每股利润额和盈利增速均达到了历史较高水平。

标普500成分股每股盈利及盈利增速已达到历史高位

资料来源:J·P Morgan Asset Management,2019年9月30日

但是,这些强劲的基本面因素,在近年来都已出现了瓶颈。

比如毛衣战带来的全球分工收缩,缺乏类似于中国一样大的新兴市场接棒,发达国家民粹主义盛行,要求分得更多的蛋糕,互联网红利见顶,技术进步放缓……

种种利空之下,让美股的盈利能力增长充满了不确定性。

另外,无风险利率自80年代起持续下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了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价格持续上行。

在最近几年,美国国债利率已接近零利率水平,意味着货币政策已经处于“推绳效应”阶段(政策徒劳无功的状态);

欧洲已普遍进入负利率时代,依靠继续降低利率刺激经济、推高股市走势的政策余地越来越小。

美国债券利率(%)

第三,脆弱的股市也在被政治利益捆绑,甚至作为政治家谋取利益的筹码。

我们知道,商人出身的特朗普,自上台后非常关注美国股市的涨跌,经常在公开演讲或推特评论美股和其他国家的股市。

“股市一片繁荣”、“股市打破了一个又一个纪录,市值增加了8万亿美元。这对美国人的401K养老金计划……和大学储蓄账户,是非常好的消息”……

在类似的言语中,特朗普常常厚颜无耻地将美国股市上涨的功劳归功于自己,这在无形中就将自己的政治生命与股市进行了强捆绑。

甚至,为了避免美联储加息影响到股市强劲的升势,特朗普公开发推评论美联储的加息政策是错误的,试图影响美联储的政策走向。

这在美利坚合众国的历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这种违反了自然规律的强行加杠杆,让原本就有点上火的股市更加火上浇油。

没有任何估值标准是完美的,但美股以每一种衡量标准都已经是处于昂贵的阶段。

美股的PE处于历史较高水平、PB是历史较高水平、CAPE是历史较高水平,它的股息收益率也是历史最低的。

标普500指数历年CAPE图

(单位:年,计算方式:股价/近十年经通胀调整后的平均每股盈利,该算法由耶鲁大学Shiller在《非理性繁荣》一书提出,目的在于一定程度平滑经济周期导致的盈利大幅波动)

而且,高利润前提下的高估值是掩盖了持有这些股票的风险,增大了投资者未来遭受资本亏损的可能性。

目前情形下,利润与估值水平都到了历史极高水平,进一步提升利润率的空间有限,而一旦不达预期,估值下杀的空间却是巨大的。

此外,根据君临在前几周的《负利率与动荡的世界背后》一文的分析,美国的贫富差距已经达到“大萧条”和二战前夕水平。

中产阶级群体在萎缩,底层民众跃迁阶级的机会越发渺茫,整个经济机器释放动能的潜力也在下降。

收入不平等数据(1910年至今,美、法):前1%人口收入占总收入份额(%)

资料来源:Thomas Piketty、Gabriet Zucman等,WID(全球不平等数据库)

法国最近爆发了规模空前的大罢工,表面是马克龙政府对福利制度的改革所导致,但深层次的原因终究是社会财富的两极分化,底层人民的分配蛋糕在变少。

如上图,最近三十年来,美国的收入不平等数据比法国更糟糕的多,表面光鲜的企业盈利数据下,早已是暗流涌动。

更何况,从各种经济数据来看,美国大多数企业在日常运营中并没有像在股市上的那般繁荣感受。

与依然强大的科技产业相比,美国的制造业、运输和消费零售业所面临的境况要严峻的多。

从美国CEO经济展望指数(这是一份对美国企业的管理层进行广泛调研问卷的数据)来看,自2018年年初至今,便处于持续下行阶段。

可见,美国的商业信心,尤其是传统制造业、交通和零售业,远没有某些数据看起来的那么乐观。

现阶段的美股市场正处于多空的激烈较量之中,一方面是空方的担忧情绪挥之不散,另一方面市场表现却总与主流观点(一致性预期)相反,强势上涨到让空头怀疑人生。

但不管如何,基本面各种要素的衰减,利率刺激手段渐渐失效,都是看得见的现实。

当万能的特朗普再也无法逆天的时候,或许就是下一轮美股的至暗时刻了。

3、中国的历史转折点

在大洋彼岸的中国市场,今年则出现了消费、科技、生物医疗等“核心资产”抱团上涨,大多数股票持续下跌,超10%股票破净的现象。

上证指数受到大盘周期股的拖累,形成了低PE、低PB境况,而消费、科技、生物医疗等行业的股票动辄三四十倍PE、六七倍的PB,这样的价格也并不便宜。

中国市场素来有“吃药喝酒”传统,主要原因何在?

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在于,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周期的衰退后期,以及监管政策的收紧期。

这样的宏观条件,使得微观层面上的强周期企业前景不明和不确定性极大,不论基于宏观经济、微观基本面分析,还是体现在价格图表的技术派投资者,往往倾向于抛弃强周期企业,涌向确定性高、内生性强劲的消费/医药企业,如此便形成了集体抱团消费医药股的现象。

自2008年次贷危机后,中国政府采取“4万亿”政策,全球各国央行也普遍采取量化宽松的加杠杆方式来拯救岌岌可危的经济增长。

但中国的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确实已在2007年见顶滑落,每个行业都能赚快钱、赚钱容易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中国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图:同比(%)

资料来源:笔者绘制,Wind

我们就此进入了众所周知的新常态。

对应的,各个行业的企业一致性普涨普跌将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弱肉强食,各行业市场集中度大幅提高的过程。

各行业走向了垄断化,赢家通吃的局面,行业竞争格局逐渐稳定。

这个过程,或许将长期持续下去,直到颠覆性的、破坏性的新技术出现,带来新兴行业的飞速发展,从而推动全社会劳动生产率迎来新一波的高峰值。

在强烈的地心引力下,我国高层近几年一直在力推新能源光伏、新能源汽车、5G通信产业链等高端制造业的发展,也曾带来了几次小牛市。

但不可持续的补贴退出,政策的摇摆,高价房地产的利益驱动,让整体经济终究是曲折中的前行,颠簸中的爬坡。

目前A股市场所处的位置如下:

A股全市场温度(PB百分位)再次接近历史低值

资料来源:集思录

A股全市场温度(PE百分位)再次接近历史低值

资料来源:集思录

上证指数EY/BY股债收益比再次接近历史高位

资料来源:Value 500

我们终于又一次回到了A股历史上的最低估值位置。

未来会如何变化呢?

目前市场的主流声音有两种——

一种认为,消费股维稳,科技股走牛。

如上所述,在宏观经济下行加剧的背景下,消费股具有很强的确定性,抱团不会消失,而科技股,主要是通信产业股,则将迎来5G产业周期和国家政策的新一轮大力支持。

第二种观点认为,周期股、破净股补涨走牛,将迎来全面牛市。

原因主要是,不要低估我国经济内在韧性和我党“稳增长”的决心,尤其是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

一方面是去库存周期接近尾声,另一方面是监管政策放松的社会需求,两方面将形成合力,这跟2013年极为相似。

最近的一些新闻已经露出苗头,比如许多地方城市的限购开始悄悄松绑,银行理财子公司可开股票账户等等。

君临认为,经济基本面仍将是决定性的力量。

如果后市经济下滑依旧,那么消费和科技股将会得到资金的继续抱团,周期股和中小盘将继续跑输市场;

但经济一旦迎来回暖的拐点信号,那么周期股和小盘股,则将迎来戴维斯双击的行情。

让我们静观其变吧。

4、“相对风险”——动荡的新兴市场

今年三季度基金持仓报告出来,最让人大跌眼镜的是——

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桥水(BridgeWater),从年初的做空美股、做多新兴市场完全转变为追高买进美股ETF、割肉新兴市场股票。

伴随而来的,是今年桥水出现了多年少有的业绩亏损。

一向以“应对各种极端情况”著称的“全天候策略”,在今年这种情况下也玩不下去了么?

栽在动荡的新兴市场上的金融大鳄,不仅仅是桥水。

下图是众多知名机构做多新兴市场的理由:

标普500指数(蓝线)与新兴市场指数(红线)上涨幅度对比图

资料来源:Capital Idea

自2015年后,MSCI新兴市场指数的表现明显跑输美国标普500指数,截至2019年,两者表现已经相差了68.53%。

新兴市场显而易见的低估值,相比美国市场各项高水平的泡沫指标,这是所有理性的投资机构都无法忽视的机会。

但理性归理性,现实就是这么打脸。

连股神巴菲特都不得不感慨,美国市场上的股票价格太贵了,他几乎已经找不到能够用合适价格捕猎大象的机会。

以至于,他不得不囤积了1220亿美元的现金,宁愿冒着踏空的遗憾,长期跑输成长股的遗憾,也不去再追高。

侧重投资价值股的伯克希尔和侧重科技股的纳斯达克100指数对比图

这个局面的本质,不过是A股走势的放大版。

我们都知道,全球经济处于一轮较长周期的萧条趋势中,中国虽然不景气,但还有6%的GDP增长率,其他新兴国家呢?

印度从2016年的8.17%下降到今年三季度的4.5%了,东南亚泰国的增速也只有2.3%,新加坡0.1%,南美、俄罗斯等矿业国家几乎都是零增长。

面对着动荡的前景,不确定性的未来,资本圈只好选择抱团,抱团相对风险最小,确定性更高的资产。

即使这个资产已经不便宜,甚至昂贵。

在历史上,新兴市场国家,尤其发展中的小国家,往往因为制度不完善、经济结构单一、资产泡沫化、军事力量薄弱、内部政局不稳定等原因,最终成为了经济风险期中的牺牲品,导致投资前景黯淡。

毕竟在风高浪急的大海中航行,规模大的航母比小舢板拥有高得多的稳定性。

因此,在新一轮全球经济的上行期出现之前,新兴市场,尤其是发展中的小国家将继续动荡,并跑输美股。

这是毫无疑问的。

更令人担忧的情况是,目前中美两国间的较量,冲击波已经蔓延到了部分二线发达国家。

比如德国、韩国。

德国今年第三季度的GDP增速已经下滑到了0.1%,这是过去十几年间表现最差的一个季度。

作为欧洲经济的绩优生,德国发生了什么?

关键的原因,就是德国的汽车、机械和化工业,有相当大的比例都是出口去中国的。

如今,中国市场的不景气,制造业的萎靡,终于让德国企业也深深感受到了寒意。

你要知道,当一个行业处于下行周期的时候,上游的卖铲人往往跌幅是更巨大的。

韩国也是如此,今年11月,韩国半导体出口额同比减少30.8%,石油化学产品减少19.0%、造船出口订单下降了62.1%。

相比起中国巨大经济规模带来的稳定性,他们才是真的惨。

不知道下一个,会轮到谁呢?

投资充满着风险,我们不能拍拍脑袋就能轻易做出的决定。

除了基本面的机会分析,还需要对财务风险、业绩确定性、业务竞争格局等进行更深入的考察。

更多信息可关注“君临”获取。

作者:君临团队.

更多成长股分析、行业解读尽在“中国新一代投资研究服务机构”——君临

本文来源:https://www.huangpucn.com/info/152312.html

标签组:[股票] [美股] [证券] [公司估值] [股票估值] [基金估值] [中国股市] [周期性行业

  新浪美股讯 北京时间14日消息,诺贝尔经济学奖是瑞典国家银行为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而设立的奖项,也称瑞典银行经济学奖。

  经济学奖并非根据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所设立的,但在评选步骤、授奖仪式方面与诺贝尔奖相似。1968年起,奖项由瑞典皇家科学院每年颁发一次,颁奖遵循对人类利益做出最大贡献的原则。1969年(瑞典国家银行成立300周年庆典时)第一次颁奖。

  当地时间10月14日,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在瑞典揭晓。今年恰逢诺贝尔经济学奖50周年。半个世纪以来,共计有84名经济学家得到嘉奖。在此,本文盘点了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其贡献。

  2019年

  阿比吉特·班纳吉(Abhijit Banerjee)

  埃斯特尔·杜弗洛(Esther Duflo)

  迈克尔·克雷默(Michael Kremer)

  获奖理由:为减轻全球贫困所采取的实验性方法。

  2018年

  保罗·罗默(美国)

  威廉·诺德豪斯(美国)

  获奖理由:在创新、气候和经济增长方面研究的杰出贡献,他们设计了一系列方法来解决我们时代最基本和最紧迫的问题——如何创造长期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2017年

  理查德·H·泰勒(美国)

  获奖理由:理查德·塞勒将心理上的现实假设纳入到经济决策分析中。通过探索有限理性,社会偏好和缺乏自我控制的后果,他展示了这些人格特质如何系统地影响个人决策以及市场成果。

  2016年

  奥利弗·哈特(英国)

  本特·霍姆斯特罗姆(芬兰)

  获奖理由:在契约理论方面的卓越贡献,将相关理论用于公司,企业治理及金融危机期间流动性问题的研究。

  2015年

  安格斯·迪顿(英国)

  获奖理由:对消费、贫困和福利的分析。

  2014年

  让·梯若尔(法国)

  获奖理由:对理解和监管行业中少数重要公司的理论研究尤其出色,即他对寡头垄断现象的研究。

  2013年

  尤金·法马(美国)

  拉尔斯·皮特·汉森(美国)

  罗伯特·希勒(美国)

  获奖理由:表彰他们对资产价格的经验分析。

  2012年

  埃尔文·罗斯(美国)

  罗伊德·沙普利(美国)

  获奖理由:创建“稳定分配”理论,并进行“市场设计”的实践。

  2011年

  克里斯托弗·西姆斯(美国)

  托马斯·萨金特(美国)

  获奖理由:研究政策变量在宏观经济运行中扮演的角色,在宏观经济学中对成因及其影响进行实证研究。

  2010年

  彼得·戴蒙德(美国)

  戴尔·莫滕森(美国)

  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季斯(塞浦路斯)

  获奖理由:对“经济政策如何影响失业率”理论进行了进一步分析。

  2009年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美国)

  奥利弗·威廉森(美国)

  获奖理由:奥斯特罗姆因为“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分析、特别是对公共资源管理的分析”获奖;威廉森则因为“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分析、特别是对公司边界问题的分析”获奖。

  2008年

  保罗·克鲁格曼(美国)

  获奖理由:整合了此前经济学界在国际贸易和地理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在自由贸易、全球化以及推动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动因方面形成了一套理论。

  2007年

  莱昂尼德·赫维奇(美国)

  埃里克·马斯金(美国)

  罗杰·迈尔森(美国)

  获奖理由:在创立和发展“机制设计理论”方面作出卓出贡献。

  2006年

  埃德蒙·费尔普斯(美国)

  获奖理由:在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对当时盛行的“菲利普斯曲线”理论提出了挑战。

  2005年

  罗伯特·奥曼(以色列)

  托马斯·谢林(美国)

  获奖理由:通过对博弈论的分析加深了对冲突与合作的理解。

  2004年

  芬恩·基德兰德(挪威)

  爱德华·普雷斯科特(美国)

  获奖理由:在动态宏观经济学领域中作出重要贡献。

  2003年

  罗伯特·恩格尔(美国)

  克莱夫·格兰杰(英国)

  获奖理由:在处理经济时间序列的两个关键性质:时变波动性和非平稳性时,所开创的统计分析方法。

  2002年

  丹尼尔·卡尼曼(美国)

  弗农·史密斯(美国)

  获奖理由:在心理和实验经济学研究方面所做的开创性工作。 

  2001年

  迈克尔·斯彭斯(美国)

  乔治·阿克尔洛夫(美国)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美国)

  获奖理由:在“对充满不对称信息市场进行分析”领域作出重要贡献。

  2000年

  詹姆斯·J·赫克曼(美国)

  丹尼尔·L·麦克法登(美国)

  获奖理由:发展广泛应用在经济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中对个人和住户的行为进行统计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尤其是,赫克曼对分析选择性样本的理论和方法的发展,麦克法登对分析离散抉择的理论和方法的发展。

  1999年

  罗伯特·门德尔(加拿大)

  获奖理由:对不同汇率体制下货币与财政政策以及最适宜的货币流通区域所做的分析使他获得这一殊荣。

  1998年

  阿马蒂亚·森(印度)

  获奖理由:对福利经济学几个重大问题做出了卓出贡献,包括社会选择理论、对福利和贫穷标准的定义、对匮乏的研究等。

  1997年

  罗伯特·默顿(美国)

  迈伦·斯科尔斯(美国)

  获奖理由:罗伯特·默顿对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所依赖的假设条件做了进一步减弱,在许多方面对其做了推广;迈伦·斯科尔斯给出了著名的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公式,该法则已成为金融机构涉及金融新产品的思想方法。

  1996年

  詹姆斯·莫里斯(英国)

  威廉·维克瑞(美国)

  获奖理由:詹姆斯·莫里斯在信息经济学理论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经济激励理论;威廉·维克瑞在信息经济学、激励理论、博弈论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1995年

  罗伯特·卢卡斯(美国)

  获奖理由:倡导和发展了理性预期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运用理论,深化了人们对经济政策的理解,并对经济周期理论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1994年

  约翰·纳什(美国)

  约翰·海萨尼(美国)

  莱因哈德·泽尔腾(德国)

  获奖理由: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论方面做出了开创性成果,对博弈论和经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1993年

  道格拉斯·诺斯(美国)

  罗伯特·福格尔(美国)

  获奖理由:道格拉斯·诺斯建立了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制度变迁理论”;罗伯特·福格尔用经济史的新理论及数理工具重新诠释了过去的经济发展过程。

  1992年

  加里·贝克(美国)

  获奖理由:将微观经济理论扩展到对人类相互行为的分析,包括市场行为。

  1991年

  罗纳德·科斯(英国)

  获奖理由:揭示并澄清了经济制度结构和函数中交易费用和产权的重要性。

  1990年

  默顿·米勒(美国)

  哈里·马科维茨(美国)

  威廉·夏普(美国)

  获奖理由:在金融经济学方面做出了开创性工作。 

  1989年

  特里夫·哈维默(挪威)

  获奖理由:建立了现代经济计量学的基础性指导原则。

  1988年

  莫里斯·阿莱斯(法国)

  获奖理由:在市场理论及资源有效利用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对一般均衡理论重新做了系统阐述。 

  1987年

  罗伯特·索洛(美国)

  获奖理由:对增长理论做出卓越贡献,提出长期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而不是依靠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

  1986年

  詹姆斯·布坎南(美国)

  获奖理由:将政治决策的分析同经济理论结合起来,使经济分析扩大和应用到社会—政治法规的选择。

  1985年

  弗兰科·莫迪利安尼(美国)

  获奖理由:第一个提出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设,这一假设在研究家庭和企业储蓄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1984年

  理查德·约翰·斯通(英国)

  获奖理由:国民经济统计之父,在国民帐户体系的发展中做出了奠基性获奖理由,极大地改进了经济实践分析的基础。 

  1983年

  罗拉尔·德布鲁(美国)

  获奖理由:概括了帕累拖最优理论,创立了相关商品的经济与社会均衡的存在定理。罗拉尔·德布鲁的工作改写了现代数理经济学,他的影响在各个领域都能看到,他不仅引入了许多重要的新概念,而且对国内外同事和学生产生了许多强有力的影响。德布鲁的最杰出的获奖理由或许还是间接性的。他用词准确,分析有说服力,始终强调把一种理论与其解释截然分开,这一切对经济学中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的选择产生了深刻而卓绝的影响。

  1982年

  乔治·斯蒂格勒(美国)

  获奖理由:在工业结构、市场的作用和公共经济法规的作用与影响方面,做出了创造性成果。乔治·斯蒂格勒长期从事有着鲜明经验主义导向的研究工作,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其中尤以在市场活动研究和产业结构分析中所做的获奖理由最为重要。他的研究工作之一是调查经济立法如何影响市场。他对经济立法效力的研究使得管制立法的产生,并为经济学研究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斯蒂格勒的成就确立了他在市场及产业结构应用研究中的领导地位。由于斯蒂格勒研究的突出特色,他还被公认为是“信息经济学”和“管制经济学”的创始人,同时也是经济学和法学交叉研究的带头人之一。

  1981年

  詹姆士·托宾(美国)

  获奖理由:阐述和发展了凯恩斯的系列理论及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宏观模型,在金融市场及相关的支出决定、就业、产品和价格等方面的分析做出了重要贡献。托宾的获奖理由涵盖经济研究的多个领域,在诸如经济学方法(econometric methods)、风险理论(risk theory)等内容迥异的方面均卓有建树,尤其是在对家庭和企业行为(household and firm behaviour)以及在宏观经济学纯理论和经济政策的应用分析方面独辟蹊径。

  1980年

  劳伦斯·罗·克莱因(美国)

  获奖理由:以经济学说为基础,根据现实经济中实有数据所作的经验性估计,建立起经济体制的数学模型。由于克莱因的努力,经济计量模型的编制已经广泛使用。经济计量模型现在可在全世界找到,不仅在科学机关中,而且也在公共行政、政治组织和大企业中。在经济科学的领域中,很少有人像劳伦斯·克莱因那样拥有这么多的后继者和这么大的影响。

  1979年

  威廉·阿瑟·刘易斯(英国)

  西奥多·舒尔茨(美国)

  获奖理由:在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研究,深入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中应特别考虑的问题。他们所提出的著名的“二元经济”模型理论为他赢得了极大的声誉并引起了广泛的科学辩论,由此形成了对刘易斯原来的前提的一系列发展和补充,该模型亦被运用于实际以验证其应用性。有趣的是刘易斯的简单模型分析不只表明了发展中国家贫困的根本理由,也有助于对第三世界各国的历史和统计发展模式做多方面的透视。

  1978年

  赫泊特·亚·西蒙(美国)

  获奖理由:对于经济组织内的决策程序进行了研究,这一有关决策程序的基本理论被公认为关于公司企业实际决策的见解。

  1977年

  戈特哈德·贝蒂·俄林(瑞典)

  詹姆斯·爱德华·米德(英国)

  获奖理由:对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资本流动作了开创性研究。

  1976年

  米尔顿·弗里德曼(美国)

  获奖理由:创立了货币主义理论,提出了永久性收入假说。他主张在通货膨胀与货币供给之间有着一个紧密而稳定的连结关系,亦即通货膨胀的现象应该是以联邦储备银行对全国经济提供的货币数量为基准;他强烈反对以金融政策作为需求管理的手段,并且主张政府在经济上扮演的角色应该被严格限制。他亦深信经济自由,最终将导致政治自由。

  1975年

  列奥尼德·康托罗维奇(前苏联)

  佳林·库普曼斯(美国)

  获奖理由:康托罗维奇创立了享誉全球的线形规划要点;库普曼斯将数理统计学成功运用于经济计量学,把资源最优利用这一传统经济学问题,由定性研究和一般定量分析推进到现实计量阶段,对线性规划方法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1974年

  弗·冯·哈耶克(澳大利亚)

  纲纳·缪达尔(瑞典)

  获奖理由:深入研究了货币理论和经济波动,并深入分析了经济、社会和制度现象的互相依赖。他们的大多数研究工作指向最宽广意义上的经济问题,特别是美国黑人问题和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缪达尔寻求把经济分析联系到社会的、人口的和制度的条件。哈耶克把他的研究领域扩大到包括像经济制度的法律构架之类的因素,以及有关个人、组织和不同社会制度发挥作用的方式的问题。两人都对经济政策问题深感兴趣,并且因此也研究了我们社会中组织的、制度的和法津的条件的变化。

  1973年

  华西里·列昂惕夫(前苏联)

  获奖理由:发展了投入产出方法,投入产出分析为研究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特别是系统地分析经济内部各产业之间错综复杂的交易提供了一种实用的经济分析方法。

  1972年

  约翰·希克斯(英国)

  肯尼斯·约瑟夫·阿罗(美国)

  获奖理由:深入研究了经济均衡理论和福利理论。

  1971年

  西蒙·库兹列茨(美国)

  获奖理由:在研究人口发展趋势及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关系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他通过对大量历史统计资料的整理和比较,阐述了人口增长和人口结构、国民总收入、生产率、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产品使用结构、国际经济流量等经济变量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变化特点及相互间的联系,为经济增长研究领域提供了权威性的统计资料,对经济增长过程作了以经验为依据的解释,指出经济增长是通过技术进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相应调整而实现的。

  1970年

  保罗·安·萨默尔森(美国)

  获奖理由:发展了数理和动态经济理论,将经济科学提高到新的水平。他的研究涉及经济学的全部领域。他根据所考察的各种问题,采用了多种数学工具,使用了既包括静态均衡分析,也包括动态过程分析的方法,这对当代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许多理论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

  1969年

  简·丁伯根(荷兰)

  拉格纳·弗里希(挪威)

  获奖理由:发展了动态模型来分析经济进程,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上和经济学的计量分析技术上,以及在把经济理论运用于经济政策的制定等实际应用方面的突出获奖理由拉格纳·弗里希是经济计量学的奠基人,简·丁伯根是经济计量学模式建造者之父。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刘玄逸

本文来源:https://www.huangpucn.com/info/152313.html

标签组:[经济学] [诺贝尔奖

阿富汗真的是堪称“帝国坟场”。

阿富汗,就是一个高原国家,堪称是穷山恶水,民风彪悍。阿富汗是世界最不发达地区之一,领土中的五分之三交通不便。农业是主要的经济支柱,但可耕地还不足农用地的2/3。

通过上图可以看到,阿富汗真的和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富庶之地成为鲜明对比,基本都是黄土黄沙。

近代以来,这里埋葬过大英帝国,也成为过苏联的梦魇。进入到21世纪,强盛无比的美国,也想要染指阿富汗,最终还是宣布撤出阿富汗。

阿富汗战争


伊拉克战争

现在撤出阿富汗,即可以说我们强大了,也可以说美国虚弱了,虽然不至于一蹶不振,但是已大不如前了。

时间不语,却是最好的裁判——20年的时间,自诩为灯塔的美国,在这里燃尽了最后一滴油,然后黯然离场,只留下2500多具美国大兵的尸体、几万名大兵缺胳膊少腿,以及付出了几万亿美元的军费。

然而,美国国内呢?马路坑坑洼洼、基础设施难以使用了,铁路系统严重老旧,其航母有最初鼎盛时期的150多艘,锐减到目前只有常备用于巡航的6艘了。

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美国玩不转了,只能收缩。

分析了原因和影响,至于后续走势,如果美国人继续折腾,就没办法聚精会神搞建设。正如邓爷爷讲的,发展才是硬道理,总有一天我们会打破美帝封锁,实现崛起。

后续走势的话,我认为会和现在美帝的封锁力度差不多,毕竟由于疫情原因,美国经济不断放水,这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行径让美国也很受伤。

我们既不随美起舞,也不与邻为恶,认认真真发展好自己,我们一定会突破封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本文来源:https://www.huangpucn.com/info/152314.html

标签组:[中东局势

  政府工作报告?历史

  西方称为国情咨文或施政演说 政府工作报告形式源自苏联两者各有异同

  向民众汇报工作1790年首创

  事关国家发展大计、亿万百姓福祉的政府工作报告是全国两会中的最大亮点。

  纵观全世界,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南非等国政府均有发布工作报告的例行制度,一国领导人每年都要面对国民或公众阐述政府来年的执政方针,但被冠以“国情咨文”或“施政演说”等名称,然而,这其中只是名称的不同吗?

  本报试从历史、文风等多个角度,深入探究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与其他国家的“国情咨文”的同与异。

  名词解释

  什么是“国情咨文”和“施政演说”

  通常我们所熟知的国情咨文(The State of the Union)是外国统治阶级的施政纲领,像美国,主要就是来阐明美国总统每年面临的国内外情况,以及政府将要采取的政策措施。

  按照美国惯例,每年年初,现任总统都要在国会作年度报告,阐述政府的施政方针,被称为“国情咨文”。

  而施政演讲则一般指由国家领导人不定期做出、阐述自己政治理念的演讲,并非特指政府工作的年度总结。一些国家有领导人上任之初进行施政演讲的传统,比如日本首相常在履新之时作施政演讲,宣布自己的施政方向。

  历史纵深

  首脑汇报工作美国首开先河

  纵观世界历史,政府报告分为三种:国情咨文、施政演说以及政府工作报告。

  而国情咨文或者施政演说这种由国家操盘手向国民汇报政府工作的做法,是由美国首开先河。

  1790年1月8日,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作了第一份关于“联邦情况”的报告,该报告当时被称为“年度咨文”。经过几百年的演变,美国的“国情咨文”已经变成“总统驾驭与国会关系的一个基本手段和发挥国家领导作用的有力方式”。

  日本首相在就职时发表施政演说是惯例。日本历史上第一位首相是于1885年就职的伊藤博文,但直到1890年,日本才开始召开国会,所以第一位发表施政演说的应该算是时任首相的山县有朋。

  目前,俄罗斯、菲律宾等实行总统制的国家,也纷纷效仿美国的做法,在每年国会或议会等政府重要例会召开期间,由总统向国会发表国情咨文。

  政府工作报告起源于苏联

  国情咨文(或者施政演说)源自美国,政府工作报告则是源自苏维埃政府,甚至早在苏维埃政府成立以前就已初具雏形。

  “苏维埃政府时期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是经过长时间发展才得以完善,成为一种较规范的模式。”据俄罗斯研究专家中国人民大学王正泉教授介绍,1922年12月30日,苏联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联盟条约》和《联盟成立宣言》,宣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后来,1936年苏联宪法的通过,进一步完善了苏维埃制度。至此,在每一次最高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政府首脑都会作一份类似政府工作报告的总结性报告,总结前一年的政府工作成果,并展望未来的政府工作。

  这样的政府报告被“后起”的中国共产党所学习,在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就经常发布类似报告。而在建国后的1954年,这一制度最终确定,并延续至今。

  事实上,早在1922年苏维埃政府成立之前,类似报告就已出现,后经苏维埃政府各项体制的逐步完善、规范化下来。直至1991年苏联解体,这种政府工作报告的形式也随之终止。

  花絮

  第一份“国情咨文”

  时间:1790年1月8日

  报告人:美国总统乔治?华盛顿

  经典语句:“最近,重要的北卡罗来纳州加入了美国宪法,我们国家的声誉不断提升,以及目前一切的统一、和平都是我们国家繁荣富足的幸运征兆。”

  背景:时称“年度咨文”,是美国“国情咨文”的前身。

  罗斯福提四个“自由”

  时间:1941年1月6日(世界正遭受德国、意大利和日本法西斯铁蹄的蹂躏)

  报告人:富兰克林?罗斯福

  经典语句:“我们追求安全的未来,在那时我们期待有一个建立在四项基本自由基础上的世界。第一是普天下言论和表达自由。第二是普天下每个人都有按自己的方式崇拜上帝的自由。第三是普天下不虞匮乏的自由。第四项是普天下……没有恐惧的自由。”

  尼克松在国情咨文中检讨

  时间:1974年1月30日

  报告人:理查德?尼克松

  经典语句:“我已向特别检察官主动提供了大量资料。我认为我已提供给他结束调查所需的全部资料……我认为是时候结束有关这件事的全部调查了。‘水门’事件持续一年已足矣。”

  卢武铉为赶时间删原稿

  时间:2007年1月23日

  报告人:韩国总统卢武铉

  经典语句:“天,我得赶时间”和“我必须跳过这一部分”

  背景:卢武铉此次国情咨文的原稿长达61页,但由于时间受限,卢武铉不得不对原稿进行了大规模删改。

  普京向腐败宣战

  时间:2006年5月10日报告人:俄罗斯总统普京经典语句:“我们至今未能消除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大障碍,那就是腐败。”

  背景:发表此次国情咨文之后两天,普京一共撤掉了17名腐败高官。

  本版撰文/张靓吴媛媛记者李莎刘晓雪制图/李铭

  今年概述

  美国情咨文被指存“缺陷”

  2010年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会山发表上任后首份国情咨文。奥巴马在一个多小时的讲话中,对美国未来的政策走向作出了规划,国情咨文中包含冻结部门财政预算、扶助中产阶级改善就业、税收优惠、医改方案等一系列提振经济和改善民生的举措。

  然而,“空话”难以挽回民心。当前奥巴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公众的“信任赤字”,如何挽回民心、提升支持率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奥巴马在演讲中努力重现竞选时的风采,但民众反应谨慎,甚至不乏批评之声。看来奥巴马要想挽回民心,单靠嘴上的功夫是不够的,必须拿政绩说话。

  俄史上最长国情咨文也引入“公众意见”

  2009年11月12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克里姆林宫向议会两院发表2010年度国情咨文,长达100分钟,成为俄罗斯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国情咨文报告。

  按照俄罗斯政府惯例,国情咨文的起草工作一般是总统与各部部长和总统办公厅高官讨论后,由总统写作班子的几个人执笔成稿。但此次梅德韦杰夫在国情咨文的起草过程中引入了“公众意见”,号召俄普通民众为国情咨文建言献策。

  据统计,俄普通老百姓和社会各个组织在总统官方网站上的反馈留言达1.6 万条之多。

  中外比较

  理念相同

  都是政府惯例 总结上年展望来年

  在我国,由总理代表国务院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是国务院一项法定的重要职责,也是政府接受人民监督的重要形式。

  而按照以美国为首的实行总统制国家的惯例,现任总统每年都会在国会作年度报告,阐述政府的施政方针,被称为“国情咨文”。国情咨文是总统制国家统治阶级的施政纲领,主要阐明各国总统每年面临的国内外情况,以及政府将要采取的政策措施,这些措施往往也包含社会、经济、民生等各方面与民众息息相关的内容。

  目前,除美国之外,俄罗斯、菲律宾、韩国、南非等实行总统制的国家,也都把总统向国会发表的年度报告称为“国情咨文”。

  时间、发表人不同

  各国多选在新年伊始发表

  各国发布政府年度报告的时间也不尽相同,有的选择在一年即将过去之时,有的在新年伊始之际,有的则在国会召开期间。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份政府工作报告,在1954年5月23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由周恩来总理发表。此后,该政府工作报告都由国务院总理在历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发表。自从1998年以来,每年国务院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的时间均为3月5日。

  而以美国为首的实行总统制的国家,则通常在每年年底、或次年1月份新年假期刚结束时,由该国总统以演讲的形式向国会发表国情咨文。其他总统制国家如俄罗斯、韩国、南非、菲律宾等,除韩国、南非紧随美国步伐在新年伊始发表外,俄罗斯和菲律宾则分别在每年的11月和7月。

  热点问题相同

  均以大量篇幅阐述经济举措

  在经过2009年一场肆虐全球的“金融风暴”后,各国首脑发表的年度政府报告都不敢对经济形势的发展掉以轻心,纷纷以大量的篇幅阐述政府提振经济的决心和举措。

  例如,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0年1月27日向国会发表的国情咨文中,就围绕经济衰退、政府财政赤字、失业等问题,提出向大型银行收费、向小企业贷款、扩大税收优惠、扩大出口、创造就业等一系列方案刺激美国经济。

  俄罗斯、韩国、菲律宾、南非总统也纷纷把2010年国情咨文的演讲重点放在了经济刺激政策上。所不同的是,各国总统宣布的政策或繁或简、力度大小不一。

  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在内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阐述我国经济将调整发展模式。

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 温家宝答中外记者问 视频回顾

经济:人民币不能被强制升值 许多企业状况没有根本好转 贸易:温家宝:我是自由贸易支持者 有些做法令我不解 涉台:不要因50年政治丢掉5千年文化 去台湾愿望仍强烈 妙语:以诗明志:虽九死其尤未悔 公平正义比太阳光辉 妙语集

两会观察:预算报告审议表决不能变成走过场

打黑:重庆高法院长回应质疑打黑者 案件审理无特殊 监督:网络民意走红两会 成为监督政府行政重要渠道 医改:委员谈医改:政府投入是必要的但不是第一位的 个税:个税起征点暂不调整 专家称税改方案今年难出

两会见闻:语录、花絮

监督:检察院内部监督自娱自乐 货币:发行大面额钞票节约成本 反腐:圈定“一把手”权力边界 公职:公务员数量应该绝对控制 全国人大会议闭幕 温家宝与中外记者见面 人大台湾省代表团 何厚铧当选政协副主席 两会花絮:拍客 两会幕后的女性工作者 两会花絮:调皮的春风 李鹏女儿跳拉丁舞

本文来源:https://www.huangpucn.com/info/152315.html

标签组:[苏联] [国情咨文

原标题:中国人均GDP将止步一万美元?基建狂魔不是白叫的 | 科技袁人Lite第103期

导读

从基建角度分析“人均GDP破万”的中国与俄罗斯、巴西等国的不同。

听说人均GDP破万是“中等收入陷阱”的门槛。避开陷阱,就能持续发展跻身发达国家。掉入陷阱,经济就会徘徊不前甚至社会动荡。

比如俄罗斯、巴西、墨西哥等国已经“入坑”多年,中国会步入后尘吗?袁老师和他的朋友陈经老师从基建角度来分析,中国的经济增长轨迹和这些国家的不同之处。看完之后,坐高铁回家的小猿只想给中国的基建点个三连!

视频链接:

部分评论:

皮卡小波

掌握核心科学技术,把关键点握在我们手里,稳步进行工业革命,摆脱之前“借”来的技术,自主研发,自主生产。不要像国外一样天天说些无关紧要的,在各种“政治正确”上玩文字游戏。我们之前借了那么多钱搞基建,现在,红利来了。

深海博物馆

关于中国的人均GDP,很重要的一个点是年龄结构。

中国社会高速发展,人均GDP的上升主要是受到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提高的,年龄大的人创造的GDP并不会明显提高(生产方式决定的)。美国社会长期平稳发展,一个60岁的人和30岁的人GDP可能差不多,而中国30岁的人GDP肯定远大于60岁的,甚至中国60岁的工作那种GDP很多是不进入统计的。

所以即便是中国社会停滞,工资水平不变,随着中国人口的新陈代谢,都能让人均GDP保持几十年的较快增长。

精彩呈现: 让中国告诉世界,什么是1万美元人均GDP | 陈经

1

2019年中国人均GDP将达到多少美元?

2019年2月国家统计局报告,2018年中国人均GDP达9732美元,比2017年的8836美元增长了10.1%,已经接近1万美元的门槛。

要估算2019年中国以美元计的人均GDP,涉及 实际GDP增长率GDP平减指数平均汇率统计调整等多个方面,2019年正好都发生了。相关算式是:

美元计人均GDP=名义GDP/平均汇率

名义GDP=上年名义GDP*实际GDP增长率*GDP平减指数

上年名义GDP=初步核算数 * 统计调整上调幅度

根据以上算式,总的原则是:实际GDP增长率、GDP平减指数越高,以美元计GDP越高;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有利于美元计GDP增长,对美元贬值则不利;统计调整也会提升以美元计GDP。

2019年11月2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一次统计调整,2018年GDP修正后为91.9281万亿元,比之前的初步核算数90.0309万亿元增加了2.1%。因此,以2018年美元平均汇率6.62折算,2018年人均美元GDP同步增加2.1%,修正为9937美元,基本达到1万美元。

2019年中国以美元计GDP增长有所减缓,不可能象2018年那样增长10%。这有三个原因,一是2019年实际GDP增长率,按前三季度数值,全年预计增长6.2%,比2018年的6.6%降了一点。二是GDP平减指数,2018年是2.1%(名义GDP增长率是实际增长率的1.021倍),而2019年前三季的GDP平减指数显著降低,分别是1.35%,1.98%和1.48%,全年大约会是1.5%左右。

第三个因素影响最大,2019年人民币贬值过了7,对美元汇率在6.7-7.1之间波动,全年平均汇率将是6.9左右。相对2018年的6.62,贬值了约4%。

综合以上几个因素,2019年中国以美元计的人均GDP估算值会是:

9937 * 1.062 * 1.015 / 1.04=10298美元

因此,预计2020年初国家统计局数据公布, 2019年中国以美元计的人均GDP会是10300美元左右,相比2018年的调整值9937美元增长3.6%,相比未调整值9732美元增长5.8%。因为2019年人民币贬了一些,以美元计人均GDP上升幅度有所减小,但仍然稳稳地超过1万美元,并且在将来会一直保持在人均1万美元以上。

如果2020年中国GDP增长6%,GDP平减指数保持1.5%,平均汇率6.9不变,则人均GDP将达到11080美元,脱离1万美元区间,拉开了一定的“安全距离”。一些国家人均GDP 上上下下,过了1万美元也不一定保得住。

那么,1万美元人均GDP的国家,经济发展与国民生活一般是什么状态?我们会惊讶地发现,一些人均GDP在1万美元附近的国家,和中国的差别非常大。

2

1万美元人均GDP的中外对比

人均GDP在1万美元附近的小国有一些,如毛里求斯、多米尼加、格林纳达、赤道几内亚。这些国家人口百把万,最多1千万,人口太少比较意义不大。

G20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最突出,是19个国家加上欧盟。G20中,美、日、德、英、法、意、加这西方七国,人均GDP最少的意大利也有3.4万美元,其它都在4万美元以上,美国约6万美元最高。中国人均GDP上了1万美元,数量级追上了,但要和这些国家直接比较还早,人均生活水平还有些差距,只有部分发达地区可以拿出来比较。追赶国家中,G20中的韩国人均GDP约3.2万美元,人口5150万也不少了,与意大利人口6050万接近。意大利不太争气,再过一些年,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被韩国超过是非常可能的。

G20中三个明显落后的国家是印度、印尼、南非,人均GDP分别是2000、4000、6000美元出头的水平,已经被中国远远甩开。而澳大利亚、沙特阿拉伯、阿根廷,人均GDP分别是6万、2.1万、1.5万美元,都是资源丰富而人口不多的国家。澳大利亚人口2460万,沙特3290万,阿根廷4430万,人均资源非常丰富,也不适合比较。

巧合的是,G20中其余五个国家,人均GDP正好在1万美元附近扎堆起来了:中国、俄罗斯、巴西、墨西哥、土耳其。人口最少的土耳其也有8100万人,巴西人口2.09亿,俄罗斯1.44亿,墨西哥1.29亿。马来西亚人口3160万,是G20以外国家中达到1万美元人均GDP而人口又较多的,我们就来比较一下中国和这五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可以说,在1万美元扎堆,不是一个巧合,而是有某种必然性,人均1万美元真的是一个槛。

其实一万美元人均GDP真不低了,世界人均也就是约11000美元,但主要是被一些发达国家好几万美元的数值拉高了。人均GDP一万美元以上的世界,一下简单了好多。

中国自己占18.5%的世界人口。人均GDP在2万美元以上显著高于中国的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大约9.7亿,占世界人口12.6%。中国因为迈入1万美元门槛,和人口较多的俄罗斯、巴西、墨西哥、土耳其、马来西亚算是同一水平,这一下就是追上了6亿人!那人均GDP显著高于中国的人,还有多少?

答案是出人意料的。人均GDP在1.2到2万美元之间的国家,人口超过1000万的只有四个:波兰3800万人,阿根廷4430万,匈牙利1000万,智利1800万,这四个国家都是人均GDP约1.5万美元的水平。四国总人口1.1亿,加上一些几百万人口的小国,大约有1.3亿发展中国家人口算是人均GDP超过中国。加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9.7亿,也就是说只有11亿人,人均GDP高于中国,只占世界人口的14.4%。等中国人均GDP超过15000美元,这个数字也只会缩减掉约1亿。

基本上可以说,中国人均GDP上到1万美元,就已经基本完成了发展中国家阶段的发展任务,前面基本只有发达国家了。世界人口77亿,只有11亿算是人均GDP比中国强,6亿和中国差不多,46亿比中国差。

对中国的生活与发展,读者多少有些了解,但是对俄、巴、墨、土、马这些人均GDP相近的国家,对它们的经济发展会有些陌生。以下对这五国统称“俄巴墨等国”。

2.1 人均GDP增长轨迹

俄罗斯历年(1992-2018)以美元计GDP

巴西历年(1962-2018)以美元计GDP

墨西哥历年(1993-2018)以美元计人均GDP

土耳其历年(1998-2018)以美元计GDP

马来西亚历年(1957-2018)以美元计人均GDP

从以上五个图可以看出,俄巴墨等国,都是从2000年左右开始人均GDP高速增长,约10年前在2008-2010年间纷纷冲上1万美元人均GDP,十年左右翻了三四倍。然后又在最近10年围绕着1万美元震荡。这不是偶然的,说明这些国家不约而同在1万美元人均GDP进入了“中等收入陷阱”,发展模式碰上了瓶颈。

中国历年(1957-2018)以美元计人均GDP

相比之下,中国的人均GDP增长曲很光滑,还没有陷入瓶颈的迹象。看趋势没几年就会象甩开印度、印尼、南非那样,把这几个国家也超过去。虽然舆论不时说中国经济增速下滑,各种经济困难,但那是以起码6%的“保底”经济增长为背景的。再怎么也是增长的,在增长的基础上,有一些不平衡、代价高、不可持续之类的结构性问题,在高标准下,说得很严重。如果连以美元计的人均GDP,都象俄巴墨等国那样不时震荡大降,是不可想象的事。

以下进一步解释,为何中国的增长轨迹会和这些国家有根本的不同。

2.2 基建刚全面赶超

中国号称基建狂魔,基建能力比俄巴墨等国明显要强得多。但是,中国发力其实年头并不太长,只能说近年来,中国基建才全面赶超这些约10年前就达到人均1万美元GDP的国家,还没有达到遥遥领先的程度,要继续发力。

中国优势最大的,是高铁。因为在所有庞大的系统中,高铁网络需要的资金、技术、组织能力几乎是最高的。

俄罗斯仅有的高铁线路

俄罗斯有一条650公里长的高铁,连接莫斯科与圣彼得堡,最高时速250公里相当于我国的动车。俄罗斯想将高铁从莫斯科扩展700公里到喀山,2009年开工了,再于2030年扩到叶卡捷琳堡,远期甚至想跨越7000公里连到北京。但是2014年后国际石油价格崩溃,俄罗斯碰上了很大经济困难,没有资金继续宏大的计划。

巴西在2010年的繁荣顶峰,一度想耗资110亿美元修建从圣保罗到里约热内卢的长约400多公里的高铁,迎接2016年里约奥运。后陷入经济危机放弃了高铁计划,中资劝说恢复计划也未成功。

墨西哥也曾经有个耗资44亿美元的高铁计划,从墨西哥城到第三大城市克雷塔罗,全长210公里,时速300公里。2014年11月6日,中铁建本来已经中标了,没几天总统又给取消了,赔给铁建2.7亿人民币。这事是墨西哥国内因素搞得很糊涂,2015年1月底,宣布计划无限期搁置。

马来西亚高铁最近两年也闹得比较厉害,焦点是新加坡到吉隆坡的“新马高铁”计划,350公里长,时速320公里。上届纳吉布政府,已经和新加坡签约要建了,2018年马哈蒂尔上台又取消了,赔给新加坡上亿美元。说是2020年再招标,后续什么打算说不清。还有和中国合作的投资上百亿美元的东海岸铁路,时速160公里,已经开工也暂停了,大幅削减开支后又复工。

土耳其高铁线路图(红线为主干,黄色为计划的支线,五个标U的是有地铁的城市)

相比之下,土耳其高铁发展还不错。2003年高铁开建,2009年3月安卡拉(ANKARA)到埃斯基谢希尔(Eskisehir)通车;2011年8月,安卡拉至科尼亚(KONYA)通车;2014年7月,安卡拉至伊斯坦布尔(ISTANBUL)通车。土耳其高铁线路总长533公里,有点小网络的意思了,时速250公里。后来又规划了安卡拉到伊兹梅尔(IZMIR)、安卡拉到锡瓦斯(Sivas),安卡拉到布尔萨(BURSA)等几条支线,伊斯坦布尔还准备连到保加利亚去。如果建成了,这个土耳其高铁网络还是有一定规模的,在发展中国家算是相当强了。从高铁建设来看,世俗化的土耳其有相当实力,虽然是德国技术,但能把资金和土地等资源组织起来就不容易。2018年12月13日,安卡拉还出了一次高铁追撞事故,撞上车站的检测车头,9死84伤。出了这种高铁事故,说明常态化运营了,水平不低。

中国2016年底高铁营业里程22340公里占世界60%,长度是日本的8.5倍,由于人口是日本10.8倍,人均高铁长度还差日本一点。2017年底,高铁营业里程增至25000公里;2018年底,又增至29000公里,这年人均高铁长度超过了日本;2019年底,高铁营业里程更是达到了35000公里,占世界比例升至70%。

也就是说,短短三年,中国增多了1.2万公里的高铁。而这些人均GDP和中国差不多的国家,几百公里的高铁都扯个没完。应该说人均有一万美元,高铁需求是出来了,几个国家都有规划。但是建设速度、资金投入和中国差了两个数量级。中国数万公里高铁,这些国家有数百公里高铁就不错了。即使考虑到中国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是它们的十倍,也还是体现了基建组织能力的巨大差距。

另一个中国优势比较大的,是高速公路。2018年末中国高速公路里程14.3万公里,世界第一,2019年末将接近15万公里,是美国1.5倍。中国高速公路建成了密集网状,有点类似于高铁组网,花的资金都是海量的。俄巴墨等国修几条高速路不难,要密集组网就没那么多资金,无法摊开来修成网状。

俄罗斯天寒地冻地域辽阔,沿路人口稀少,修高速公路收益不高,所以一直没有高速公路。近来要修一条2000公里长的高速公路,连结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成为中国到欧洲运输距离最短的高速线路中的关键一段。

巴西自己统计有20万公里的“高速公路”,其实是指铺了路面的公路,这种中国有约200万公里。巴西达到中国高速公路等级的路线没有统计,但总体来说,巴西公路收费昂贵,路况很差。国土和中国差不多大,公路系统却差多了,是很头疼的问题。

按CIA的world fact统计数据,马来西亚有1800公里高速,土耳其2000公里,墨西哥6200公里。即使这些国家人口和国土面积要小一些,按中国标准,高速公路长度都是严重不足的。

要修起密集高铁和高速公路网,需要坚定的投资决心和长远规划。这属于升级概念,人均GDP到了1万美元,国家铁路和公路系统肯定也是有的,不升级也能勉强混下去。公路铁路系统跨越升级,需要的海量资金会完全没底;偶而搞搞不长的关键线路,能不能回收资金、财政能否撑住,都不好说。但是不升级,又会拖累经济发展,效率低下也会影响外界信心、影响产业发展,是这些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原因或者说结果。

发展中国家里,只有中国有不错的高速公路系统,高铁更是独步全球。发达国家,起码达到相当密度的高速公路系统是能搞起来的。有没有高速公路网络,是区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一个有效指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发展目标显然不是俄马墨等国的人均1万美元,不会陷在这个区间,实现发达目标只是时间问题。

但是不那么高难度的基建,中国优势就没这么大了。

中国2018年水泥产量约22亿吨,占全球55%,人均年产水泥约是1.57吨也是世界第一,中国以外的世界人均是0.29吨(去除中国水泥产量)。水泥基本是不出口就近自用的,能够代表基建力度。

俄罗斯近年来的水泥年产量约是5400万吨上下,人均0.37吨是中国四分之一。巴西是南美水泥生产大国,2014和2015年产量都是约7200万吨,人均0.34吨,和俄罗斯差不多,但是因经济危机,2018年已经降至5200万吨。土耳其2018年水泥产量8400万吨,人均1吨相当强,和中国差距不算大。墨西哥水泥产量常年在3500万吨左右,人均0.27吨,要更少一些。马亚西亚年产水泥1600万吨左右,人均半吨。

中国与外国粗钢产量

中国2018年粗钢产量9.28亿吨,占全球51%也是超过一半,人均0.67吨,中国以外的世界人均是0.14吨。

同期俄罗斯产粗钢7170万吨,人均0.496吨,数据较好。巴西3470万吨,人均0.166吨。土耳其3730万吨,人均0.46吨仍然不错。墨西哥年产粗钢在2000万吨的水平,人均0.15吨接近巴西。马来西亚年产粗钢约500万吨,人均和巴西、墨西哥差不多。

从人均钢铁水泥来说,中国相对俄巴墨等国有一些优势,土耳其相对好些,俄罗斯也还过得去。但人均差距并非大到不可想象,土耳其的人均钢铁水泥也多达世界水平的三四倍。因此,中国城建很强,但是不能说和人均1万美元的国家拉开了很大的差距,这些国家局部也在大兴土木。各国的建筑都有自己的特色,发展出大规模盖楼建房的能力不是太难,历史上也搞了不少城建。

象印度这样的,就真和中国有数量级差距,人均钢铁水泥只有中国八分之一到九分之一,城市外观和中国差别非常大。但中国仅靠城建房地产,和人均1万美元的国家无法拉开明显差距。中国很多人还是居住在城建一般的县城,还需要一些年头再大变样。如果拿中国一般三线城市,和这些国家的大城市比,还是人家的大城市现代感更强。

再以地铁为例。至2019年6月,中国33个城市有地铁,总长度超过4600公里,上海669公里最长。北京、上海、广州规划里程超过1000公里,深圳、武汉、成都超过800公里。但是要注意,中国地铁长度十年翻了四倍,十年前全国其实只有1100多公里地铁,作为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长度是远远不够的。本文中的地铁指的“地铁交通网络”,也包括建在地面上的快轨。

俄罗斯有七个城市有地铁,莫斯科、圣彼得堡、新西伯利亚、叶卡捷琳堡、喀山、萨马拉、下诺夫哥罗德。后五个都是一两条线规模很小,10多公里到20多公里。莫斯科1935年就有地铁了,现在有14条线约400公里,将扩展到600公里。圣彼得堡1955年第一条地铁通车,现在5条线113公里。俄罗斯地铁总长约600多公里,约是中国八分之一。考虑两国的人口数量,地铁发展水平现在算是差不多了。10年前俄罗斯人均地铁长度就要比中国高多了,毕竟以前是超级大国有底蕴。

巴西也是七个城市有地铁,圣保罗、里约热内卢、贝洛奥里藏特、巴西利亚、阿雷格里港、累西腓、萨尔瓦多。圣保罗是巴西最大城市,人口有1000万,地铁有6条线,总长97公里。里约3条线,58公里。巴西利亚地铁41公里。巴西地铁没有莫斯科那么大的规模,历史积累还是比苏联差一些。现在中国人均地铁长度超过巴西了,十年前是不如的。

墨西哥城地铁有12条线,226公里长,在美洲仅次于纽约排第二。蒙特雷有2条地铁线,32公里,3号线在建。墨西哥十年前人均地铁长度是超过中国的,现在被中国超过。

土耳其五个城市有地铁,伊斯坦布尔、安卡拉、伊兹梅尔、布尔萨、亚达那(前面土耳其的图中标记了)。伊斯坦布尔有6条线115公里,89个车站,还有3条线50个车站在建。首都安卡拉有5条线64公里。感觉土耳其基建在这些国家中是比较有激情的,新建了不少地铁线,按人均和中国现在算同等水平。土耳其的基建是它的优势产业,不可小看。

马来西亚就只有首都吉隆坡有地铁,主要是建在地面的快速轨道交通系统约150公里。在首都搞出一个有相当长度的轨道交通系统还是做得到的。

从地铁网络来看,中国还没有明显超过俄巴墨等国,但再过五年人均地铁长度就能拉开较大差距了,网状地铁成为中国大城市标配。中国基建的速度实在吓人,这些国家一旦被超过就会被迅速甩开。

总体来说,中国基建能力有很大优势,但由于发力年头还不长,城市外观没有和1万美元人均GDP的国家拉开差距。也就是说,离发达国家还有点差距,平均水平还不够好。一些城市看着还是土,棚户区拆迁还是要搞。中国强在持续发力,再过个十年估计就全面接近发达国家了。

而中国高铁网、高速公路网,还有覆盖全国的4G网络,这些已经是发达国家水平,甚至独步全球,所以才有效率超高的电商物流。基建越难,越能体现中国的优势。

2.3 收入与生活水平

2018年,中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9平方米,农村47.3平米。这个在世界上是比较高的水平,欧洲的人均住房面积是30平米。美国人均70平米,世界最高。

其实人均有20平米就还可以了,日本就是这个数,大约相当于一家四口房子80平。发展中穷国城市常见景象,就是一堆人挤在一个小屋里住。

苏联时期典型的“赫鲁晓夫楼”,中国也常见

俄罗斯人均国土面积非常大,但也得建房居住。俄罗斯人均住房面积25平米还可以,比刚解体时大了一半以上。前苏联的“赫鲁晓夫楼”规模极其宏大,建楼速度快,一举让四分之一人住进新居,但这种筒子楼单个面积并不大,各家还共用厨房。解体之后乱了一些年头稳定下来后,要拆掉这种旧楼,改建更现代的套房,近年来俄罗斯建筑业投资占总投资额一半以上。总体来说,俄罗斯住房问题相对还可以,住得差会冻死人的。俄罗斯不少城市居民,还有效外的渡假小木屋,但这类不能算住房。

里约热内卢贫民窟

巴西的住房问题就要严重多了,最突出的是贫民窟问题。最大城市圣保罗有1500多个贫民窟,居住了160万人。2016年里约奥运,当地贫民窟就引发了一定关注,住了20%的当地人口。墨西哥城的贫民窟也是世界著名,城东的曲达德内扎贫民窟有120万人,规模世界第二。马来西亚有名的是建在海上的贫民窟。

前面能看出来,土耳其基建不错,人均住房面积有28平,贫民窟问题要小得多。

中国应该是没有这样的贫民窟,管理就不允许,住房面积也够。中小城市房子便宜,租金也不高,人群不需要扎堆自己乱建房居住。大城市低收入人群倒是有可能搞出一堆违建,但是规模都不大,也会被清理。中国低收入年青人在大城市群租就是比较惨的,但也不是贫民窟的概念,生活配套条件其实还可以,空调都常见。

中国住房问题,主要是贫富分化,部分青年买不起一二线高价房的问题比较突出,影响了结婚成家社会生活。但是和俄巴墨等国相比,住房问题不是一个层面的。中国城市房产面积和生活配套,在世界上算是相当不错的,住进去小康生活基本就有了。

主要问题是,中国自有房产比例高达90%以上,是世界最高的行列,和新加坡差不多。所以,对自有房产的追求就成了“必须实现的人生目标”,实现不了丈母娘不答应,又碰上一线超高房价,就傻眼了。这个目标其实高得离谱,发达国家自有房产率也就是60-80%。土耳其自有房产率67%,巴西74%,俄罗斯84%,都比中国低不少。这些国家中心城市的房价也是高得离谱,只是还有更严重的问题。

而且中国的房地产问题是有退路的。一线实在混不下去,退去二三线,问题就小多了。是有很多打工者在一二线赚钱,根本不指望买房安家。但是回乡搞个房子就太常见了,县城房地产都莫名其妙猛涨,按当地收入,不知道人买房的钱哪来的。

从房地产的基础来看,中国人均GDP怎么也不应该停在1万美元上。2018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7亿平米,每年人均房产面积能增加1平米。房子越来越好是肯定的,以现代化的房产为依托,过上各种现代生活,人均GDP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别的人均1万美元的国家还有规模很大的贫民窟,中国怎么也应该比这强。

有些人会说,中国很多人收入还很低,过不上好生活。这个事就是很迷惑,甚至吊诡的。用人均GDP、人均收入这些指标去观察中国,会非常困惑。感觉是穷人遍地,2018年人均收入28228元,城镇也只有39251元。每月人均收入2350,城镇人居每月3270。算2个工作人口养1个人,全国劳动人口人均月入约3500元,城镇劳动人口月入约4900元,与高收入人口2-3万的月收入差距太大。这点收入各种开销根本不够,说人均GDP有1万美元都觉得迷糊。

这种错觉是因为,已经有相当多一般人,过上了发达国家水平的生活。房子汽车出国旅游,似乎也不是很难实现。于是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和“一定要有自有住房”一样,也成了普遍的“人生目标”。这是不够,要努力赚钱,一时没法工资猛升,就觉得有压力。而中国很多人的收入变动较大,增收速度快,统计起来有时覆盖代表性不足。

其实俄巴墨等国,工作人口的收入也没多高。2017年俄罗斯官方公布,工作人口月收入约是3600人民币。这个收入也是不好活的,俄罗斯有一些医疗教育国家福利才补上了。巴西2018年工作人口月平均工资也是3600人民币,但有一个开支庞大高福利系统和社会保障体系,不然很多人活不下去了。巴西和俄罗斯有些象,国家用卖资源的钱建立社会福利系统,平均工资并不高。

2017年,墨西哥人月平均工资约3000元,还要更差一些。贫富分化很大,很多穷人靠贬毒集团给的福利生活。但是墨西哥搞生产还行,基本消费品物资供应充足,所以在发展中国家中还算好。

土耳其人月收入要高些,平圴约四五千人民币,近年汇率波动比较大。但是土耳其女性在家里多,所以家庭收入也不高。马来西亚也差不多,工作人口月收入4000多人民币,但是男人负担家庭。

中国还有不少人的收入没有被统计上来,收入和消费水平远高于1万美元人均GDP对应的水平。但是这主要体现在一些高端消费上,如奢侈品消费占世界40%,高端手机消费也很猛。有时人们会说,中国的消费水平相当于人均GDP高得多的国家。但是考虑到大量低收入群众,以及一些相对落后的地区,也可以保守一些。

总体来说,中国和俄巴墨等国的平均工资收入是差不多的。也都有一些福利系统,表现的形式各有不同。如中国的医保覆盖率从2004年的不到10%升到近年来的98%,医疗费报销大幅减小了低收入人群的负担。

要是在世界上看看,中国普通人的生活水平,绝对不差。中国生活水平比以前强多了,怎么也算是发展中国家中较好的。有些人总觉得还有大量贫困人口过得很差,是以前看社会新闻的印象,其实扶贫进展很大,过了几年就很不一样了。从招工就能看出来,月收入4000招工都算是基本水平,比以前开的价要高多了。

其实俄巴墨等国人均GDP有1万美元,生活水平不会太差,也会有一定社会福利,人均GDP就是生活出来的。

中国年产肉量2011-2018

比如吃肉,中国肉类产量早在2010年就有相当高水平了,以后每年肉类消费都超过8000万吨,增速放缓,甚至转为下降。人均肉类消费在60公斤上下,从总量来说,有些饱和的意思,很多人并不想吃更多肉了。牛羊肉消费倒是持续走高,有从猪肉改善到牛羊的需求。近来因非洲猪瘟,全国生猪存栏数减少了40%,可以说是空前的行业挫折。但是因为猪肉需求接近饱和,少吃一些对人们的心理影响没那么大。主要是对猪肉涨价惊叹一下,没有说吃不上肉馋哭的。

俄罗斯和巴西的肉类消费,因为饮食结构和中国不一样,比中国要高一些,人均七八十公斤,算是世界上吃肉较多的国家。墨西哥人均肉类消费和中国差不多,是世界人均2倍。土耳其和马来西亚约是中国一半,应该有宗教原因。

人均GDP到一万美元了,食品问题就不会太大了。单纯按产量计的农牧业,国土面积足够,做到食品供应充足并不是太困难,属于工业化中难度较低的。其实发达国家也未必在人均吃喝上比中国和俄巴墨等国强多少,说不定因为做菜水平太烂,吃得不行。

不仅食品问题不大,人均GDP有一万美元,一些“升级”消费,也会有过得去的实力。如“千人汽车拥有量”这个数据,马来西亚433,俄罗斯373,巴西350,墨西哥297,土耳其199,都高于中国的173。这是因为,这些国家历史上人均GDP高于中国不少,买车有积累。中国2006年人均GDP才突破2000美元,汽车消费开始爆发。这些国家比中国早20年左右就过了2000美元,很早就开始了汽车消费。

中国的优势是汽车消费追赶速度很快,万人汽车销量稳定在200左右,不计报废相当于每年“千人汽车拥有量”能增加20。马来西亚人喜欢买车,万人汽车销量约180,只比中国低一点。俄罗斯和巴西万人汽车销量约100,是中国一半。墨西哥、土耳其约130,还稍多一些。

总体来说,中国的车新一些,人均拥有量也会慢慢接近这些国家,但不会有什么优势,基本算同等消费水平。不可能象一些发达国家那样,发展到万人汽车销量400以上去(等于中国一年卖5600万个车)。主要是中国人口多集中居住,发展高效公共交通系统,也要节能减排,没必要搞成依赖汽车生活。

其实单论吃喝、住房、汽车消费,中国和一万美元人均GDP的国家确实能算是同等水平。中国住房强一些,汽车弱一些,一般人的生活大致可比。在发展中国家都算是较好的,和发达国家比差距也不算太大。

2.4 产业发展

中国和俄巴墨等国最大的不同,是在产业发展上。如果说居民生活消费水平,几个国家没有明显差距,在产业发展上中国就有很大优势。因为产业发展不行,这些国家没有成为发达国家的希望,进入中等收入陷阱。

俄罗斯、巴西是资源大国,和中国的主要贸易模式就是卖资源。中国连续十年成为巴西最大贸易伙伴,2018年巴西对中国出口(含港澳)666亿美元增长32%,占总出口28%,主要出口产品是大豆、原油、铁矿石。巴西对中国出口额是对美出口额的2.3倍、对欧盟出口额的1.5倍。中国连续九年成为俄罗斯最大贸易伙伴,2018年双边贸易额1070亿美元增长27%,俄罗斯对中国出口592亿美元。

2018年巴西对中国出口商品构成

以巴西对中国出口为例,植物产品(大豆为主)和矿产品(铁矿石为主)两大类就占了总量的83.5%,基本是资源出口的模式。

2018年巴西自中国进口商品构成

巴西从中国进口347亿美元,占总进口19%也排第一,巴西对中有较多的顺差。但是从中国进口的主要是制造业产品,产业层级的区别非常明显。巴西曾经对此非常忧虑,认为制造业受中国商品影响太大,搞了一些操作,如引入富士康在巴西本地制造iPad。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巴西还是走了资源经济的路线,富士康巴西工厂也关门了。

俄巴墨等国的人口不比日德英法等发达国家大国少,但是世界500强企业显著少于中国和发达国家大国。下面统计来自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

俄罗斯有4个世界500强:42位的俄罗斯天然气、50位的卢克石油、86位的俄罗斯石油、255位的俄罗斯联邦储蓄银行。

巴西有8个世界500强:74位的巴西国家石油、191位的伊塔乌联合银行控股、219位的JBS公司(全球最大肉类加工公司)、221位的布拉德斯科银行、269位的巴西银行、305位的联邦储蓄银行、336位的淡水河谷铁矿、499位的Ultrapar控股(民营石化)。

墨西哥有3个500强:95位的墨西哥石油、196位的美洲电信、443位的墨西哥国家电力。

土尔其就是1家,423位的KOC集团,是欧洲家电制造业巨头。马来西亚也是1家,158位的马来西亚国家石油。

可以看出,俄巴墨等国的500强大企业主要是两类。一类是石油、天然气、铁矿石资源类,一类是银行、电力、电信集团公司。巴西还有一个JBS搞肉类加工,Ultrapar搞石油化工。土耳其资源不突出,有个家电制造业巨头已经不错了。

10年前2009年时,中国(含港台)只有43家全球500强,去掉港台公司是这些:

中石化、中石油、国家电网、工行、中移动、鸿海精密、建行、中国人寿、中行、农行、中化集团、南方电网、宝钢、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电信、国泰金融、中国建筑、中油、中海油、中国远洋、五矿集团、中粮、中交、上汽、中钢、河北钢铁、中冶、一汽、中信、联通、华能、中航工业、南方工业集团、沙钢、交行、中国铝业。

可以看出,2009年的中国的全球500强,没比俄巴墨等国强太多。上榜企业数量和人口比例差不多,中国特色的央企集团比较多。

但是到2019年,中国(含港台)有129家500强企业和美国并列第一,就远远超出俄巴墨等国了。上榜企业中,银行、保险、电力、电信、煤炭、石化等大型国企不少,还有几个中国特色的房地产企业,钢铁和有色企业也不少。但是也有相当数量的制造业和高科技企业。去掉港台企业以及银行、保险、电力、电信、煤炭、石化、房地产企业,中国的2019年全球500强企业还有:

21位的中国建筑、23鸿海精密(富士康)、39上海汽车、55中国中铁、59中国铁建、61华为、82东风汽车、87一汽集团、93中交建、97太平洋建设、119正威国际、129北京汽车、139京东、140中兵集团、149宝钢武钢集团、151中航工业、169中国医药、182阿里巴巴、189广汽集团、203中国建材、212联想、214河钢、220吉利、237腾讯、243中船重工、249物产中大集团、250机械工业集团、251中国铝业、273魏桥集团、301雪松控股、312美的、322航天科工、323航天科技、333苏宁、340沙钢、359中车、361青山控股、367中兵装备、370电子科技集团、375电子信息产业集团、385鞍钢、402首钢、414格力、439新疆广汇、448海尔、468小米、485中国通用技术。

可以看出,中国大企业类别比较丰富,除去资源、金融、电力、电信、媒炭、石化、房地产,还有40多家全球500强。再去除钢铁、有色、建筑、基建企业,也还有约30家。总体来说,中国的全球500强企业,比起10年前的类别要丰富多了。IT类企业中的华为、阿里巴巴、腾讯、小米、联想、京东,在新经济领域直接和美国竞争了,在发达国家中都是很少见的。

中国企业多元化的全球竞争力,明显要比俄巴墨等国主要靠资源强。10年前迹象刚出来,现在非常明显了,看美国人的态度就知道了。俄巴墨等国的企业靠天然资源优势吃饭,或者靠国内市场资源发展,在1万美元人均GDP再要往上,是真的竞争力不够,没什么想象力了。而中国企业还有很高想象力,竞争力不断提升,不断进步。

3

总结1万美元人均GDP的意义

中国人均GDP升上1万美元, 一举追平6亿在1万美元人均GDP振荡的世界人口,人均GDP明显高于中国的国家总人口只有11亿了

中国城市外观、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并不明显强于俄巴墨等国。这是因为人均GDP有1万美元的国家,这些方面不会太差,也都会有些社会福利。

但是从国家能力来看,中国的高铁、高速公路网络建设能力,是俄巴墨等国不具备的。中国的产业发展前景也远强于这些国家,中国各种企业集团多元化发展,比主要靠天然资源的路线要好。

与中国对比能够明白,为何近10年来俄巴墨等国进入中等收入陷阱,在1万美元人均GDP停滞不前。而与这些国家对比,也能给中国充分信心,向更高目标继续发展,1万美元人均GDP绝对不会是障碍。

背景简介 :本文 “科技袁人Lite”视频节目第103期的介绍,视频发布于2020年1月24日(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84603146)。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来源:https://www.huangpucn.com/info/152316.html

标签组:[城市中国] [世界城市] [发达国家] [科技] [巴西历史] [巴西经济] [中国资源] [中国人均gdp] [人口问题] [高速公路

  

  诺贝尔经济学奖(英语:Nobel Memorial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正式名称为“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该奖旨在奖励在经济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尽管此奖项并不属于1895年诺贝尔遗嘱中所提到的5个奖项,但一般认为此奖项与5个奖项地位相同。

  196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首次颁奖。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甄选委员会通常在每年10月公布得主。颁奖典礼于每年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并由瑞典国王亲自颁奖。

  根据诺贝尔奖官网显示,诺贝尔经济学奖每年评选和颁发一次,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一枚金牌、一份证书以及一笔奖金。截止至2020年10月,诺贝尔经济学奖一共颁发了52次,共有86人获奖,其中2位女性获奖;一对夫妻获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历年颁发的诺贝尔经济学获奖人及理论如下:

  2020年

  保罗·米尔格罗姆和罗伯特·威尔逊

  获奖理由为“对拍卖理论的改进和发明了新拍卖形式”

  2019年

  阿比吉特·班纳吉(Abhijit Banerjee)

  埃斯特尔·杜弗洛(Esther Duflo)

  迈克尔·克雷默(Michael Kremer)

  获奖理由:为减轻全球贫困所采取的实验性方法。

  2018年

  保罗·罗默(美国)

  威廉·诺德豪斯(美国)

  获奖理由:在创新、气候和经济增长方面研究的杰出贡献,他们设计了一系列方法来解决我们时代最基本和最紧迫的问题——如何创造长期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2017年

  理查德·H·泰勒(美国)

  获奖理由:理查德·塞勒将心理上的现实假设纳入到经济决策分析中。通过探索有限理性,社会偏好和缺乏自我控制的后果,他展示了这些人格特质如何系统地影响个人决策以及市场成果。

  2016年

  奥利弗·哈特(英国)

  本特·霍姆斯特罗姆(芬兰)

  获奖理由:在契约理论方面的卓越贡献,将相关理论用于公司,企业治理及金融危机期间流动性问题的研究。

  2015年

  安格斯·迪顿(英国)

  获奖理由:对消费、贫困和福利的分析。

  2014年

  让·梯若尔(法国)

  获奖理由:对理解和监管行业中少数重要公司的理论研究尤其出色,即他对寡头垄断现象的研究。

  2013年

  尤金·法马(美国)

  拉尔斯·皮特·汉森(美国)

  罗伯特·希勒(美国)

  获奖理由:表彰他们对资产价格的经验分析。

  2012年

  埃尔文·罗斯(美国)

  罗伊德·沙普利(美国)

  获奖理由:创建“稳定分配”理论,并进行“市场设计”的实践。

  2011年

  克里斯托弗·西姆斯(美国)

  托马斯·萨金特(美国)

  获奖理由:研究政策变量在宏观经济运行中扮演的角色,在宏观经济学中对成因及其影响进行实证研究。

  2010年

  彼得·戴蒙德(美国)

  戴尔·莫滕森(美国)

  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季斯(塞浦路斯)

  获奖理由:对“经济政策如何影响失业率”理论进行了进一步分析。

  2009年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美国)

  奥利弗·威廉森(美国)

  获奖理由:奥斯特罗姆因为“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分析、特别是对公共资源管理的分析”获奖;威廉森则因为“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分析、特别是对公司边界问题的分析”获奖。

  2008年

  保罗·克鲁格曼(美国)

  获奖理由:整合了此前经济学界在国际贸易和地理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在自由贸易、全球化以及推动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动因方面形成了一套理论。

  2007年

  莱昂尼德·赫维奇(美国)

  埃里克·马斯金(美国)

  罗杰·迈尔森(美国)

  获奖理由:在创立和发展“机制设计理论”方面作出卓出贡献。

  2006年

  埃德蒙·费尔普斯(美国)

  获奖理由:在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对当时盛行的“菲利普斯曲线”理论提出了挑战。

  2005年

  罗伯特·奥曼(以色列)

  托马斯·谢林(美国)

  获奖理由:通过对博弈论的分析加深了对冲突与合作的理解。

  2004年

  芬恩·基德兰德(挪威)

  爱德华·普雷斯科特(美国)

  获奖理由:在动态宏观经济学领域中作出重要贡献。

  2003年

  罗伯特·恩格尔(美国)

  克莱夫·格兰杰(英国)

  获奖理由:在处理经济时间序列的两个关键性质:时变波动性和非平稳性时,所开创的统计分析方法。

  2002年

  丹尼尔·卡尼曼(美国)

  弗农·史密斯(美国)

  获奖理由:在心理和实验经济学研究方面所做的开创性工作。

  2001年

  迈克尔·斯彭斯(美国)

  乔治·阿克尔洛夫(美国)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美国)

  获奖理由:在“对充满不对称信息市场进行分析”领域作出重要贡献。

  2000年

  詹姆斯·J·赫克曼(美国)

  丹尼尔·L·麦克法登(美国)

  获奖理由:发展广泛应用在经济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中对个人和住户的行为进行统计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尤其是,赫克曼对分析选择性样本的理论和方法的发展,麦克法登对分析离散抉择的理论和方法的发展。

  1999年

  罗伯特·门德尔(加拿大)

  获奖理由:对不同汇率体制下货币与财政政策以及最适宜的货币流通区域所做的分析使他获得这一殊荣。

  1998年

  阿马蒂亚·森(印度)

  获奖理由:对福利经济学几个重大问题做出了卓出贡献,包括社会选择理论、对福利和贫穷标准的定义、对匮乏的研究等。

  1997年

  罗伯特·默顿(美国)

  迈伦·斯科尔斯(美国)

  获奖理由:罗伯特·默顿对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所依赖的假设条件做了进一步减弱,在许多方面对其做了推广;迈伦·斯科尔斯给出了著名的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公式,该法则已成为金融机构涉及金融新产品的思想方法。

  1996年

  詹姆斯·莫里斯(英国)

  威廉·维克瑞(美国)

  获奖理由:詹姆斯·莫里斯在信息经济学理论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经济激励理论;威廉·维克瑞在信息经济学、激励理论、博弈论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1995年

  罗伯特·卢卡斯(美国)

  获奖理由:倡导和发展了理性预期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运用理论,深化了人们对经济政策的理解,并对经济周期理论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1994年

  约翰·纳什(美国)

  约翰·海萨尼(美国)

  莱因哈德·泽尔腾(德国)

  获奖理由: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论方面做出了开创性成果,对博弈论和经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1993年

  道格拉斯·诺斯(美国)

  罗伯特·福格尔(美国)

  获奖理由:道格拉斯·诺斯建立了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制度变迁理论”;罗伯特·福格尔用经济史的新理论及数理工具重新诠释了过去的经济发展过程。

  1992年

  加里·贝克(美国)

  获奖理由:将微观经济理论扩展到对人类相互行为的分析,包括市场行为。

  1991年

  罗纳德·科斯(英国)

  获奖理由:揭示并澄清了经济制度结构和函数中交易费用和产权的重要性。

  1990年

  默顿·米勒(美国)

  哈里·马科维茨(美国)

  威廉·夏普(美国)

  获奖理由:在金融经济学方面做出了开创性工作。

  1989年

  特里夫·哈维默(挪威)

  获奖理由:建立了现代经济计量学的基础性指导原则。

  1988年

  莫里斯·阿莱斯(法国)

  获奖理由:在市场理论及资源有效利用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对一般均衡理论重新做了系统阐述。

  1987年

  罗伯特·索洛(美国)

  获奖理由:对增长理论做出卓越贡献,提出长期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而不是依靠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

  1986年

  詹姆斯·布坎南(美国)

  获奖理由:将政治决策的分析同经济理论结合起来,使经济分析扩大和应用到社会—政治法规的选择。

  1985年

  弗兰科·莫迪利安尼(美国)

  获奖理由:第一个提出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设,这一假设在研究家庭和企业储蓄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1984年

  理查德·约翰·斯通(英国)

  获奖理由:国民经济统计之父,在国民帐户体系的发展中做出了奠基性获奖理由,极大地改进了经济实践分析的基础。

  1983年

  罗拉尔·德布鲁(美国)

  获奖理由:概括了帕累拖最优理论,创立了相关商品的经济与社会均衡的存在定理。罗拉尔·德布鲁的工作改写了现代数理经济学,他的影响在各个领域都能看到,他不仅引入了许多重要的新概念,而且对国内外同事和学生产生了许多强有力的影响。德布鲁的最杰出的获奖理由或许还是间接性的。他用词准确,分析有说服力,始终强调把一种理论与其解释截然分开,这一切对经济学中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的选择产生了深刻而卓绝的影响。

  1982年

  乔治·斯蒂格勒(美国)

  获奖理由:在工业结构、市场的作用和公共经济法规的作用与影响方面,做出了创造性成果。乔治·斯蒂格勒长期从事有着鲜明经验主义导向的研究工作,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其中尤以在市场活动研究和产业结构分析中所做的获奖理由最为重要。他的研究工作之一是调查经济立法如何影响市场。他对经济立法效力的研究使得管制立法的产生,并为经济学研究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斯蒂格勒的成就确立了他在市场及产业结构应用研究中的领导地位。由于斯蒂格勒研究的突出特色,他还被公认为是“信息经济学”和“管制经济学”的创始人,同时也是经济学和法学交叉研究的带头人之一。

  1981年

  詹姆士·托宾(美国)

  获奖理由:阐述和发展了凯恩斯的系列理论及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宏观模型,在金融市场及相关的支出决定、就业、产品和价格等方面的分析做出了重要贡献。托宾的获奖理由涵盖经济研究的多个领域,在诸如经济学方法(econometric methods)、风险理论(risk theory)等内容迥异的方面均卓有建树,尤其是在对家庭和企业行为(household and firm behaviour)以及在宏观经济学纯理论和经济政策的应用分析方面独辟蹊径。

  1980年

  劳伦斯·罗·克莱因(美国)

  获奖理由:以经济学说为基础,根据现实经济中实有数据所作的经验性估计,建立起经济体制的数学模型。由于克莱因的努力,经济计量模型的编制已经广泛使用。经济计量模型现在可在全世界找到,不仅在科学机关中,而且也在公共行政、政治组织和大企业中。在经济科学的领域中,很少有人像劳伦斯·克莱因那样拥有这么多的后继者和这么大的影响。

  1979年

  威廉·阿瑟·刘易斯(英国)

  西奥多·舒尔茨(美国)

  获奖理由:在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研究,深入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中应特别考虑的问题。他们所提出的著名的“二元经济”模型理论为他赢得了极大的声誉并引起了广泛的科学辩论,由此形成了对刘易斯原来的前提的一系列发展和补充,该模型亦被运用于实际以验证其应用性。有趣的是刘易斯的简单模型分析不只表明了发展中国家贫困的根本理由,也有助于对第三世界各国的历史和统计发展模式做多方面的透视。

  1978年

  赫泊特·亚·西蒙(美国)

  获奖理由:对于经济组织内的决策程序进行了研究,这一有关决策程序的基本理论被公认为关于公司企业实际决策的见解。

  1977年

  戈特哈德·贝蒂·俄林(瑞典)

  詹姆斯·爱德华·米德(英国)

  获奖理由:对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资本流动作了开创性研究。

  1976年

  米尔顿·弗里德曼(美国)

  获奖理由:创立了货币主义理论,提出了永久性收入假说。他主张在通货膨胀与货币供给之间有着一个紧密而稳定的连结关系,亦即通货膨胀的现象应该是以联邦储备银行对全国经济提供的货币数量为基准;他强烈反对以金融政策作为需求管理的手段,并且主张政府在经济上扮演的角色应该被严格限制。他亦深信经济自由,最终将导致政治自由。

  1975年

  列奥尼德·康托罗维奇(前苏联)

  佳林·库普曼斯(美国)

  获奖理由:康托罗维奇创立了享誉全球的线形规划要点;库普曼斯将数理统计学成功运用于经济计量学,把资源最优利用这一传统经济学问题,由定性研究和一般定量分析推进到现实计量阶段,对线性规划方法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1974年

  弗·冯·哈耶克(澳大利亚)

  纲纳·缪达尔(瑞典)

  获奖理由:深入研究了货币理论和经济波动,并深入分析了经济、社会和制度现象的互相依赖。他们的大多数研究工作指向最宽广意义上的经济问题,特别是美国黑人问题和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缪达尔寻求把经济分析联系到社会的、人口的和制度的条件。哈耶克把他的研究领域扩大到包括像经济制度的法律构架之类的因素,以及有关个人、组织和不同社会制度发挥作用的方式的问题。两人都对经济政策问题深感兴趣,并且因此也研究了我们社会中组织的、制度的和法津的条件的变化。

  1973年

  华西里·列昂惕夫(前苏联)

  获奖理由:发展了投入产出方法,投入产出分析为研究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特别是系统地分析经济内部各产业之间错综复杂的交易提供了一种实用的经济分析方法。

  1972年

  约翰·希克斯(英国)

  肯尼斯·约瑟夫·阿罗(美国)

  获奖理由:深入研究了经济均衡理论和福利理论。

  1971年

  西蒙·库兹列茨(美国)

  获奖理由:在研究人口发展趋势及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关系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他通过对大量历史统计资料的整理和比较,阐述了人口增长和人口结构、国民总收入、生产率、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产品使用结构、国际经济流量等经济变量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变化特点及相互间的联系,为经济增长研究领域提供了权威性的统计资料,对经济增长过程作了以经验为依据的解释,指出经济增长是通过技术进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相应调整而实现的。

  1970年

  保罗·安·萨默尔森(美国)

  获奖理由:发展了数理和动态经济理论,将经济科学提高到新的水平。他的研究涉及经济学的全部领域。他根据所考察的各种问题,采用了多种数学工具,使用了既包括静态均衡分析,也包括动态过程分析的方法,这对当代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许多理论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

  1969年

  简·丁伯根(荷兰)

  拉格纳·弗里希(挪威)

  获奖理由:发展了动态模型来分析经济进程,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上和经济学的计量分析技术上,以及在把经济理论运用于经济政策的制定等实际应用方面的突出获奖理由拉格纳·弗里希是经济计量学的奠基人,简·丁伯根是经济计量学模式建造者之父。

本文来源:https://www.huangpucn.com/info/152317.html

标签组:[经济] [经济学] [诺贝尔奖] [诺贝尔] [罗伯特] [诺贝尔经济学奖] [理论经济学

来源:黔财有话说

作者:赛冬

因为前面保存的一篇文章引起吐槽,这几天也在翻阅和学习一些资料,继续保存中

传统上,中国一直是个热爱生育、人口快速增加、人口负担沉重的国家。然而就在近几年,“老龄化”一词开始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媒体和街头巷尾。“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延迟退休”的提出,中国仿佛在一夜间就进入了往往只和发达国家才能联系到一起“老龄化社会”。

那么,中国当前的老龄化程度究竟如何?未来的老龄化又会怎样发展?年轻人口的下降会对中国经济的未来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中国未来是否还会再有经济的高速增长?下面将使用大量的数据来证明——未来可能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加严峻。

一、中国将快速进入严重的老龄化社会

日本是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65岁以上的人口已达到全国人口的1/4,仅次于摩纳哥,居全球第二位。过去20多年里,日本经济长期低迷、国内需求不振、物价保持稳定,人口开始陷入负增长。

那么,中国离日本的现状有多远呢?——大概只需要20年

中国当下的年龄结构类似于20年前的日本——都有25岁和50岁左右两个人口高峰。在最后一个人口高峰之后,都出现了出生人口的大幅下滑。

2016年中国和1995年日本的年龄结构对比图

再过20年,中国的年龄结构就会和当前的日本类似(如下图所示)。届时,最后一个高峰期的人口将会达到45-50岁,而目前50岁左右的高峰人口将大规模进入70岁,成为退休的主力军,为养老金带来极其沉重的压力。

当前的中日年龄结构对比图

二、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未富裕低生育率国家

随着富裕程度的提升,一个国家的生育率通常会逐渐降低。目前生育率最低的国家和地区,大部分都是西欧和东亚的发达经济体,如日本、韩国、香港、台湾、新加坡、德国、奥地利、意大利、西班牙等,他们的千人出生率不到10。

中国目前的千人出生率为12.2,在世界224个国家和地区中排第162位,属于倒数1/4。千人出生率低于14的国家和地区共有82个,其中61个达到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规定的“高收入”标准(人均GDP高于12276美元),只有21个还不属于高收入国家,下面是这21个国家的列表。

全球未富裕的低生育率国家列表

数据来源:List of sovereign states and dependent territories by birth rate

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些国家主要分为三类:

前苏联东欧集团、前南斯拉夫:这些前社会主义国家在苏东剧变之前已经达到了较高的社会发展水准,妇女地位较高,生育率也下降到和西欧类似的低水平迷你岛国:迷你国家,产业单一,年轻人流失东欧以外的非小岛国家,只有两个:中国、泰国

抛开几个迷你岛国不计,在全球224个国家中,当前并不富裕、而且历史上也没有富裕过的低生育率国家,只有中国和泰国两个。可以说,中国在当前并不很高的发展阶段便出现了如此低的生育率,在全球也算是非常独特的一个现象。

三、年轻人断崖式下降所导致的经济颓势

回顾前文,中国当前的人口年龄结构和20年前的日本以及10年前的韩国比较类似,如下图所示:

2016年中国、1995年日本、2006年韩国人口年龄结构对比

上面的三张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最早的人口高峰即将进入50岁,从而宣告其生产力盛年的终结,而25岁以下的年轻人口则是急剧下降,劳动力即将进入青黄不接的拐点。

日本和韩国在这一拐点后的经济发展速度如何呢?

1995年,日本的人均GDP达到4.25万美元的高峰(高达美国的148%),2015年回落到3.25万美元(仅为美国的57%)。2006年,韩国的人均GDP为2.09万美元(美国的45%),2015年增长到2.72万美元(美国的47%)。

从上面的数字可以看出,日本和韩国在达到和中国目前类似的年龄结构后,经济都进入了低速增长。日本的人均GDP从90年代的超越美国,变为不足美国的六成。韩国的经济增速则大体和美国持平。

如果说日本和韩国属于发达经济体,其经济增速理应不高,那继续看看我们的邻居泰国。作为“亚洲四小虎”之一,泰国的经济发展程度曾长期高于我国,在东南亚国家中属于经济上的上进生。如前文所说,泰国和中国同属于世界上极其稀有的从未富裕过的低生育率国家,下面是中泰两国年龄结构对比,可以看出两国都面临着年轻人口数量大幅滑坡的问题,泰国的人口高峰比中国稍微更老一些。

2016年中泰人口年龄结构对比

下面来看看泰国的经济发展状况:

2000-2010年,泰国的人均GDP 从2029美元增长到5059美元,增加了约250%自2010年后,泰国的经济便进入了低速增长,2015年泰国人均GDP为5735美元,相比较5年前,年均名义增速仅约2%

可以看到,无论是较为发达的日本和韩国,还是发展程度更低的泰国,当他们达到和中国当前类似的年龄结构后,其经济增速都进入到低增长时代。

西欧和美国作为一流发达世界,其经济增速早已降低到每年1-2%的低水准。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如果其经济增速也降低到了这样的低水准,那么他和一流发达世界之间的差距将不会减少,甚至可能会被越拉越远。

除泰国以外,之前所列出的未富裕低生育国家,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也大都不理想,下表是21个未富裕低生育国家2015年的GDP增速。除中国以外,所有国家都没有达到发展中国家和全球的平均增速,60%的国家甚至还不如发达国家的平均增速。

未富裕低生育率国家的经济增速

数据来源:List of countries by real GDP growth rate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如果其年轻人口出现了急剧减少,那么该国的劳动力供给在短时间内也会发生大幅下滑,从消费层面来看,年轻人结婚、购房、购车等需求也会大幅度降低,各类大宗消费品的增速会快速下滑,甚至进入低增长、零增长、甚至负增长。

以老龄化最为严重的日本为例,下表为日本1990年到2007年各类消费品的减少情况。从中可以看出,随着日本年轻人口的快速减少,日本人的各方面日常消费基本都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

日本1990年到2007年各类消费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日本统计年鉴 Chapter 20 Family Income and Expenditure

当前的中国和20年前的日本人口年龄结构类似,人口高峰拐点刚过,年轻人口即将开始进入断崖式下跌。下面是中国2015年的数据,重要消费品的增速下滑,部分商品开始进入负增长:

智能手机销量:增长3%

汽车销量:增长4.7%

彩电销量:增长2.8%

冰箱销量:下降2%

空调销量:下降5.4%

啤酒销量:下降1.8%

四、历史上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年龄结构——年轻

日本和韩国是世界上极少有的跨越过中等收入陷阱的发展中国家。我们来看看他们在高速发展跨入发达世界时的年龄结构是怎样的。

中国目前的人均GDP约8000美元,和日本1960年代末期、韩国1980年代末期类似(考虑美元通胀换算成当前美元,下同。换算数据见:Financial Calculators)。

1965年,日本人均GDP 7000美元,1975年达到2万美元1985年,韩国人均GDP 5500美元,1995年达到1.9万美元

这一时期,日韩两国的人口金字塔如下图所示,和现在的中国相比,无疑是非常年轻的。

日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时的人口年龄结构

传统的欧美发达经济体从人均1万美元增长到2万美元(同上,换算成当前美元)的时间段,大约是20世纪50-60年代。这一时期他们的年龄结构,相对于当前的中国而言,也是非常年轻的。

欧美发达国家跨过中等收入陷阱时的人口年龄结构

回顾历史,西欧、北美、日韩等发达经济体,当他们从类似当前中国的经济水平再向上迈一个台阶的过程中,其年龄结构都比当前的中国要年轻许多。

换句话说,如果中国能在当前这样的年龄结构下,持续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水平再迈上一个台阶成为中等发达国家,那这将会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独一无二的奇迹。

五、中国的人口周期和经济周期

看完各国的横向对比,回头我们再来看看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和经济周期情况。下图是1949年以来的中国人口出生数量和1978年以来的中国GDP增速对比图。其中,人口出生图向右平移了20年,代表出生人口平均在约20年后进入劳动力市场,并逐步开始准备结婚、买房、买车、添置家电等大宗消费。

中国历年出生人口和经济增速


第一次人口高峰:建国后第一个人口出生高峰出现在三年困难时期后,直到70年代中期为止,平均每年出生2500万人,最高峰在1970年达到2800余万。这一高峰时期的人口在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进入20岁。在这10年里,除89-90年外,其余年份中国经济均保持高速增长,且出现了较高的通货膨胀。90年代初期出现了股疯和第一次炒房热。

第一次人口低谷:1970年的2800万出生人口顶点之后,中国的出生人数开始逐年下滑,1980年降到1800万,十年间出生人口下降了约40%,直到1982年才回到每年2000万以上。这一低谷时期的人口大约在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头几年进入20岁。从1995年开始,中国经济结束高速通胀,第一次地产泡沫破灭,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后,大宗商品价格回落,煤炭钢铁过剩,出现大规模下岗潮,银行坏账问题显现,经济走入通缩,物价长期稳定。

第二次人口高峰: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迎来了第二次人口高峰,他们是60后第一次高峰人口的后代。这一时期中国平均每年出生约2300万人,最高点是1990年的2600万。这一时期出生的人口在21世纪的头10年进入20岁,而这也开启了中国经济新一轮的高速增长。从2003年开始,中国经济走出了90年代末开始的通缩,CPI逐年上升,从大宗商品到住房价格,再到肉菜蛋价格,都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钢铁、煤炭、石油价格飙升,经济高速增长,银行坏账率下降到历史最低,中国的经济总量达到世界第二位。

第二次人口断崖式下跌:1990年的2600万人口出生顶峰后,中国的出生人数又开始快速下滑,1992年后便一直低于2000万,直到1999年降低到1150万的最低谷。这一时期的出生人口最早在2012年开始进入20岁。也正是从2012年开始,中国经济告别了9%以上的高速增长。大宗商品价格开始由盛转衰,CPI也告别了高增速,全国除了少数城市外,大部分地区房价横盘甚至开始下降。

下跌上半场刚结束:现在是2016年初,今年将有1600余万年轻人满20岁,较6年前下降了约40%。这一数字再过4年还将下降30%。也就是说,由年轻人断崖式下降所导致的经济低迷周期,目前刚完成上半场,还有更严峻的下半场等待着我们。

永无止境的下跌:目前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不到1.5,也就是说2对夫妇平均生育不到3个小孩。如果未来的总和生育率继续保持在1.5,那么等90后开始生育的时候,中国的出生人口将会只有90后的约75%。如前面所说,90后是中国人口断崖式下跌的一代,那么等未来几年,他们的生育高峰到来之时,中国的出生人口将会出现更严重的断崖式下降,在约10年后,降低到每年只有8-900万左右出生人口的创纪录低点。

综上所述,60后人口高峰带来了85-95年经济的高速发展。而75后人口低谷,则使得中国经济在90年代末-21世纪初经历低迷。此后80后人口高峰再次将中国经济带出迷茫,走向新的高峰。

但是,80后人口高峰之后,又是90后人口的断崖式下跌,由此伴随着的,是2012年后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低谷,并可能会在未来3-4年达到谷底。

和此前的谷底有所不同,中国再也没有迎来新的出生人口高峰,相反,则是一个比一个低的人口出生低谷。再也不会有新的人口高峰来帮助中国经济走出低迷。

难以逆转的出生率:中国的出生率能逆转么?从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来看,可能很难。目前日本总和生育率是1.4,韩国、港澳台、新加坡只有1.1-1.2,属于全球最低的行列。一般来说贫穷地区的生育率比富裕地区更高,但是,连泰国这样的人均GDP不如中国的国家,生育率也只有1.5,人均GDP只有中国1/4的越南,生育率也下降到了1.7。

从全球各国历史来看,生育率下降后,几乎没有重新回升的例子。中国未来的总和生育率可能会逐步下降到如同台湾、韩国、泰国、日本这样的1.2-1.4的超低水准,也就是说每隔一代人,出生人口就打6-7折,三代之后,就只有25%了。

85后每年出生:2300-2500万10后每年出生:1500-1600万——打六五折

由此推算:

35后:950-1000万60后:600万

六、三线以下城市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中国在出生人口不断走低的同时,是城市化率、大城市化率的不断提升。随着年轻人口大量进入大城市,落后地区、三四线城市、县城、农村未来年轻人口的减少速度,会比全国平均来得更加猛烈。

下面来看部分省市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第五次人口普查0-14岁人口的变化情况,红色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部分省市0-14岁人口减少情况

由上表可以看出,较发达的地区,由于有大量年轻人涌入并定居生子,0-14岁人口减少的比例相对较少。而不发达地区,由于大量年轻人流失到沿海发达地区,0-14岁人口减少比例相对较大。特别是对于那些人口流失多、且生育率较低的省市而言,则更加严重。

仅仅10年时间,部分省市的0-14岁人口就下降了近40%,对于这样的地区而言,其未来经济面临的压力将是极其沉重的。如果再人口下降尚处半山腰的2016年,广大三四线城市就出现了去库存压力,那么,等再过三四年,新增年轻人数量跌入谷底的时候,这些小城市的楼市将会悲惨到什么地步?我们拭目以待。

七、中国人口和经济的未来

如前文所说,中国目前的人口年龄结构,和20年前的日本类似。那么我不妨以日本为参照,看看其人口和经济的走势情况。

中日人口年龄结构对比

下面是日本出生人口和经济走势对比图,同样的,出生人口向右平移了20年。日本的最后一个人口出生高峰是70年代初期,这一时期的高峰人口在90年代初期进入20岁。此后的日本新增年轻人数量便开始了断崖式下跌,日本经济也由盛转衰,进入经济低迷期。由于此后再无人口高峰来挽救,日本经济在经历了20余年的长期低迷后,并无好转的迹象,还将持续衰落下去。

下图还列出了日本历年利率图,在1990年到1995年人口拐点的五年里,日本的利率从6%下降到了不到1%。这说明日本政府尽了最大努力来刺激经济,希望使其走出困境。但事实证明这这并没有起到预想中的效果,日本经济并没有任何起色,相反,由于大规模的刺激政策,日本成为全球负债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日本出生人口与经济增速

现在的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对应的正是1990-1995年的日本,未来将会如何发展,让我们等待时间来检验一切。

总结全文:

1、中国是世界上很稀有的未富裕低出生率国家,和中国类似的只有一些前苏联、东欧国家、几个小岛国,以及泰国,目前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比较低迷

2、中国目前的人口年龄结构已经和20年前的日本比较类似,并将在未来20年达到如今日本的老龄化程度

3、世界历史上,凡是达到中国当前年龄结构的地区,全都进入低速增长甚至停止增长

4、现有的发达经济体,在其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时期,都比当前的中国年轻许多

5、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周期和经济周期有较强的同步性。人口高峰时期,经济通常高速发展,人口低谷时期,经济通常陷入低迷

6、未来中国的出生人口再也没有高峰,反倒会出现一个比一个低的低谷

7、2016年的中国还处于进入人口低谷的转折点,真正的年轻人口断崖式下滑还在未来几年

8、落后地区、三四线城市,将会面临比全国平均水平更糟糕的年轻人口断崖式减少,这可能导致各类消费增速的急速下滑,甚至进入负增长。因此,现在还远不是三四线城市经济形势最为严峻的时期,更加残酷的挑战还在未来。

本文来源:https://www.huangpucn.com/info/152318.html

标签组:[经济] [经济学] [中国的人口] [生育率] [人口结构] [韩国人口] [人口年龄结构

原标题:不劳而获!美国每年如何从中国拿走大量财富?

500年来,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到英国,再到美国,国家“霸权形态”从传统“领土殖民”形态,逐渐“羽化”成现代“金融殖民”形态。美国作为当今全球唯一的超级霸主,金融殖民是其权霸护持的核心秘笈,金融霸权成为美国获取霸权红利的基石,霸权红利成为美国不劳而获的源泉。通过投资、贸易、债券、股市、期货、汇率、大宗商品,以及多如牛毛的各种金融衍生品等工具,美国从全球掘取霸权红利的途径五花八门,笔者归纳总结了以下十个主要途径和渠道。

途径一:铸币税收益

铸币税是指货币发行者通过发行货币而取得的收入,是利用其法定货币发行权力所取得的一种特殊税种。一般情况下,一国铸币税的总量近似地等于该国中央银行投放的基础货币量。由于美元是国际公认的储备、支付和结算货币,美联储就成为“世界中央银行”,这样美国就拥有了在全球范围内攫取铸币税的权力。美国在购买别国的商品、劳务或进行对外投资时,就可以通过印发美元来支付。这部分美元就是由美联储投放出来,而输往国外的基础货币量,是美国获得的最基本的国际铸币税。

目前,在全球流通的美元现钞超过9000亿美元,大约2/3左右在美国体外流通,这意味着美国征收的存量铸币税至少为6000亿美元。美国平均每年能获得大约250亿美元的铸币税收益,二战以来累计收益在2万亿美元左右。由于人民币不具有国际支付货币的地位,中国国际贸易不得不大量借助美元计价和支付,目前以美元计价的贸易约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80%,也就是说,2013年4.16万亿美元的贸易额中,约有3.33万亿是以美元计价和支付的;同时中国外汇储备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以美元资产的形式持有的,大约占全部外汇储备的60%—70%。按照2013年年底3.82万亿美元计算,在全部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大约占到2.29—2.67万亿美元。这样,按照广义铸币税概念计算,假设中国的外汇储备全部以美国国债的形式持有,同时美国财政部与中国财政部国债息差为1%,则每年美国从中国经济发展中不用支付成本就至少拿走了大约230—260亿美元的铸币税。

途径二:国际通货膨胀税收益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曾说:“通过一种持续不断的通货膨胀过程,政府能够秘密地和不被察觉地没收其公民的大量财富”。由于美元是国际本位货币,通货膨胀,美元贬值,其实质就是美国掠夺世界各国财富。美元通过贬值获取的巨额利益,在学术上被“雅称”为攫取“国际通货膨胀税”收益。

自美元与黄金脱钩以来,黄金从每盎司35美元,到2011年8月已突破每盎司1900美元,按此标准计算,美元贬值已经超过98%。如果估定1967—2006年美国的外债平均为3万亿美元左右,那么通过美元贬值90%,美国因减轻外债负担而获取国际通货膨胀税为2.7万亿美元,年均获益675亿美元。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尤金·斯蒂格利茨说:“发展中国家在自己也非常需要的时候,几乎零利率借给美国数万亿美元。这反映了问题的实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美国的净转移,是颠倒的对外援助形式。”估计以此手段使世界上的财富每年进入美国的数额约占美国新增GDP的30%,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食利国。

途径三:债务收益

欠债对别国来说是坏事情,但是对美国却是好事情,债务是美国掠夺世界各国财富的基本手段之一。美国是一个超级债务大国,截至2014年11月30日,美国联邦债务总额高达18.01万亿美元,与美国名义GDP之比上升至103%,历史上首次突破100%。2011年,俄罗斯总理普京曾经一针见血地批评美国是世界经济的“寄生虫”。他说:“14万亿美元甚至更高的巨额债务,说明美国靠举债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世界经济和自己的美元垄断地位过着寄生虫的生活。”

途径四:海外投资收益

美国的资本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从事着最有利可图的行业,而别国只能将手中的美元外汇存入美国银行或购买美国国债,获取微薄的利息,因而,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回报率远高于外资在美国获得的回报率。按2013年情况计算,美国10年期债券的名义利率是2%—3%,减去同期国内通货膨胀率2%—2.5%,实际支付的利息在0%—0.5%之间;而美资跨国公司在国外直接投资的平均回报率高达10%—20%。美元的一进一出,一来一去,让美国赚了盆满钵满。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2011年6月28日发布的美国对外金融资产高达203153亿美元,美国对中国的资产总值约22500亿美元,约占总资产的11%。2007年美国直接投资领域获得收益3682亿美元,支付外国投资者1344亿美元,净收益2338亿美元。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估算,中、美投资的收益差,让中国在1996—2006年年均损失700亿美元。以美国通用汽车在华投资为例,其投资回报率大约为25%,四年便收回投资成本,五年之后每年从中国净赚几亿美元。而中国对美债券的投资回报率仅有2%—3%,扣去美元不断贬值的损失,中国在美投资的收益实际为负。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弗雷德·伯格斯坦研究指出:仅美国每年从经济全球化当中获得收益就超过1万亿美元,而付出的成本只有500亿美元。

途径五:流动性收益

由于美元在全世界通用,美元的金融市场规模很大,资金流动性很强,而且世界上很多金融市场都用美元进行定价和交易,因此,美国发行美元债券成本低、卖价高、利润大,这就是流动性收益。美国金融机构大搞金融创新,无限制地滥发各种美元债券,就是追逐这种超额的流动性收益。世界现有外汇储备总额为7.5万亿美元,60%为美元,如果1/3为流动性美元,那美国就相当于无偿地获得了2.5万亿美元的资产。如果这些资产的回报率为10%,从这部分资产中美国每年就可净赚2500美元。美元是如同流水一样到处流动的,哪里低洼,就流向哪里。只要中国紧缩,美国就能够宽松;中国紧缩出来的空间,就会被美国宽松出来的货币挤占。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联储于2008年10月、2010年11月、2012年9月先后实施第一轮、第二轮和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这些量化宽松所印出来的美元,多数都流入了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美国保持其通胀压力不大的背后,是这些货币流入了其他国家,而其他国家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途径六:不公平贸易收益

2002年国际发展及救援非政府组织乐施会发布的一份报告称:由国际贸易所产生的收益当中,97%流向了富国和中等收入国家,只有3%的比例流向了贫穷国家。作为WTO的领导者,美国无疑是全球自由贸易的最大受益者。如,一件在中国工厂生产的汗衫成本为4美元,它在美国沃尔玛公司的售价可以达到40美元,中国只获得极小比例的利润,却为美国国内生产总值贡献了36美元,中国收益占整个产品的比价是10%;在美国市场销售的芭比娃娃,若以每个10美元计,其中8美元是美国境内的运输销售成本与利润,1美元为管理运输费用,65美分为日本等国的原材料成本,中国只能拿到35美分的加工费,仅占整个产品比价的3.5%;一台标有中国制造的iPad,在美国售价每台499美元,其中LCD平板占95美元、苹果A4处理器占26.8美元、16GB存储器占19.5美元,这些高附加值的零配件成本占售价的54.4%,组装费只占售价的3.4%。摩根士丹利的一项调查显示,1998—2003年间,仅中国制造的婴幼儿服装就为美国的父母们节省了4亿美元。研究表明,由于能够购买中国低价的出口货物,使得美国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水平可能提高了10%左右。

途径七:汇率操控收益

美国汇率政策是“予取予夺、随心所欲”,汇率操控是美国的重要生财之道,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汇率操纵国。在美联储的主动操纵下,1986—1995年期间,“广场协议”导致日本对外净资产的汇率损失累计约为3.5万亿日元。2001年后,美元相对主要货币又持续贬值超过30%。在2001—2006年期间,美国累计对外借债3.209万亿美元,然而,美国净负债却减少了1990亿美元,等于美国净赚3.408万亿美元,其中:美元贬值让美国赚8920亿美元,资产负债收益差距让美国赚1.694万亿美元,其他手段赚1.469万亿美元。2011年10月11日,美国会参议院不顾国内外的强烈反对,以63票支持,35票反对,通过了《2011年货币汇率监督改革法案》。该法案旨在要求美国政府调查中国是否存在人为压低人民币汇率的行为,将人民币汇率与中美贸易挂钩,逼迫人民币汇率升值。这种“美国生病,让中国吃药”的做法,是赤裸裸的金融霸权。

途径八:金融衍生品收益

美国政府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大力支持金融创新和相关金融法案建设,使其金融衍生品大行其道,直接和间接地为巩固和强化其金融霸权地位服务。目前,美国金融衍生品交易约占全球份额的40%,成为全球商品金融交易中心、定价中心。美国的标准普尔公司、穆迪投资服务公司和惠誉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几乎垄断全球信用评级,掌控了资本市场的定价权。利用信用评级“话语权”,设立有利于债务人的评级标准,让负债累累的美国长期坐拥AAA等级,每年可以节省数千亿美元的利息支付,这本应是中国等债权国的合理、合法收益。美国华尔街是金融衍生品的鼻祖,其擅于利用金融衍生品把国内的风险转嫁到国外。据亚洲开发银行的数据,2008年由美国次级债引起的金融海啸导致全球金融资产价值缩水超过50万亿美元,其中仅亚洲发展中国家就蒸发了9.6万亿美元的资产值。

途径九:大宗商品期货收益

石油、黄金、粮食、铁矿石、稀有金属等大宗商品期货都是美国的操控对象。通过操控大宗商品期货价格,不但能够获得巨额的利润,还能够打击政治、军事和经济领域的竞争对手。1980—1990年,美国及其盟国将石油价格控制在每桶30美元上下,严重制约着苏联能源出口收入,抑制其经济发展。2004年,美国操控大豆期货价格先升后降,使中国70%的大豆压榨企业破产,外资顺利垄断了中国的食用油市场。2010年5月16日,我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曾说:在国际市场中,虽然我国占65%的铁矿石进口量,但是没有发言权。从2002年至今,进口铁矿石价格已经由不足30美元涨到150美元,而钢材价格仅由2000元左右涨至目前的4400多元。“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我国拥有超过全球50%的稀土资源储量,并占据全球90%的市场份额,但1990—2005年,中国稀土出口量增长近10倍,平均价格却跌至1990年时的一半。

途径十:知识产权收益

近年来,知识产权收益已经成为美国霸权红利的一个重要部分。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美国通过修订WTO规则,把国内保护知识产权的做法一次次地延伸到国际社会中。研究表明,2009年美国知识产权产业的增加值约占GDP的17%,有2.5万亿美元之多。美国商务部2012年4月份发布的《知识产权与美国经济》报告显示:依靠版权、专利和商标保护的企业支撑着大约4000万个就业岗位,相当于美国员工总数的约28%。知识产权密集型行业创造的GDP超过5万亿美元,占美国GDP约35%。美国几乎每个行业均直接或间接地生产或使用知识产权保护。中国高铁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7.23”甬温线动车意外追尾事故发生后,美、日、欧等国家拼命唱衰、抹黑、妖魔、围剿和打击中国“高铁标准”,其背后的真实目的一目了然。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本文原载《红旗文稿》2015/03。授权察网发布。原标题《霸权红利:美国不劳而获的源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来源:https://www.huangpucn.com/info/152319.html

标签组:[铸币税

强大的苏联訇然倒塌的那一刻,是俄罗斯民族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后三十年,俄罗斯的影响力和国际地位也随之一落千丈,“北约东扩”和接二连三的制裁更让俄罗斯喘不过气来。陷入泥潭的俄罗斯,还能再次走向复兴吗?

讲到俄罗斯的困局,首要说的是经济。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段子就是俄罗斯的GDP仅仅相当于一个广东省。从90年代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采用“休克疗法”后经济每况愈下,直到普京上台,大力整肃寡头干政,又恰逢国际油价上涨,赶上了一波十年左右的高速增长期(尤其2000年左右年增长率一度高达10%),然而2008年的经济危机打断了俄罗斯十年的连续增长,2014年又因克里米亚冲突受到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经济又遭重创。如今的俄罗斯,深陷新冠疫情导致的全球经济衰退浪潮之中,预计今年GDP将衰退8.5%,短期内已看不到复苏的希望。

(俄罗斯历年GDP)

但是经济总量是一方面,在我看来,俄罗斯的经济结构问题更严重。由于在“休克疗法”中错误地全面私有化,导致大量国有资产流失,经济命脉被寡头把持,虽然普京上台后,迅速结束“休克疗法”,并大力整肃干政寡头(七大寡头要么关的关、逃的逃,要么乖乖听话),但由于其上位时并没有和原有的利益集团作完全切割,导致他不可能真正把国内的寡头连根拔起。如今的俄罗斯,旧寡头们倒下了,新寡头又冒了出来,虽然他们在普京的强权下不敢再干政,但仍然享受着经济特权,攫取着巨额利润。现在的俄罗斯,110名富豪拥有全国35%的财富,他们和官僚机构渗透在一起,本身就是俄罗斯改革畸变经济结构的最大阻力。

俄罗斯经济结构的另一大硬伤在于它已经一脚踏进了“资源陷阱”,即通常所说的“荷兰病”。由于俄罗斯油气资源非常丰富,打几个钻孔就能带来源源不断的钞票,来钱这么容易,又怎么有动力做困难的事呢?因此俄罗斯既没有动力发展完备的产业门类,也没有动力进行产业升级。2018年,能源行业在俄罗斯工业占比依然高达60%以上,税收贡献超过40%,短期内看不到根本性转变的可能。

目前的俄罗斯,在能源工业以外,除了承袭自苏联的军工航天产业还有点看头,已经看不到有其他的先进工业了。

尤为重要的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发展新能源正在成为全球性共识,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可燃冰、可控核聚变等领域正在快速向前发展,从长远来看,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是必然趋势,仅仅依赖化石能源,注定无法走远。

伴随着国家强盛的,往往是领土的扩张;而与国家衰弱如影随形的,却总是领土丧失的危机。苏联解体让俄罗斯损失的53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可能还远远不是终结。

未来俄罗斯的领土危机,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个是广袤的远东地区。俄罗斯的国土面积多达1700多万平方公里,雄踞世界第一,然而人口却仅有1.4亿左右。请看下图中,黄色的部分为人口密度极低、接近无人区的区域,可以看到俄罗斯的人口主要都集中在东部地区。而且随着俄罗斯城市化的进程,人口还在从西部向东部流动,使未来的远东人口更加稀薄。如果连人都没有了,领土还能称之为领土吗?

(俄罗斯族群分布图)

另一个是高加索地区及周边。由于长期的扩张政策,俄罗斯的民族分布非常复杂,1.4亿的人口民族近200个,相比之下我国虽然也是多民族国家,但是14亿人中民族也才56个。复杂的宗教民族构成,增加了俄罗斯民族治理的难度。尤其在高加索地区,在这些地区俄罗斯的主要民族构成——俄罗斯族并不占优势,一直是可能导致俄罗斯分裂的最要害区域。这其中分裂倾向最明显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车臣了。车臣人以木丝临为主,本来对苏联向心力就相当有限,趁着苏联解体,车臣人在毒力道路上更是一路狂飙:1991年9月,苏联空军少将、车臣人杜达耶夫武力推翻了当地苏维埃政权,11月即成立主权国家“车臣共和国”。为了防止车臣彻底分裂出去,1994年底俄罗斯发动了第一次车臣战争,却被打得丢盔弃甲,如果不是1999年让普京一战成名的第二次车臣战争极大打击了毒力势力的气焰,可能这个地区早就分裂出去了。

即使现在,被称为“高加索强人 ”的车臣总统拉姆赞·卡德洛夫,手中还握有一支三万人左右的部队。这支部队连驻车臣俄军的最高指挥官都指挥不了,完全只听卡德洛夫一人号令,因此被俄罗斯人称为“卡家军”。

(检阅“卡家军”的卡德罗夫)

更为重要的是,卡德罗夫虽然一直宣传对普京的忠诚,但他总是把“对普京忠诚”和“对俄罗斯忠诚”分成两个概念,实质上不仅强化车臣人对国家的认同感,还通过在车臣推行壹丝蓝文化,不断解构苏联时期遗留下来的无神论世俗化影响,让车臣人和俄罗斯中央越来越远离。

(阿赫马特?卡德罗夫清真寺,也被称为“车臣之心清真寺”,全球最豪华的清真寺之一)

面对领土危机的隐忧,普京政府也不是不知道问题的严峻,从人口上,俄罗斯鼓励积极的人口生育政策,经过长期努力,近十年来俄罗斯人口总算略有回升;在中央与共和国、自治州之间,又设立了八大联邦管区(相当于在我国的中央和各省之间又增加了一个组织层级),摊薄了地方的政治权利,抓好了地方经济的“钱袋子”,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挤压了地方分裂势力的操作空间;对待主权表现强硬,车臣战争、格鲁吉亚、克里米亚战争都对分裂势力造成了很大的威慑,让他们明白,一旦走向毒力道路,必将面对钢铁洪流的碾压,因此这些年来,虽然俄罗斯仍有这样那样的分裂倾向,但总体而言,普京政府还能维系住对现有领土的统治。

俄罗斯的腐败有多严重?这方面的相关新闻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新闻,有兴趣的可自行查阅:

“史上最贵冬奥会”索契冬奥会预算竟超过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超过1/3预算被贪污;

长城汽车公司被俄罗斯经销商骗了5840万美元,投诉无门;

俄罗斯特种部队抢劫中国商人1.2亿卢布;

俄罗斯东方航天发射场110亿公款被贪污,32人被定罪;

俄罗斯科学家用绝密核弹超算挖矿赚比特币;

俄罗斯上将贪污22亿卢布……

由于严重腐败的政治环境,以及部分寡头财富来路不正、逃避清算的需要,据估计平均每年外逃资本都在700-800亿美元之间,以俄罗斯的经济体量来说,这已经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量了。

腐败的政治环境和争相出逃的资本,就像一道伤口,让俄罗斯的机体上持续流血,持续虚弱……那么面对这种种深刻的危机,普京政府的作为如何呢?

“给我20年,还你一个强大的俄罗斯!”

提起普京,人们想到的往往是这句名言。当他1999年出任总理、2000年出任总统时,摆在面前的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烂摊子”:由于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主导下苏联的改旗易帜,以及“休克疗法”造成的寡头横行、社会动荡,人民生活质量大幅下降,每年净减少人口高达75万人。内有车臣等分裂势力蠢蠢欲动,外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虎视眈眈,毫不夸张地说,当时的俄罗斯已经濒于再次崩溃的边缘。

在这种情况下,普京横空出世,镇压车臣、整肃寡头、大量资产实现再国有化,经济实现了近十年的腾飞,真正做到了“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俄罗斯的街头巷尾都传唱着“嫁人就嫁普京这样的人”。


按照这样的剧情发展下去,在普京领导下,俄罗斯重回昔日荣光似乎是一件指日可待的事情,然而2008年的经济危机和2014年因西方制裁导致的经济倒退褪下了俄罗斯的遮羞布:政治的腐败、经济上寡头把持、高度依赖能源出口的问题并没有被普京根本性扭转,只是在一定的范围内修修补补之后维持住半死不活的现状罢了。

究其原因,普京的上位方式其实已经注定了他无法对统治阶级里的腐败和寡头真正开战:在1999年出任俄罗斯总理以前,普京仅是联邦安全局局长,在广大俄罗斯民众和政界精英心目中,完全是个名不见经传的角色,当时的叶利钦动用所有人脉和资源扶持普京上位,而作为交换,普京也必须保证不清算叶利钦及其家族。普京上台后签发的第一个文件就是 《关于对停止行使职权的俄罗斯联邦总统及其家庭成员提供法律保护的命令》,保护了叶利钦及其家族能够不被清算,使叶利钦本人得以安享最后几年的生命时光。

也正是这种利益上的交换,在保证普京顺利上位的同时,也决定了他必定要跟一部分政治势力做政治上的妥协和利益上的捆绑,自然也就不可能向整个利益集团开战了。

我们看到普京从1999年至今,长期活跃在俄罗斯政坛第一线上,与此就有密切的关系:

与普京深度绑定的利益集团们,担心更换领导人后出现“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状况,为了维持既得利益,无论如何也要把普京留在俄罗斯权力的顶端。所以普京无论是自愿也好,被迫也罢,他都已经被牢牢绑在既得利益集团的战车上。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内部的民众压力,普京还将一直在俄罗斯的政坛连任下去。

上帝在把门关上的同时,往往会再开一扇窗。俄罗斯虽然危机重重,但未来仍然蕴含着发展的机遇。

其一就是中国。近年来中国取得的发展举世瞩目,俄罗斯也积极寻觅协同发展的机会,中国的“一带一路”政策,俄罗斯深度参与其中,也取得了重大发展。尤其是2014年的西方制裁,如果不是中国在背后的经济支持,俄罗斯受到的创伤将会更大。在疫情冲击、世界局势高度动荡的现在,中俄在面对共同敌人的围追堵截时,呈现出“唇亡齿寒”的高度利益相关,两国关系也进入前所未有的“蜜月期”。

第二个机遇在北极航道。全球变暖的严重程度可能超过绝大多数人想象,据科学家估计,2030年左右,北极的冰川就会全部融化。届时,不仅北极蕴藏的丰富资源可供人类开采,北极航线也将改写人类经济贸易的轨迹:北极航线将成为连接亚、欧、北美的最短路径,全球经济重心将北移,而在北极地区早已占据了有利地区的俄罗斯也将得到长足发展。

经营北极航线,已经上升为俄罗斯的国家战略:北极军事基地、破冰驱逐舰、浮动核发电站……都在昭示着俄罗斯运筹长远、谋求复兴的决心。(感兴趣的话可以看看《全球变暖的巨变背后,藏着大国兴衰的密码》,关于俄罗斯的北极战略介绍更详尽)

(俄罗斯“罗蒙诺索夫院士”号浮动核发电站,世界上第一座浮动核发电站)

六 扩张的民族性

假如俄罗斯再次复兴了,对于中国意味着什么呢?尤其在中俄之间一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在近代,俄国是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新中国成立后,中苏间关系也跌宕起伏,有过苏联援助中国的156个项目,也有中苏交恶、乃至“珍宝岛反击战”的历史。假设俄国复兴了,它会重新像曾经的沙俄、苏联一样,重新走上扩张的道路吗?很不幸,答案恐怕是肯定的。

记得今年7月,俄罗斯驻华大使馆发了这样一篇庆祝占领了中国海参崴(俄名: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文章,很多中国网友纷纷质疑,为什么俄罗斯会发这样一篇文章,在如今如此关键的国际局势里,置中俄关系于不顾。

然而俄国历史几乎就是一部版图扩张史。限制俄国国土扩张野心的,主要就是能力,也就是说,只要条件足够,它绝不会停下扩张的脚步。

在沙皇早期,由于无力入侵欧洲,就把方向主要放在东方,征服喀山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并逐步把西西伯利亚、中西伯利亚、东西伯利亚纳入自己的版图。

积累了足够实力后,壮大的沙皇目标变成了北上瑞典,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西进吞并波兰,插入欧洲心脏;南下土耳其,夺取黑海出海口;东侵中国,控制东北;中进伊朗与阿富汗,打开通往印度的门户。

虽然因为受到其他列强的狙击,如与英国的克里米亚战争、与日本的日俄战争、与德国的一战东线战争等因素,这些野心并未完全实现,但它的版图仍然扩张到令人生畏的程度。

(沙俄版图的扩张,1613-1914)

到了苏联时期,苏联的领土更是到达了其历史的巅峰,但这种“牢不可破的联盟”完全是和平与正义的吗?在二战中德国闪击波兰的同时,苏联也趁机入侵了波兰、西乌克兰、西白俄罗斯、芬兰,后来为了巩固联盟统治,镇压过东德的民主运动(“6.17”事件)、入侵过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与中国爆发过“珍宝岛战斗”,并发动了长达十年的入侵阿富汗战争(该次战争严重消耗了苏联的国力,是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

即使到了现在国力已经大大衰弱的俄罗斯,仍然通过格鲁吉亚战争、克里米亚战争表达了捍卫领土的决心。在一次现场节目中,普京甚至这样说道:“俄罗斯的国界没有终点。”

领土的扩张在拓展俄国版图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历史问题:俄国高度复杂的民族成分和分裂的隐忧,和它曾经的扩张政策不无关系;东欧诸国那些苏联曾经的“小兄弟”们,为什么反俄如此身先士卒,不也是源于被毛熊支配的恐惧吗?

应当注意到,领土的扩张绝不仅仅是俄罗斯个别精英的野心作祟,而已经是俄罗斯全社会的普遍共识。能够为俄罗斯开疆拓土的人物,如彼得大帝、卡特琳娜二世等,往往被俄罗斯看成民族的英雄。

俄罗斯为什么长期以来都一直奉行对外扩张政策?从地缘角度来说,俄罗斯虽然横跨亚欧大陆,却又同时远离亚欧大陆的中心,被亚洲欧洲同时边缘化了:亚洲认为俄罗斯属于欧洲,欧洲认为俄罗斯属于亚洲,因此靠近欧亚地缘中心,渴望成为世界舞台主角的俄罗斯一直有动力将版图向欧亚大陆的腹地推进。也正因此,俄罗斯文明具有某种类似草原文明的特征:当欧亚的中心文明衰落,它有取代中心文明的可能;而当中心文明兴盛,它又会退守政治版图的边缘。

就拿中俄边界来说,两国对于边界一直存在着长期的争议,新中国一直想跟苏联和平商议,但苏联根本就懒得跟中国商量,导致问题长期悬而未决。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后,边界谈判才真正出现实质性的进展。随后十几年,随着中俄实力对比的消长和国际局势的变幻,中俄边界终于于2004年完全确定,两国之间不再存在争议领土。

但是从长期来看,争议与否终究还是要靠实力说话。假如中国衰落了,没有争议的土地也会变得有争议。面对我们的北方邻居,我们一定要保持必要的警醒。

忽焉之间,普京执掌俄罗斯已经有20个年头,这位政治强人还能占据俄罗斯的权力宝座多久时间呢?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蕴藏着俄罗斯未来最大的风险:

长期执政的普京政府,已经不可能从本质上改革体制的积弊,在自身必然走向僵化的同时,与人民的对立矛盾也在加剧。贫困潦倒的人民对政府的不满和反抗,正在瓦解政府的统治合法性。

这个危机的下一步演绎,现在正好在俄罗斯的隔壁——白俄罗斯上演:从1994年至今已连续执政26年的卢卡申科宣布再次以80%的支持率连任,被白俄罗斯民众普遍怀疑选举造假,由此引发了此起彼伏的大游行,距离“颜色革命”已仅有一步之遥。

白俄罗斯一直与俄罗斯有着紧密的政治经济联系,俄罗斯也一直想打造出“俄白联盟”(可以理解成类似“美日联盟”的存在),白俄罗斯的危机说明了俄罗斯国力的下降,连这个毗邻且有极深历史渊源的国家都要脱出掌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俄白两国有着类似的发展曲线和内部矛盾,这一点从两国高度类似的GDP曲线走向就可见一斑。

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抗风险能力极弱的俄白两国GDP必然又是新一轮的下行。白俄罗斯的今天,会成为俄罗斯的明天吗?

那个幽灵,导致苏联解体的幽灵,一直在俄罗斯的上空飘荡。

(完)

参考:

1.《俄国史》,张建华

2.《是英雄还是狗熊?带你看懂普京执掌俄罗斯的20年》,有机社会

3.《手持AK在法国街头大开杀戒,车臣人才是真正的武德充沛》,乌鸦校尉

4.《“给我20年,还你一个强大的俄罗斯!“普京当年的雄心壮志实现了吗?》,乌鸦校尉

5.《从最新普查看俄罗斯人口发展状况》,程亦军

6.储殷关于“俄罗斯再次崛起的可能性有多大?”回答,知乎

7.世界银行数据

8.《六张地图看一下俄罗斯五百多年来的领土变迁》,栋哥侃历史

9.《普京老师上地理课:俄罗斯国界没有终点》,腾讯视频

推荐阅读:

1.《战争离我们还有多远?》

2.《中美博弈:资本世界大变局》

3.《白俄罗斯会爆发战争吗?》

4.《南海诸岛,战争中的“定海神针”!》

5.《人类发展,谁主沉浮?》


作者:夜星Spark 五线小城,籍籍无名,人微言轻,恰似夜星。

米粒之光,也放光华,绽放我所有的热量,只愿你多一份温暖。

头条号/公众号:夜星Spark,知乎号:夜星,搜索可以关注我

长按2秒识别二维码关注我,如果喜欢,欢迎推荐给你的家人和朋友

▼▼▼

http://weixin.qq.com/r/N0wRCSzEwnG9rWhq9xkl (二维码自动识别)

本文来源:https://www.huangpucn.com/info/152320.html

标签组:[苏联] [七大寡头

  中国经济仍有潜力保持快速增长——美国知名智库这样看待中国经济和改革

尼古拉斯·拉迪 玛丽·罗夫利 查德·伯恩 罗伯特·劳伦斯 马丁·乔真帕 雅各布·柯克加德 尼古拉斯·维昂 约瑟夫·加农 亚当·珀森

  ⊙张琼斯 记者 梁敏 ○编辑 林坚

  美国知名智库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和改革?上证报日前专访了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IIE)专家团队。

  PIIE成立于1981年,总部设在华盛顿,是无党派的非营利组织,也是研究经济议题的知名智库,对美国的经济政策制定较有影响力。

  接受采访的团队成员

  主席:亚当·珀森(Adam Posen)

  高级研究员、著名的中国经济问题专家:尼古拉斯·拉迪(Nicholas Lardy)

  高级研究员:查德·伯恩(Chad Bown)、雅各布·柯克加德(Jacob Kirkegaard)、罗伯特·劳伦斯(Robert Lawrence)、

  尼古拉斯·维昂(Nicolas Veron)、约瑟夫·加农(Joseph Gagnon)、玛丽·罗夫利(Mary Lovely)

  研究员:马丁·乔真帕(Martin Chorzempa)

  拉迪:深化改革将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尼古拉斯·拉迪是美国研究中国经济的著名专家,曾撰写了《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等多本专门论述中国经济的著作。

  多年来,拉迪一直看多中国经济。此次接受上证报专访时,他强调,中国经济可能会回到8%或以上的增长水平,但这需要更主动、更有力的改革。

  未来一二十年

  都可能保持较快增长

  他充分肯定了过去40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称:“中国的增长速度比其他任何国家都快,增长周期也更长。”

  展望未来,他预期,如果改革进程继续下去,中国经济仍有潜力保持快速增长,比如在未来的10年到20年,都可能保持8%的年增长率。

  “我认为强有力的改革方案会刺激经济增长速度小幅提升。如果改革的进程放缓,保持6%的增长率可能会是一个挑战。”他强调。

  拉迪看中国经济是用数据说话的。据说,他在华盛顿办公室的书架,几乎都被历年积攒下来的中国统计年鉴占据。

  他认为,今年中国的CPI一直控制在较优的范围内,低于2%;和几年前通货紧缩时期的数据相比,PPI也控制在合理范围内;M2增长可能略低于预期,但这反映出中国政府在有计划地逐步减缓增长。在贸易方面,今年第一季度的数据表现很好。

  最重要的是深化国企改革

  拉迪对中国的改革颇有研究。1997年,他出版了专著《中国未完成的经济改革》(China’s Unfinished Economic Reform)。这本书主要描述了中国的国有企业和金融改革。他在书中提到一个观点,除了将对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的改革进行到底外,中国还需要建立起健康和有效的金融体系与资本市场。

  在这次采访中,拉迪多次提及改革。他认为,中国经济要保持高增长最重要的是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

  “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国有企业的生产率大幅下降,2016年到2017年期间略有回升,但目前它们的资产回报率还不到2006年到2007年的一半。”他说。

  现在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对于“高质量发展”,拉迪的理解是有效投资和集约型增长。

  他说,过去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非常快,主要是依靠投资和出口来实现的,但未来一个重要目标是要在保持相当强劲增长的同时逐步降低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就像过去四五年所做的那样。

  他认为,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国政府目前的政策已经很明确,就是保持居民收入增长、改善环境和食品安全、资源进一步向教育、养老、医疗等领域倾斜,政府一直在持续加大对相关领域的投入,“因为高质量不仅意味着高收入,也意味着提升生活质量。”

  贸易全球化有挑战但仍会继续

  作为研究国际贸易最权威的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对贸易全球化、全球贸易不平衡、贸易摩擦等问题都有着独特的见解。

  在亚当·珀森看来,尽管面临美国退出TPP等诸多挑战,但是贸易全球化仍会继续。

  他表示,抛开美国不讲,全球化总是会继续的。中国在加大对外投资,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在美国退出的情况下继续推进TPP,欧盟与墨西哥、加拿大等国家继续加强往来。这些都说明贸易全球化仍会继续。

  “各国央行也在加强合作,比如中国央行和欧洲央行在加强沟通,这些都是很好的例子。”他说。

  尽管贸易全球化是大势,但也要看到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贸易摩擦加剧。研究员维昂对此强调,“贸易战”对每个人都没有好处,没有人会在“贸易战”中获利。大家都应该遵守全球贸易体系和贸易规则。

  伯恩曾任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经济学家,长期关注国际贸易及贸易政策。在他看来,贸易争端在贸易体系中是很正常的现象。

  “我可能会指责你在设置贸易壁垒,给我的企业进入你的市场增加障碍,你也会用同样的理由指责我,这太正常了,但重要的是我们该用什么方法去解决问题。”他说。

  所以,他觉得这就是世界贸易组织(WTO)在过去20年中的职责和作用所在。“世界贸易组织就是去解决一些小的争端,比如涉及钢铁贸易、香蕉贸易等,防止它们扩大。”

  该机构充分肯定了过去40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并谈及未来进一步扩大开放对全球贸易的影响。

  伯恩表示,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比如开放服务业和金融领域等,引入更多外资参与竞争,这些都有助于缓解国际贸易的紧张局面。

  珀森提到,中国开放本国市场、促进贸易自由化、开放银行业、引进竞争、增加投资产品,这些做法都很好。稳妥地推进这些进程,不会引起太大的风险。

  金融科技领域正在出现更多合作

  研究银行业和金融创新的彼得森研究员乔真帕近日在彼得森官网发表了一篇名为“中国如何在金融科技竞赛中超越了美国”的博客文章。采访中他表示,近年来,美国银行业在金融科技上取得了更大成就;在中国,专注于技术的公司似乎在这一领域更为成功。

  一方面,银行和BATJ牵手合作的消息不断;另一方面,银行加速布局金融科技,接连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最新的案例是,民生银行发起成立注册资本金为2亿元的民生科技有限公司。

  乔真帕一直关注中国金融科技的发展状况。在他看来,简单的支付过程和场景的紧密结合是支付宝等支付工具受欢迎的关键。但他认为,在美国很难复制这种成功。一方面,这种整体化的平台很难构建,需要融合多种要素,出海的支付宝很难实现这些要素的结合。支付宝目前在国外的业务,相对局限于中国游客。另一方面,美国人很难抛弃信用卡使用新的支付方式。美国对信用卡的使用长达几十年。市场上也有类似支付宝的应用比如PayPal,但交易量和中国的这类应用相比很小。中国的电子支付交易量至少是美国的20倍。因为消费者使用习惯的差异,即便有支付宝这类更便捷的支付手段,也很难让美国人有所转变。

  此外,现在还难判断金融科技公司和银行谁会成为市场上的赢家。乔真帕认为,当前在金融科技领域出现了更多合作。过去几年,行业竞争是“非此即彼”的,金融科技公司看起来想要“战胜”银行并和它们拼抢利润。但现在,双方利用各自优势开展合作的举动更频繁。

  回顾中美两国近年来金融科技的发展路径,乔真帕说,在美国,银行在金融科技领域取得了更大的成就,比如高盛推出的Marcus线上借贷平台。而其他市场主体不具备银行所拥有的低成本资金优势、客群基础和技术能力。与此同时,在中国,专注于技术的腾讯、平安、阿里巴巴似乎在这一领域更为成功。这些公司将通过向银行出售金融云、反欺诈系统等技术赚取大笔资金。

  针对BATJ等中国互联网金融巨头“去金融化”的表态,乔真帕表示,现在市场上有一些看起来像银行的金融科技公司,阿里和腾讯也分别投资了网商银行和微众银行;而在电子支付、线上理财等服务领域,银行看起来更像金融科技公司。

  他认为,传统银行应该要有危机感,并把危机感有效地转化为提升银行系统功能的动力。在中国,银行在过去一段时间内专注于把资金借给国有企业,这种借贷被认为有政府信用作背书。但也因此,一些银行没有构建起足够完善的、针对个人零售客户和小微企业的风控能力。这将是中国银行业在未来需要重点改进的方向。

  他还认为,银行进行科技转型,需要用更整体化的方式来推动银行内部的技术变革。他举例说,高盛成立了一个新的部门来推进Marcus平台的建设。他认为,可以从一个小的产品开始,先建立起一个团队,再以此为基础推进技术转型。

  珀森:中国经济基本面比想象的要稳固

  1997年加入PIIE,2013年起担任主席,亚当·珀森在PIIE已就职20年。他非常重视对中国经济的研究,最近几年带领越来越多的高级研究员访问中国,近距离接触中国智库和政府官员,并实地调研以获得一手资料。

  今年5月份,他再次带领研究团队来到中国,并接受了上证报的专访。他表示,中国会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但是美国就目前的经济规模来看,未来增速不会太快。

  珀森肯定了中国去杠杆的努力。但他建议,中国必须要进行房地产领域的税收改革。这项改革并不容易,但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有利,中国需要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而房地产对金融市场稳定起着重要作用,房地产市场流动性越好,金融市场就越安全。

  作为曾经的英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美联储经济学家,珀森在货币政策方面拥有发言权。他表示,从历史上来看,每一次美联储进入加息周期,一些新兴经济体就会受到冲击。

  “因为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各个国家都去借美元,美元利率因此上升。随着本国货币对美元贬值,使得还钱变得更难。”他说。

  他分析说,此轮美联储加息周期中,阿根廷、土耳其、南非已经受到波及。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市场会爆发危机。一个国家能不能保持经济正常运行,本国的经济健康状况或者抗压能力是决定因素。

  但他强调,危机不会波及到中国。“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比我们想象的要稳固。到2020年之前,中国经济增速都会保持在6%以上。”

  针对市场上有关“金融危机又要来了”的言论,珀森明确说:“不相信金融危机会周期性爆发。”

  他对金融危机有深刻研究,曾撰写了日本上世纪90年代经济危机的持久影响等文章。他表示,在1998年之前的50年内美国没有危机,1992年日本危机是日本150年现代经济发展中唯一的一次危机。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之前,已经有一些危机的苗头,但没有预料到后来危机的影响如此之大。

  在他看来,危机自身并不会自发地重复上演。日本1992年爆发了金融危机,瑞典、芬兰等欧洲国家以及加拿大几乎在相同时间也爆发了金融危机。但到了2008年,这些国家并没有爆发危机。

  “我不认为美国近期会爆发金融危机。如果美国没有危机,欧洲没有危机,世界经济就还算平稳。”他说。

  金融业对外开放将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彼得森的专家们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度和成效令人印象深刻,包括银行业改革在内的金融改革极具变革意义。

  金融业对外开放

  有利于市场发展

  金融体系比较和银行改革领域的研究专家维昂在采访中表示:“当我回顾中国过去10年、20年和40年的改革开放,发现改革的深度和取得的成效是惊人的,我对中国决策者选择的发展路径印象深刻。”

  中国确定了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后,在证券、银行、保险、消费金融等领域,均有外资跑步入场并加码布局。彼得森专家认为,更具挑战的竞争、更多样化的公司将有利于市场的发展,而近段时间外资的加速布局已经彰显出它们对中国市场的极大兴趣。

  拉迪认为,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一系列举措公布后,外国机构大量涌入的可能性很大,而这也将有益于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我相信竞争的力量,身处的环境有越多的竞争者,公司走向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他进一步分析,面临竞争,一些公司会奋起直追,这将改善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许多证据表明,此前的金融资源配置不尽如人意,过多资源流向业绩不佳的公司,但更有挑战性的竞争会改善这种情况。而对消费者来说,多样化的企业会带来更丰富的产品,给他们提供更多选择。

  在维昂看来,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意味着外资机构将获得更多商业机会和在华业务,这些业务的展开将受到更少限制。他强调,中国金融市场需要更有效率的定价机制。他举例说,如果国际评级机构被允许在中国独立运营,可以提升市场的有序性和信息透明度,提高定价机制的效能。

  金融改革成效显著

  10年前,拉迪在《中国未完成的经济改革》一书中谈论了中国银行业迫在眉睫的变革需求。回顾中国银行业改革的林林总总,他认为,这一系列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的改革极具革新意义。银行的不良资产转移到了资产管理公司,大部分大型银行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市,国外投资者可以从银行获取少数股权,与此同时市场透明度也在不断提高,银行业总体发展轨迹良好。

  另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持续推进,拉迪认为,人民币将在国际市场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经济体量更大,贸易份额更高,而近40项货币互换协议将进一步提升人民币在离岸金融中心的交易量。

  与此同时,中国近期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获得了维昂的赞赏。在他看来,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使央行和新成立的银保监会能对中国金融体系进行更好的监管。不过,他也表示,在给金融体系树立市场纪律方面,中国还有更多工作要做。

  在肯定中国金融业改革和开放成果的同时,彼得森专家也针对一些细分领域提出了建议。

  拉迪表达了对地方中小银行利益输送问题的担忧。他认为,城商行和其他由地方政府控股的银行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当地国有企业提供了大量资金。有时,这些银行被迫向一些表现不佳的企业提供资金,因此这类中小银行可能存在大量不良贷款。

  维昂认为,中国债券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还有欠缺,债市需要更完善的信息披露和透明度,从而让投资者能更准确判断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和发展前景。在他看来,有公司违约实际上是好消息,因为这意味着市场秩序的开始,中国正在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珀森则提到,此前房地产吸引了大量资本,中国目前还没有其他更好的投资标的供人投资。柯克加德认为,中国的高储蓄率相对于美国是一种优势,但人们需要学会将储蓄进行合理投资,而不仅仅是把钱存入银行,或者投向投机性强的财富管理公司。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可以借鉴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的养老基金行业发展经验。

责任编辑:陈永乐

本文来源:https://www.huangpucn.com/info/152321.html

标签组:[宏观经济

卢卡申科确实想俄白一体化,但普京要的却是吞并与臣服!因此目前不可能彻底实现一体化。

2月15日,白俄总统卢卡申科在与俄总统普京共赴索契滑雪后表示,白俄与俄罗斯将按两国人民意愿进入一体化:“我们愿意依据你们的意愿,将我们的力量、国家和人民进行一体化。只要人民准备好了,我们明天就可以团结起来!”


之前咱在《英国走后,谁是欧盟最大的“叛徒”?》中,介绍过反俄先锋波兰的发家史。但同为苏联解体后独立出去的国家,白俄罗斯却走出了一条与波兰截然相反的道路。今天,咱就来聊聊真正的“苏联余孽”、俄罗斯的“欧洲马前卒”——白俄罗斯。

1991年苏联闹分家时,白俄罗斯正式独立。与多数加盟国相同,当时改革春风吹满地的白俄政府效仿俄国,采取了西方推崇的“休克疗法”,即全面推行经济“私有化、自由化、西方化”。

结果不必多说,心向皿煮的白俄几个疗程下来还真就休克了,经济崩盘与社会动荡让白俄在最初5年创下了GDP年均下降12%的好成绩!农业旱灾、工业疲敝、政治腐败、国家资产外流...凡是皿煮春风该有的,白俄一个不落照单全收了。

(被坑的可不止白俄一家,当时多数前苏联成员国跟着欧美“休克疗法”,硬是体验了一把“聚众休克”的快感~)


所幸白俄内部还是有明白人的,94年卢卡申科上台,下的第一个命令就是炒了那帮“走资派”,立即停止全面私有化进程!紧接着,伟大的领袖邓申科同志提出了建立“白俄特色市场社会主义”,并以此实现了连续12年的经济快速增长,是经济上最快恢复到苏联解体前水平的国家。


邓申科同志提出的“市场社会主义”就很有意思了,咱不妨简单看看:

·实行以国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混合所有制;
·市场调节很重要,计划经济不能丢!要建立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系,由国家严格把控私有化改革;
·坚持原苏联社会保障制度,大力发展国有经济。放开日用品价格,由国家调节多数商品价格,部分重要商品仍实行国家采购制。(错不了,邓申科同志绝对是捡了咱初中的政治课本儿√)


还别说,这方子真的管用。到21世纪初,白俄经济已远超独立前水平,其工业产值在01年同比增长9.1%;通胀率从91年的103.9%降至08年的13.5%;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更是降到了2%以下。

哪怕是09年后接踵而至的金融危机、油价暴跌、乌克兰危机、卢布危机,白俄经济也仍维持在GDP年均增长1.6%的水平。而只要稍微缓口气,白俄GDP增长率就在17年蹿回2.4%了,其对外贸易总额更是同比涨了23.5%!

(当然,经济一片向好的背后,是占白俄国民经济三分之二的国有经济,和全国55%人口就业于国企的浓厚计划经济色彩)


因此,无论从经济制度还是国家政策上看,换了层皮的白俄,骨子里那股浓郁的苏联味儿并没有随风散去,反而在卢卡申科的贯彻下,成了奠定“白俄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实基础。从这点上看,真正能称得上继承苏联衣钵的“继承人”,似乎应该是白俄罗斯了。

除了与波兰截然相反的社会经济制度外,在对俄关系上,白俄更是坚持推动俄白一体化进程。

就在苏联解体没两年,白俄便高票赞同加入了俄罗斯的集体安全条约,结成军事安全同盟,以对抗步步紧逼的北约阵营。

而卢卡申科上台后,更是在95年举行了对“俄白经济一体化”的全民公决,并以82.4%的支持率高票通过。至此,从96年《俄白共同体条约》、97年《俄白联盟条约》、99年《俄白联盟国家条约》,再到02年《白俄罗斯和俄罗斯统一地区防空体系协定》、10年俄白哈关税同盟。可以说在地区一体化道路上,俄罗斯与白俄罗斯走的比欧盟还要远。

(别说关税同盟了,如今莫斯科连在白俄领土上部署武装力量的权限都有了,白俄完全成了俄对欧攻略的前哨站)


当然,俄白哥俩好不是没有原因的,莫斯科不给糖吃,白俄又怎可能甘愿卑尊屈膝当小弟给毛熊提鞋呢:


1.经济依赖

嗯你没看错,在本国民众吃了上顿没下顿、欧美天天玩制裁的窘境下,恨不能一块钱掰两半花的俄国,仍坚持每年向白俄提供100亿美元的资金补贴。哪怕是乌克兰危机后,15年出口额暴跌32%的莫斯科,勒紧裤腰带给白俄打的补贴都占其GDP的10%!

再来,白俄作为以工业为主的单一经济体,其工业产值占GDP的25%,其中石油化工占工业产值的24.5%、机器制造占15.2%。但工业要靠石油供血,可白俄偏偏能源短缺呀,传统工业机器又很难打进欧盟市场呀,该如何是好?


简单,你的机器我们包圆儿;你的工厂我们供油供气!

事情就这么发生了,那年,俄国成了白俄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莫斯科每年满足了白俄近80%的能源需求;白俄靠对俄出口石油产品与机械设备赚回50%的对外贸易额。当然,贸易的繁荣背后,是白俄严重依赖对外贸易的隐患,以及与俄国经济休戚与共的“双生关系”。

(白俄进出口的总额是国内生产总值的120%,近似于没有俄国经贸就活不过这个冬天的节奏。这要换成咱自己,非蹦起来高呼“毛熊亡我之心不死”不可)


2.民主与独裁

与其他解体后搞得政坛腥风血雨的国家不同,由欧美鼓动起来的白俄民族主义势力并没有成功夺取政权,那些苏联时期的保守主义政治精英在白俄独立后仍然把持着朝堂。尤其在主张苏联解体是“历史错误”的“苏粉”卢卡申科上台后,整个白俄政治精英阶层都保留着对苏维埃、对俄国的认同与青睐。

更重要的是,白俄的经济增长与社会革新,是建立在卢卡申科连任总统20余年的专制统治下的。一旦“独裁者”卢卡申科倒台且无更具威信的继任者接盘,则白俄将陷入政局动荡、美俄角斗的混乱之中,最终白俄罗斯必将沦为第二个乌克兰!

(为了跟上白俄第五个五年规划的进度,卢卡申科可以一天内连着撤掉4位总理和4位部长,足见其权势之大)


对,你邓申科同志是爽了,但欧美大佬们不干了呀!好家伙,我们费心费力搞倒了苏联,结果你又是计划经济又是专制独裁,我好不容易扶持起来的皿煮精英却被一脚踹开?想得美!

于是乎,美欧在成功策动格鲁吉亚、乌克兰“颜色革命”后,开始将矛头对准了白俄罗斯。自05年美国国务卿访欧宣称卢卡申科是“欧洲最后一个独裁者”开始,欧盟与美国就一直试图在白俄发动民主革命,彻底将白俄变成第二个乌克兰!


正所谓美欧反对、抱俄大腿!被逼急了的白俄政治精英们也因此选择与俄罗斯建立同盟关系,通过莫斯科的大力支持来保障自身政权的安危。他们很清楚,没有俄国的支持,自己很难维持白俄政局稳定,就更别提长达12年的经济增长了。

有趣的是,看看经济上行、国泰民安、人均GDP超乌克兰一倍的自己;再看看地方动荡、外国干涉严重的乌克兰。面对民主还是独裁的问题,白俄民众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15年8月,卢卡申科以超过8成的选票当选白俄总统。
从94年至今,这是他的第五个总统任期了。(民主再大,没有面包大。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也是人性)


3.民之所想、心之所向

最后一点,白俄“自古以来”就是俄国小弟。早在公元前9世纪,白俄与俄罗斯便共同起源于基辅罗斯;而沙俄又在18世纪将白俄吞并直至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又随着苏联的扩张被纳入统治范围。可以说白俄与俄国共同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共同经受了一二战的洗礼。

也正是长期以来俄罗斯文化深入骨髓的影响,让白俄对俄罗斯语言、历史和文化具有高度认同性,而缺少对自己民族、国家、历史的自我认同。哪怕白俄在16世纪诞生了属于自己的宗教(合并教,即天主教与东正教的混合体),也在沙俄吞并后以国家暴力手段彻底抹除了,至此俄国东正教成了白俄的主流信仰。


这种对俄国的认同有多深呢?15年俄罗斯颁布法令,要求外籍务工人员要参加俄语考试(托福雅思了解一下?)结果白俄民众抗议说:自己对俄语和俄国历史烂熟于心,不用考试就是学霸了!最后在白俄总统游说下,俄罗斯修改法令,宣布白俄务工人员不用俄语考试...


但对于俄罗斯来说,在自己都捉襟见肘的情况下,还坚持养着一个每年要贴进去百亿美金的小弟,到底为了什么呢?

其实翻开地图册就不难理解了:在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先后反水加入欧盟,特别连乌克兰都傻愣愣地掉过头来充当反俄先锋后,白俄已经成为俄罗斯与北约之间最后的战略缓冲区。一旦丢了白俄,则意味着莫斯科的西部防线彻底失守、战略空间被大幅压缩、北约东扩将再无障碍!

何况如果连白俄这个俄国最后的欧洲盟友都倒戈了,则那些屈从于普京淫威之下的中亚、西亚国家很可能也会接连倒戈,俄罗斯的大国地位与影响力也势必会受到严重冲击。

也因此,如果连白俄这最后一条“欧洲前线”都要反水,那么后果肯定比乌克兰危机要严重得多,对白俄得惩罚也肯定比对乌克兰要重得多,强硬如普京是不可能听之任之的。

(白俄即是俄罗斯供给其欧洲飞地加里宁格勒的渠道,也是80%对欧出口商品的过境运输地,不能有失!)


然而即便如此,在2000年普京接盘后,卢卡申科不但公开反对其“白俄全民公决加入俄罗斯”的建议,更是在格鲁吉亚危机、吉尔吉斯内乱等问题上公开与俄国唱反调。甚至在乌克兰危机爆发后,白俄不仅拒绝了俄在白俄新建空军基地的请求,还拒绝承认克里米亚主权变更的合法性,甚至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技术专家!

而在去年12月,卢卡申科更是公然叫板普京:“我们白俄和俄罗斯不再是兄弟之邦,充其量也就是表面兄弟合作伙伴!”大有一言不合彻底闹崩的节奏。

开门见山,卢卡申科是想促成俄白合并,但唯独不想跟你普京合并!

为什么?原因很简单:普京瞧不起人!


由此可见,哪怕“苏粉”政治精英们再怀旧,一旦尝过解体后独掌一国生杀大权的权力滋味,再想让他们将自己的大权拱手相让,显然是不现实的。

为了经济利益与军事安全,白俄固然愿意效仿欧盟,与俄罗斯形成平等互惠的一体化关系。但涉及到国家独立与政治变革?

(可能是怕大家不相信,卢卡申科在3月1日还专门召开新闻发布会请记者们吃饭:“我Jio着,俄国没有吞并白俄的计划。而且白俄虽愿意与俄罗斯在一起,但还是想住自己家里。”)


(可能是怕大家不相信,卢卡申科在3月1日还专门召开新闻发布会请记者们吃饭:“我Jio着,俄国没有吞并白俄的计划。而且白俄虽愿意与俄罗斯在一起,但还是想住自己家里。”)

但就目前来看,白俄经济的好转仍需要大量外来资金的援助,且其在21年年底将迎来高达260亿美元的偿债高峰期!这意味着黄金储备仅73亿美元的白俄,在这几年绝对不能断了资金链。也因此,俄罗斯爸爸每年打账上的“生活费”是白俄续命的关键所在。

从政治层面上看,卢卡申科毕竟要老了,再过几年也就握不动刀了。如果没能顺利将总统的位子传给自己的小儿子,没能完成政治过渡,那么国内那些反对派肯定会在欧美的唆使下跳出来搞事情,那么等待白俄的就是第二个乌克兰!

也因此,普京的坦克部队到目前为止,仍然是卢卡申科传宗接代“家天下”的武力保障。彻底与俄罗斯闹崩、分道扬镳是傻子才干得出来的事情。

(这也间接说明,卢卡申科所想的只有传位给自家儿子,不可能会同意与俄国合并然后让儿子扫大街去~)


综上所述,在自身沦为欧美与俄罗斯必争之地的情况下,白俄既想以俄军为靠山维持国家稳定,又不想引狼入室给自己增加安全威胁。这种两相矛盾的“隐性骑墙战略”也是白俄有别于乌克兰,并活到今天还相对美滋滋的原因了。

更多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浮世兿语”

写完这篇已是深夜,微冷,禁不住想吃点东西

去年无意间探了家深夜日料店,那个寒风呼啸、室内如春的冬夜

最爱他们家的牛肉寿喜锅,鬼知道M几级的牛肉裹上蛋液,混合着米饭送入口中

那股透着心安与小憩的和煦简直渗到了心底

不多说,放图:


啊不是这张,不好意思:

魔都杨浦区禾樱寿司(国和路店)


非广告,纯推荐,眼馋了可以去尝尝,自家福利,禁止外传√

本文来源:https://www.huangpucn.com/info/152322.html

标签组:[苏联] [国家经济] [莫斯科] [卢卡申科

Copyright 2017 - 2022 黄埔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321009827号-1

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果你是该内容的作者,并且不希望本站发布你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

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图1:2001~2019财年美国国防预算变化情况(单位:十亿美元)

图2:1940~2019财年美国国防支出占GDP比例变化情况。

图3:2019~2023财年美国武器系统采办预算分配趋势

  美国2019财年国防预算释放了哪些信号?

  张海涛

  2月12日,美国国防部公布了总金额7160亿美元的2019财年国防预算提案,较2018年财年国防部申请额6391亿美元增长了12%之多,较国会通过的《2018财年国防授权法案》中的7000亿美元额度也增长超过7%,创2010年美军发布重返亚太战略后的新高。

  该预算提案是以2017年底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和《美国国防战略2018版》为准则,重点关注军队武器系统现代化、太空与网络战,以及应对潜在的大国冲突。此外,打击恐怖主义不再是美国国防安全关注的重点。

  在该预算提案中,美国国防部申请额为6860亿美元,包括基础预算6170亿美元和海外应急行动预算690亿美元。这一预算占到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3.1%。美国能源部申请额为300亿美元,主要用于核武器维持计划。

  特朗普政府的第二份国防预算提案,延续了第一份国防预算提案的思路,持续增加国防预算额度,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其国防政策向以重建武装力量、提高近中远期战备能力以及应对与俄罗斯和中国的大国竞争倾斜,值得关注。

  整体规模创近20年来的新高

  2019财年国防预算是一份战略驱动的文件,强调美国国防战略调整的主要目标是:保卫美国公民和国土安全,并捍卫美国式的生活方式;促进美国繁荣;以实力维持和平和提升美国影响。

  按照2018年《美国国防战略》中的说法,“中国和俄罗斯想要塑造一个符合他们价值观的世界,并在此过程中取代自二战以来促成全球安全和繁荣的自由开放秩序。为了应对竞争对手、敌手野心和能力的范围和步伐,我们必须通过持续、可预见的预算投资于关键能力的现代化。我们所积压的军队现代化要求在过去的十五年中不断增长,不能再被忽视。我们将有针对性和规律性地增加人员和平台,以满足关键能力和数量需求。2018年国防战略将为我们规划未来五年的国防预算提供准则,加快我们的现代化计划并将投入更多资源,以此来巩固我们的竞争优势”。

  在这种背景下,2019财年美国国防部6860亿美元的预算达到了2001年美国全面投入反恐战争以来的新高,仅次于2010财年时美军宣布重返亚太战略时的6910亿美元预算。同时值得注意的是,2019财年国防部预算中用于先进技术研发以及装备科研、采购与保障的基础国防预算为5970亿美元,达到了近20年来的最高点,甚至比2001财年时翻了一番(如图1所示)。

  从国防预算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来看,二战期间是历史最高点,曾达到35%左右。上世纪50至90年代的冷战时期,该比例也始终保持在5%以上。1991年苏联解体后至今,美国在没有实施大规模战争的情况下,该比例始终保持在3%~5%之间。近五年来始终3.1%的水平(如图2所示)。

  航空装备始终是重点投资领域

  美国国防部长马帝斯在2018年2月12日发布2019财年国防预算时称,新的预算提案将军队重塑放在首要地位。马帝斯指出,美国新版国家安全战略优先考虑与近邻对手的战略竞争,而非反恐。在预算暂时不稳定的情况下,五角大楼正在重建部队能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战争形式,并提升目前的能力。

  在该预算提案中,2367亿美元用于武器系统采办(科研+采购),较2018财年申请额增长近13%。其中,1443亿美元用于采购,924亿美元用于科研。对于武器系统采办,美国国防按装备类型,将其划分为九类:(1)航空装备;(2)指挥、控制、通信、计算及监视(C4I)系统;(3)地面系统;(4)导弹防御计划;(5)导弹与弹药;(6)任务支持活动;(7)科学与技术;(8)造舰与海上系统;(9)空间系统。其中,除了任务支持活动和科学与技术这两类的内涵纷繁复杂之外,其余七类均可明确到具体的装备类型。

  纵观美军近十年来武器系统采办预算的发展脉络,任务支持活动和航空装备始终是国防预算重点投资领域,占据了整个武器系统采办预算的半壁江山。其中,飞机装备平均每年投资接近500亿美元,是各类具体装备类型中最多的(如表1所示)。

  而从美国国防部2019~2023财年未来五年武器系统采办预算趋势来看,航空装备在各类装备中的占比最大,为40%。这足以见得美军在实施战略转变的背景下,始终保持对航空装备在全球投送和全球打击等方面能力的重视程度(如图3所示)。

  一点思考

  美国经济强劲复苏为其庞大军事开支提供了强大的经济财源。当今世界,经济总量(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万亿美元的国家只有美国和中国,国防开支超过1000亿美元的国家也只有美国和中国。但我国65年来的军费之和折合美元约为13179亿美元,美军的军费之和为155294亿美元,为我国的11.78倍。

  由于地缘政治和战略目的的差异,中国国防投入的总量不能与美国同日而语。但为了应对和平发展所面临的的潜在威胁,我国仍需加大国防费的整体投资规模和在重点武器装备发展上的投入力度。参考美国国防预算投量投向以及在武器装备领域的投资规模,对我国国防预算发展的建议如下:

  1.适度提高国防费整体投资规模

  经济实力是军事的基础,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军事潜力。但国防费投入是一把“双刃剑”,过高或过低都不可持续。世界主要国家调控军备的经验表明,军费保持在占GDP的2%~4%的区间内,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能够总体保持协调。如美国近五年内的国防预算占当年GDP的3.1%。而我国国防支出占GDP的比例多年来维持在1.3%左右的水平。从“支持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到“更新武器装备”,我国应适度提高国防费在GDP中的占比,增加国防费投入力度,以应对和平发展的潜在威胁。

  2.持续加大武器装备投入力度

  美军在投资武器装备时始终遵循着“只要能打赢,就得多投资”的理念。对我国来说,之前的航空技术快速发展很大程度是由于“后发优势”,能够通过对国外经验教训的总结避免走很多弯路,并节约一定的经费。但是当我国航空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一味的跟踪模仿就失去了意义,必须要通过自身对前沿技术和新型装备的研究探索找到合适的发展之路。

  如美国在近十年内平均每年在航空装备领域投资5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接近3200亿元,几乎占到了2018年我国国防预算11069.51亿元的30%。而我国在工业基础、技术能力等方面与美国差距较大,更应加大对先进武器装备研发和采购的经费投入力度。

  (作者单位系航空工业发展中心财经研究所)

本文来源:https://www.huangpucn.com/info/152324.html

标签组:[武器] [投资] [武器装备] [国防军事] [预算调整] [预算控制

  摘要本文回顾了马克思对中国近代以前社会形态的分析,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以生产关系为标准,综述我国学者依据历史记载总结的生产关系,指出我国近代以前劳动者大都是自由民,不存在大规模奴隶和农奴劳动,因而不是奴隶社会或农奴社会。其根源是自古以来,中国一直实施的宗族制度,皇权不下乡。其生产关系与西方推销的资本主义类似,因而是初级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是拥有土地的地主。本文指出,不论是历史还是当代,西方的社会资源一直控制在政府手里,私有化是美国和西方精英用来忽悠他国交出经济资源给西方,从而成为西方经济殖民地。解决好分配,避免生产过剩,减少阶级差别,才是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的主要方面。本文指出,社会形态划分,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古今形象,我们必须从维护国家形象角度,慎重对待,不能抹黑我们的祖先,搞历史虚无主义。

  马克思研究社会现象,将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区分为两类关系:一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中建立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一类是基于思想观念而建立的关系即政治关系以及为其服务的意识形态,构成社会的上层建筑。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构成社会在一定历史阶段的具体存在形式即社会形态。按照马克思理论,上层建筑是社会形态的主导方面,决定了人们的相互关系,但生产关系是决定上层建筑的基础,对社会形态的形成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根据生产关系来划分社会形态,能够较好地反映社会的特征,是研究社会形态的重要方法,也是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创举。

  一个社会的生产关系,与这个社会的有关制度密切相关,主要与实施的人际关系制度相关。奴隶制与农奴制就是人类历史上影响社会形态最重要的两种生产关系制度。奴隶制是指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的制度,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和权利,完全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奴隶劳动创造的产品全部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生老病死都由奴隶主决定,奴隶主只从经济利益出发,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马克思区分了两类奴隶制,一类是劳动奴隶制,一类是家庭奴隶制,只有实施劳动奴隶制,使得社会的产出主要来自奴隶的社会,才是奴隶社会,其主要社会矛盾则是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矛盾。

  农奴制是农奴主部分占有农奴的制度,农奴拥有部分权利和稍许自由的制度。广义来看,除罪犯外,个人权利受到非人限制,但没有被完全剥夺,都属于农奴。农奴制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在制度上强迫农奴被束缚依附于农奴主,与奴隶一样不能自由迁移,只能在农奴主限定的有限范围内活动。通常农奴主占有大部分生产资料,并部分占有农奴;农奴服各种劳役,并上缴大部分劳动产品。通俗来说,奴隶完全没有人权,只是会说话的工具;而农奴是有部分人权的农业生产者,例如,主人不能随意杀害而不受法律处罚。只有当农奴成为一个社会的主要劳动者和主要产品的生产者,这个社会才能叫农奴社会。

  封建制是中外历史上曾经长期存在的一种社会制度,通常是指封土封臣制度,是上层贵族给较低层贵族分封领地,由低层贵族统治领地,负责领地管理,包括向上层贵族提供税负和军事武装等,而上层贵族同样提供支持,维护下层贵族对领地的统治。汉语旧名 “封建”,有很久的历史,本指殷周时代的分封制度,也有人广义地包括后世延续的各种封爵分藩的举措,《皇朝文献通考·封建考》做过总结性的论断:列爵为封,分土曰建。从秦代李斯与王绾的关于郡县——封建孰优孰劣之辩,以及唐代柳宗元的《封建论》,明清之际的王夫之的封建利弊之议,都无不阐释这一看法。

  封建在西欧有一个复杂的过程,其广义的含义约指封君封臣,包括农奴制,庄园采邑制,封建主垄断土地,不允许土地买卖,与人身依附并存的领主和附庸间的契约关系等。欧美史学家都将封土封臣总结为封建生产关系的前提,宣称,封建主控制土地和臣民是封建制度的基础,又把人身依附作为封建主义的特点。但其狭义的含义,与中国古代类似,同样是指封土封臣制度。

  中国的“封建”一词,本义与Feudalismus的内涵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存在通约性,故日本近代学者福泽谕吉,中国翻译大家严复都把中国的封建制度划定在三代,主要在周代。故中日学者都坚持了中国封建的古义与西义的狭义含义。

  从马克思理论来看,马克思学派所说的“封建社会”是指农奴制为主要生产关系制度的社会,也许用农奴社会,才能更好地表征其社会特征,其他西方学者的“封建社会”指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王族和功臣分封领地,是一种国家管理“制度”而不是一种“社会”,属于政治制度范畴。但是,在欧洲中世纪,各国实行封建制度的同时,都实行了农奴制,而且农奴是欧洲封建制度时代从事生产的主要劳动力,当时大部分产出都是来自农奴,欧洲的农奴制都是决定当时社会生产关系的主要制度,因此,两派都说中世纪欧洲是封建社会,因其特征都符合其所定义的封建社会,只是两者所代表的含义不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定义的“封建社会”,更确切地说是指农奴社会,主要社会矛盾是农奴和农奴主之间的矛盾。由于马克思主要讨论的是中世纪欧洲,同时实施了封建制和农奴制,封建农奴社会才能更好地描述它

  资本主义制度推翻了不平等的奴役制度,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但正如马克思所论证的,西方推销的自由资本主义必然导致生产过剩危机;而且存在不平等的阶级制度。马克思设想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就是解决了生产过剩危机,没有阶级制度、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实现人类自我解放的社会,也是社会化集体大生产的社会,所有阶级社会最终将过渡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社会。而社会主义是其初级阶段,是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的过渡。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采用公有制,通过社会化解决分配问题,消灭生产过剩危机和不平等的阶级制度,从而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

  从奴隶社会,到封建农奴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的个人自由不断增加,劳动者的积极性也随之而增加,从而加快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马克思的人类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里也说过“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到苏联时期,理论家们为了推广意识形态,将马克思的这种论述扭曲成为所谓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包括其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依次发展变化,认为它们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这就是常说的五阶段论。后来又成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从而广泛传播。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我国一些学者重新定义封建社会,扩大封建社会的范畴,将中国古代历史划分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但是,这一理论本身就是不符合马克思思想,也不符合历史事实,不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这是很多历史事实所证明的,以下2个部分是本文对此的分析。

  美国虽然历史较短,却经历了农奴社会、奴隶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演变,而且由于离当代较近,历史记载比较详细确凿。回顾历史,从17世纪初英国人在北美建立殖民地到1865年取消奴隶制度为止,美国南部地区使用农奴和奴隶劳动、种植一种或少数几种供出口的农作物,形成规模化农业,成为经济的支柱。早期使用白人契约奴,主要是无力支付到北美旅费的欧洲各国贫民,包括农奴,他们被迫与运送他们的船主或移民经纪人订约,到北美后用5年左右的无偿劳动抵偿旅费。也有一些被法庭驱逐出境的罪犯、流浪者以及无力清偿债务的人,被英国政府运到殖民地卖作契约奴。这些人一般要无偿地劳动7~10年。据估计,在殖民地时期移入美洲的白人当中,大部分是以契约奴的身份移居来的,到1776年美国独立时,70%白人出身于契约奴。直到17世纪末,他们是南部种植园里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后来,随着输入的黑人奴隶增多,从事劳动的主体就是成为终身奴隶的黑人了。

  早在1619年,第一批20个黑奴被一条荷兰船运到北美弗吉尼亚殖民地的詹姆斯敦。随后各殖民地都有了黑人奴隶,但是直到17世纪中叶为数还不多。17世纪60年代起,英国商人取代荷兰人垄断了奴隶贩运业,黑奴迅速增加,并在17世纪末代替契约奴成为种植园中的主要劳动力。据1790年美国第一次人口调查统计,黑人奴隶有69.8万,占南部人口总数的2/5。黑人奴隶象土地、工具等生产资料一样,是种植园主的私有财产,他们的子女也是奴隶主的财产。奴隶终身为奴隶主劳动。奴隶主有任意处置奴隶的权利,包括买卖、毒打以至处死。繁重的劳动和非人的待遇,常常使奴隶在种植园里干活不到10年就被折磨而死。英美奴隶贩子需要每年从非洲贩运上十万左右黑人补充。

  美国哈佛大学何柄棣教授指出,美国南方奴隶制是最残酷的奴隶制[1],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2],第一,虽然当时美国南部报纸不肯登载虐待黑人奴隶的事实,但从美国当时的官方惩罚奴隶记录和奴隶主在报纸上登载的悬赏抓捕奴隶的广告,可以看到,奴隶们被残酷惩罚,诸如广告上登载的抓捕逃亡奴隶所列出的特征基本都是奴隶身上种种被虐待的痕迹。第二,美国奴隶制度下,释放奴隶的法律愈来愈严酷,到1860年,美国亚拉巴马甚至通过法律,禁止以任何形式释放奴隶,以防自由黑人煽动的反抗。这使很多奴隶主强奸黑奴生下的子女也无法获得自由。这是人类奴隶制度史上最严酷的奴隶制度,以前的奴隶制,奴隶主总是可以自愿释放奴隶。第三,虽然美国的奴隶制禁止将黑人奴隶未满10岁孩子从母亲身边夺走,但在美国,从没有认真对待,奴隶主为获得高价,常常拆散黑人家庭拍卖,以至黑人奴隶家庭妻离子散,成为当时十分常见的现象。

  从殖民时代中后期开始,到南北战争前,美国境内的经济一直是基于农奴制或奴隶制种植园。美国哈佛大学历史系贝克特教授指出[3],“十九世纪上半叶,奴隶制度是美国经济的核心。南部是整个国家经济上有活力的部分。南方产品不仅确立了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而且为新英格兰和大西洋中部各州种植和制造的农业和工业产品创造了市场。1860年以前,美国一半以上的输出品是原棉,几乎都是奴隶种植”。南北战争爆发时,美国南部邦联910万人口中,黑人占360万,约占40%,几乎都是奴隶。

  总结美国从殖民地时代到建国后的发展历史,从最初农奴性质的白人契约奴制,到残酷对待的黑人奴隶制,是从农奴社会走向最不平等的奴隶社会,到后来废除奴隶制,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其发展顺序显然与苏联学者提出的五阶段发展理论不符。

  从马克思理论来看,马克思明确指出,古代奴隶制生产方式是商业资本发展的结果,按照恩格斯的总结,要使奴隶劳动成为整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还需要高达发展的手工业和大规模的农业。这说明,从原始社会走向奴隶社会,需要一个高度发展的中间发展阶段。我国学者朱晞发表大量学术文章和专著《为马克思辩: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是一种伪马克思学说》[4],分析马克思和恩格斯阐述的奴隶社会产生,发展和消亡过程,指出马克思的观点是,古代世界的奴隶经济是一种商品经济,奴隶制生产方式是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由于古代世界普遍存在的是生产水平比较低的自然经济,而不是工农业生产高度发展的商品经济,因此,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奴隶制生产方式,不可能是普遍存在的,只能是古希腊罗马的一种局部现象。

  很多学者都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的论著中找到他们与五阶段论相悖的观点,例如,皮家胜指出[5],马克思曾经批评过这类人,他说,如果有人“一定要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不管它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他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41-342页)。朱晞在其著作中指出[4],“马克思说:‘在日耳曼蛮族,用农奴耕作是传统的生产,过的是乡村的孤独生活(同上,第12卷第748页)。还说罗马尼亚的农奴制是在公社所有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上,第23卷第265页)’。恩格斯说:‘中世纪是从粗野的原始状态发展而来的’(同上,第七卷第400页)。恩格斯甚至更明确地指出:‘在古代的自发的土地公有的公社中,奴隶制或是根本没有出现过,或是只起极其从属的作用’;‘古代的公社,在它继续存在的地方,在数千年中曾经是从印度到俄国的最野蛮的国家形式即东方专制制度的基础。只是在公社瓦解的地方,人民才靠自身的力量继续向前迈进,他们最初的经济进步就在于利用奴隶劳动来提高和进一步发展生产(同上,第20卷第197页)’。马克思、恩格斯的以上论述说明,他们认为,在日耳曼、罗马尼亚、“从印度到俄国”并没有出现奴隶制生产方式。他们没有把希腊、罗马的奴隶制生产方式作为一个历史公式去推论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古代史进程”。

  苏联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苏联上古中古史》一书[6]中所指出的:“斯拉夫人也像其他欧洲民族一样,由氏族制度直接进步到封建制度,中间并未经过奴隶制”。欧洲各民族在原始共产制瓦解后生产力尚低的农业自然经济的基础上并没有产生奴隶制生产方式。至于希腊(雅典)、罗马的奴隶制生产方式,则不是在生产力尚低的农业自然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而是商业资本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商品经济,需要高度发展的手工业和农业生产水平。所以,一旦商业衰落、生产下降、商品经济失去其统治地位,希腊罗马的奴隶制生产方式也就随之瓦解。欧洲中世纪实行封建农奴制,长期处于封建农奴社会,是欧洲北方蛮族占领欧洲广大地区,从原始社会进入封建农奴社会,包括推翻罗马政权和社会,构建封建制;而不是在罗马奴隶社会基础上建设封建社会。黄现璠通过对日耳曼、南斯拉夫、西斯拉夫、东斯拉夫、阿拉伯、印度、日本、朝鲜、越南等一些民族和国家古代史的简略论述,指出世界古代各国历史发展,绝大多数都没经过奴隶社会。

  到近代欧洲,从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到英国等国,都是依托国内封建社会制度,调集军事力量侵略占领海外殖民地,在海外建设奴隶制,抓捕当地土著和非洲黑人当奴隶,进行农业和矿业生产,使殖民地成为奴隶社会。从近代史来看,西方是在封建制基础上,在殖民地推动形成奴隶制和奴隶社会,而不是反过来,从奴隶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进入19世纪以后,西方各国相继取消了奴隶制,但这些国家在殖民地并没有推行农奴制,而是让殖民地直接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近代西方在其控制的多个殖民地构建奴隶社会的历史事实,充分说明,苏联学者建立的五阶段论,是不符合人类社会历史的,以此作为主要理论依据,论证中国从原始社会必然进入奴隶社会,此后必然经过封建社会,显然是没有说服力的。

  由于复杂的社会历史条件,很多社会都存在多种社会现象,通常很难认定为某一单一的社会形态。例如,自由和反奴隶国际组织指出[7],直到现在,“现代奴隶”在英国还普遍存在,高达数万人被强制劳动,扣留护照,拖欠工资,限制人身自由,并受到暴力威胁和恐吓。美国国务院发布报告指出[8],国际移民组织估计,每年有500,000名妇女被出售(贩运)到欧洲的当地卖淫市场;美国政府估计,60万- 80万人越过边境跨国贩卖到全世界;对数据的分析表明,在国际边境贩运的受害者中有80%是女性,70%的女性因性剥削而被贩运;被贩运到美国的人数估计在14,500至17,500之间。包括全球国内贩运人口在内的估计数在200万至400万之间。受害者大都被控制而被迫卖淫劳动等奴役。

  此外,虽然学者们公认,英国早在19世纪中叶就发展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了,但英国贵族特权,直到21世纪仍然大量存在。例如,英国上院的议员不是选举产生的,而是由王室后裔和世袭贵族等组成,约上千人,无任期限制。英国上院的权力虽一再被削弱,但它在英国政治生活中仍然不能忽视,这是因为:

  第一,它还保留财政法的讨论权。由于贵族院有不少人担任过国家的重要职务,富有经验,他们对财政法案的意见仍然产生重大影响。第二,它还保留对法案的一年延搁否决权,这对平民院的法案仍起阻碍作用,特别是对带有时间性的议案拖延一年,就可使它实质性失效。第三,对下院通过的法案经上院审查后可以修改法案,这等于给上院议员维护贵族特权的权力。第四,直到2009年还一直掌握着英国的最高司法权。

  我国学者吴大琨[9]总结马克思在文章《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全集第46卷上第470-497页)阐述的古代东方国家,主要指古代中国和印度的生产方式是亚细亚生产方式,其主要特征包括:

  第一、存在着土地的村社所有制形式和国家的所有制形式,这些所有制形式的存在是同以人工灌概为基础的耕作制相联系的,拥有无限权力的帝王是这些国家的上地的“最高的所有者”或唯一的所有者。第二、作为这些国家的主要生产者的是村社中的成员,也就是农民。第三、建立在这些小村社之上的专制政府是依赖于作为村社农民的剩余劳动或剩余生产物—贡赋而生存的。这些政府既控制着土地和水源,也控制着手工业和商业,就政治上说是绝对专制主义的。第四、作为这种专制主义基础的村社,它本身是一种手工业和农业相结合的经济组织,可以自给自足。这样的村社,“变成完全能够独立存在,且在自身中包含着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一切条件”,所以它的生命力是很强大的,可以不断再生。第五、在这些国家中的奴隶,主要被用在非生产性的家内劳动上。

  按照马克思的总结,古代中国的主要劳动者不是奴隶和农奴,而是自由民,也就不可能是农奴社会或奴隶社会。我国战国时代之前实施的是封土封臣式的封建制度,同时存在不平等的奴役制度,也存在很多被歧视的群体。在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几千年历史中,大部分时间都存在类似奴隶制的不平等制度,直到满清灭亡之前的1909年,满清政府才正式取消了奴婢制度。但早在两宋时期,我国曾取消了这种不平等的奴役制度,禁止民间蓄奴。更重要的是,我国历史上广泛存在的奴婢,与奴隶社会的奴隶和封建社会的农奴都是有本质区别的[10]。首先,我国的奴婢主要从事家庭劳动,不是从事生产的主要劳动力。

  在战国时代之前,我国实行公有制土地制度,主要由平民耕种;战国时代土地逐步私有化,土地被私人占有,我国的地主通常将田地租给农民耕种,而不是自己组织奴婢耕种。其次,我国的奴婢只是当时社会的一个阶层,主要来源于罪犯和负债人员,占人口比例不大,不是社会主要矛盾对象。第三,我国历史上的奴婢,不像奴隶那样毫无人身保障,动辄就被奴隶主杀害甚至成为殉葬品,我国的奴婢法律尚对奴婢人身安全有一定的保护条款。我国秦汉以前,主要矛盾是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自秦汉以来,历史上各个朝代的主要矛盾则是农民和地主之间的矛盾,这说明我国历史上并没有出现封建社会或奴隶社会。

  就我国古代历史来看,最初是万邦林立,到西周建立的时候,周天王分封的大量邦国都有悠久历史。我国远古的三皇五帝是从部落联盟基础上推举的联盟领导人,到夏商周三朝,变成了世袭制,但主导联盟的大邦,仍然没有压倒各邦的实力,大量邦国仍是远古就存在的部落发展而来的。直到秦统一六国,实现郡县制,才从根本上消灭了大量并立的邦国,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仍然承认宗族制度,地方上仍然是家族自治,所谓皇权不下县,只需要按期交税,这与现代社会的交税制度并无本质区别。后来虽有边疆落后的小邦蒙古和满清统治中国,在边疆地区扩大了农奴制覆盖的区域,但在我国人口众多汉族为主的中原地区,仍然没有改变这种状况。从国家制度上来看,从来没有广泛实施欧洲那种封建制度下的农奴制度,限制大部分农村人口的自由流动。

  现代欧洲各国是中世纪早期北方征服者南下建立的邦国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古罗马控制的地中海沿岸的南欧地区,北方蛮族推翻古罗马统治,建立殖民政府,占人口多数的是当地古罗马居民,成为上层统治者控制的农奴。而在德法英等国,也是北方日耳曼人南下,征服当地土著建立了大量邦国,在这些邦国基础上发展成为现代国家。当地土著就成为征服者的农奴,从而成为封建制农奴社会。中国仅在少数边疆地区出现过这种外来少数征服者成为统治者的情况,在广大内地,一直是地方自治,从来没有让外来征服者统治到底层。这是中国没有出现农奴社会或奴隶社会的主要原因。

  我国有很多学者论证,我国历史上并没有出现马克思所定义的奴隶社会,已逐渐成为学术界的共识[11]。其中历史学家黄现璠教授是最早从学术上论证,所写《中国历史没有奴隶社会兼论世界古代奴及其社会形态》是主张“中国历史没有奴隶社会”的专著。全书从考究中外“奴”词及其相关文字入手,辨析这些古文字的词义和文化内涵,为探讨奴隶社会存在与否的问题铺陈详实有力的历史依据;继而针对史学界普遍坚持的“中国存在奴隶社会”一说,探究“奴婢制”、“奴隶制”、“农奴制”的具体涵义,进而展开对古代社会形态的讨论,分析先秦古代社会以及部分世界古代社会的社会性质。最终论证两点结论:一是中国历史没有奴隶社会;二是世界各国古代历史绝大多数都没有经过奴隶社会。张广志和李学功合著《三代社会形态:中国无奴隶社会发展阶段研究》揭示我国夏商周时期的村社制度,是一种公有制土地制度,村民共同耕种公田,还有维持生活的份地,份地每年一轮换,即井田制,同时也是兵源的重要保证,从而论证中国夏商周三代不是奴隶社会。

  我国学者同样发表了大量文章论证了我国近代以前虽然有不平等的奴役制度,但没有出现过农奴社会[12]。自秦汉以来,我国建立了强大的中央政权,实行郡县制管理国家,在国家管理制度上,与封建制是相对立的。冯天瑜著《“封建”考论》[13]综述了古今中外封建概念的发展变化,比较中国的实际历史,把秦以后中国属于封建社会的观点称为“泛封建观”,批评它既不符合“封建”的“古义”和“西义”,亦“与马克思封建社会的原论相悖”,实乃概念之误植,受到广泛关注和认同。

  也有少数学者以我国秦汉以来存在的阶级差别和阶级压迫为由,认为这种差别就是封建社会的特征。我国历史上的特权阶层是官僚阶层,它是流动的,不是一种世袭特权。任何平民都可以凭借科举考试进入官僚阶级,从而享受更多权利;就像美国人当选总统和议员等后一样获得更多权利。我国古代社会主要由地主和农民两个阶级组成,其他阶级的人口很少,其主要矛盾是地主和农民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

  与此相比,美国宣布取消奴隶制后,美国黑人仍然被制度性歧视,美国长期实施种族隔离政策。由于美国宪法规定奴隶制问题是各邦内政,虽然美国国会废除了奴隶制度,南部各邦并不都理睬美国国会的决定,美国国会议员们心知肚明,也难以追究不加理睬第13修正案废除奴隶制法律的邦。作为支持奴隶制的南部邦,有多个邦是20世纪才通过的,密西西比邦当时没有通过这一修正案,直到1995年才第一次投票通过。但是,密西西比邦官员没有向记录政府活动的《联邦政府纪事》申请通报,通过这一修正案严格意义上不具“官方”意义。直到2013年2月7日,才正式在《联邦政府纪事》上公布,至此,第十三修正案生效147年后终于在密西西比邦得到官方正式确认而生效[14]。也就是说,直到2013年初,奴隶制才在美国境内完全被法律禁止,而世界其他国家早已禁止奴隶制。这对那些宣传美国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精英来说,不能不说是个讽刺。

  由于美国宪法修正案仍然允许用强制劳役来惩罚犯罪行为,南北战争结束后,南方各邦先后制订了一系列环环相扣的法律来让黑人沦为刑事罪犯。这些在美国国会取消奴隶制后通过或更新的涉及黑人的法律被统称为黑人法令。密西西比邦是第一个通过这类法令的邦,这项1865年通过的法律题为《赋予自由民公民权利的法案》,要求黑人工人在每年1月1日与白人农场主签订合同,否则将面临流浪罪的惩罚。黑人如果犯下轻盗窃罪、讲粗话或是在日落后出售棉花,都会被判处强制劳役。后来各邦通过了新的,更严格的流浪法,选择性地针对那些没有白人保护的黑人,被定罪的黑人作为罪犯,被卖到农场、工厂、伐木营地、采石场和矿山,也使大部分黑人不得不与白人农场主签订合同,固定到白人农场劳动。

  因此,美国的黑人奴役制仍继续存在,大部分黑人都是事实上的农奴,以至于美国黑人死亡率一直比美国白人高得多,人均预期寿命则比白人低10-18岁,例如1905年美国黑人预期寿命仅有31.3岁,白人则为49.1岁[15]。虽然1870年美国宪法第十五条修正案禁止各邦以任何形式剥夺黑人的选举权利,但美国南方白人仍然反对黑人参加选举。三K党、白山茶骑士党等恐怖组织在南方许多地方出现,他们公然威胁和阻止黑人参加投票,黑人参加选举人数急剧减少。1890年以后南方各邦更是相继通过法律,包括通过财产限制和教育水平限制等方式取消黑人的选举权。直到1961年通过的宪法第二十三条修正案,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的黑人才被允许参加总统大选,但仍不能参加地区选举。直到1964年,宪法第二十四条修正案允许黑人参加各邦基层和联邦选举,任何人不得以交不起选举税而剥夺黑人的选举权利,才取得了与美国白人等同的选举权。

  需要指出的是,美国选举权扩展到黑人头上,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外部的压力。毛泽东主席发动的革命,人人平等,反抗压迫有理,尤其是在朝鲜战争期间,通过宣传吸引黑人部队成建制投降,使美国统治者不得不取消军队中的种族隔离政策,也极大地推动了美国黑人追究平等的要求,美国黑人在美国发起了广泛的斗争,迫使美国政府不得不妥协,取消种族隔离政策,以维护内部和平,支持美国对外侵略。

  相比黑人在美国的遭遇,美国土著印第安人则更加悲惨,他们连生存下来的权利都被美国白人取消了,南北战争后,美国通过武力,很快消灭了大部分印第安人,使很多印第安种族灭种。如果以少数学者判断中国秦汉以来都是封建农奴社会的理由,则直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恐怕都不是资本主义社会,而一直是野蛮邪恶的奴隶社会。

  相比农奴社会和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最重要特征是取消了不平等的人际关系制度,国家从法律上禁止任何个人的行动自由被他人无端限制。任何不经他人同意而限制他人自由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惩罚。劳动者不再象奴隶社会和农奴社会那样没有人身自由,而是从法律上来说,可以自由迁徙,可以自由地出卖劳动力给不同的生产组织者。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这极大地增加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从而推动了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制度改变之一。

  美国和西方精英推销的资本主义,还要求社会资产私有化,但这并不符合西方历史和现实。当代西欧国家的资产,大多控制在政府手里[16],而美国政府控制的美国资产,即使在西方最低,也基本占整个社会一半左右[17]。例如,美国的土地所有权是完全属于政府的,其中大部分土地出售给了个人,但个人只是拥有了这些土地的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实际使用时,需要严格执行美国政府的法令。任何改变土地用途的做法,都必须取得政府的同意,而且土地使用者每年需要上交土地税,也就是使用费。美国政府还对大部分资产,包括一些个人财产也同样收税,如房产税等,也就是同样收财产使用费。事实上,当今美国的投资,也就是资产所有者,大都是政府控制的各类基金,即使是私募基金,私人资本也仅占十分之一,大都是政府控制的养老基金,教育基金等控制。

  因此,美国学者并不认同美国精英通过意识形态宣传描绘的私有化美国形象。美国历史学家指出[18],“从理论上讲,所有的英国土地都属于国王。……在今天的美国,国王的作用已经由国家取代。如果你不支付财产税,你的财产权就会被剥夺掉相当于纳税金额的那部分。在别的国家里,土地拥有者不承担任何义务而保有绝对的权利,但在美国不是这样”。每年都需要上交使用费(税),能叫私人财产吗?显然美国人的土地等财产权也不完全是私人的。

  从历史来看,英国本是封建制国家,社会资产都控制在贵族和国王手里,土地属于英王所有。英国的工业从纺织业开始,封建主将农奴赶出其土地,发展规模化养羊,生产羊毛,供应纺织业,失去土地的农奴则成为工厂工人。发展工业的资金主要来自封建主,工业资产也大都被封建主及其家族控制。当时英国殖民北美时,同样是封建贵族包括英王投资,组织军队,召集失去土地的平民做契约奴。英国殖民者在北美占领的土地,大都是封建贵族和英王所有。封建贵族本身就是英国政府管理地方的代表,本身就具有官方性质,需要宣誓忠于英王。西方精英将他们打扮成民间身份,不过是为了忽悠其他国家。而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建国后,很长时间内,联邦政府权力很小,只能主管国际事务以及各邦间的争端;各邦精英掌控本邦的经济主权,那时美国各邦的基本建设大都是政府投资,个人参与的,只因没有联邦政府的参与,就被美国精英描绘成是私营的。

  美国和西方精英推销私有制的主要目的是推动他国出卖国家各种资产给个人,让他们可以印钞“购买”他国资产,从而控制他国经济资源。美国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另一关键因素,是美国通过为很多国家培养大量经济学家,帮助他们控制其所在国家政府权力,承认美国发行的美元可以自由地兑换他们的货币,等于将货币主权交给美国精英,从而可以印钞控制他国经济资源了。美国和西方精英推销的私有化自由资本主义,从来就没有出现在地球上,它只是西方通过意识形态宣传,炮制的乌托邦。

  美国在中国的文化侵略,早已统治少数中国主流精英的思想,以至于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是一个大奴隶主,蓄养了数百名黑人奴隶,一直到他死的时候,都没有释放;主持制定的美国宪法,根本就是一个维护奴隶制度的宪法。但在中国,却有少数精英十分迷信美国的意识形态宣传,将华盛顿当成民主自由的象征,甚至在中国的中小学教科书中一再收录吹捧华盛顿文章,使得中国的中小学课堂成为自觉宣传美国意识形态的课堂。如此明显的欺骗,都能十分成功,更不用说,美国的私有化资本主义宣传,虽然不符合美国的实际情况,然而,很多中国主流经济界精英却笃信美国的谎言。

  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特点,就是取消了农奴和奴隶制度,劳动者可以自由进行经济活动,行动不受他人非法限制,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劳动者积极性,推动了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我国自原始社会以来,就是自由民作为生产者,从特征上来看,早就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了。我国历史上,在大部分时间,大部分土地属于家族和国家所有,不是私人所有。仅在北宋末年,王安石变法,将绝大部分国有土地出售给私人,削弱了政府对国家资源的控制能力,导致外敌第一次推翻了中原政权。

  自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产生以后,就会出现市场交易,从而进入市场经济。我国古书《易经》中就有关于最早的交换活动的记载:“神农氏作……日中为市, 致天下之民, 聚天下之货, 交易而退, 各得其所。”表明我国在夏朝建立前就存在市场和市场交易。即使到夏朝时期,当时的社会还处于万邦林立的时代,每个邦国所统治的范围有限,相当于城邦时代,由于交通还很落后,技术和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分工不发达,市场交换主要发生在本邦。在人口较为集中的都邑,市场也具有相当规模,古代文献《管子》中就有暴虐的夏王在市场上残害百姓以取乐的记载“桀放虎于市。以观其惊” 。

  到了夏朝晚期,据历史记载,商邦祖先的生意就做得很大很远了,也积累了巨大的财富,为推翻夏朝做好了准备。到了商朝,我国青铜冶炼工业就非常发达了,制造了大量青铜武器和礼器以及生活用具。在王城和贵族居住的大城,现代考古发现了大量青铜冶炼工场遗迹,显示当时的铸造工艺完备,包括制模、翻范、熔铸等一系列工艺,从而具有很高的技术水平。商代城邑的交易市场更为普遍, 商品交换愈益频繁, 这以殷彝器铭文中有“市”字可得到印证。古代文献中也有记载: “ 殷君善治宫室, 大者百里, 中有九市。”《诗经》对商市邑的繁盛, 更有生动的描述: “ 商邑翼翼, 四方之极, 赫赫厥声, 灌灌厥灵”。到了西周,“市”成为王都的一个组成部分。市的范围、位置都有了定制(《考工记》):“匠人营国, 方九里, 旁三门, 左祖右社, 面朝后市”。到春秋战国时代,我国的市场经济就很发达了。当时生产了大量铁制农具。由于各地矿产资源差别,工业生产有了地域性分工,市场交换范围扩大。齐国的管仲早在春秋早期就建立了稳固的工商业为主的市场经济体系,推动了经济发展,积累了大量财富,联合其他诸侯国打败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比欧洲中世纪的停滞,我国在封建制取消以后的两千年历史中,取得了巨大的社会进步,在技术发展和社会管理方面都进展巨大,今天西方的政治制度,大都来自中国古代。同时代人类的技术进步,也大都来自中国,其中四大发明,是西方冲破中世纪,进入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关键。西方的封建时代,是无法与中国同一时期相提并论的。但是,我国这段历史时期,也存在几大致命缺陷。

  第一,由于中国自古以来多子多福文化,同时生产力发展缓慢,赶不上人口增长带来的需求, 每当气候巨变时,就会形成粮食严重短缺,导致内乱,严重时王朝覆灭,人口大部分死亡,往往赤地千里,导致很多历史积累化为乌有;

  第二;两宋时期形成的主流文化,怯于外战,以至于此后两次被落后的边疆小邦占领,在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方面全面开倒车,尤其到满清统治时期,上层统治者始终对主流民族提防,国内就不稳,而且实施了很多落后的制度,包括奴隶制度,极大地阻碍了社会发展。比较明清两代西方旅游者在中国的观感,即使在明末国内北方大乱的时代,明朝很多地方仍然非常富裕,远超当时西方。相反,即使是主流意识形态极力宣传的康乾盛世,当时的英国使者看到的都是满眼的赤贫,包括军人都是如此,这也是英国后来敢于发动侵华战争的重要原因。从政治上看,满清是皇帝独裁制度,给予满族世袭特权,依赖满族控制和管理国家的制度,实施了很多封建制度。到西方侵略中国,签订不平等协议,尤其是治外法权条款,等于让西方侵略者成为太上皇,后来学术界和政治界总结清末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还是相当恰当的。

  但是,少数人从根本上否定我国以往历史,用封建社会总结我国秦汉以来的2000年历史,显然就是错误的。我们的那段历史,是西方封建社会远不能相比的。即使是满清时代,也没有让农奴和奴隶成为主要劳动力,仅仅实行了世袭特权等部分落后的封建制度。需要指出的是,西方中世纪是封建农奴社会,而不仅仅实行了封建制度。我国近代以前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以农业为主,可划分为农业资本主义社会;而在少数时间,例如南宋时期,工商业税收占全国税收曾高达70%[19],可以说,进入了工商业资本主义社会。

  一个社会事关强盛的关键因素是社会的组织能力,它对经济与技术发展,以及军事防卫都十分重要。组织能力又与生产关系包括分配密切相关。满清出于提防主流民族,防止主流民族组织起来反抗的目的,不能很好地组织占人口90%以上的主体民族,从而让中国成为一盘散沙,不能应对西方侵略,让日本出动几十万军队就占领中国东北。到民国时期,虽然推翻了满清统治者,但民国国民党政府却依靠地主阶级,不敢解决土地问题,不敢组织普通民众对付日本,致使侵华日军占领了大半个中国。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中国通过土改,让亿万农民获得土地,从而赢得民心,成立后,仅过了一年,就出兵朝鲜,在朝鲜战场战胜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16国组成的联合国军,据美国政府在首都华盛顿设立的纪念碑,仅3年时间,联合国军就被消灭225万,使得西方自此以后,打消了直接入侵中国的企图,也使清末以来人们十分担心的球籍问题得到解决。

  我国民国时代的一大特征是官僚资本主义。所谓官僚资本主义,就是社会主要资产属于民国政府,由官僚控制和管理,与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公有制经济,区别在于,民国官僚们将国家财产当成个人财产,利用手中权力,肆意侵占。民国末期民族工业资产70%属于政府,即使包括外资部分,民国工业都是公有制为主的(参见简锐《国民党官僚资本发展的概述》[20])。民国被推翻以后,共产党没收了民国政府工业资产,也就控制了国内主要工业资产。新中国另一主要措施是实行土地集体所有和人民公社制度,组织占人口90%农民实现规模化集体农业,大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到1979年我国粮食产量是建国前2.97倍,即使人口倍增,人均粮食产量基本接近温饱水平,基本上解决了我国吃饭问题。

  新中国在前30年,虽然使用了较多的命令方式,其管理经济的主体仍然是市场方式。例如,当时我国城市居民,除住房是租住外,消费的其他商品,基本都是市场供应的。我国农民的产出,除向国家上交的公粮外,都是通过市场出售的;所消费的各种商品,除所在生产队自己产出的农产品外,都是通过市场交换实现的。长期以来,我国主流经济界贩卖西方的谬论,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显然是错误的。与市场经济模式对应的是命令经济模式。即使是市场经济,也离不开命令管理方式和经济计划。我国在改革之初,为了政治需要,主流媒体制造了僵化的计划经济谎言,很多人被主流媒体误导,从而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西方也充分利用这种误导,希望中国能忘记那段成功的时代,成功地将美国和西方打败,让西方不得不放弃军事和经济封锁中国,搞垮中国的企图。

  相反,毛泽东时代发展了命令方式,更多地强调底层老百姓的参与经济管理,例如,著名的鞍钢管理模式强调要实行民主管理,实行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包括分配,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员三结合负责企业管理,即“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制度,从而有利于解决市场经济下的管理和分配问题,减小阶级差别,从而有利于消灭阶级,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关键措施。

  到了改开时代,农村取消了人民公社制度,解散了集体经济,农业重新回复到我国几千年来的小农经济状态,此后我国粮食产量增长缓慢,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粮食总产量和人口计算,2003年人均粮食还低于1979年。社会化大生产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成就之一,是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方法之一。美国农业虽然是以家庭农场为主,但单个农场种植规模在数百英亩,比我国家庭农业高100倍以上,实际很多农业生产活动都是服务型公司负责的,是一种工业化农业生产模式,与我国的家庭承包模式是截然相反的。我国工业方面则推行私有化,目前大部分企业都已私有化,国有企业雇佣的劳动力仅占3%。我们实际上放弃了对老百姓的组织,从而极大地减弱了对社会的管理能力。

  尤其是1995年以来,央行依据外汇储备被动发钞[21],增发的人民币都拿去换西方货币,交给西方精英,而换来的西方货币,则作为人民币发行依据,只能用于回收市场上人民币,由于经济规模不断增加,需要的人民币也随之增加,等于换来的外汇不能使用,从而让西方印钞购买中国资产,等于将我国经济资源免费交给西方。虽然我国生产了世界大部分工业产品,人均产出是世界平均4倍以上,但人均收入却不到世界一半,个人收入占产出比例从改开前69%,下降到2015年仅41%,比美国低一半以上,而分配给资本家部分高达59%,越是美国4-5倍。由于分配不均,普通劳动者收入就更低了,大都属于低收入。人均消费更是不到世界人均消费的四分之一。我国大部分产出都交给了资本家,主要是西方资本家。美国哈佛大学弗格森教授总结为中国负责生产美国负责消费的中美国[22]。中国科学院发表的研究报告支出,2011年美国从我国获得的红利高达3.66万亿美元,约占我国国内总产值一半[23]。所谓私有化,实质是经济殖民地化。2012年《中国新时代》杂志主编发表文章[24],指出我国经济能时常见到殖民地经济特征,要求走出殖民地经济阴影。

  虽然我国发行的人民币迅速增长,2002年1月底基础货币发行量为4万亿,到2011年6月就超过20万亿,不到10年增长5倍,年均增长18.5%,远超经济增长,但我国市场上却经常缺少货币,其主要原因,就是发行的货币都拿去换外汇,交给了美国和西方。此外,我国政府也没有为市场提供净资金,我国企业作为一个整体,长期负债率高达120%,企业之间相互拖欠合同款,拖欠工人工资,以至于三角债和拖欠工人工资成为长期无法解决的难题。企业主要依靠地方政府支持,通过拖欠债务来维持运行。由于市场上资金短缺,民间贷款利率高达20—30%以上,长期拖欠工人工资等债务,等于公然抢劫,却在地方政府支持下,长期执行,实质上等于是强盗市场经济。有记者评论[25],我国进入了野蛮资本主义阶段。

  本文应用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探讨我国历代社会形态,其主要依据是一个社会的生产关系,也就是劳动者在社会中的地位。马克思对中国近代以前生产方式的总结是亚细亚生产方式,认为自由民是劳动主体,因而不存在奴隶社会和农奴社会;其生产关系与西方推销的资本主义类似,因而是资本主义社会。其根源是自古以来,中国一直实施的宗族制度,皇权不下乡,地方上以宗族自治为主[26]。我国很多学者都根据古籍记载,论证我国古代一直是自由民为主要劳动力。

  苏联人并不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而且错误地将马克思对西欧社会形态的演变过程看成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应用到中国,认为中国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这显然是错误的,既不符合马克思思想,也不符合中国实际情况。马克思曾一再反对将西欧社会形态的演变看成是普遍规律。由于苏联是人类第一个实践马克思理论,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国家,在中国学术界和政治界有很大影响,曾长期成为我国学术界和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思想。

  支持者认为,这是苏联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这种公然篡改马克思思想,还对中国古人进行颠倒黑白式的污蔑,能叫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然而,直到最近,还有作家认为,反对五阶段论和坚持中国无奴隶社会,就是历史虚无主义。这太荒谬了。对比美国精英通过宣传,让很多中国学者相信,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主持制定奴隶制宪法,推动奴隶社会形成的大奴隶主是民主自由制度建设的明星,甚至在中国的教科书中赞扬华盛顿。中国少数学者却要污蔑我们的人奴役了大部分劳动者,搞野蛮的奴隶社会例如,罪犯受到强制劳动,这和现代各国一样,就被该作家看成是奴隶,作为那个时代是奴隶社会的证据[27]。这才是不折不扣的历史虚无主义。

  本文指出,西方通过宣传让人们相信,私有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与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和现实不符,其目的是通过私有化来控制他国经济资源,从而使他国成为西方的经济殖民地。实行公有制,由政府和社会组织控制社会资源,本来就是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管理的基本要求。马克思认为自由资本主义的缺陷是必然导致生产过剩危机。因此,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是社会主义能够解决分配问题,避免资本主义生产过剩危机,同时减小阶级差别。以此来判别新中国不同阶段的社会形态,才能较好地反映我们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的进展。

  当今中国学术界在依据马克思理论讨论中国历代社会形态时,或多或少地受苏联人五阶段论影响,要么承认封建农奴社会,要么承认奴隶社会,不敢从根本上否定中国存在大规模奴役现象,或者将我国古代不平等的等级管理制度看成是生产活动中的奴役关系,扩大马克思所定义的名词概念的范畴。这都是不正确的,现代西方社会仍然是高度不平等社会,我们不能幻想美国总统和平民有相等的地位,不能幻想美国的大资本家和美国失业的流浪汉有平等的权利。直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美国仍然公开实施歧视黑人的种族主义隔离政策;直到最近,美国富翁辛普森杀害妻子是美国老百姓众所周知的,却逍遥法外,这是美国普通老百姓不可能享受到的待遇。就是在社会主义阶级,阶级差别和不平等权利仍然继续存在。如果以不平等作为奴隶社会存在的理由,则到目前为止,人类从来就没有走出奴隶社会了。人们应该用同一标准讨论各国不同时代的社会形态,才能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也有很多学者从国家管理制度等角度讨论中国历代社会形态。马克思在其著述中,也从多个角度讨论了人类社会形态的变化,其中所有制就是一个重要方面。国家管理制度对社会的影响无疑是非常明显的,冯天瑜教授以此为标准,将中国历代划分为原始时代、封建时代、皇权时代、共和时代,综述评价了多个国内名家对中国历代社会形态的划分。因划分标准不同,本文就不一一分析了。

  社会形态理论是用一个名词来描述一个社会,给一个社会定性,是意识形态领域非常重要的工作。美国和西方一直称中国用封建、官僚、极权等贬义词总结中国,就是从道德上污化中国,从而让中国老百姓承认美国的领导权。相反,美国一直用自由民主描绘美国和西方,将奴隶社会打扮成自由资本主义社会,将大奴隶主华盛顿打扮成民主的明星,就是要在道德上占据上流地位。

  需要指出的是,美国和西方精英在主流媒体上极力美化他们的历史,也成功地洗脑了很多国家精英,但美国精英在学术上则追求历史的真实,从而为我们了解美国的真实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为探讨人类社会的变化规律作出了贡献。他们不但没有影响美国的意识形态宣传效果,反而让很多人认同美国的宣传,甚至成为美国意识形态的自觉维护者,让很多被洗脑的精英,利用国家资源,为美国意识形态服务,例如,在中国的教科书上宣传美国的普世形象。以至于我国教科书中,有多篇文章宣传华盛顿。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五年级下册收录虚构的华盛顿砍樱桃树的故事,表扬华盛顿诚实的品质;高中历史教科书则宣传华盛顿拒当国王,体现华盛顿的民主精神。事实上,美国独立时,是13个国家分别独立,华盛顿领导的军队是13个国家民兵。华盛顿不过是弗吉尼亚国的民兵领导人,没有任何当国王可能性。要知道,传统上西方封建等级思想是非常深厚的,在华盛顿之前,西方各国从没有一个平民当上国家最高领导人。英国国王一直是入侵征服英国称王的诺曼公爵的后人,持续近千年,与日本国王万世一统,差相仿佛。

  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落后,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学术界意识形态化太严重,不符合当前政治需要的观点和历史,就难以发表,从而让很多学者根本不相信本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也难以反思更正很多明显的错误,例如,为美国意识形态服务的中小学教科书。相反,美国公开宣传的意识形态是私有化的资本主义,却允许反对私有化的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在美国的传播,很多大学教授研究和推广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政治家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搞政治活动。只是美国精英通过媒体控制,让马派思想在主流媒体中很少出现,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思想边缘化。大部分民众实际接触到的仅仅是美国精英推销的主流意识形态,而少数从事意识形态工作的,都是经过正反两方面的讨论筛选出来的笃信西方意识形态的精英,从而能够自觉地推销西方的意识形态。我们需要深刻反思我国在意识形态和学术方面的管理工作,尽快消除不利我们民族形象的意识形态工作,同时改变我国学术研究意识形态化导致的对现实世界的扭曲。

  参考文献

  1. 何柄棣, 商周奴隶社会说纠谬.人文及社会科学集刊, 1995. 7(2): p. 77-108.

  2. 唐陶华, 美国黑人奴隶制是否仁慈的奴隶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79(1): p. 47-54.

  3. 斯文, 贝克特, and 张作成, 奴隶制度和资本主义.北方论丛, 2015(5): p. 1-5.

  4. 朱晞, 为马克思辩: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是一种伪马克思学说. 1999: 学林出版社. p. 8,1-20.

  5. 皮家胜,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争论及其回应.哲学研究, 2015(2): p. 23-27.

  6. (苏)潘克拉托娃(А.М.Панкратова)等撰;苏联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辑, 苏联上古中古史. 1950: 上海:中华书局.

  7. 反奴隶制国际组织. Modern slavery in the UK - Anti-Slavery International, https://www.antislavery.org/slavery-today/slavery-uk/. 2018 2019.3.10].

  8. 美国国务院, Trafficking in Persons Report,https://www.state.gov/j/tip/rls/tiprpt/2004/34021.htm. 2004.

  9. 吴大琨, 驳卡尔·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中国社会科学, 1983(1): p. 181-182.

  10. 褚赣生, 奴婢史(中国社会民俗史新丛书). 2009.

  11. 陈吉生. 试论中国历史学的无奴学派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2855095/. 2010 2011.11.12 [cited 2019.3.21.

  12. 叶茂, "封建"新辨——关于近年来中国秦汉以后是否属于"封建社会"争论的述评.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33(2): p. 1-9.

  13. 冯天瑜, “封建”考论,第二版. 2007: 武汉大学出版社.

  14. 新华社专电, 美国密西西比州百年后“补登”废奴修正案-中新网 http://www.chinanews.com/gj/2013/02-22/4588753.shtml, in 羊城晚报. 2013.

  15. Chong, Y., et al., Deaths in the United States, 1900-2013,https://blogs.cdc.gov/nchs-data-visualization/deaths-in-the-us/. 2015, 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 Hyattsville, MD.

  16. Stiglitz, J.E., 政府为什么干预---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 1998, 北京: 财富出版社.

  17. (美)斯蒂格里兹著;曾强等译, 政府经济学. 1988: 北京:春秋出版社. p. 1-4.

  18. Hughes, J. and L. Cain, 美国经济史(第8版). 2013,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p. 11-16.

  19. 王振芳,王轶英著,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史. 2012: 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 p. 159.

  20. 简锐, 国民党官僚资本发展的概述.中国经济史研究, 1986(3): p. 97-118.

  21. 周其仁, 货币的教训: 汇率评论之五一:货币制度重于货币政策_周其仁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87c17e0100ttpq.html. 2012: 北京大学出版社. p. 209.

  22. Ferguson, N., 货币崛起,高诚译. 2009,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3. 杨多贵等, 国家健康报告,参见:2011美国攫取霸权红利逾7万亿美元中国损失最多-中新网http://finance.chinanews.com/cj/2013/01-08/4471109.shtml. 2013, 中国科学院国家健康研究组: 北京.

  24. 魏志强, 走出殖民地经济的阴影.中国新时代, 2012(11): p. 4.

  25. 请看今日中国“原始的资本主义”企业──一封信和八则剪报.真理的追求, 2001(2): p. 28-38.

  26. 桂家友, 国家与社会变革中的城市社会治理研究. 2015: 上海人民出版社. p. 74-77.

  27. 平子, 中国奴隶社会论析.海派经济学, 2017. 15(1): p. 156-179.

特别声明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本文来源:https://www.huangpucn.com/info/152325.html

标签组:[经济学] [美国史] [社会] [贵族等级] [贵族精神] [殖民地历史] [资本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社会] [英国殖民地] [中国黑人] [黑人文化] [中国学者] [美国社会] [华盛顿] [封建社会] [社会阶级] [精英主义] [精英阶层] [制度理论] [农奴制

原标题:历年高考频点 | 三 悲怆的旋律,痛苦的历程—中国的近(现)代化追求

一、经济的近代化——工业化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其核心是工业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毕竟阶段。现代化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等。

1、起步阶段——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

(1)原因: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传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成为自由劳动力,农产品商品化提高,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和资金。这些在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2)表现: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中的洋务派以“自强”和“求富”为口号,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建设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中国的近代化由此起步。

由于自然经济的解体、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一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广东、上海、天津等地出现。它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逐步成长。

(3)影响:这些民族企业率先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2、曲折发展阶段——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2)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①阻碍的因素:中国民族近代工业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和思想观念的准备;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中遭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失衡(投资方向和发展主要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而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②有利的因素:西方列强的侵略,冲击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实业救国”;抵制洋货,提倡国货;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使他们积极投身于兴办实业。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①、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②、从政治上看,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力量的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也导致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③、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④、从发展趋势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

3、腾飞阶段

(1)准备阶段(1949~195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前夕,1949年春,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从现在起,党的工作重心必须从农村从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力为一切工作的中心。他还提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逐步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城市中首要任务是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了经济基础。合理调整工商业,使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以恢复和发展。在农村,经过三年的土地改革,实现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到农民土地私有制的转变,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到1952年底,国家财政经济实现了根本好转,为国家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

(2)初步建设(1953~1956):1953年中国共产党公布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从而把工作重心转向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的建设上来,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成为中国社会的经济基础,同时社会主义工业化也随着“一五”计划超额完成而奠定了初步基础。

(3)全面建设时期(1956~1966):由于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加上又缺乏建设经验,中国建设并未迅速摆脱苏联的经济模式,从而形成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工作重心也逐渐转移到阶级斗争上来,受其影响,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系列“左”的错误,如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但从总体上来说这一时期仍取得了巨大成就,包括经济上的增长,也包括在挫折中积累的经济建设经验,如中共八大决策、七千人大会的总结等。

(4)挫折时期(1966~1976):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政治动乱很快扩展到经济领域,造成巨大损失,但由于周恩来、邓小平等同志及广大干部群众对“左”倾错误的抵制,国民经济也取得了一定成绩。

(5)现代化建设时期(1978年至今)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农村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农村改革的方向是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城市改革主要是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开放引进外贸和技术,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逐渐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开放格局;2001年中国加入WTO,对外开放达到新水平。

★、拓展延伸 从社会的角度看中国近代工业的布局特点。

☆ 特点:中国近现代工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的大中城市。

(1)市场条件好

自南宋以来,我国经济重心便向沿海、尤其是长江中下游一带转移。长期的经济发展,使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我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这可以为近代工业提供更多的自由劳动力,而且这里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高,购买力较强,从而为近代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消费市场。

(2)自然经济解体较快

自明朝中后期开始,我国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便在长江中下游的苏州、杭州的丝织业中产生,再加上鸦片战争后,这里也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利用侵略特权、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的重点地区。因此,这里的自然经济解体速度相对较快,从而为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外商企业刺激明显

鸦片战争后,为适应侵略中国的需要,外商在通商口岸开办了一批船坞和工厂,便于近代工业从中学习和引进先进设备和生产技术,从而对近代工业的产生起了刺激作用。

二、政治近代化——民主化、法制化

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实际上反映出中国各阶级、阶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探索和实践的过程。

1、地主阶级的探索和实践

(1)鸦片战争前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放眼世界,主张向西方学习,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但没有取得实际的效果。“师夷长技”主张西方的先进技术。表明地主阶级抵抗派此时思想仍处在器物层次(只学习西方技术,不引进西方制度)。

(2)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以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提出“自强”“求富”等口号,掀起了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设学堂、派遣留学生,引进了一批西方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技术工人,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入侵,有进步意义。但由于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没有从根本上否认封建制度,因而学习西方的思想仍旧是停留在器物层次。

2、农民阶级的探索及实践

19世纪中期,由于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洪仁轩提出了《资政新篇》,它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较为完整的近代化方案,有着积极的历史意义。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表明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能领导民主革命。

3、民族资产阶级的探索与实践

(1)背景:19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出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诞生了。从此,中国人民御侮自强和实现现代化的理论有了重大突破。

(2)表现:

①、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从洋务运动中分离出了早期维新派。他们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科技,还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经济和议会制度,但他们的主张并未真正付诸行动。甲午战争之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由于顽固派的强烈反对,戊戌变法最终失败。

②、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要求。发动一系列起义,最终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并颁布了《临时约法》,这是中国政治近代化历程中的伟大成果。但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与妥协性,资产阶级革命最终失败了。

(3)结论: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的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走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和共和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思维提升

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两种观点,两种模式,既对立又统一。他们是在同一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股新的政治势力,他们的主张和要求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近代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要求。他们同时以“救亡图存”为己任,爱国是二者的共同起点。虽然他们对帝国主义斗争存在一定的软弱性,但都希望中国从帝国主义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实现民族独立。他们都取决于西方,向西方学习。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作为革新中国与打击旧学的思想武器,最初取自西方的社会契约论、三权分立说、进化论和以实验科学为基础的归纳方法等。他们都把中国的出路寄托于实现资本主义,因此反封建又是二者共同的目标。

☆、辨析比较 比较《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历史

条件

国民政府被推翻,新中国即将成立

新生人民政权得到巩固,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全国土改基本完成

时间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主要

内容

(1)规定了国家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2)初步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2)正式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地位

临 时 宪 法

国家根本大法

历史

意义

(1)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重要准备

(2)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开创了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

4、无产阶级的探索与实践:早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的无产阶级先于资产阶级在外商企业里诞生了。20世纪初,随着新文化运动的进行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以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为代表的先进分子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并于1921年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在中国共产党的参与和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国民大革命运动、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胜利,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走上了独立、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

三、思想文化近代化——理性化与科学化

伴随着列强的炮火、西学的浪潮和传统文化的衰微,中国文化艰难地迈上了近代化的征程。在长达100多年的探索过程中,中国思想界逐渐出现西学热,主张向西方学习。以“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为标志,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研究思想解放,探究强国之路。向西方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历程。

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中,先学习西方实用科技,后学习社会政治学说。甲午战争以前主要学习西方科技,之后主要学习西方政治学说。五四运动后,向苏联学习,走“十月革命”的道路,终于找到一条自己的路。认识“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1、19世纪40~60年代:主要学习西方物质文明

(1)内容:

①、魏源、林则徐主张“向西方学习”。

②、洪仁轩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③、洋务派与顽固派论战。

(2)特点:

①、先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农民革命领袖探索救国道路。

②、向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

③、显示出中国近代化历史进程的起步。

④、“师夷长技”,深受工业革命的影响。

⑤、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3)影响:新式学堂的设立和留学生教育在改革封建文化制度、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是教育近代化的起步;打破了传统的重农抑商、重本轻末、重义轻利等传统的封建理论,冲击和动摇儒家文化的传统价值取向。

2、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进入到学习政治制度的新阶段

(1)内容:

①、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顽固派进行论战,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使一些知识分子摆脱封建思想束缚,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②、1905~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立宪保皇派之间展开论战,争论的核心问题是要不要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结果,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

(2)特点:

①、中国先进分子在认识西方问题上进入一个更深的层次。

②、由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③、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学习西方的经济、政治制度已从理论变为资产阶级的实际行动,相继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

④、从学习日本走改良道路变为学习欧美走革命道路。

(3)影响: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新文化运动前期,发展到学习西方民主精神与科学思想。

(1)内容:1915年开始的民主科学与尊孔复古的论战,陈独秀等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以西方民权、平等和进化论思想为指导,大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精神和科学态度,极大地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形成中国近代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为中国革命新时期的到来准备了条件。

(2)特点:

①、矛头直指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思想,从而使新文化运动在批判封建主义问题上比维新派和革命派更为彻底。

②、既是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又是一场文学革命。

③、在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上存在着绝对倾向。

(3)影响:

A、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形成中国近代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B、民主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为中国革命的继续前进奠定了思想基础;

C、是中国迈向思想文化近代化的重要标志。

4、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想的主流,为政治民主化的新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

5、中共成立以来:由照搬苏联模式到“走中国特色革命和建设道路”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逐渐摆脱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错误指导,走井冈山道路,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取得民主革命胜利。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逐渐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思维提升:近代前期思想演进的过程、影响及其特点。

①、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②、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

③、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走了一条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

四、外交近代化——走向世界的步伐

1、屈辱的近代外交——被动的开放

近代西方列强通过发动对中国侵略战争强迫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居资本主义工业生产首位的英国于1840年发动鸦片战争,在对中国的侵略中占优势地位。此后列强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侵略战争,并迫使中国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步被动的向西方开放。

(2)19世纪后期,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法、美、俄、日、德等国纷纷加入侵华行列。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狂潮”,美国提出“门户开放”,形成了列强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美国家无暇东顾,日本趁机排挤德国势力,妄图独占中国。北洋军阀政府则用出卖民族利益来换取外国支持,如袁世凯为称帝而与日本签署“二十一条”。战后,英法力量削弱,美国经济实力增长,日美成为争夺中国的主要对手。1919年巴黎和会在英、法、美的操纵和日本的威胁下,和会拒绝了中国收回国家主权的正当要求,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给日本。中国外交的失败,促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最终迫使政府没有在和约上签字。

(4)20世纪30年代日本法西斯势力抬头,继而侵占中国东北,又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妄图独占中国。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抗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一度积极抵抗,中期虽有动摇但坚持到最后,并且做出了收回法外治权、争取领土主权的努力。

A、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

B、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和极大地民族牺牲。

C、抗日战争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二战后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法实力进一步下降,美国实力膨胀,国民党反动派投靠美国,发动内战。为取得美国的支持,1946年订立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美国成为在华的主要侵略势力。

2、争取平等外交的努力——新中国外交

(1)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

(2)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突破

背 景

过 程

影 响

中国

重返

联合国

美国霸权地位衰落,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力量加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1971年第26届联大

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多作用

中美

关系

正常化

美国:“遏制和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与苏争霸处于劣势地位;中国:利于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利于改善国际地位,利于解决台湾问题

中美乒乓外交,相互试探;1972年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签订,实现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8年底,《中美建交公报》的发表,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

对于中国:揭开中国与美日两国历史的新篇章,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对于世界:有利于三国人民的利益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缓和了世界紧张局势

中日

建交

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中日建交;日本对华友好政党和团体的推动,田中角荣采取了推进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方针

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1978年双方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思维提升【近代外交的启示】:A、近代中国历届政府的外交都是屈辱的不平等外交,它们虽然都做过争取和维护国家主权的努力,但从主流看都是丧权辱国的。B、这些事实充分说明:弱国无外交,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后盾。

★ 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拓展延伸 20世纪国际关系的变动及中国的国际地位

变动:

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

20世纪40年代,二战后雅尔塔体系建立;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

中国地位:

(1)一战后,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仍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下。巴黎和会上,中国提出收回山东主权,废除“二十一条”,遭到拒绝,华盛顿会议签订《九国公约》,实质上是“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2)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重大贡献,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国和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美国妄图建立亲美政府,继续控制中国;新中国成立,极大地增强了世界社会主义力量。

(3)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成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重要力量之一。

隶属于三好网,全国最具影响力的高中历史学科服务平台,每天提供最新干货知识、学科指导、备考策略及在线答疑!

优质文章推荐

点击蓝色文字即可阅读

知识纵览:||

传道授业:||||||

轶闻史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来源:https://www.huangpucn.com/info/152326.html

标签组:[中国近代史] [抗日战争] [经济] [经济学] [资本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民主制度]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中国近代化] [民族工业

  备考十余年,篇篇是经典

  怎样有效地掌握区域地理知识,并将区域地理知识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原理相结合。

  一、强化地理事物的区域位置

  区域地理知识都可以落实到两幅地图上,即中国区域图和世界区域图。在复习的过程中,准备一些空白的世界和中国政区图,尤其是一些重点区域的地图,亲自把重要的知识点(山脉、河流、城市、矿产等)都填补到空白区域图上,这样可以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复习世界地理时,要强化一些重要的经纬线经过的大洲、大洋、地形区、气候区及主要国家。如图一所示。

  

  l. 主要经线穿过的地理事物

  (l)0°经线:穿过欧洲和非洲西部。附近的地理事物有伦敦、巴黎、地中海、撒哈拉沙漠、几内亚湾等。

  (2)东经30°经线:穿过欧洲

  中部、非洲东部。附近的主要地理事物有:摩尔曼斯克、莫斯科、东欧平原和波德平原交界处、地中海、开罗、尼罗河、东非高原等。

  (3)东经90°经线:穿过亚洲中部。附近的主要地理事物有叶尼塞河、阿尔泰山、天山、塔里木盆地、青藏高原、恒河三角洲、孟加拉湾等。

  (4)东经120°经线:穿过亚洲东部和澳大利亚大陆西侧。附近主要的地理事物有:勒拿河、大兴安岭、北京、上海、菲律宾群岛、马来群岛。

  (5)西经60°经线:穿过北美洲东部、南美洲中部。附近主要的地理事物有:纽芬兰岛、加勒比海、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南极半岛。

  2. 主要纬线穿过的地理事物

  (1)赤道:穿过非洲中部、东南亚、南美洲北部。附近的主要地理事物有:刚果盆地、东非高原、马来群岛、亚马孙平原等。

  (2)北回归线:穿过北非、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华南地区

  台湾岛、夏威夷群岛、墨西哥高原等。

  (3)北极圈:穿过欧洲、俄罗斯北部。

  (4)南回归线:穿过非洲南部、澳大利亚中部、南美洲中部、附近的主要地理事物有:南非高原、澳大利亚大沙漠、大自流盆地、大分水岭、安第斯山中部、拉普拉塔平原北部。

  (5)南极圈:南极大陆外围。

  3. 主要大洲所跨的经纬度:

  (1)亚洲:

  50°E——140°E

  20°N-66.5°N

  (2)北美洲:

  60°W一120°W

  23.5°N-60°N

  (3)南美洲:

  40°W—8°W

  23.5°S—0°

  (4)非洲:

  10°W-40°E

  23.5°N—23.5°S

  (5)大洋州:

  120°E一150°E

  15°S-35°S

  (6)欧洲:

  0°—50°E

  40°N-60°N。

  以上几条经线和纬线基本上可以构成覆盖地球表面的经纬网络,也基本可以满足对地理事物的粗略定位。

  例:图二为世界地图上的一段纬线,P点以西为海洋,Q点以东为海洋,PQ为陆地,读图二判断:

  图二

  (1)PQ线位于

  A. 北半球、西半球

  B. 北半球、东半球

  C. 南半球、西半球

  D. 南半球、东半球

  (2)下列四项属于X国的是( )

  A. 好望角

  B. 泰姬陵

  C. 大堡礁

  D. 格林尼治天文台

  (3)在北京一年中雨量最多的季节,X地( )

  A. 时逢干旱

  B. 盛行东北风

  C. 每月降水量在 10mm以下

  D. 气旋活动频繁

  (4)Y地所在国( )

  A. 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

  B. 东岸附近海域有寒流经过

  C. 是世界上主要的小麦生产和出口国之一

  D. 是世界主要的水稻生产国之一

  该题主要考查120°E、150°E经线和30°N、30°S纬线经过的地区;从经纬度和海陆位置来判断,PQ应位于南半球、东半球。因为120°E和30.5°N相交的地点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其西面为陆地而非海洋,30.5°N与135°E、150°E相交的地点为海洋而非陆地;所以图中的30.5°纬线应是30.5°S而非30.5°N。如果第一个问题解决了,其他三个问题就迎刃而解。

  对于中国地理的复习也应该强化一些重要的经纬线。如图三。

  

  图三

  (1)23.5°N:穿越我国台、粤、桂、滇四省区。附近的地理事物有:珠江三角洲、云贵高原。

  (2)30°N:主要经过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四川盆地、横断山脉、青藏高原。

  (3)40°N主要经过辽东半岛、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太行山、内蒙古高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

  (4)50°N主要经过大、小兴安岭、嫩江上游沼泽地、呼伦贝尔高原。

  (5)90°E:主要经过准噶尔盆地、天山、吐鲁番盆地、罗布泊、昆仑山、可可西里、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

  (6)100°E:主要经过阿拉善高原、河西走廊、祁连山、巴颜喀拉山、横断山、云贵高原。

  (7)110°E:主要经过内蒙古高原、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渭河平原、秦岭、巫山、南岭。

  (8)120°E:主要经过内蒙古高原、辽西走廊、山东丘陵、江淮平原、闽浙丘陵。

  (9)130°E:主要经过小兴安岭、长白山。如果将上述经纬线构成的网络熟记在心,就可以大大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率。例如:读图四,回答下列问题:

  

  (1)开垦P平原首先应该:( )

  A. 引入灌溉水源

  B. 增加土壤肥力

  C. 平整土地

  D. 排水

  (2)目前国家决定停止在P平原开垦荒地,同时建立自然保护区,其主要的保护对象是( )

  A. 天然林

  B. 水源林

  C. 湿地

  D. 草地

  对这幅图的阅读要首先找到45°N、50°N纬线和130°E、135°E经线,根据区域空间跨度范围可判断图示区域为我国东北地区。

  二、要选择特殊区域和热点地区进行强化训练

  地理高考除要求掌握必要的课本基础知识外,关注世界、中国的重大新闻事件,并对它们进行综合分析(地理位置、地理要素、成因等),也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之一。所谓的特殊地区是指在地理空间及地理特征上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的区域,如我国的西北内陆(干旱),安第斯山南端东西两侧、秦岭南北等。由于特殊地区有鲜明的区域特征,能考查的知识点多,也有利于对考生知识整合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考查。所谓的热点地区是指在国内及国际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政治、经济或自然灾害)的发生地,也包括对人类有长期影响的问题,如人口、环境、资源等问题。这些热点的发生地,往往成为命题者关注的焦点。因此要善于捕捉国际国内发生的热点,并能从地理学的角度对这些事件进行分析。纵观近年来的高考试题,国际上的热点主要有: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竞争激烈化、反恐战争、伊拉克战争、朝核问题、巴以冲突、中俄能源合作、菲律宾山体滑坡、印度洋海啸等。国内热点:长江三峡、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青藏铁路、喜马拉雅山新高程的测量等。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三、区域地理复习应关注区域的比较与分析

  不同区域进行对比可以突出区域特征,明确区域差异,借鉴区域发展的成功经验,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如对亚马孙河与尼罗河进行比较,对巴西、埃及、澳大利亚、印度四国进行比较,不同地理区域的组合构成了命题情境。这样,对学生的知识的整合、迁移和对比分析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区域比较的着眼点是区域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气候、地形、水文、植被上。也表现在对资源开发、区域发展和人地关系的影响上。在复习时进行区域对比应遵循以下原则:

  1. 轮廓相似区域的比较。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如智利和越南,非洲和南美洲,巴西和印度,英吉利海峡和马六甲海峡。

  2. 地表形态相似区域的比较。如阿尔卑斯山和喜马拉雅山,南美洲地形和北美洲地形。

  3. 气候特征及自然带相似区域的比较。如欧洲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与北美洲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比较,中亚与撒哈拉沙漠气候的比较。

  4. 区域综合特征相似区域的比较。如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日本与英国的比较等。

  5. 相邻区域的比较。如日本与蒙古气候的比较。

  6. 特殊线路连接的两个区域的比较。如亚欧大陆桥东西桥头堡的比较。西气东输起点与终点的比较。

  7. 区域特征有明显差异的两个区域的比较。如我国南方与北方地区的比较,西欧与北非的比较等。

  在区域地理复习时仅仅认识某一区域是不够的,应该在认识区域的基础上学会分析。在复习时要以区域空间为基础,联系系统地理的原理、规律,对地理事物做综合分析。在复习系统地理时绝非把原理、规律孤立地去掌握,而是以区域地理中的具体事例为案例,通过对区域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析来归纳出系统地理的原理、规律,从而将系统地理与区域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中国地图册】

  中国政区图

  

  中国地形图

  

  

  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

  

  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

  

  三大自然区图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布图

  

  中国温度带分布图

  

  中国雨带推移图

  

  

  

  

  【世界地图册】

  世界政区图

  

  世界地形图

  

  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

  

  世界洋流分布图

  

  

  世界六大板块分布图

  

  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

  

  世界分区地图

  

  

  

  

  

  

  

  

  

  区域地理考试中绝对会考到的8个重要国家:日本、印度、埃及、德国、俄罗斯、美国、巴西、澳大利亚,他们的区域定位、地形河流,全部都要识记哦!小编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了,赶紧记现在还不晚!

  日 本

  1. 四大岛:北海道、本州岛、四国、九州岛

  2. 纬度(30度N—45度N);

  3. 关东平原、富士山;

  4. 札幌、函馆、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福山、北九州。

  :自然地理特征

  1. 东亚岛国,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及一些小岛组成,形似一张弓,东京是搭箭的交点,似乎要射向太平洋。

  2. 面积狭小,人口稠密,人口超亿的国家(1.27亿)。

  3. 海岸曲折,港湾优良——神户、横滨最大海港,东京是第三大港。

  4. 境内多山,平原狭小——关东平原最大。

  5. 火山之国,地震之邦——富士山最高,是活火山。

  6. 季风显著,海洋性强:与亚洲大陆同纬度地区比较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年降水量偏多且较均匀,气温的年较差较小。多梅雨、台风雨、秋雨;西北沿海冬季多雪。

  (1)海洋性强的原因:岛国,深受海洋的影响,沿岸有强大的日本暖流流经,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

  (2)主要气候类型:本州岛中部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

  (3)日本群岛东西两岸的降水季节分配有何不同?原因?

  ①冬季:西北季风经日本海携大量水汽,受日本西岸地形抬升产生大量地形雨,降水较多,东岸则是背风坡。

  ②夏季:东南季风从海洋上来,受地形抬升降水多,而西部是背风坡。

  (4)日本国土面积狭小,但自然灾害损失却位于世界前列的原因:

  ①日本为岛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侧,经常受到台风、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的影响;

  ②地处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是火山、地震的多发区:

  ③气候为季风气候,在不稳定的季风环流控制下,多水旱等气象灾害;

  ④地形以山地为主,多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⑤日本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单位面积资产密度大。

  7. 矿产贫乏,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进口国:石油(西亚、东南亚)、煤(中国、澳大利亚)铁矿石(巴西、印度、澳大利亚)、棉花(中国、美国)。但硫磺矿较多,这是火山活动的结果。

  福山:日本临海型钢铁工业(类似还有法国的福斯、敦刻尔克,意大利的塔兰托,中国的宝山)。

  8. 森林、水力丰富:国土面积小,山地为主(日本注重封山育林,森林覆盖率达68%,远大于其国土面积在世界上的比重),降水较多→河流短急,水能资源丰富。

  木材资源较丰富的原因:多山地;多火山,土地肥沃;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有利于树木的生长;合理的森林采养制度。

  :发达的经济

  1. 世界经济大国---“世界经济最发达的三极之一”。

  2. 经济发展的条件:

  不利条件:国土内市场狭小、矿产贫乏。

  有利条件:丰富的人力资源、较高的科技水平、岛国多良港。

  3. 扬长避短,发展经济。对外贸易发达,但经济对外依赖性很大。

  日本主要的对外贸易对象是美国,其次是亚洲和西欧。

  4. 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京滨、阪神、名古屋、北九州四大工业区。

  沿海地形是平原,地势平坦,多港湾,适合建立大港口。在海边,原料运进和产品外运极为方便,减少了陆上运输,省时、省钱、成本低。

  日本矿产资源多是从太平洋航线运到日本,因此,工业多建在太平洋沿岸地区。----接近消费市场和对外贸易的海港。

  (1)为什么日本将“马六甲海峡”称为“海上生命线”?

  因为日本所需的工业原料,特别是石油绝大部分通过马六甲海峡,许多产品的出口也经过马六甲海峡。

  (2)主要工业部门: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纺织

  5. 工业布局趋向分散----向国土南北两端扩展——因为太平洋沿岸老工业区呈“饱和状态”。

  6. 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海上航运,进口原料,出口产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发展高科技产品。

  (1)地位:是世界上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部门齐全,产品在国际上占重要地位。

  (2)与中国的贸易:

  从中国输入:服装、石油、煤炭、棉花、水产品和蔬菜。

  向中国输入:钢铁、电子产品以及其他工业品。

  7. 农业和渔业

  人多地少,采用农业生产方式采用小型农业机械,侧重于生物技术和水利的发展,合理施用化肥,精耕细作,单产高。

  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达到基本自给,多种在平原地区,但每年要进口小麦、玉米等农作物。

  山丘地区多种桑树、果树和蔬菜。但蔬菜和水果仍需大量进口。苹果中红富士苹果是日本培育的优良品种。日本是一个岛国,周围海域盛产各种海产。

  (1)日本为什么成为世界上海洋渔获量较多的国家?

  沿海温带大陆架广阔,又有千岛寒流与日本暖流交汇,渔业资源丰富;日本拥有庞大的远洋捕捞船队和近海捕捞船队,海上捕捞能力强;日本沿海养殖业发达;鱼产品消费量高,市场需求大。

  8. 日本的经济有什么突出的特征?

  (1)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现代化程度高;

  (2)经济结构以工业为主,农业不占主要地位;

  (3)对外依赖性强,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原料和燃料,产品销售也依赖国际市场。

  9. 日本的工业为什么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懒户内海沿岸?

  (1)日本国内矿产资源贫乏,所需矿产绝大部分依赖进口。

  (2)日本国内市场狭小,产品大部分出口国外。

  (3)充分利用岛国多良港的优势。

  (4)工业布局在沿岸可利用廉价的海运,便于原料进口和产品出口,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品的成本。

  :主要城市

  首都东京,是超千万的特大城市

  科学城——筑波(闻名世界的高科技中心)

  宇航中心——种子岛

  硅岛——九州岛(高新技术为主的新兴工业区)

  印 度

  1. 临海:孟加拉湾(东)、阿拉伯海(西)、印度洋;

  2. 三大地形:喜马拉雅山脉、恒河平原和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

  3. 三大河流:恒河、印度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上游为雅鲁藏布江);

  4. 加尔各答、新德里、孟买(最大海港,棉纺织工业中心)、班加罗尔、泰姬陵(位于阿格拉附近)

  :世界文明古国

  南亚面积最大,人口2004年(10.65亿)仅次于中国,本世纪中叶可能超过中国。

  :农业

  1. 耕地面积占一半以上,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气候多样,地形有差异,利于多种作物种植。

  耕地面积大,热量充足,土壤肥沃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但由于降水集中雨季,干季降水稀少,且降水量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频繁,因此发展水利灌溉对农业生产特别重要。

  2. 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水稻、小麦、棉花、黄麻、茶叶)

  水稻:分布在降水较多的东北部及半岛沿海地区

  小麦、甘蔗:恒河平原、印度西北部

  棉花:德干高原西北部

  黄麻:恒河三角洲,世界首位

  茶叶:布拉马普特拉河两岸山坡

  3. 印度发展农业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有哪些?

  有利:①地形以高原、平原为主,地势平坦,耕地面积广大;

  ②土壤肥沃;

  ③气候温暖湿润,热量、水资源充足;

  ④劳动力丰富;

  ⑤农业历史悠久。

  不利:多水旱灾害。

  4. 印度的农业主要面临水旱灾害频繁和粮食需求大两大问题。

  热带季风气候与印度的农业密切相关,影响印度农业生产不稳定的主要自然原因是印度半岛降水的年际变化大。

  西南季风强的年份,雨季来得早,去得晚,雨水过多,容易造成水灾;西南季风弱的年份,雨季来得迟,去得早,雨水不足,容易造成旱灾。

  为解决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在水源充足的北部(印度河、恒河流域),兴修水利灌溉系统,而在南部降水不足、水源缺乏的高原地区,则主要修建大量的贮水池等来缓解旱清。

  印度的人口众多,粮食需求量大,粮食生产的不足制约着农业结构和经济的发展。为解决粮食不足,印度政府在 20 世纪 60 年代实施了“绿色革命”,即推广了先进的耕作方式和培育良种,并且增加兴修水利、化肥和农药的投入,以增加粮食产量。近些年来,粮食己基本能够自给。

  :工业发展较快,形成完整体系

  1. 工业

  矿产:主要有煤、铁、锰等,分布在德干高原东北部—印度东北部钢铁、机械工业中心。

  独立前:只有采矿业和纺织业。

  独立后: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轻重工业都较发达的工业体系。核能、航天初具规模,信息产业蓬勃发展。以东北部的加尔各答和西部孟买为中心的传统工业(棉、毛纺织、重工业),南部以班加罗尔为中心是新兴工业区(电子、软件业、原子能、航天,第二软件国,仅次于美国)。

  2. 城市

  新德里:首都,位于印度西北部,东南的阿格拉有著名建筑泰姬陵——铁路交通中心。

  加尔各答:位于恒河口,麻纺织工业中心和第二大海港,人口最多城市(第一大城市)——黄麻产地。

  孟买:位于西部沿海,第二大城市,第一大海港和棉纺织工业中心——德干高原西北部棉花产地。

  3. 南亚地区在每年的3-5月出现热季,气温高达45℃以上,原因是什么?

  此时夏季很少登陆,阴雨天少,太阳直射点北移,气温迅速升高,而北面的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冷气流的南下,形成岛上特有的热季。

  :自然灾害

  1. 为什么孟加拉国多洪涝灾害?

  孟加拉国热带季风气候雨季集中在夏季,飓风也会带来大量的降水,两河的水量大并且集中;为恒河和布拉普特拉河的三角洲,并且地势十分低平,排水不畅;一旦受天文人潮的影响,会受潮水的顶托,加大洪涝;该国人口众多,可居住地海拔低,加重受灾。

  2. 南亚多旱涝灾害的原因?

  南亚的气候主要是热带季风气候,雨水的多少与夏季风(西南季风)的强弱关系密切:西南季风强的年份,夏季风来得早,去的晚,雨水就会过多,容易造成水灾:西南季风弱的年份,夏季风来得迟,去的旱,雨水就会不足,容易造成旱灾。

  :其他

  1. 印巴冲突(克什米尔问题)

  克什米尔位于南亚次大陆西北部山区,面积 218 平方千米,人口 550 多万,经济以农业为主。

  二战前为英属印度的土邦。

  1947年印巴分治后为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印巴两国曾多次发生冲突。

  1948年和1949年联合国先后通过关于克什米尔停火和公民投票决议,1949 年划定停火线。

  目前克什米尔地区仍争端不断,表现为印度和巴基斯坦国家间的冲突,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宗教冲突,其根源是英国分而治之殖民政策的结果。

  2. 印度板块周围多地震

  近些年来,印度板块周围不断的强烈地震,实际上是板块运动增强的结果,而这种增强最容易在板块交结地带和边缘地带表现出来。

  印度板块每年向北移动 4-5 厘米,与亚欧板块相碰撞,使碰撞交界地区成为地震频发区域。

  印度板块和亚欧大陆有两个作用的“结点”区域,一是位于帕米尔高原,二是阿萨姆地区(我国云南、西藏和缅甸交界地区)“结点”区域是板块之间受力最强的地区,引发地震的概率相对较高。

  2005年 10 月 8 日的克什米尔地震是由于印度板块向北移动形成碰撞,进而引发的构造地震,而 2004 年 12 月引发海啸的印度洋地震是印度板块北移错动造成构造断裂,进而引发强烈地震和海啸。

  处于冲突和争端不断的克什米尔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建造的房屋抗震性能差,一旦发生地震,造成的破坏极大。

  埃 及

  1. 地中海、红海、苏伊士运河(亚非分界线);

  2. 尼罗河、纳赛尔水库和阿斯旺水坝

  3. 金字塔、开罗(非洲第一大城市)、亚历山大(埃及最大海港)

  :位置和领土

  1. 非洲东北部,亚洲境内的西奈半岛(在苏伊士运河以东),也是埃及领土。

  2. 人口城市:主要集中于尼罗河沿岸平原和入海处的河口三角洲地区,开罗在尼罗河三角洲顶端,是阿拉伯国家中人口最多的城市,亚历山大是地中海边的重要海港。

  3. 尼罗河:全长6600千米,世界第一长河,发源于东非高原(白尼罗河)、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

  (1)尼罗河的赠礼——埃及

  (2)尼罗河流经撒哈拉沙漠,定期泛滥,为埃及带来:

  ①肥沃的土壤

  ②尼罗河沿岸的平原和三角洲;

  ③便利的灌溉水源。

  白尼罗河:发源于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水量稳定。

  青尼罗河:发源埃塞俄比亚高原,流量季节性变化。

  白尼罗河、青尼罗河定期泛滥( 6 -10 月)。

  :经济

  1. 农业主要集中于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长绒棉是重要的传统的出口商品,主要经济支柱是石油、苏伊士运河航运业、侨汇、旅游业。

  2. 侨汇:侨居外国的人寄回、带回祖国,以赡养家属的款项。

  3. 旅游资源:首都开罗和金字塔、亚历山大城市和塞得港、阿斯旺水坝。

  4. 苏伊士运河:沟通红海和地中海,连接大西洋和印度洋。

  5. 经济:传统出口商品长绒棉,现在经济支柱是石油、运河、侨汇、旅游收入。

  :阿斯旺水坝的利和弊

  利:发电、防洪、灌溉、旅游、养殖、航运等

  弊:尼罗河携带至下游的泥沙大大减少,现在农业需要灌溉和施肥,海浪使尼罗河三角洲受到侵蚀,海岸线不断向后退缩。

  德 国

  1. 北海、波罗的海、基尔运河

  2. 莱茵河、多瑙河、易北河、多瑙—莱茵运河

  3. 三大地形区,自南向北依次为:巴伐利亚高原、中德山地、波德平原

  4. 柏林、汉堡(最大海港、造船中心)、波恩、法兰克福(最大航空港)、斯图加特、慕尼黑(新兴工业区中心)、鲁尔区(德最大工业区)

  5. 欧洲西部陆路交通十字路口

  6. 欧洲西部人口大国(8245万),出生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位置和地形

  1. 欧洲大陆上“十字路口”(欧洲南北向与东西向铁路都经过德国),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本区邻国最多的国家(9个)。

  2. 北部和南部的地形差异: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

  3. 德国北部以平原为主,为什么该地农业不发达,人口较为稀少?

  北德平原,纬度较高,气温较低,冬季阴冷夏季凉爽、热量不足;地势低平,土壤较贫瘠,故不适合发展种植业,主要发展畜牧业,粗放经营。由于气候条件较差,人口也较稀。

  4. 中部谷地和宽广的山地,宜于农耕和放牧;南部巴伐利亚高原和阿尔卑斯山脉,日照时间长,河谷地区土壤肥沃,盛产葡萄、烟草、啤酒花和水果,河谷两侧的山地则为森林和高山牧场。

  5. 气候:自西向东由海洋性向大陆性过渡。

  :河流

  1. 主要河流:多瑙河(向东流入黑海)、莱茵河(由北入北海)、易北河(向北入北海)。莱茵河与多瑙河之间的“美因-多瑙运河”,以及北部的北海-波罗的海运河(即基尔运河)是重要的国际性航运捷径。

  2. 莱茵河的航运价值

  (1)自然原因:莱茵河全年水量丰富,水流平稳,含沙量小,无冰期。这是因为莱茵河流经地区大部分为欧洲中部和西部平原,地势低平水流平稳,地处温带海洋胜气候区,气温变化幅度小,降水较多,流量大,全年可通航。

  (2)经济原因:莱茵河干支流流经国家较多,且都是经济发达的国家,航运需求量大,河口处有世界著名港口鹿特丹,又与多瑙河等河流有运河相通,这为提高航运价值提供了有利条件莱茵河沿岸的一些工业城市经过综合整治,加强了对莱茵河的环境保护,莱茵河己经从过去的“资源开发阶段”发展到现在的“休闲与审美时代”。

  :发达的工业

  现代化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欧洲经济实力最强,贸易额居世界前列。

  1. 发展条件

  有利:丰富的煤炭、钾盐;便利的水陆运输条件、雄厚的科技力量。

  不利:石油、铁矿石、有色金属进口,产品一半依赖国际市场。

  2. 分布:莱茵—鲁尔区:埃森、杜伊斯堡为中心,主要是传统工业部门:机械制造、化学、采煤、钢铁、纺织等。

  3. 南部慕尼黑:是欧洲最大的微电子工业中心,有德国“硅谷”之称。主要是宇航、飞机、微电子等新兴工业。

  4. 分布特点:工业布局大分散小集中,分布较为均衡,工业由北向南发展

  5. 鲁尔区的兴衰

  (1)区位优势:

  ①丰富的煤炭资源;

  ②离铁矿区近,靠近法国东北部洛林铁矿区;

  ③充沛的水源;

  ④便捷的水陆交通: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河运方便并直通海洋;

  ⑤广阔的市场。

  (2)衰落原因:

  ①生产结构单一:集中于煤炭、钢铁、电力、机械,煤炭、钢铁是基础;

  ②煤炭能源地位下降:石油、天然气的广泛应用,使煤的比重减少、新技术炼钢耗煤量降低;

  ③世界性钢铁过剩:产量增加,经济危机及替代品广泛使用,使用量减少;

  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传统的生产和组织形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

  (3)综合整治:

  ①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造煤炭、钢铁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数量减少、规模扩大,新建迁移的以技术精良的中小企业为主。

  ②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平衡发展:如钢铁工业日益集中到西部,有的把高炉建到荷兰海边。

  ③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有德国最稠密的铁路和高速公路网,航运繁忙,运输的一半是铁矿石。

  ④消除污染、美化环境:控制污染排放,建立完善回收装置和污染处理系统和植树造林。

  6. 主要城市

  柏林:德国首都,位于东部,是全国最大城市。

  汉堡:位于易北河下游,最大港口城市和造船中心,北部的经济中心。

  法兰克福:德国最大航空港,铁路枢纽和化学工业城市,世界重要金融中心。

  慕尼黑:南部工业中心,德国宇航、飞机、微电子工业中心,啤酒之都。

  俄罗斯

  1. 北冰洋、波罗的海、鄂霍茨克海、日本海、里海(世界最大湖泊)、黑海;

  2. 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乌拉尔山、高加索山;

  3. 伏尔加河(欧洲最长河流,世界最长内流河)、贝加尔湖(世界最深湖泊),自南向北流的三大河(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毕业了”)

  4. 莫斯科、圣彼得堡、新西伯利亚、符拉迪沃斯托克、摩尔曼斯克、西伯利亚铁路

  :世界八大最

  1. 世界面积最大的国家:地跨欧亚,欧洲部分面积小但其政治经济中心都位于此。

  邻国: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蒙古、中国、朝鲜、波兰。

  2. 较为平坦的地形:平原、高原为主。

  乌拉尔山以西东欧平原,以东依次为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以叶尼塞河为界:西部平原,东部高原、山地)

  3. 冬季漫长而寒冷,各地气候差异很大

  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北部有极地气候,西南端有地中海气候,东部为温带季风气候。

  (1)俄罗斯气候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促而温暖的原因:

  ①位于高纬地区,太阳高度角小,接受太阳光和热量少,因而气温低。

  ②地势西北低东南高,受北冰洋的影响大,全年受极地气团控制,气候严寒。

  ③东部、南部地势高,阻拦太平洋水气流深入

  ④西伯利亚北部的封闭的盆地中,本身积累的冷空气多,又有从山上滑下的新鲜冷空气加剧寒冷。

  4. 河流与湖泊

  伏尔加河欧洲最长,水能丰富,最主要的内河航道。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富水能,封冻期长,不利于航运,有凌汛。贝加尔湖世界最深。

  5. 资源丰富

  天然气储量占世界首位、世界重要石油生产国(乌拉尔、秋明油田)、库尔斯克铁矿、库兹巴斯煤矿、世界第三的铀矿(第一是澳大利亚,第二是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是世界水力资源第二丰富的国家(第一是中国)、有世界最大的针叶林带。

  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国,仅次于沙特阿拉伯的世界第二大石油净出口国。

  6. 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

  以莫斯科工业区、圣彼得堡工业区、乌拉尔工业区和新西伯利亚工业区,工业由欧洲部分向亚洲部分发展。

  :俄罗斯主要工业区的分布

  主要工业区:莫斯科综合工业区、圣彼得堡(波罗的海沿岸)、乌拉尔工业区(钢铁、机械)、新西伯利亚工业区(重工业、军事)。

  7. 农业

  东欧平原和顿河流域是主要农业地带,主要农产品有小麦、甜菜、马铃薯、向日葵、亚麻,正在从粮食进口国变为出口国,有世界最大的针叶林带。

  :农业分布的地区优势:

  无霜期较长;热量较丰富;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8. 交通:铁路为主(注意:欧洲部分和亚洲部分的差异)

  第一条欧亚大陆桥(西伯利亚大铁路):莫斯科—伊尔库茨克(贝加尔湖南)—符拉迪沃斯托克

  :首都和城市

  1. 莫斯科:首都,全国最大城市、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全国最重要的交通枢纽。

  2. 圣彼得堡:波罗的海沿岸海港,全国第二大城市。

  3. 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太平洋沿岸主要海港。

  4. 摩尔曼斯克:北冰洋沿岸不冻港(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 。

  5. 奥伊米亚康:北半球寒极。

  :重要的地理特色

  1. 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带。

  2. 拥有欧洲最长的河流------伏尔加河。

  3. 摩尔曼斯克濒临北冰洋,位于北极圈以北,终年不冻。

  4. 西伯利亚是北半球的寒冷中心。

  5. 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核工业、宇航工业占绝对优势)。轻工业不发达。农业不稳定,谷物需大量进口。

  6. 主要工业区:莫斯科综合工业区、圣彼得堡(波罗的海沿岸)、乌拉尔工业区(钢铁、机械)、新西伯利亚工业区(重工业、军事)。

  7. 目前工业、人口正向乌拉山脉以东迁移。

  美 国

  1. 两大洋、墨西哥湾、两个海外州;

  2. 三大地形区(剖面图):落基山脉、密西西比河平原、阿巴拉契亚山脉、五大湖、密西西比河——新奥尔良——墨西哥湾;

  3. 大西洋沿岸(波、纽、费、华),五大湖沿岸(德、芝、底、布),大西洋沿岸(西、圣、洛、硅谷),南部(休、新);

  4. 国土组成:除本土48个州,1个特区外,还有2个海外州(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

  :自然条件特点

  1. 本土都在温带(南部为亚热带),阿拉斯加在高纬度,属于寒带和亚寒带,夏威夷在热带(故热带产品需进口)。

  2. 本土三面临海,沿海多优良海港,冬季不冻,海上航运便利.

  3. 平原面积占全国面积一半以上,耕地占世界的10%。

  4. 密西西比河(世界第四长河)和五大湖为灌溉、航运和发电提供便利。

  5. 美国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哥伦比亚河(温带海洋性气候,大陆西岸,迎风坡降水丰富)。

  6. 矿产、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丰富,但由于高消费和浪费仍大量进口,是世界进口石油最多的国家。

  :多民族国家和种族间的不平等

  人口2.7亿,白种人占80%以上,有色人种主要是黑人,旧金山、洛杉矶、纽约有华人聚居,人口分布沿海平原和五大湖区域,东北部人口稠密,西部高原人口稀疏。近几十年来人口由东北部向东南、西部“阳光地带”迁移。

  :农业的现代化和专业化

  1. 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

  (1)农业现代化水平高,(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实现了机械化、电气化和化学化)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生产率最高的农业国。

  (2)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

  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小麦、水稻、燕麦等,主要经济作物有棉花(中国、美国、中亚地区是世界产量最多的三大棉花生产国)、大豆、甜菜、烟草等,畜牧业很发达。

  (3)是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

  小麦、大豆、玉米等出口量世界首位,但进口热带农产品

  (4)农业生产实行了地域专门化(棉花带、玉米带、小麦带、乳畜带、畜牧和灌溉农业带等).

  2. 地域专门化------指农业生产中按地区进行的社会分工,即各地区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需求及历史地位,形成一种比较集中的特定农业部门,该部门以大量商品性农产品投入到区际农产品的交换中去。

  :地域专门化生产的好处:

  a.充分发挥地区的环境和资源优势。

  b.充分采用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

  缺陷:加剧了农业生产不平衡的状况。

  发达的工业和主要城市

  现代化程度高,是输出工业产品数量最多、产值最大的国家。本国消费最大,是世界进口小汽车、钢铁、石油、纺织品最多的国家,并进口大于出口,海外投资多,跨国公司遍布各大洲。由于西欧、日本的兴起,地位在下降。

  1. 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高度发达的原因?

  (1)东北部是欧洲移民最早迁入的地方,资本主义发展最早。

  (2)矿产资源丰富。如阿巴拉契亚山北部的煤炭,五大湖西部的铁矿。

  (3)大西洋沿岸有许多良港。如纽约、费城等。

  (4)五大湖水运便利。(保证了铁矿石、煤炭与主要城市高效率的运输联系)

  (5)平原肥沃,临近玉米带、小麦区、乳畜带,农业基础好。

  (6)拥有庞大的市场。(人口稠密、生活水平高,市场潜力巨大,发达的工业、农业、矿业、交通运输业本身就是重工业产品庞大的消费市场。)

  2. 小结:一个地区工业发展条件的分析规律。

  (1)历史基础;

  (2)矿产资源;

  (3)交通运输;

  (4)农业基础;

  (5)消费市场;

  (6)科技力量;

  (7)劳动力。

  巴 西

  1. 两大洋,南北两大地形,亚马孙河、伊泰普水电站,巴西利亚、里约热内卢、圣保罗,经度西经30—75,赤道、南回归线

  2. 人口多分布在东部沿海,白种人占一半稍多,通用葡萄牙语,信仰天主教

  国土面积广大的热带国家

  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南回归线和赤道之间

  海陆位置:东临大西洋

  面积:世界上占有热带最大的国家,拉美、南半球面积最大的国家

  经济发展较快,拉美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1. 农业:咖啡、甘蔗、香蕉、剑麻产量居世界首位,咖啡、蔗糖、大豆、橘汁大量出口,小麦进口。

  2. 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多分布在东南部邻近铁矿和海上交通便利的圣保罗、里约热内卢地区;能源:缺少煤、石油、水能丰富,90%来自水电。

  城市

  首都巴西利亚是新建城市,最大城市圣保罗,最大港口里约热内卢。

  澳大利亚

  1. 两大洋、塔斯马尼亚岛、大堡礁;

  2. 经度(110°E—155°E)、纬度(10°S—40°S)、回归线;

  3. 三大地形区(剖面图)、河流;

  4. 城市:首都堪培拉,最大城市和港口悉尼。

  位置和地形

  1. 大洋洲最大的国家:领土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和塔斯马尼亚等岛屿,世界上唯一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地广人稀,居民以英裔为主,讲英语

  2. 东、中、西部地形不同

  东部:大分水岭,全国最大河流墨累河发源在其西侧,注入印度洋

  中部:平原,有大自流盆地和地势最低处北艾尔湖

  西部:低矮高原,占全国面积一半

  气候与环境

  1. 澳大利亚气候呈半环状的原因:

  (1)北部西北季风与东南信风影响,降水季节性变化。

  (2)东部迎风坡降水丰富,低纬度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南部为亚热带湿润气候;背风坡降水减少,草原向沙漠过渡。西风带控制区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3)南部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向内陆过渡为草原、沙漠。

  (4)西部常年受副高影响,降水稀少,形成沙漠气候。

  2. 人口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人口城市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和西部内陆地区人口少,东南沿海气候温和湿润、宜人,交通便利,开发早,工农业发达;内陆和西部气候干燥,东北部湿热,有大堡礁不利建设港口

  经济与农业

  1. 有现代化的农牧业和工矿业,羊毛、小麦著名世界,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煤和铁矿石出口多,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目前,服务业大大超过农牧业和工矿业成为经济支柱。

  2. 澳大利亚的农业:

  分布:国土东南部和西南部草原地区

  经营方式:种植小麦和牧羊混合经营

  3. 混合农业的优点:

  (1)农场是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持土壤的肥力。

  (2)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小麦耕作活动与牧羊活动交替进行。

  (3)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4. 混合农业特点:

  主要是家庭农场、农场规模大、机械化水平很高,主要出口到英国。

  墨累—达令盆地农业不利条件及解决措施:

  处于大分水岭西部,属雨影区,降水稀少,灌溉成为农牧业的限制性条件,政府实施东水西调促进农业发展。

  特有动物

  种类:具有古老性和独特性,如袋鼠、鸸鹋、鸭嘴兽

  原因:位置孤立,自然条件单一,缺少大型食肉类动物(天敌),动物演化缓慢。

  :文章素材来源网络,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Tan-GeographicStudio)综合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欢迎分享点赞和在看!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点击阅读原文有更多惊喜!

本文来源:https://www.huangpucn.com/info/152327.html

标签组:[地理] [经济学] [城市中国] [世界城市] [国家经济] [海洋污染] [农业发展] [欧洲城市] [日本工业] [城市经济] [中国河流] [高原山地气候] [中国地形] [欧洲气候

从美元与日元30年的回顾来看未来的走势

?


1971—1979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美元价值的不断下降

?

?

1944,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有助于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对战后的经济复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美元因为与黄金挂钩,维持了十几年的强势地位.

?

但是步入20世纪6070年代,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财政赤字巨大,国际收入情况恶化,美元的信誉受到冲击,爆发了多次美元危机.

?

20世纪70年代初,19717月第七次美元危机爆发,19718,尼克松发布新经济政策”, 停止履行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

那时起,美元便逃脱了黄金的束缚,人称尼克松冲击”. 从固定汇率变为浮动汇率后,美元兑日元汇率一度从1:360暴跌至1:250附近.

?

60年代, 日本和西欧崛起,日本经济以10%的速度迅猛发展,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时期. 70年代,日本经济进入稳定增长期,经济平均增长速度5%,经济取得了飞跃发展,迅速跨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并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美国经济实力相对削弱,无力承担稳定美元汇率的责任,保护主义抬头,相继两次宣布美元贬值.

?

各国纷纷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采取浮动汇率制。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瓦解,1973,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瓦解, 美元地位下降。欧洲各国的许多人一度拒收美元.

?

同时, 美国因侵越战争,财政赤字庞大,依靠发行货币来弥补,造成通货膨胀;由于失业补贴增加.劳动生产率下降,造成政府支出急剧增加.

美国消费物价指数1960年为16%1970年上升到59%1974年又上升到11%. 1978年第二次石油危机造成了超级通胀.

?

1981—1985年美元的强势周期

美国日本债权国债务国的角色转换

?

?1979,沃尔克就任美联储主席,为治理通胀,连续三次提高官方利率,出现了高达两位数的官方利率和20%的市场利率.

?

同时,主张小政府市场万能的里根政府于1981年上台,里根政府放任并欢迎强势美元,认为强大的美元便是强大的美国的象征. (造就了历史上第一次美元的强势周期1981—1985)

?

里根政府兑现大幅度减税的承诺, 1983,美国经济开始好转,但是另一方面, 美国的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却日益扩大, 减税措施刺激起的消费的扩大带来了进口的增加( 却没有达到由经济繁荣而自然增加税收的目的)

?

美国的经常收支赤字自1983年起更加引人注目, 为了减少赤字,美国大力吸收外国投资,( 国际收支平衡 : 经常收支为赤字时,就需要吸收外国投资或贷款来弥补,没有海外资金的流入, 国民就必须降低生活水平,以使收支保持平衡 ) 外国对美国的投资额已经超过同一时期的美国对外投资额, 美国开始成为资本的净输入国, 以日本为主的对美直接投资急速增长.

?

美国对外净资产规模最大的年份是1981, 1400亿美元, 之后美国经常收支赤字不断扩大,弥补赤字的外国资本的流入便成为净债务不断累积。

?

此时,以日本资金为主的海外资本,通过大量购买美国国债的方式进入美国,随之,世界最大的债务国美国出现了。50.60年代美国作为核心债权国,瞬间沦为债务国。

?

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同时日本把贸易顺差带来的资金运作到美国,并通过这种手段扩大美国从日本的进口.

美国79年至80年期间,官方利率提高到两位数,而当时日本和联邦德国也提高了官方利率,但是仍然低于美国6个百分点, 由于明显的内外利差,日本对美国的资金持续大量输出.

里根执政期间,由于贸易收支和财政收支双赤字急剧扩大,美国为解决赤字,急速增加了中长期国债的发行, 而日本的人寿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争相购买这种美国国债. 美国的财政窟窿通过购买美国国债等方式被日本资金一举填平. (因此,美国在79年至85年间如此高的利率不排除是美国以吸引日本资金为最大目的而故意出台的可能.)

?

因此,日美两国在80年代前期共同上演了强大的美国””强大的美元的剧目.

一方面,里根政府的美国靠从日本借钱以维持美国国民的生活水平不致下降,

另一方面,日本自70年代持续的经常收支顺差让日本突然显露出大债权国的头角,美国却由于不断累积的经常收支赤字而沦为债务国.

?

1985,美国的对外净债务已达到1000亿美元,况且高达10%的长期利率,第二年便在账面上累积了100亿美元的利息债务.债务与利息滚雪球般的增加(据估算,5年后将达到1万亿美元) 美国已经不堪债务的重负.

?


美元强势周期结束

? 广场协议,日元10年的升值周期开始

?

?

19859,五个发达国家的财政部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为解决贸易不平衡问题就降低居高不下的美元汇率达成协议,并发表了名垂史册的声明,这就是著名的广场协议

?

就此,长达4年多的强势美元周期终结了, 19859月签订协议至19872,美对日元从240跌落到150.(当时签订协议时,日本错误估计美对日不过在200左右,并表示美元贬值20%OK”)

?

日本的制造业在克服日元升值的困难时实实在在的消耗了体力

日元飙升,美元狂泻,使得日本人的美元资产价值骤然减少了40%,大量购买美国国债的日本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投资者陷入巨额的汇率损失.据统计,广场协议给日本代理的汇率损失达3.5万亿日元.

?

从美国债务的购买者日本投资家的角度看,美元的贬值无异于让他们把一半的债务拱手无偿的送给了美国

?


1990—1995

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但是日元的升值仍在继续

?

?

当日本的投资家们领教到美元的动荡时,总该停止对美国的资金回流了吧? 但是事实是,日本购买美国国债的行为在广场协议后竟然规模加大,愈演愈烈. 只要美国的经常赤字不结束,日本就只能继续走下去,否则就有引发美元暴跌的危险, 而美元一旦暴跌, 已经投资进去的,转变为美元的日本资产还要进一步大幅贬值, 为防止发生不测,不断的投资于美元债券就成了日本唯一的选择.

?

同时,广场协议后美国与联邦德国,日本协调降息,使得日本的官方利率低于美国, 日本诞生了2.5%的超低利率,并一直持续到19895.日本的低利率政策导致了大量的资产泡沫.

?

另外,日本央行为控制日元升值实施市场介入,买入美元卖出日元,最终导致日本货币供给过剩.过剩的货币被吸引到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造成了严重的通胀和泡沫.

?

日元的升值也导致热钱不断流入日本,推高日本的地价和股价.

?

日本投资家为回避汇率风险开始尝试直接投资美国的房地产和企业的收购和兼并.日元的升值加大了日本的购买力, 这是致命之举,日本投资家大都选择夏威夷的旅馆,纽约或洛杉矶的办公楼为自己对美房地产投资的对象, 日本投资家购买纽约洛克菲勒中心的举动被舆论称为买走了美国人的灵魂”.

?

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国际政治发生了巨大变化,冷战的结束是首要标志,日美关系中,前苏联这一日美共同的敌人宣告解体, 美国面对这种转变,对日本的认识当然也随之发生质的变化. 来自日本的经济威胁取代了苏联对美国的威胁.

?

1989,美国诞生了布什政府,日本也修正了超低利率的货币政策,在美国的干预之下,日本的股市在当年达到最高峰,地价稍迟于股价,1990达到最高峰后急速下跌.

?

1990—1995

美国的日元升值战略,日元继续保持升值

?

日本的泡沫经济破灭后,对美资金的供给能力被严重削弱.90年代初美元所处的环境愈加严峻.

?

同时,以往的日本投资家抛日元买美元以获取美国国债,曾经成功的遏制住了日元无止境的升值势头,但是现在日本投资家不再购买美国国债, 日本的资金滞留在日本国内,这导致了国际上日元资金不足的现象,构成了潜在的日元升值因素.

?

1993,克林顿任美国总统, “声称日元的升值有利于日本削减顺差”,通过诱导日元升值的手段打击日本, 一边谨慎的回避美元自身暴跌的风险,一边大胆的推行日元升值攻势. 其结果不得不说是成功的, 美元兑日元从1993年初的1:1208月份的1:100, 19947,那不勒斯首脑会议(发达国家首脑会议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召开,试图就日元汇率居高不下采取措施,会议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致使日元再次飙升) 失败, 终于在19954突破1:80日元大关.

?

1985年广场协议前的250日元到80日元,虽然中间经历了90年代初泡沫的破灭(90年后日元的升值和美元的贬值不再同步发展,而是日元独步升值) 日本经济10年间一直在日元升值的波涛中翻滚,受到的打击之大可想而知.

加上日本对美资产的大幅贬值, 成为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经济严重通货紧缩的重要原因, 而美国在日元升值中毫发无损并占尽便宜.

?

依仗美元的贬值及大幅放宽金融的政策,美国经济摆脱1990-1991年的短时衰退,1992年开始恢复,其中主要受益于制造业的改善. 1993年美国GDP增长率神速发展,第一季度1%,逐季度上升,第四季上升到7.5%,年平均增长率实现了3.1%.

?

美元的强势周期1995—2001

延续了10年的日元升值终于结束了

?

1995,日元与美元的关系转入日元贬值,美元升值的局面.

?

美国方面:

1995年初,1美元兑100日元,进入4月份,便突破了80, 这种情况下,美元兑联邦德国马克也在下跌,美元处于全面贬值状态.

同时发生了如此事件

1995,鲁宾出任财长,取代之前的贸易强硬派财长,鲁宾主张强势美元

日元和马克成为强势货币,美元在外汇储备中的比重由60%降低到接近50%

影响了美元的国际地位.

科威特和沙特无法忍受美元的暴跌,大有摆脱石油交易以美元计价的趋势.

美元的信用危机对美国是致命危险,除了保持美元的坚挺外,美国别无选择.

19954,七国首脑会议发表声明希望有秩序的扭转外汇市场的变化据此,各国开始对外汇市场进行协调干预.

9月份,美元兑日元恢复到100水平,之后美元一路看涨,1997年超过120日元.

?

?

而日本方面:

?

虽然延续了10年的日元升值结束,日元的相对贬值使日本持有的美元资产价值有了一些恢复,日本出口企业也增强了部分竞争力,但是日元的贬值却给拥有巨额不良债权,且在长年升值中被大大消耗了体力的日本经济,造成了引发股价下跌的恶性循环.

?

日本为解救陷于不良债权困境的银行等金融机构,再次实施了低利率政策.19959,日本将官方利率下调为0.5%的超常低利率.

低利率政策使日本财政每年大约减少了10万亿日元的利息收入.

由于官方利率过低,长期债券的收益率也只有1.1%,收益的不合理迫使日本的国内资本不得不转向国外, 于是,卖出日元买入美元---日本国内资金为逃避低利率而流向海外,这些都是日元贬值的背景.(日美的长期利率在1996年到1997年间扩大到了5%,美国为7%,日本为为2%).

?


2001年至今

美国长期弱势美元政策,日元又处于相对坚挺的状态

2002年后,由于美国实行美元弱势政策, 实施的宽松货币政策将长期化,美元疲软的趋势短期内不会出现大的变化,投资者因此纷纷抛售美元购进日元

?

同时由于日本的极低利率, 大量资金借入日元买入高息货币进行套利,加大了对日元的需求,造成了日元的升值.

?

市场判断,日元作为国际经常项目收支保持盈余的日本的货币,从中长期来看升值的可能性比较大。这也是导致日元升值的一个重要因素。

?

07.08,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10年欧洲爆发了欧债危机,相比日本相对稳定,进一步加强了日元的避险货币属性造成了日元的升值.

?

?

从以上的简单回顾可以看出,日元相对美元的贬值只有在美元的两次强势周期才体现的比较明显,更为引人注目的是长达10年的升值及目前仍然陷于通缩的经济状态, 但是无论是日元的升值和贬值无不伴随着美国的经济政策调整和大的战略事件(不管是贸易或外汇干预的协议还是日美间明显的利率差异).

目前来看,似乎这些条件都并不具备. 但是来看看目前日本的状况:

?

? 1,首先,日本的经济增长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日本陷入失去的20,甚至迎来失去的30,(附件3GDP增长率).

? 2,日本的传统优势经常项目顺差方面: 因欧债危机,中日领土争端, 日元升值引起的出口放缓, 另外由于核电危机,能源进口加大. 导致贸易逆差急速攀升.

? 一旦日本海外投资收益顺差不足以填补贸易收支和服务收支出现的巨额逆差,日本将从"成熟的债权国"沦为经常项目逆差国,长期以来对内借债的发展模式也将难以维系,

也意味着日本主要依赖国内市场消化的公债发行不得不向海外吸纳资金,从而大大增加了债务危机的风险.

3, 日本政局变动引起的经济政策变动方面: 日本1216日大选热门人物安倍晋三建议设定明确的通胀目标3%,

如此, 通胀将导致利率上涨,而利率的上涨将导致国债利率上涨

同时, 日本政府设定明确的日元贬值目标 导致日元贬值预期将使 国债持有者因贬值预期抛售国债. (虽然日本债务已占GDP240%, 日本投资者倾向日本国债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根深蒂固的认知,根据过去几十年的经验,非日元资产提供的任何收益率上升趋势都会被日元的升值所抵消)

因此发债困难可能导致国债评级下调.

?

不管怎样,日本的债务风险已经处于一触即发的状态了, 而大的战略事件会是日本的国债评级被下调吗?

?

附件一:美元兑日元汇率走势图



?

?

图解:

阶段1, 美元与黄金脱钩后,是一部不断贬值的10年历史,美元地位下降.同时日本经济广泛运用科技成果,50—70年代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迅速崛起为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国.

阶段2, 1981—1985年的美元的第一次强势阶段, 日元相对贬值从180—240.同时美国在此期间从债权国全面沦落为债务国,日本成为对美资本输出的债权国.

阶段3,广场协议后,日元陷入长达10年的升值阶段,期间虽经历90年的泡沫大破灭,但是在克林顿政府对日元升值战略的情况下,继续保持升值,并最终突破80大关.

阶段4,1995-2001年美元的第二次强势周期.同时日元结束10年升值周期,进入贬值阶段,美兑日从80140.

?

?

附二: 日本历年利率

?

?

附三, 日本历年的GDP增长率

?

?

?

本文来源:https://www.huangpucn.com/info/152328.html

标签组:[外汇] [美国国债] [广场协议] [国债] [日元美元] [汇率贬值] [日元升值

原标题:【工经之声】新中国70年对外贸易的成就、经验及影响

作 者

杨丹辉

发表于《经济纵横》2019年08期

摘要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始终坚持独立自主、互利共赢的原则,通过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之路,实现了由传统封闭社会向现代开放社会的重大转变。在特定历史条件下,1978年之前的对外开放受限多、规模小、发展慢。1978年之后,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型注入了持久的动力和活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形成了由渐进推进到全面升级的中国开放模式。特色鲜明的中国开放道路及“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经验丰富了人类社会开放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对世界经济和国际秩序产生了日益深远的影响。进入新时代,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及国内主要矛盾变化,要着力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制度型开放转变,不断提升全球治理能力,坚定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关键词

对外开放;新中国成立70年;全球治理;互利共赢

基金项目

本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中国工业绿色发展研究”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优势学科(产业经济学)的成果。

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接管海关,在很短时间内结束了旧中国由外国资本和官僚买办垄断对外贸易的局面,开始独立自主开展对外经贸活动。70年来,我国对外开放的国际环境和制度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外经贸管理体制经历了重大变革,对外经济贸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显著提高。进入新时代,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1]并将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担负起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历史使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

新中国对外开放历程回顾

新中国对外开放以1978年为转折点,可划分为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对外开放的政策导向形成鲜明对比,1978年之前的对外经贸活动有较大的局限性,1978年之后则抓住国际产业结构调整、技术革命深化及国内加快经济建设的历史机遇,将对外开放确立为长期国策,开放领域逐步扩大,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和体制变革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一)1978年之前计划主导的对外经贸管理体制

新中国成立后,取消了外国资本在海关、金融、航运、保险、商检、仲裁等领域的垄断和特权。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发展环境下,中央政府对外贸实行国家统制的管理模式,并采取贸易保护政策,建立起集经营管理为一体、政企合一、统负盈亏的外贸管理体制,由中央下达指令性计划直接管理少数国有专业外贸公司组织进出口业务。当时,外贸发展的基本原则是“调剂余缺、出口换汇”。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西方国家实行“封锁禁运”,贸易伙伴主要集中在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阵营。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开始将贸易对象转向港澳、日本、东南亚、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定期举行出口商品交易会,扩大贸易范围。在贸易方式方面,20世纪50—60年代,为克服现汇短缺,与苏联、东欧及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签订政府协议,开展记账结算的易货贸易。同时,为解决出口货源紧张,增加出口创汇,从1957年开始有计划地实施“以出养进”,即进口部分原材料经过国内加工后再出口,这也是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雏形”。

① 参见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这一时期,我国技术和资金引进也经历了不少波折。20世纪50年代,技术和资金引进主要依靠苏联对华援建。1950—1955年,通过政府贷款、设备供应等方式,我国接受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这些援建项目为我国提供了技术设备和生产指导,直接影响了新中国工业体系的结构和布局。尽管当时苏联援建项目对国内经济建设十分必要,但有其历史局限性。在资金支持方面,苏联对我国贷款总额为14.06亿卢布,占“一五”时期总投资的比重仅为3%。而自1955年起,我国开始用对苏联贸易顺差偿还所借外债的本息。1954—1959年,作为对援建项目的补偿,我国向苏联输出了大量战略物资,包括钨砂16万吨、铜11万吨、锑3万吨、橡胶9万吨等。此后,由于苏联撤走援建人员、抽离资金,导致部分援建项目停摆,加之提前偿还债务带来的外汇压力,导致我国经济建设和工业发展受到很大冲击。为加快工业化进程,1960—1966年,我国先后与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西德、奥地利等国家签订合同,进口冶金、化纤等技术装备。1966—1976年,技术和资金引进基本陷入停顿。20世纪70年代,我国相继与日本、西德、美国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技术引进得以恢复。1973—1978年,我国重点引进了轧钢、化肥、化纤、发电、石化联产等26个大型成套设备项目,用汇约30亿美元。虽然引进这些生产线和技术设备促进了工业整体技术水平提高,但这一时期的技术引进工作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片面追求“大、多、全”,部分项目对国内消化吸收和项目配套能力考虑不足,并出现“抢外汇、乱布点、重复建设”等问题,造成严重的资金浪费,影响技术引进的实际效果。

② 所谓“156项工程”最终确定为154项,实际实施150项。(参见:孙国梁、孙玉霞《“一五”期间苏联援建“156项工程”探析》,载于《石家庄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对外援助是这一时期我国对外经贸发展的另一特色领域。1950—1978年,我国对外援助总金额高达483亿元人民币,约占同期财政支出的3.38%。严格意义上讲,对外援助属于外交和国际关系的范畴,而非纯经济交往。虽然我国对外援助过多强调道义原则,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援外也成为扩大经贸合作及技术、设备和劳务输出的重要途径。

总体看,1978年之前的30年,对外经济领域带有浓厚的计划色彩,不论政府还是学术界对外贸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作用的认识都存在局限性,仅将外贸企业的经营利润作为工业化的资金来源和辅助支撑,[2]强调社会主义对外贸易服从国家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原理。[3]当时,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半封闭、内向型的状态,虽然通过有限的进出口和技术引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内短缺,为工业化和经济建设积累了资金,而且创汇导向的外贸政策有利于国际收支平衡,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明显缺乏活力,割裂了国内外两个市场的有机联系,阻碍商品和要素流动。同时,由于我国没有加入关贸总协定等主要国际经济组织,对外经贸活动受到诸多限制。

(二)1978年之后全面升级的对外开放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根本性转折。一方面,国际政治关系趋向缓和,全球产业转移加快,而周边的“亚洲四小龙”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发展外向型产业实现了经济腾飞,形成了较强的借鉴示范效应;另一方面,国家经济建设迫切需要打开国门,引进技术和资金。邓小平同志敏锐地观察到国际秩序的变化,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党中央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做出了中国经济走向开放、走向世界的重大决策。

③ 参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4页。

1978年之后的40年中,我国对外开放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开放的深度和宽度不断实现突破和跨越。1978—1991年,对外开放以试点示范为主,有条件地探索实施;1992—2001年,以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为契机,对外开放由点及面、加快推进;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对外开放进入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有重点的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成立亚投行、实施负面清单管理等一系列对外开放重大战略新举措,掀起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创新外贸管理方式的新高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开放”列为新发展理念之一,推动主动、双向、公平、全面、共赢、高质量的新一轮对外开放。党的十九大强调“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面对全球化进程遭遇挫折、中美经贸摩擦升级的复杂形势,我国主动担负起大国责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完善。

从对外开放布局看,1980年国家决定兴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初步形成对外开放的窗口效应。1984年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东南沿海地区—内陆地区的梯度开放布局逐步成型。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为缩小地区之间开放水平的差距,推动对外开放均衡发展,国家相继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开发天津滨海新区等战略措施。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建设为着力点,加强“陆海统筹”,不断完善对外开放的区域格局。

从对外开放领域看,在对外贸易方面,以市场化改革为目标,打破单一的计划管理体制,下放贸易经营权。尤其是在争取“复关”和加入WTO的过程中,我国对关税政策及贸易管理体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而加入WTO后,通过履行相关承诺,贸易政策的透明度显著提高,引导产业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作用更为突出。同时,采取市场多元化战略、大经贸战略、加工贸易升级等举措,促进进出口规模扩大及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在引进技术和利用外资方面,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受制于有限的国内外汇积累,单纯靠进口设备、引进生产线无法满足工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果断决策,开放利用外资。从20世纪80年代外资进入餐饮宾馆等传统服务业,到90年代制造业大规模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再到加入WTO后开放现代服务业,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外资准入条件逐步放宽。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实力及国内企业竞争力提升,国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促使境外投资迅速增长。在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和资本市场开放方面,我国始终遵循自主、渐进和可控的原则。20世纪80年代,建立外汇调剂中心,实行外汇留成制度。1994年及之后的数轮金融改革取消了外汇留成制度和境内外币计价结算,建立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减少了资本流动的障碍。需要强调的是,我国顶住各方面压力,稳步推进资本市场开放、汇率形成机制完善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从而确保了开放条件下国内金融秩序和外汇市场平稳有序,这种开放路径是由我国金融调控能力决定的,同时也有效维护了国家金融安全。

回顾70年来的曲折发展历程,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新中国成立使得对外贸易彻底摆脱了旧中国对官僚资本和外国垄断资本的依附。然而,由于计划经济下对外经贸发展受限多、规模小、发展慢,1978年之后的对外开放才是真正意义的主动对外开放。实践证明,对外开放符合历史前进的逻辑和时代发展的潮流,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2

我国对外贸易的成就与经验

7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尤为明显。在由高度封闭走向全面开放的过程中,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共同推动我国经济释放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动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1.8%上升至2017年的15.2%,人均GDP由1978年的384美元提高至2018年的近1万美元,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服务贸易第二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利用外资第二大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缔造了人类历史上后起大国工业化的增长奇迹。实现这样的奇迹,靠的是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赢得深化改革的主动,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

(一)主要成就

1.对外贸易持续增长,贸易大国地位日益巩固提升。进出口规模扩大是新中国对外开放取得的最突出的成就之一。1950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仅为11.3亿美元,到1978年增至206.4亿美元,2018年扩大到44 354.3亿美元。对外贸易增速远远超过同期世界平均水平,1950—201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增长2245倍,而来自WTO的数据显示,1948—2017年世界贸易总额增长312.2倍。但应该看到,1978年前,我国对外贸易虽有发展,总体水平仍比较落后。1949—1978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始终未超过1%,这一比值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甚至落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如,1977、1978年,我国出口商品总额不及日本汽车一个产品的出口额。[4]

④ 2018年进出口数据来自《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并折算为美元。

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成就主要是1978年之后取得的,40年来进出口规模扩张带动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2007年,我国出口跃居世界第2位,扣除汇率等因素,出口当年实际排名世界第一。另据WTO统计,2013年我国超过美国跃升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这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历史性标志和里程碑,也是坚持对外开放、不断融入全球分工体系的重大成果。再从贸易差额的变动情况看,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时期内,由于出口创汇能力有限、外汇储备少,难以满足商品进口和技术引进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之后,出口规模持续快速扩大促使贸易顺差大幅增加,[5]我国贸易顺差由1950年的-0.3亿美元大幅升至2018年的3388.2亿美元。(见表1)规模庞大的贸易顺差一方面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撑,1978年我国外汇储备仅为1.67亿美元,到2018年末已达30 727亿美元,从根本上缓解了1949年后近半个世纪我国国际收支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加剧了进出口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引发与部分贸易伙伴的经贸摩擦。

⑤ 据WTO统计,2013—2017年,除2016年居第二位之外,其余年份我国均是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

表1 1950—2018年我国进出口规模及贸易差额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1950—2017年的数据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2018年数据来自《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对外贸易的发展成就还表现为贸易结构逐步优化、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新中国成立初期,出口产品以农副产品为主,约占出口总额的70%;进口则以生产资料为主,1953—1978年生产资料进口占进口总额的比重约为80%。新中国工业化发展带动轻纺产品出口比重提高,由1953年的26.9%提升至1978年的46.9%,但由于工业生产能力落后,到1980年我国初级产品出口比重为50.3%,仍超过工业制成品出口占比。改革开放后,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我国工业化进程明显提速。2017年,初级产品出口仅占我国出口总额的5.2%,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则提高到94.8%,远高于制成品出口占比69.6%的当年世界平均水平。凭借完善的产业体系和强大的制造能力,我国不仅是劳动密集型产品重要出口国,而且成为全球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的主要生产者。[6](见表2)另据世界银行统计,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占比不仅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而且超过高收入国家的水平。当然,这一比值更多地反映出我国在高技术产业全球价值链上处在终端制造环节的总体分工地位,但也体现了我国急剧扩张的高技术产品的加工和出口能力。[7](见图1)

⑥ 数据来源:中国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世界数据来自WTO“World Trade Statistical Review 2018”。

表2 我国主要商品出口市场份额及国际竞争力

数据来源:WTO相关年份的World Trade Statistical。 注:RCA指数为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图1 1988—2017年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

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及国际比较(%)

数据来源: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

2.积极引进外资,营商环境逐步改善。1978年之前,我国以政府借款等方式从苏联及一些西方国家引进资金,主要用于购买技术设备和重大项目建设。我国对外商投资开放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丰富的低成本劳动力、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从最初的优惠政策到政府优化营商环境的制度建设,以及经济持续增长培育起的国内市场,共同构成我国利用外资的动态区位优势,吸引越来越多外商到我国投资。[8,9]1979—2018年,我国累计吸引外商直接投资20 316亿美元。另据商务部统计,自1980年我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成立以来,截至2018年,全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约96万家。利用外资对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加快要素配置全球化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外商投资企业在扩大出口、增加税收、吸纳就业等方面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尽管受产业转型、综合成本上升、外资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近年来我国利用外资增速放缓,外资在资本形成中占比回落,但我国仍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之一和FDI流入规模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外商直接投资结构变化对我国产业升级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1993—2012年的20年间,实体经济部门一直在吸收外资中占据首要位置。2013年,第三产业利用外资反超第二产业。2017年,制造业吸收外资占实际使用外资的比重下滑至25.8%,服务业利用外资占比达72.7%,其中高技术服务业利用外资占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的比重接近三成。2018年,制造业利用外资占比有所反弹,达到30.3%,电子通信、医药、计算机、航空设备等高技术制造业吸收外资占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的比重超过35%。

图2 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的变化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2018年数据来自《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其他年份数据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3.资本双向流动加快,对外投资提速。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我国技术、设备、资金和劳务输出主要通过对外援助和对外经济合作的方式。经济发展落后导致国内积累能力薄弱,资金和外汇短缺问题长期存在,直到20世纪90年代“两缺口”的制约才逐步得以缓解,我国在国际资本流动中的角色随之发生重大变化,由产业转移承接国转向资本双向流动的国家。近年来,贸易摩擦加剧、主要能源矿产进口依存度攀升、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波动,促使更多企业“走出去”。尽管境外投资历史较短,但在一系列鼓励措施的作用下,我国境外投资增长迅速,企业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2018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达到1205亿美元,约为1990年的135倍。(见图3)

图3 1990—2008年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流量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2018年的数据来自《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其他年份的数据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2018年中国对外投资发展报告》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我国2.55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国(境)外共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3.92万家,分布在全球189个国家和地区,海外资本存量达到18 09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连续居发展中国家FDI流出量首位。同时,对外投资带动了技术和劳务输出。1979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金额仅为0.33亿美元,2017年扩大到2625亿美元,对外劳务输出由1984年的2.76万人(年末在外人数)增至2017年的60.3万人。

4.深化国际经贸合作,全球治理能力显著提升。新中国成立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对外经济交往的对象以第三世界国家为主,对外经济关系相对简单。不论是对待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我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原则,并通过大规模对外援助,在广大发展中国家树立起了中国无私、慷慨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但由于西方国家长期实行经济封锁,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协调的范围十分有限,措施也不够丰富。1978年之后,我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日益活跃,地位明显提升。然而,由于缺乏经验和战略意识,在“复关”及加入WTO谈判中历经波折。随着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提高,我国在国际经济事务中被赋予了更多责任,处置各类国际经济纷争的方式方法更加成熟,机制建设不断完善。一方面,主动参与WTO改革,坚定维护多边体制及其倡导的贸易投资自由化;另一方面,顺应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积极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双边自由贸易安排(FTA)取得重大进展。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19年2月,我国已签自贸区协议17项(包括两项升级版FTA),在谈14项,正在研究的FTA有8项。FTA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化,能在深化经贸合作、助推新兴市场开拓的同时,不断积累谈判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代领导集体渊谋远略,强化顶层设计,先后发起“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展现出全球治理的全新理念和宏大格局,运用经济、外交手段掌控制度性话语权的综合能力显著增强。

5.不断探索中国开放模式,引领全球对外开放制度创新。1978年之前我国对外开放虽然有较为清晰的政策导向,但在较长时期没有形成体系化的制度设计。改革开放初期,决策层并未明确开放的长期目标,而是采取了很多实验性、局部性的政策措施进行探索试错,对外开放走出了由渐进推进到全面升级的轨迹。这种渐进式的开放模式与“增量改革”的路径高度契合,与转轨国家实施的“休克疗法”形成鲜明的制度反差,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改革开放对社会经济体系的冲击,降低了对外开放的综合成本。同时,我国开放政策的演进带有鲜明的增量特征。由于前期开放政策的成效往往会产生显著的示范和激励作用,因而不断被复制、推广和提升。当国内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遭遇障碍和阻力,中央政府会倾向于从对外开放领域发力,通过投放新的制度供给,积极寻求在开放部门率先实现突破。这方面的典型实践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入WTO前后一段时间,国内对此举的利弊影响展开了热烈讨论,当时方方面面的争议和分歧很大,但决策层看准大势,顶住压力,坚持以加入WTO为契机,将“公平、透明、非歧视”等WTO原则作为对外经贸立法和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引领我国对外开放步入全新阶段。自1999年,围绕加入WTO谈判及履行入世承诺,中央及各部委先后清理各类法律法规和部门条例2300多件,地方政府清理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及政策措施多达19万件。这些做法不仅完善了我国法律环境,大大提高了政策透明度,而且打消了国际上对我国加入WTO后应对能力的疑虑,并在WTO成员中逐步树立起“负责任、守信用、重承诺”的大国形象。同时,加入WTO带来的竞争压力为国有企业及汽车、银行、电信等领域扫除了体制沉疴,为加快自身改革提供了重要机遇。

值得注意的是,对外开放形成的倒逼机制不仅在政府决策中发挥作用,而且直接影响企业的竞争策略。20世纪90年代,外资企业大量涌入我国市场,一方面促进市场竞争主体多元化,外资企业先进的治理结构和丰富的竞争策略起到了正向的示范作用,[10]产生了积极的学习效应,加快了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机制和治理结构改革;另一方面,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内资企业纷纷改革重组,低效率的内资企业被迫退出市场,从而完善了国内市场退出机制。从法规层面看,竞争主体的多元化对市场规范提出了更高要求,带动《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并购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制定实施,提高了我国市场规范的立法水平。在对外开放进程中,我国企业直面国内外各种风险和竞争,着力提升自我积累和发展能力,“自下而上”主动转型升级。这些熟悉国际市场运行规律的企业既是我国经济体系分量十足的“压舱石”,也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

(二)主要经验

总体看,我国对外开放很好地利用了“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开放领域获得的增量效应弱化经济转轨和体制改革带来的震荡和冲击。随着“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制度红利不断积累和释放,对外开放的“路径锁定”效应逐步被固化和强化,使得开放政策保持了连续性和稳定性。即使面对20世纪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和遭受2008年国际金融的严重冲击,我国的开放之路也未发生偏航,反而以更加笃定的开放决心和更大力度的开放举措,逐一化解纷争和风险,克服了困难和挑战。我国这种开放模式是由对外开放的初始条件及目标方向共同决定的,不仅丰富了世界对外开放的实践,而且为开放理论创新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必须强调的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道路和模式虽有特色,但仅将中国模式的成功归于体制机制的独特性显然并不客观。[11]实际上,通过回顾比较20世纪以来世界各地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的效果可以发现,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实现经济起飞并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后发国家和地区都在相当长时期内保持了较高的开放水平。归根结底,我国对外开放取得巨大成就最宝贵的经验在于深刻总结封闭发展的历史教训,认清世界经济发展和要素流动的规律,准确把握全球化演进的方向,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市场化操作与改革的市场化方向相互配合、相互促动,循序渐进地推动经济体制与国际接轨,政府和企业有意识地遵从而不是违背国际规则。[12]在中美大国竞争全面升级的情况下,尤其需要保持这一清醒认识,不忘初心,坚守开放定力。

3

我国对外开放的国际影响

(一)我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加速器”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大国崛起的影响巨大而深远。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一直是世界秩序和国际格局演变的独特力量。改革开放前,我国工业化基本上是在封闭状况下进行的,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的互动十分有限。[13]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推行的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开放政策极大激发了生产要素的活力,经济迎来了长期稳定高速增长的历史阶段,发展速度居世界前列。(见图4)

图4 1961—2018年我国及世界GDP增速(%)

数据来源: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

在加速工业化进程中,我国分享了全球化红利,国际分工地位迅速提高,特别是在贸易领域,由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提供者成长为工业品贸易大国仅用了不足30年的时间。在赢得自身发展的同时,我国对全球经济增长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从封闭走向全面开放的大国,我国不断改善的贸易与投资环境减少了要素流动的障碍,为全球要素提供了更广阔的增值空间,大量性价比较高的中国出口商品也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了世界各国消费者的福利。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对世界经济复苏的“撬动”作用十分突出。据世界银行估算,2012—2016年主要国家和地区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美国为10%,欧盟为8%,日本为2%,中国达34%,超过美国、欧盟、日本三国贡献的总和。[14]2018年,我国继续贡献了世界经济增量的30%,真正扮演了世界经济发展“稳定器、动力源”的角色。

(二)推动世界经济和全球贸易格局演进

日益广泛和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体系,使我国逐步成为影响世界格局的重要力量。WTO的数据显示,1948年,我国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为0.9%,1978年这一比值降至0.75%,当年美国、日本和德国所占比重分别为11%、10.8%和7.4%;而到2017年,我国出口份额上升为13.2%,美、日、德三国的比重分别为9.0%、4.1%和8.4%,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全球的比重更是高达17.8%。值得注意的是,全球贸易格局演进呈现此消彼长的突出特点和态势。尽管我国为世界经济和全球贸易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将全球经济贸易的“蛋糕”做大,但由资本主导的现行世界经济分配机制不合理,导致全球化红利分配不均衡。历史地看,世界贸易第一大国的更迭都曾伴随着国际关系的深度调整,我国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在给全球贸易带来“创造效应”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替代效应,因此,虽然在相对平稳且效果显著的制度变革进程中,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模式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普遍认可,但对外经济关系出现新的矛盾和冲突却难以避免。[15]由于全球化红利分配不均衡,从欧洲到北美,部分发达国家将国内经济失衡、失业、难民等政治经济外交问题皆归罪于全球化,进一步加剧了自由贸易体系的危机,不断侵蚀人类借力全球化实现的合作共赢的重要成果。我国无疑是各种民粹主义和反全球化势力的主要受害者,截至2018年,我国已连续22年成为全球遭遇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中美之间全面升级的大国竞争正是世界经济和国际格局长期调整的结果。

表3 1948—2017年世界货物出口地区结构(%)

数据来源:WTO“World Trade Statistical Review 2018”。 注:东亚6国(地区)包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

(三)增进世界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进入21世纪,我国展示给世界的已经不再是一个落后封闭、游离于国际社会之外的国家,而是高度参与国际分工、不断融入国际秩序、日益开放自信的发展中大国的全新形象。中国国际地位提升正在改变国际经济关系长期由少数发达国家主宰的局面。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秉承独立自主、互利共赢的理念和原则,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坚持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与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依附关系进行了彻底的历史切割。“一带一路”倡议则是我国义利平衡观和文化平等价值观的集中体现。2013—2018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累计接近6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约850亿美元,为东道国创造了超过20万个就业岗位。长远看,中国大国复兴必须走和平发展之路,通过自身扩大开放推动全球共同开放发展,完善国际经济秩序及其利益制衡机制,不断增强世界范围内社会制度、发展模式、文化价值的多样化和包容性。

(四)我国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将为世界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一方面,进入新时代,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随着经济持续增长和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我国正加快由“卖全球”向“买全球”转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提出的,“不断开大中国市场大门,欢迎来自世界各国的高质量产品。”中国不仅要做全球价值链上的世界工厂和世界办公室,还要成为“世界市场”,追求发展更加平衡的中国贸易必将为全球商品和服务提供潜力巨大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业生产和出口的高增长刺激了对初级产品、工业原材料及中间品和零部件的需求,不仅国内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而且由于一些能源、原材料需求扩大超过国内供给的增速,加之加入WTO后国内市场开放程度提高,我国初级产品、工业原材料和零部件等产品的进口大幅度增长,大宗产品、能源和基础金属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进一步加剧对外部资源的依赖。粗放型、低水平的出口规模扩张导致我国隐含碳排放和输出型资源消耗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世界资源浪费,不利于中国和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新发展理念的落实,创新驱动、绿色转型取得积极进展。总体看,开放部门对技术创新和制度优化敏感度高,具备率先实现转型的条件和微观基础。长远看,中国制造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转型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必将为应对气候变化等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做出新的贡献,促使中国的开放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世界。

4

新时代扩大开放的思路与政策选择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此“局”之变反映在诸多方面。从国际环境看,近年来,新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蓬勃兴起,世界范围内以劳动力成本为核心的传统比较优势对全球化的推动作用有所减弱,资本主导、成本驱动的全球化动力机制正在加速切换。随着价值链构成中知识含量不断增加,大数据、人工智能、高端机器人等新科技的应用带动制造业智能化、服务化发展,使得纺织服装、机械加工、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的部分环节被重新布局到发达国家的可能性增大,导致持续30年的全球价值链扩张势头出现停滞,世界范围内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增速明显下降,全球价值链面临重大结构性调整。[16]与全球价值链收缩态势相反,亚太、欧盟等地区的区域价值链日益活跃,这进一步凸显了我国参与进而主导亚太区域价值链的紧迫性。再从科技活动的一般规律来看,科技创新始终是大国角力的竞技场,现阶段全球科技创新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发达国家集中对大数据、云技术、人工智能、新生命科学、先进材料等领域进行战略布局,以占据新一轮国际竞争的制高点。新工业革命初期,保守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为发达国家打牢新经济的国际竞争优势赢得战略时机,但却进一步强化了“反全球化”势力。一方面,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试图通过签订新型高水平的双边或区域一体化协议,主导国际贸易规则的破与立,意在削弱WTO在多边贸易体制中的主体地位,挤压我国参与、引领WTO改革的空间;另一方面,工业大国不断强化前沿技术和新兴产业等领域的政策引导,加大创新投入、融资支持等正向手段与针对竞争对手的投资审查、高技术出口管制等非关税措施并用,确保赢得新工业革命的产业竞争。长远看,开放是全球化的主基调,但全球化的历史演进一波三折,在国际竞争格局剧烈变动中,未来全球治理难度增大。

从国内形势看,总体而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新经济新动能带动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但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渐进式、增量导向的开放模式遇到了越来越多的困难和障碍,“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效应受到各种掣肘。近年来,劳动力等要素成本支撑的传统比较优势弱化,曾经引领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出口这架“马车”开始显现失速的势头,净出口对GDP的贡献大幅下降,反映出开放部门在我国经济中的角色正在发生改变,直接影响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意愿和共识。

新中国成立70年的发展历程表明,封闭必然落后,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就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也必将在更加开放条件下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坚定不移深化各方面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使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这既是对中国开放模式和经验的精准总结,也是对开放提出的新要求。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核心和重点是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一方面,在遵从国际规则的基础上,加强制度创新,统筹协调国内开放与对外开放,彻底打破阻碍市场机制发挥决定性作用的“玻璃门”,将新一轮开放红利释放到位,加快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另一方面,加大国际协调力度,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打造创新、活力、联动、可持续的世界经济体系。

为此,一要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增强优势产业整合全球科技要素的能力,形成以“技术、质量、品牌、服务、生态、文化”为支撑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二要平衡进出口增长,大力进口先进技术设备、高品质的消费品及多样化的服务,更好地满足国内产业转型升级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推动世界市场建设,使中国的发展真正成为世界的机遇。三要加紧落实《外商投资法》,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扩大对外开放领域,完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逐步确立竞争中性的市场规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造世界一流的营商环境。四要赋予自贸区更大的体制改革和先行先试自主权,提高自贸区建设质量。充分借鉴国际成功经验,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的自由贸易港,将自由贸易港建成我国新一轮开放的新名片,树立全球贸易投资便利化的新标杆。五要深化“一带一路”合作,不断提高战略透明度和项目投放的合规性,着力培育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市场需求,实现与沿线国家产能有序对接,以我国优势产业来支持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切实扩大“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影响力和辐射带动力。六要顺应全球价值链发展的新趋势,加强国内各部门协同,以RCEP为突破口,推动高水平FTA建设。积极参与主导多边贸易体制改革,有效应对中美经贸摩擦,抵制贸易保护主义,为推进更加开放、包容、协调的全球治理机制和规则体系贡献中国智慧。

参考文献

[1]外交部: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EB/OL].[2019-03-29].环球网,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9326389848969522&wfr=spid er&for=pc.

[2]马乃庶.工业化与对外贸易[J].教学与研究,1953(3):45-46.

[3]黄礼先.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国家对外贸易中的作用[J].理论战线,1959(4):11-12.

[4]王昭熙.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的几个问题[J].国际贸易问题,1979(4):6.

[5]张小济,隆国强.加入WTO和对外开放战略[J].管理世界,2000(6):49-53.

[6]杨丹辉.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国际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05(9):42-49.

[7]江小涓.中国开放30年:增长、结构与体制变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8]傅自应.对外贸易三十年[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9]裴长洪.中国对外贸易60年演进轨迹与前瞻[J].改革,2009(7):5-12.

[10]汪洋.推动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N].人民日报,2017-11-10.

[11]裴长洪,刘洪愧.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2018(2):4-19.

[12]张宇燕.中国对外开放的理念、进程与逻辑[J].中国社会科学,2018(12):30-41.

[13]余淼杰.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对外贸易奇迹:成就与路径[J].国际贸易,2018(12):4-9.

[14]金瑞庭.高度关注美日欧重塑世界经贸秩序新动向[J].中国发展观察,2019(21):118-119.

[15]巨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之路[J].求是,2019(5):39-47.

[16]Yang,Danhui.Patterns and Experience of China’s Four Decades of Opening-Up[J].China Economist,2018(4).

杨丹辉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资源与环境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杨丹辉.新中国70年对外贸易的成就、经验及影响[J].经济纵横,2019(08):20-31+2.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来源:https://www.huangpucn.com/info/152329.html

标签组:[世界历史] [经济学] [国家经济] [世界经济] [经济建设] [全球化] [世界格局] [中国改革开放] [国内经济] [国内宏观] [wto] [对外贸易政策

比如罗刹崩盘:

土鸡崩盘:

而拉美的小伙伴如梅球王母国和南美唯二的正路国家委内瑞拉(另一个古巴)更是彻底崩盘:


点解全世界新兴国家都在崩盘?

一个可能的解释是被米帝和神州一起玩残了——之前米帝QE,资本逃出米帝分散到全世界挣钱,同时神州大搞基建需要大量资源,于是全世界买买买,这导致石油价格大涨,这些国家钱包开始鼓起来。只是这些国家有的刚有点钱就和村口的二愣子一样认不清形势,开始出去秀肌肉。比如查韦斯天天叫板米帝,斗鸡眼克里米亚搞事,那都是花钱如流水的主。

也有的没出去秀肌肉,但由于国内局势不稳,只好把钱都用来讨好某些山头。比如阿根廷工会势力大,三天两头罢工,当权派只好没事就给工人涨工资。土鸡埃尔多安上台不仅仅靠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也需要花钱叼买人心。

但问题在于这些国家对外秀肌肉或者对内买人心都是缘木求鱼,无论查韦斯、斗鸡眼或者埃尔多安之流都忘了利用这个时机提升内力,搞好产业升级。几年过去,如今米帝退出QE,川普又大搞减税,美刀价值大涨,全世界资本开始回撤。再加上米帝实现了页岩气革命,石油价格大跌,新兴国家败家子们把钱花光后再无进账。如今资本潮水退去,这些国家开始裸泳。

条路自己拣,扑街唔好喊。

当然,财迷还是要来点正能量——辣么,是不是新兴中等收入国家都这个衰样呢?

不是的,利智就特别美好:

点解要讲智利?盖因为按照世界银行数据,此国在南美诸国中经济那是蒂花之秀的一枝独秀。有南美各国人均GDP增长图为证(看不清请点击放大,下同):


拉丁的地区性大国里,老墨人口多,还在低收入陷阱里面,经济一直乏善可陈。古巴秘鲁哥伦比亚还在6-8000美刀的水平上(神州也差不多在这个水平上)。巴西2017年人均GDP为10888美刀,阿根廷为10398美刀,仍然在中等收入陷阱里挣扎。经济搞得好的乌拉圭那是南美新加坡——土地肥沃而又在拉普拉塔河口航运节点上(就这样人均GDP也还是比不上智利)。

而刚刚跳出中等收入陷阱的地区性大国,拉美貌似有两个:一个是委内瑞拉(13709美刀,2014年),另一个就是智利(15059美刀,2017年)。

然而委内瑞拉已然陷入“资源诅咒”,自从2014年原油大跌之后,接下来委内瑞拉发生了神马大家都知道了,世界银行网站上该国2015年至今数据都是缺失:

所以,南美有影响国家,智利经济搞得最好,这是无异议的。

辣么,点解智利如此陈独秀,能从拉美兄弟伙中脱颖而出,C位出道?另外,这对神州又有何启示,我等小民又该如何接此看清神州如今的经济形势,以趋利避害?

财迷这就为大家做个解毒:

知乎上关于智利经济独秀的错误观点

鉴于知乎上充斥着藤校学生,饱学大儒,财迷害怕自己找的题目是拾人牙髓,所以忙不送地跑去知乎上把所有文章看了一遍。不看还罢了,一看完发现贵乎真的吃枣药丸——好好的经济话题,一些人(包括大V)却在上面码了一堆奇怪东西。这也罢了,关键是说的都是错的,明显是在误导众人(除了沙梨熊还有点深度)。

感觉知乎有百度化倾向——要真堕落到百度那个程度,贵乎E轮之后是否还能顺利融到资金恐怕会是个问题。

下面财迷就试着对事不对人地对知乎某些人的谬误做个纠正:

首先,有过千赞答案说智利神马经济不怎样,给了来源不明的图片,不值一驳。财迷这里给更多数据:


(来源:安格斯.麦迪孙著,世界经济千年史,北大出版社)

可以看到,1980年之后,智利人均GDP复合增长率就一直高于拉美平均水平,而通胀率在1973年之后则在南美诸国中排名较低。这可是正规出版社教科书,不是神马野鸡网站的数据。

其次,有大V提出了资源决定说,智利发展得不错是因为铜矿丰富:


这尼玛委内瑞拉人看到第一个笑了:既然资源充足就能一直经济增长,这位大V何不去委内瑞拉生活,和他们一起愉快地挨饿,以忆苦思甜,清醒下脑袋?



(委内瑞拉的超市和医院挨饿的人群)


孟子说有缘木求鱼者,我以为是只是一个笑话,没想到还真有这样的人。

智利虽然铜矿丰富,但是和隔壁石油产量西半球第一,坐拥黑金资源的委内瑞拉相比,还是差了些。其实铜矿并不是随时都需要的必须资源,不少时候都可以用其他金属替代。而且委内瑞拉和拥有世界第八大铁矿资源。各位从第一张图人均GDP的图就可以看到,靠着石油,委内瑞拉在过去四十五年的绝大部分时间里是比智利富有的。但石油一跌委内瑞拉就完蛋,铜矿石在过去跌了好几次,智利却并未受到较大影响:


(铜价历年走势图)

更何况,委内瑞拉至少还有大片平原,智利国土一大半都是高原山地。委内瑞拉境内灾害不多,智利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2010年还经历过8.8级地政:


(智利地震图)

知乎上还有人提出“扫除帝国主义依附说“。说神马因为阿连德总统上任扫除了外国资本,国有化了一切,所以后来的皮诺切特才能打造经济奇迹,云云。

对此,古巴人和北韩人第一个笑了——这世界上还有比这两国更彻底地扫除了对外依赖的么?(有人说北韩依赖神州,窃以为这是胡扯,神州可是一直把北韩当大爷供养着的)欢迎做解释的这位兄台去参加社会主义劳动,比如挖挖煤神马的。具体不解释:

也有人把智利经济发展归功于独裁者皮诺切特,这也有点过。毕竟皮诺切特1990年就下台,2000年左右就被抓起来了,而那之后智利经济还在持续增长。

实际上,以上说法,都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一个国家几千万人的奋斗成果,被简单的归功于自然资源和某些领导者,这是典型的智力劳动偷懒和东亚农民式的盲目崇拜的结果。

智利经济独秀的真正原因

南美诸国能发展,或许部分可以归因于a)矿藏丰富、b)强人上台,经济搞得好,但很多人都忽略了原因c):智利一直在参与国际贸易大循环。

智利的发展当然也不仅仅是因为加入了国际贸易大循环,而是以上因素合力的结果: 1)没有矿藏,没法出口赚钱; 2)没有领导者打造稳定环境,执行合适的政策,也没法参与贸易大循环; 3)而没有南美最早施行的宪政体系和选举制,以及后来顺利的democratization,智利更是无法做到经济奇迹。

智利此国,在独立之后相对比较稳定,率先实行宪政和选举制,国内主要是工矿业为主。经济相对平稳发展。唯一的问题是国内贫富差距较大,而当时的总统弗雷(Frei)展开了多项改革。但左派嫌他不合适,右派嫌他太激进。在1970年,打着为底层谋取福利旗帜上台的左翼智利社会党议员阿连德(Allende)以较低得票率(35%不到)成为总统,开始改革。

阿连德上台之后利用一些政府和私人的联合工程来减少失业。同时将大部分私人银行、矿业和工业企业国有化或者置于国有监管之下。同时阿连德还给工人福利进行了大幅提高,对智利工人老大哥给予高工资奖励。这些措施效果立竿见影。在阿连德执政的第一年,工业产出大幅增长且失业有所下降。

然而这些政府工程回报率极低,工程完工之后,大量工人又开始失业。私人银行、矿业和企业国有化导致国内外资本纷纷夺路而逃,智利银行的国际信用大幅下降,想要再从海外融资借债基本没门。

1972年形势开始恶化,私人投资大幅下降,银行存款被取出。然后是生产减少,失业增加。阿连德使用了如下决策:价格冷冻,增加工资,以及税收改革来增加消费者支出和重新进行收入分配。但价格冷冻导致商家无利可图,纷纷关门,增加工资又引发通胀(社会财富每增加,印钞发工资而已)。

到了1973年,通胀失去了控制,所有人都发现日子没法过了(参考如今的委内瑞拉),老师、学生、矿工、货车司机和小企业主都开始怒火街头,暴力不合作。阿连德于是提拔了大批中层军官做亲信,同时装备了大批民兵,准备控制事态,结果却被自己提拔的皮诺切特搞定了:


(皮诺切特,智利前总统)

皮诺切特上台后,找到了弗里德曼和他的芝加哥学派一众香弟开处方,对内维持高压稳定,同时大力施行市场经济,走的路子大概和韩国朴正熙、湾湾小蒋和神州两猫司机的路差不多。

但有两处不同:

1) 东亚诸国搞是来料加工,贴牌生产,用血汗工厂挣钱。 但智利在较长时间段内和加拿大、澳洲、纽西兰是一个类型的国家,出口矿产和农产品给米帝欧猪日本。

2)智利、韩国、湾湾后来都扶植了一个产权明晰的私有化为主的经济系统。

在1990年代,皮诺切特下台,智利顺利实现democratization。然后启动了市场化改革。工商业逐渐兴起,而铜矿出口占智利总出口比例在市场化改革逐渐下降。1973年智利铜矿出口比例占百分之75,90年市场化改革深化后比例已经降到百分之50。 智利市场化改革后,康塞普西翁市成为了增长速度最快的城市,而这个城市是工农业产业的重要城市,和矿业反倒没什么关系。


(智利康塞普西翁市,Concepción)


2004年,智利和米帝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第二年成为和神州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的第一个国家,为了卖东西,节操都不要了),从此进入米帝的国际贸易大体系,成为原料提供国。

此后十来年,智利一直在苦练内功。昨天刚看到一个新闻,智利发明家展示了一种新型“塑料袋”——完全溶于水且非石油衍生物。可见他们正在努力做产业提升中:


智利经济独秀对神州的启示

智利经济发展之所以持续保持增长,不外乎在几个节点上都做对了事情:

A)在1970年代威权打造稳定环境,坚定实行市场经济。正因为皮诺切特把一堆苏修派去的特务喷子们送上九天揽月,五洋捉鳖,智利人才能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B)在1990年代打压山大王国企集团,让民企主导经济发展;正因为皮诺切特及时下台,后来人搞私有化,才没有养出一堆靠着贷款+政府工程过日子享受高福利的懒汉阶层。

C)在2000年之后拥抱全球化,完全加入了美欧日主导的全球贸易体系。正因为民选政府继承了前任的外交方针:交好米帝,和全世界做生意,智利才能够让人均GDP的增长曲线一直UP、UP、UP。

所以不管是东亚四小龙,还是南美智利,要想赶紧摆脱中等收入陷阱,都不外乎实现了以下四句经济真言:

早期强人很重要,后期改制不可少。
对内攀登科技树,对外米帝要交好。

然而幸福的国家家家类似,不幸的国家各有各的不幸:

拉美正路国家委内瑞拉、古巴之流A、B、C都没有实现——早期不搞市场经济,后期养出大量既得利益集团,对外有点钱就秀肌肉,对内从来没想过产业升级,经济不扑街那就是没天理。

还有原来的优等生阿根廷——部分实现了A,偶尔实现了C(有一段时间因为赖掉外债被国际贸易体系关在门外),但未能实现B,所以尚掉在拉美化陷阱的坑里挣扎。这怪就怪在早期庇隆执政时过分讨好工会既得利益集团,导致阿根廷工人比神州老大哥们更拽——不做工不说,三天两头罢工,三天两头要福利。如果不是军队保守派实在看不下去这些败家子胡来,隔段时间就动武推翻民选政府找强人搞经济减税私有化国企,阿根廷估计早就委内瑞拉化了。当然军队保守派本身也有问题,庇隆是有识无胆,不敢得罪工会既得利益集团,后来的加尔铁里是有胆无识,好死不死用收复马岛对英开战来转移国内经济危机:



你要是捐的是土耳其里拉,估计会被直接叉出去一通乱棍。所以,要想为国多做贡献,现在还是要早点准备,免得万一有什么风云变幻,你不但无法为国捐献,反而脱富致贫,还需要领导来精准扶贫。万一你真堕落到群氓之中,和如今匹2匹难民一样要上街非暴力不合作,那就更是替领导添堵,也会让家人担心。(此处有删节)所以列位看官还需要机智惊醒,耳聪目明,不要因为一时判断失误耽误了人生。

言尽于此。

喜欢财迷文章,想了解更多?请在微信里关注公众号“JLTCM2016”,或扫描下列二维码:

http://weixin.qq.com/r/0Tj74-3EUKAvrbmA923D (二维码自动识别)

同时,为防止失联,还请关注本公号:“九龙塘书迷”作为备份。本号将在未来每周推出一篇有趣的文化类文章,同时也会在应急时转发财迷文章:

http://weixin.qq.com/r/nTlxaXzEHSFirTgK92yP (二维码自动识别)

各位还可以在微博、知乎、雪球中关注公号:“九龙塘右眼财迷”。财迷会在这些平台同步发文。

财迷文章中三俗内容较多,故有删节,各位想看无码文章的请加财迷(名额有限,已经加过财迷旧微信号的读者请勿再加,否则会被拉黑,新号旧号内容都一样)或从公号下“鼓瑟吹笙”一栏进入财迷群观看。

本文来源:https://www.huangpucn.com/info/152330.html

标签组:[经济学] [国家经济] [智利总统] [智利奇迹] [委内瑞拉石油

栏目导航

高德资讯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电话:13988888888

传 真:海南省海口市

手 机:0898-66889888

邮 箱:88889999

地 址:/public/upload/system/2018/07/28/2091301cca30ff8c6fd3ecd09c8d4b02.jpg

平台注册入口